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一门出6个哈佛、耶鲁高材生,只因他们有这样一位母亲

有一个美籍韩裔家庭,被美国媒体誉为“堪与肯尼迪家族媲美”。父亲高光林,前韩国驻美大使。母亲全惠星在梨花女子大学英文系念二年级时,以全额奖学金作交换生去美国留学,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经在耶鲁大学担任教授。他们的六个子女,就读的学校不是哈佛,就是耶鲁,毕业后也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这位被韩国媒体誉为“

有一个美籍韩裔家庭,被美国媒体誉为“堪与肯尼迪家族媲美”

父亲高光林,前韩国驻美大使。母亲全惠星在梨花女子大学英文系念二年级时,以全额奖学金作交换生去美国留学,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经在耶鲁大学担任教授。他们的六个子女,就读的学校不是哈佛,就是耶鲁,毕业后也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这位被韩国媒体誉为“首席妈妈”的母亲,在说到和孩子的沟通窍门时,讲了二儿子东柱的一个故事。

东柱在医大做研究员的时候,有个财团提出了研究课题,东柱积极响应,提出了一整套企划,但最后,研究费用却被在他看来比自己的企划案做得差的人得到了。

东柱觉得自己的方案非常优秀,心里很不平衡,马上打电话给母亲,把他所经历的事情和郁闷的心情说给她听。

听到儿子的抱怨,全惠星没有指责,也没有只停留在共情的阶段,而是向他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她说:

“东柱,不要认为这件事是你跟这个财团的最后一件事,要把它当做这是你们之间合作的开始。毕竟,最终的结果还没有定下来,你还有努力的机会。”

“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研究项目有信心,就接受结果吧。不要在背后不满和抱怨,那样无济于事,别人也不会知道。”

“去联络评价你研究项目的人,问清楚你的研究项目为什么被拒绝、不足在哪里、为什么没有给你研究费用,借此再次有条理地向那个人说明你研究项目的优点吧。”

在她的建议下,东柱特地从波士顿赶到华盛顿,去找那个负责人,并再次详细向他说明自己研究项目的特点,最终得到了那个美国最大财团的研究费用,成功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研究项目。

如果东柱当时没有再做尝试,只是一直在那里抱怨的话,肯定就失去了一次推进研究项目的机会。东柱因此非常感谢她,而能够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也让她获得了做父母的成就感。

而她之所以能够给到儿子这样的有效建议,得益于她的生活经验——她也曾用这样的方法去申请过研究费用,而且好几次都取得了成功。

多么睿智的一位母亲!她想用她的经验告诉所有的父母:“孩子都喜欢有力量的父母。”

这个有力量,不是说练就一身肌肉,可以扛好多袋大米;也不是说孩子从出生到结婚,父母可以为孩子规划所有的事情,让孩子生活无忧;更不是说父母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绝对权威,让孩子不能反驳。

这个有力量,是父母自我成长的一个目标,用全惠星的话说,就是“父母一定要让自己成长,不断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人生,解决自己人生中的问题。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们才能担当起一个有意义的角色,而不是陪着孩子一起发愁。”

2

也许,你会说,我们可能永远也到达不了全惠星的那个高度——她是波士顿大学的博士,还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她有相似的争取研究经费的经验,所以才能给儿子东柱那样的有效建议。那样的力量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有的。

但其实,做有力量的父母,并不需要我们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有勇气探索世界,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面对;或者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引导和帮助到他,就是父母有力量的表现。

所以,父母有力量最基本的就是给孩子稳定和掌控的感觉——这刚好也是安全感的两个要素。

比如,小雨在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被欺负了——他的玩具被抢走了,小雨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哭着向妈妈求救。这时候,妈妈却说,没关系,不要这么小气,就让哥哥玩一下。

这样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发生,通常情况下,如果孩子没有情绪,没有感觉到被欺负,大人确实不需要介入,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就可以。

但是,如果孩子已经明显有了被欺负的情绪,他已经向父母求助,表明自己无法处理这个问题,那这个时候,父母当然不能坐视不管。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还说孩子小气之类的话,那简直就是火上浇油,无异于在孩子受伤的心上撒上一把盐了——他会觉得,父母是不可靠的,不能带给他安全感的;父母是懦弱的,没有力量的。

这个时候,真正有力量的父母会怎么做?

首先安抚孩子的情绪,跟孩子共情“玩具是你的,哥哥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抢走了,你很伤心”“你的玩具被哥哥抢走了,你想要得到妈妈的帮助”。

这样,孩子就知道,你理解他,守护他,当他遇到困哪的时候,你不会袖手旁观。这无疑给了他一颗定心丸,而有了安全感的他才有更多的能量去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跟孩子说“你想拿回自己的玩具,那我们一起想个办法”。然后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哥哥,如“那个玩具是我的,你不经过我的允许就拿走了,我很伤心/生气。”通常情况下,当抢玩具的小朋友听到这样的话都会很不好意思,然后把玩具还给主人,或者再发展出更多交换、轮流玩的交往方法。

当孩子自己解决了玩具被抢的问题之后,他的内心就有了掌控感,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他就不会慌,不会感到无助,而是会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切记直接代替孩子解决问题,从抢玩具的孩子手里把玩具抢回来给自家孩子,甚至逼对方对自己孩子道歉。这些都不能给孩子好的榜样作用,这样强势的父母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弱。

同伴交往中的很多冲突,我们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处理——先共情,然后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不过,这个引导,需要父母有很多经验的储备,需要父母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3

父母有力量,还表现在对规则的把控上。

国外的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家,非常爱自己的女儿。他学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想要把最好的爱给到女儿。陪伴女儿的每一天,他都努力去倾听女儿说的每一句话,满足女儿的每一个合理需求,甚至不曾对女儿大声说过一个“不”字。

有一天,他回到家,却看到他的宝贝闺女正在玩一个很危险的游戏:从楼梯的扶手上往下滑。就在那一瞬间,他感觉怒火蹭蹭蹭往上蹿。他气愤他的女儿怎能做这样危险的事情。于是,他丧失理智地冲到孩子面前给了她一巴掌。

当下,孩子吓傻了,这位心理学家自己也愣住了。他自责,这么爱女儿的他怎么能做出这样的粗暴行为。

然而,正在他满怀内疚的时候,她的女儿说出了他完全没有想到的话。

她说:“爸爸,今天我终于知道,你是爱我的了。”

这个故事从某个角度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规矩”一词的深刻内涵。规则和自由从来不是对立的,规则和爱也不冲突。合适的规矩,并不意味限制孩子的自由。相反,它能起到保护作用,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的,又要如何远离危险。

对于父母来说,安全是我们给孩子的一条规则底线,这条规则底线一定是要牢牢掌控父母手上的。所以,当女儿在玩危险的游戏,触碰了那条规则底线时,这位心理学家很严厉地给了她一巴掌。也正是这一巴掌,让女儿知道了规则的底线,确定了爸爸对她的爱。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在有了一些育儿知识储备后,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爱和教养。他们甚至认为,爱越多越好,越温柔越好,因而不舍得轻易给孩子立规矩。

《妈妈是超人2》里的马雅舒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不会给孩子立规则的妈妈。她允许孩子没有节制地吃甜食;她无法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只要米雅一哭,她的规则就坍塌了;她甚至因为担心家具会影响孩子自由活动,可能会磕碰到孩子,把客厅里的所有家具都撤走了……

然而,当孩子没有了规则,其实也就没有了安全感。他们会经常做出很坏的事情来挑战规则底线,挑战父母;他们甚至学会了用哭来要挟父母——孩子在内心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可能会倾向于通过控制别人来满足自己。

相比起没有限度的自由,那位心理学家的一巴掌,对孩子是更好的爱和保护——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心理能量。

我这么说,并不是建议用打孩子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体罚有一个非常大的副作用:打孩子可以非常轻易地消除孩子的内疚,让他认为,他已经为不良行为付出了代价,于是可以很随意地再犯——反正做了坏事,大不了被打一顿嘛。

所以,即使父母偶尔打孩子是无法避免的,打孩子也不能成为惩罚孩子的常用手段。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那个规则的度怎么把握呢?

有力量的父母一定对孩子的规则把控得当,大事情上/原则上的事情非常掌控,不让步,小事情上可以随意和商量。

换句话说,父母很多时候可以不干涉孩子,可是一旦要说话,就是坚定的,那个坚定感,那个对规则的把控,是孩子感觉稳定的基础。

你看,做一个有力量的父母,其实不难。

我们并不需要身强力壮,也不需要有权有势,或者富可敌国。

我们只需要保持学习和成长,做到内心稳定,不焦虑,不急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在孩子碰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并且对孩子的规则把握得当。

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力量,在一个稳定可控的环境里面健康成长。

更多孩子成长问题,请看以下内容:

2岁孩子一本书要求讲50遍,崩溃父母如何给孩子买书、讲故事?

“玩具给弟弟玩一会儿吧”,父母这样处理孩子社交,会让他更小气

男孩和女孩的大脑发育不同,教养策略也要有差异,父母须了解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一门出6个哈佛、耶鲁高材生,只因他们有这样一位母亲

有一个美籍韩裔家庭,被美国媒体誉为“堪与肯尼迪家族媲美”。父亲高光林,前韩国驻美大使。母亲全惠星在梨花女子大学英文系念二年级时,以全额奖学金作交换生去美国留学,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经在耶鲁大学担任教授。他们的六个子女,就读的学校不是哈佛,就是耶鲁,毕业后也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这位被韩国媒体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