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芳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详细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创设情境关于数学教育来说,并不是一种富丽的包装,而是教育活动发生和保持的根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求常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进步学生学习数学才能的一种科学途径。
关键词:有用情境 数学讲堂
一个有用的数学情境能够促进新常识自然而然地生成,對于了解新的数学概念、构成新的数学原理、发生新的数学公式,或包含新的数学思想也有活跃的促进效果,更能充沛调动起学生原有的日子经历或数学布景,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爱好,让学生自动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因而,在教育中,创设有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条件。以下是我对创设有用情境的几点考虑和做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中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每节数学课都是在探求问题、处理问题的进程中度过。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活跃考虑,激起学生求知的愿望,凭借这些有用的问题情境,学生对所学的常识会愈加明晰明亮,关于一些困惑能恍然大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便会愈加调和,然后在愉快的空气中处理问题,使学生从学习中取得满意与高兴。[1]
在学习关于0的乘法时,依据教材主题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王母娘娘派7个仙女到蟠桃园摘仙桃,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大口大口吃桃子,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仙女们赶忙回来向王母娘娘报告:“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也没摘到”。学生们很快被故事招引了,紧接着我就规划了这样的问题和操练:①仙女们总共摘了多少个仙桃,用加法怎样列式核算?②用乘法怎样列式核算?③调查上面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则?④操练: 10×0= 0×10= 10+0= ⑤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成果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教育不只招引了学生的留意力,一同将学生置身于赋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傍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爱好,激活了学生思想,让学生自动参加了学习。[2]
二、巧创故事情境,更好地了解数学概念的内在
一个好的数学故事,会包含着许多数学常识,它不只能招引学生的留意,更能激起学生质疑,考虑,然后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概念的内在。
在执教《几与第几》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故事情境:
森林里有一只小猴子。它每餐都吃包子。包子一天一天变少了,小猴子很疼爱,心里想:“哎,包子快吃完了,怎样办呢?怎样才能节省一点呢?”他想啊想,俄然想到每次都是吃完第5个包子肚子才饱的,这不是阐明前面4个没用吗?所以,小猴子把包子一个个排队,当数到第5个时,就把第5个桃子吃掉。他以为能填饱肚子的是第5个桃子。
师:小朋友们,小猴子能吃饱吗?为什么?
几与第几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个难点,朴实的说教无法让学生真实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在。经过这一故事情境,较好地协助了学生充沛感知“几个”表明基数,表明事物数量的多少,是总数,而第几则表明序数,无论是第几个都只要一个。
三、巧用日子化情境,让笼统的常识形象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有必要从学生了解的日子情境和感爱好的事物动身,为他们供给调查与操作的时机,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爱好和效果,对数学发生亲切感。”在学习一些比较笼统的概念时,教师能够创设一些学生较为了解的日子情境做衬托,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教育二年级上册《厘米》的知道时,学生知道一个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语文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等等。让学生开始知道1厘米的实践长度后,我让学生说一说日子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并实践丈量一下。经过调查、丈量、比较,学生对1厘米的实践长度有了更深入的知道。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怎么丈量之后,我又让学生运用把握的数学常识处理日子中的实践问题:让学生用米尺丈量手臂的长度,丈量一步的长度,丈量教室门的宽度和窗的宽度,教室课桌椅的高度,量出同桌同学的身高,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了解,简单区分,因而经过上述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厘米和米的了解,稳固了用刻度尺丈量长度的办法,一同取得了日常日子中一些常识性数据。这个活动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实践丈量的才能。
在执教二年级上册《高兴的动物—倍与几倍的知道》这一课时,我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触摸倍数问题,立刻出现倍数联系必定有部分学生难以承受。所以我创设以下衬托:周末的时分,陈教师和施教师、祝教师一同出去玩。到了下午咱们都饿了,就来到蛋糕店买蛋糕吃。陈教师买了一盒小蛋糕,里边有4块。一吃真好吃,另两位教师就都去买这款蛋糕了。施教师买了2盒,请同学们算一算有几块小蛋糕?祝教师数一数有12块蛋糕,你知道他买了几盒吗?同学们垂手可得就处理了这些问题,这时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把陈教师买的4块小蛋糕当作1份,那么施教师买了几份,祝教师买了几份?了解了这儿的份数联系: 4块小蛋糕当作1份,那么8块就是2份,12块就是3份,就为本课倍数联系的学习奠好了根底。
四、巧用探求性情境,让学生自主探求,自动学习
有用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托回忆和教师的解说。引导学生自己着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协作沟通是学生获取常识与才能的重要办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只要亲身阅历探求的进程,对常识的知道才会是深入的。[3]
在学习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搭一搭-有余数除法的开始知道》时,为了协助学生了解“余数必定要比除数小”,教科书组织了“搭一搭”的活动:用一组接连根数的小棒(12根,13根…)搭正方形。课上,我给予学生充沛的时刻,阅历很多的搭,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边操作边考虑:能够撘几个,还剩几根?剩余的这些还能不能持续搭?为什么不能持续搭了?经过自己着手实践,自主探求,自动考虑,逐渐让学生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余数必定要比除数小。
总归,在数学教育的进程中,咱们应当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色,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缓已有经历为起点,创设有用的教育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爱好,激活数学讲堂。
参考文献
[1]李玉龙,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用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2)
[2]孙丽.对小学数学情境教育形式的几点考虑[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3]杨艳侠.浅析小学数学情境式教育策略[J]中国外交教育,2013(10)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数学讲堂情境创设 创设有用情境,激活数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