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NextBit-必读!试管婴儿合法吗?一定读的几条法律规定!

试管婴儿技术包含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流程,新的技术甚至包括产前筛查诊断及核移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不孕夫妇、精子捐赠人、卵子捐赠人及怀孕分娩者等因素使得法律问题极为复杂,如果采用了核移植技术,还涉及细胞核及卵子胞浆所属的问题。那么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法律究竟是如何认定的呢?首先,我国有具体的法律作为依据

试管婴儿技术包含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流程,新的技术甚至包括产前筛查诊断及核移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不孕夫妇、精子捐赠人、卵子捐赠人及怀孕分娩者等因素使得法律问题极为复杂,如果采用了核移植技术,还涉及细胞核及卵子胞浆所属的问题。那么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法律究竟是如何认定的呢?

首先,我国有具体的法律作为依据,即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20010220]。其中第十四条: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当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涉及伦理问题的,应当提交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第十五条:实施供精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及其各种衍生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与卫生部批准的人类精子库签订供精协议。严禁私自采精。医疗机构在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时应当索取精子检验合格证明。

可以看到,我国法律有严格规定,首先要确保当事人知情,并签署书面协定。其次,伦理问题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否则不予执行。第三,所有参与者与医疗机构必须合规合法。第四,精子质量必须合格。我国法律通过这些规定,标明了整个试管婴儿技术流程的规范性,尽可能的为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努力,同时也证明了试管婴儿在我国的合法性。

此外,大多数准父母可能会关注的是,试管婴儿出生后的归属问题,以及是否与自然孕育婴儿一样享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即使用妻子提供的卵子进行体外受精使用捐赠的卵子进行体外受精。然而不论哪种情况,均遵循我国法律“谁分娩,谁为母亲”的原则,即女性怀孕且分娩子女即被视为所生子女的母亲。

使用妻子的卵子进行体外受精,其中包括丈夫精液人工授精和供精人工授精两种情形。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相同,均为夫妻双方的婚生子女。

使用捐赠的卵子进行体外受精,怀胎分娩的母体与卵子的来源各异,造成血缘基因联系者(即捐卵人)与生理联系者(分娩者)不一致。卵子虽来自第三者捐赠,但胚胎移植至妻子体内,且由妻子分娩子女,故基于法律上女性怀孕且分娩子女即被视为所生子女的母亲,妻子就是该子女的法律上的母亲。因为妻子在怀孕过程中不但供应胎儿生命所需,且有意成为该子女的母亲。

最新的第四代试管婴儿技术引入了核移植技术,旨在解决细胞核正常,但卵子胞浆存在缺陷导致不孕不育的情况。这一类试管婴儿技术使用的是妻子的卵细胞的细胞核,将细胞核移植到第三者捐赠的卵细胞的卵子胞浆中,最终完成受精。由于遗传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因此该情况与采用妻子的卵子进行体外受精是一致的。

通过前文对法律的解析和对具体情况的分析,相信大家已经明白我国法律为何禁止代孕。如果试管婴儿所属判定基于“谁分娩,谁为母亲”的精神来判定的话,代孕者就会被认定是试管婴儿的母亲,这是采用试管婴儿技术的父母所绝对无法接受的。因此在代孕合法化的国家,其法律规定在该领域有更复杂的解释,需要在代孕之前经过一系列的法律认定,来公证试管婴儿诞生之后的所属问题。

整体而言,试管婴儿在我国是合法的治疗不孕不育的技术,因此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婴儿,与自然孕育婴儿一致,享有所有中国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并且我国法律认定不管精卵来源,谁分娩谁就是合法的母亲。

参考:

1.Brigham, K. Berg, B. Cadier, K. Chevreul.“The diversity of regulation and public financing of IVF in Europe and its impact on utilization. ”Human Reproduction 2013,28(3) : 666 - 675.

2.黄娟. 从新中国生育政策变迁看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博弈[J] . 人口与发展,2015, 21( 1) : 102- 108.

3.杨蕊.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D].太原: 太原科技大学,2013.

4.http://www.lawtime.cn/info/hunyin/rengongshengyuzinv/2011010793769.html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NextBit-必读!试管婴儿合法吗?一定读的几条法律规定!

试管婴儿技术包含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流程,新的技术甚至包括产前筛查诊断及核移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不孕夫妇、精子捐赠人、卵子捐赠人及怀孕分娩者等因素使得法律问题极为复杂,如果采用了核移植技术,还涉及细胞核及卵子胞浆所属的问题。那么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法律究竟是如何认定的呢?首先,我国有具体的法律作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