王红生
白话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首要方针之一。要讲好白话,教师有必要考究些有用而有用的办法,并将这些办法融入到解说进程中去。别的,要真实进步学生阅览古文的才能,少不了学生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中把握这些办法,独立运用这些办法去处理古书中的言语文字问题。鉴于此,本文想谈一种白话教育办法——运用经典异文的考据法。咱们以为这种办法对白话教育具有释解功用。
经典异文是指古代经典中记载相同内容而有不同的言语文字,所谓运用经典异文是指将记载相同内容而言语文字有不同的不同文献拿来比较对勘,经过这些文献间言语文字的异同来考证所研讨文献的言语文字资料。这是一种带有考据性质的办法。本文将所研讨的文献称为“方针文献”,而将拿来与方针文献比证的文献称为“参照文献”。对白话教育来说,这儿说的方针文献指教材选录的、教育中要講解的白话,本文将这种白话称为“方针白话”,而参照文献则指与这些白话比较证的其他前史文献。白话教育中运用经典异文就是经过参照其他文献来推求或证明方针白话字、词、句等言语的问题。
运用经典异文这种办法在曩昔特别是清代训诂学者那里已为人运用。这在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中体现得很充沛,钱熙祚对此总结道:
有举同文以互证者:如据隐六年《左传》“晋、郑焉依”,《周语》作“晋、郑是依”,证“焉”之犹“是”;据庄二十八年《左传》“则能够威民而惧戎”,《晋书》作“乃能够威民而惧戎”,证“乃”之犹“则”。…有即别本以见例者:如据《庄子》“莫然有间”,《释文》本亦作“为间”,证“为”之犹“有”。…有采后人所引以相证者:如据《庄子》引《老子》“故贵以身於全国,则能够托全国,爱以身於全国,则能够寄全国”,证“於”之犹“为”;据颜师古引“鄙夫能够事君也与哉”,李善引“鄙夫不能够事君”,证《论语》“与”之当训“以”。又如卷四“猗”条下:“猗,兮也。《诗·伐檀》曰:“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猗,犹兮也。故汉《鲁诗残碑》“猗”作“兮”。[1]
钱氏的解说和用例阐明,据不同文献的比较互勘古汉语的某些虚词间能互释,如“焉——是”“则——乃”“为——有”“於——为”“与——以”“猗——兮”等。白话教育中运用经典异文实是教育的必要。现在通用的语文或古汉语教材都会对本文说的方针白话进行注释,这些注释中有的具体,有的简略,有的注得精确,有的注值得商讨,有的不应注的注了,该注的却不注释,等等。这些注释虽是教师的重要参阅,但仅凭这些注释教师要精确而深化地讲好方针白话还不行。教育中教师少不了对教材的一些注释处以证明,证明其间对错,不止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他们懂得“所以然”,这才能使学生获取较为深入的常识。教育的某些经历通知咱们,教师解说方针白话切忌照猫画虎,不能只依教材的注释,而应开阔视野,尽量动用多种手法或资料去效劳教育,并能在教育中考究证明,着力证明方针白话中的各种言语文字问题。运用经典异文能效劳这种方针,而参照文献跟古人的注释相同,可为咱们供给一种解说方针文献或白话的重要资料和办法。
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而重复记载同一内容的文献也很常见。比方,先秦两汉的白话记载了咱们民族较早时期的前史文化,后世学者常据此来论说这较早的前史文化,但却用另一套言语文字来复述,这是选用运用经典异文释解文献的前提条件。一般说,年代越早的文献与现代隔阂越深,今人读起来越困难,而为更好通解这时期文献,除要运用前人的注释(特别是古注)外,还应参照其他一些文献来解读。比方,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作为参照文献便很重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创作办法如后人总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方面中,那些往往是汉代之前的、物质文化没有保存的、风俗舆情无以咨询的前史情貌,司马迁首要仍是从“读万卷书”中取得。现在收入语文教材的先秦白话,其所来自的《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系列等,司马迁都应看过,这些典籍是《史记》重建先秦前史的重要凭仗资料。为习惯自己的史学新体系,内容上司马迁要对这些典籍记载的史事从头取舍组织,使这些内容时序化、叙事化、条理化,形式上要将这些内容编制于若干史学领域(所谓“本纪”“世家”“列传”等)中去,而从言语文字上说,司马迁是用汉代的言语对这些典籍从头表述的,许多当地几乎采纳对译的办法,这也是为更好地尊重前史事实。据此,咱们能够运用异文将先秦典籍和《史记》加以对照比勘,参照《史记》的复述言语来证明先秦典籍的言语文字问题。相较先秦时期(或更早时期)的汉语,汉代的言语对后人来说天然好懂些,咱们要通解先秦典籍,要在教育中讲好先秦时期的方针白话,像《史记》这种参照文献是不行少的。
白话教育中教师运用经典异文有多方面的用处,这儿首要举《尚书》一些用例来阐明这种用处,当然也会提到其他单个书中的用例。《尚书》这种“上古之书”比较难明,后人谓其“佶屈聱牙”,要解通《尚书》,除靠前人的注释资料(如收入《十三经注疏》的《尚书正义》),也靠一些参照文献,如司马迁的《史记》,其《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的史事多采自《尚书》,司马氏的办法往往是用汉代言语将《尚书》书面语“对译”改写而成,这就呈现《尚书》书面语和《史记》书面语较为规整的对应局势。对今人来说,司马迁用的汉代言语(即以《史记》代表的言语)相较《尚书》天然简单懂些,这样,咱们可将《史记》《尚书》彼此对比,可凭前者的资料来解说后者。本文对经典异文的首要教育用处说以下几处:
(一)有利解说年代更早的方针白话的难明语词。词汇教育是古汉语教育的要点,而据言语的历时特征,汉语不同年代的词汇体系有质的差异,从能懂度上讲。运用经典异文会在解说年代更早的方针白话的难字难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究竟常常凭仗的是年代朝后、相对易懂的参照文献。例如:
(1)a.允迪厥德,谟明弼谐。(尚书·皋陶谟)
b.信其品德,谋明辅和。(史记·夏本纪)
(2)a.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尚书·皋陶谟)
b.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史记·夏本纪)
(3)a.知人则哲……。(尚书·皋陶谟)
b.知人则智……。(史记·夏本纪)
(4)a.乱而敬……。(尚书·皋陶谟)
b.治而敬……。(史记·夏本纪)
(5)a.我后不恤我众。(尚书·商书)
b.我君不恤我众。(史记·殷本纪)
以上各例中,其间a是《尚书》的文字,对今人说了解起来确困难。但是,咱们将这些文字与《史记》比较证,了解这些文字便简单许多了。例(1a)和(1b)两句,《尚书》、《史记》的文字构成较严整的对应联系,别离是:“允——信”“迪——道”“厥——其”“德——德”“谟——谋”“明——明”“弼——辅”“谐——和”。据这种对应联系,咱们牢靠(1b)《史记》的文字将(1a)《尚书》对应的文字了解为:诚信地饯别那些人(古圣王)的品德,(君王的)策略就高超,(臣子的)辅佐就同心合力。例(2a)和(2b)两句,《尚书》、《史记》的文字也呈对应联系,别离是:“惇——敦”“叙——序”“庶——眾”“励——高”“迩——近”等。据这种对应联系,咱们牢靠(2b)《史记》的文字将(2a)《尚书》对应的文字了解为:宽厚有序地教化九族,老百姓了解(这种教化),就会勉励自己去效法,辅佐支持君主的控制,由近及远地管理全国就经过这个办法。例(3)-(5)首要触及句中单个难字难词。例(3)《尚书》、《史记》的“哲——智”对应,据此牢靠(3b)《史记》的文字将(3a)《尚书》对应的文字了解为:懂的辨别人才就是才智。例(4)《尚书》《史记》的“乱——治”对应,而《说文》云:“乱,治也”。据此牢靠(4b)《史记》的文字将(4a)《尚书》对应的文字了解为:长于管理而又郑重其事。例(5)《尚书》《史记》的“后——君”对应。古汉语的“后”、“後”不同,前者指领袖、君主,司马迁用汉代的通行说法称“君”而非“后”,这样为了解(5a)供给便当,即:咱们君主不体恤咱们世人。
(二)有利解说方针白话的某些名物。古汉语中有些名物初看起来不知为何,但参照其他文献,这些名物的所指便一望而知。例如:
(6)a.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左传·成公二年)
b.三周华不注之山。(国语·晋语)
例(6a)“华不注”是什么,欠好了解,但对照《晋语》,后者将之改述为“华不注之山”,可见“华不注”是个山名,这样,《左传》的文字便简单了解了。
(三)有利解说方针白话的汉语虚词。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联系的重要手法,古今汉语学者都注重汉语虚词的研讨,而运用经典异文能为解说难解虚词供给一种办法。前文所引的钱熙祚的《跋》的资料,其实都是虚词的用例,这儿再举些用例。例如:
(7)a.都!慎厥身修,思永。(尚书·皋陶谟)
b.於!慎其身修,思长。(史记·夏本纪)
(8)a.都!在知人,在安民。(尚书·皋陶谟)
b.於!在知人,在安民。(史记·夏本纪)
例(7a)、(8a)的“都”欠好了解,而与《尚书》“都”对应的是《史记》的“於wū”。孔安国传释(7a)句为“叹美之重也”,司马迁改写“都”为“於”,可见前者是个表浓郁爱情的感叹词。例(8)与此相同。
(9)a.禹曰:“俞,怎么?”(尚书·皋陶谟)
b.禹曰:“然,怎么?”(史记·夏本纪)
(10)a.禹拜昌言曰:“俞!”(尚书·皋陶谟)
b.禹拜美言曰:“然!”(史记·夏本纪)
例(9a)、(10a)两句,其间“俞”字欠好了解,但与之别离对应的例(9a)和(10a)两句,司马迁将“俞”改写为“然”,即按司马迁的观点,《尚书》“俞”的意思是“然”,用今日的解说,“俞”或“然”是个必定的应答词。又如:
(11)a.咸若时……。(尚书·皋陶谟)
b.皆若是……。(史记·夏本纪)
(12)a.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商书)
b.是日何时丧,予及汝皆亡。(史记·殷本纪)
例(11a、b)“咸——皆”、“时——是”别离对应,前者是规模副词,后者是近指代词。“时——是”的对应也见例(12),这能阐明《尚书》、《史记》近指代词的全体差异。再如:
(13)a.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尚书·商书)
b.女其曰:有罪,其怎么办?(史记·殷本纪)
《经传释词》:“台犹何也;如台犹怎么办也”,[2]王引之举的用例就是(11a)此例。将此例跟(11b)的原文对照,可知王氏的训释是有依据的,他实则是用经典异文给出解说的。“怎么办”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性词组,意为“怎么办”,用这个词组去释不常见的“如台”显然能到达释解的方针。
(四)有利厘清句法联系,进而正确了解句意。如上文举的(7a),有人将此断句为“都!慎厥身,修思永”,其实对照(7b),前者断句是存在问题的。张守节跟司马迁的断句相同,都是“修”字后“绝句”。又如孔安国传:“慎修其身,思为持久之道”,可见孔氏也跟司马氏、张氏相同。咱们若能对比《史记》这种参照文献,便能厘清方针白话的句法联系,进而正确了解其句意。又如:
(14)a.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尚书·皋陶谟)
b.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史记·夏本纪)
(14a)中的“能哲而惠”可能有两种剖析法,即“能哲/而/惠”、“能/哲而惠”,这两种剖析看起来都有道理,但对照(14b)《史记》“能哲能惠”这种改述,便知上面两种剖析中第二种才是精确的。在“能/哲而惠”中,“哲而惠”是并排联系,其间连词“而”衔接两个语法位置同等的成分“哲”“惠”,这两个成分共做动词“能”的宾语,司马迁依据这其间存在的语法联系,而将“能/哲而惠”转述为“能哲/能惠”,这种转述实包含了一种语法改换联系,如:“能×(哲+惠)→能哲+能惠”。运用《史记》的异文,像《尚书》“能哲而惠”这样的语句便能处以正确剖析了。再如:
(15)a.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
b.(张侯曰)我始入再伤。(史记·齐世家)
例(15a)中的“矢贯余手及肘”,王力等对此注为:“箭射进我的手,一向穿到肘”,[3]按这种了解,其间“及”应是个动词,意思是“到、至”等,而“贯余手及肘”则是连谓结构,其结构联系可析为“贯余手/及肘”。但是,郭锡良等却以为这儿的“及”是连词,[4]按这种了解,“贯余手及肘”是述宾结构,“余手及肘”是动词“贯”的宾语,而“手及肘”是并排联系,其句谓:箭射进我的手和肘。这两种了解哪一种合理呢?咱们看看(15b)《史记》对这件事的记载,其既云“再伤”,阐明张侯受了两次伤,这两次伤即箭射入手,别的箭也射进了肘。对比《史记》的记叙,能够说郭锡良等以为的“矢贯余手及肘”的“及”是连词的说法是有依据的。据此,咱们说,“贯余手及肘”的结构联系当析为“贯/[余手]及[肘]”,而不是“贯余手/及肘”。
白话教育中运用经典异文,凭仗参照文献去释解方针文献,据咱们的教育实践,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行之有用的重要办法。若能将这种传统训诂学留给后人的办法在教育中发扬光大,咱们坚信,它定能开辟白话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文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并有利学生堆集白话常识,进一步进步他们阅览古书的才能。
参阅文献:
[1]钱熙祚.跋[A].经传释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07.
[2]王引之.经传释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37.
[3]王力等.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
[4]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0.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高中白话300实词例释 谈经典异文对白话教育的释解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