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游7 东望洋炮台广州大洋网
【摘 要】清光绪时期的沙路炮台是由引进德国克虏伯大炮为主要装备的西式江防重镇,是长洲要塞的组成部分,耗资巨大,经两任两广总督亲自主持方得以完成。炮台中的9座炮位及相关军事建筑保存至今,在清末及民国广州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沙路 江防 炮台 克虏伯
从珠江虎门口入广州的水道旧称省河,省河在狮子洋以里的长洲岛前分为南北两路,汇合于广州城南的白鹅潭。北路向西直到白鹅潭;南路向南然后向西,于大黄滘向北到白鹅潭。南路河道较北路深且宽,张之洞曾说:“广东省洋船码头向在黄埔,距省四十里。自咸丰末年始,驶入城西南四里之沙面白鹅潭。查省河入虎门后,至黄埔尾之长洲,分为两支,南一支溯流经沙路到沙面;北一支溯流经鱼珠过省城南,亦到沙面。北支较浅,南支较深。”(1)长洲岛一带江北有牛山、鱼珠山。江南边就是沙路,可以说沙路是南路河道的入口处。随着进入广州河道船体的逐年增大,南路河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在该河道布防,以保证广州的安全。1842年在沙路以西,江南岸的新造和北岸的穗石建筑南固、南安等炮台。这批炮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破坏后,这里同珠江其他区域一样长期处于无防御设施的状态。[1]
一、沙路台的选址和兴建
光绪六年(1880年),两广总督张树声最先提出在黄埔长洲一带建设西式江防炮台。他在《筹办广东海防情形折》中说:“虎门至省一百八十里,黄埔、长洲一带,中权扼要,亦宜有台有兵,方能首尾皆应。”(2)光绪九年(1883年)六月,署两广总督曾国荃明确提出在沙路等三处修建西式江防炮台。这一年的秋天,第二次出任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察看粤东海防情形折》中说:“臣前在天津见前署督曾国荃抄咨六月十一日会奏密地预筹海防疏,备陈虎门之沙角、上横档、浮洲山、饭萝牌等级处,黄埔长洲之白兔岗、白鹤山、鱼珠、沙路等处均需增筑炮台……迨入粤境,行经虎门,见沙角、上横档、浮洲山、饭萝牌均寂如也。过长洲黄埔,见白兔岗、白鹤山、鱼珠、沙路亦寂如也。地方文武来迎,询以各处修筑炮台事,则茳无以应。”(3)这里明确指出广东方面早已有了在沙路建台的设想,只是尚未开工建设。
由于中法战争的爆发,广州进入战备状态。[2]主持战事的两广总督张树声到任后立即着手修建广州的西式海防、江防炮台,沙路台是其中之一。初建成的沙路台共安置有7门德国克虏伯大炮。建设工程在光绪十年初基本完工。张树声在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的奏折中明确将沙路台放在已竣工名单之中:“上年夏间奉命回粤,时以广东防务深系宸廑,臣顾念时艰,不敢辞避,回任受事。八月于兹筹款于万窘,增兵于各路;购大炮于德国,运水雷于英厂;筑台垒于虎门、长洲、鱼珠、沙路。无日不与抚臣及省中司道竭蹶经营,……窃念各处防营现已扎定,各台炮位现已到齐,塞河水雷各事现已次第筹布。”(4)
光绪十年(1884年)闰五月接替张树声出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一上任,就大力加强广州的防务[3],在沙路台中增建了2座炮台,使沙路台成为拥有9门德国克虏伯大炮、仅次于长洲台的广州江防主力炮台。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张之洞上奏说:“沙路远接莲华山、狮子洋,最为近外,地势散漫。因于沙路以外之马鞍山增台二座,……均采取西法作露天台式,以灰沙、洋泥层层舂筑。皆有暗道、兵房、藥库。……各台于春初兴工,六月告竣。”(5)按当时炮台每座“台工”(修建炮台的工程款)约需白银4000两,每门德国克虏伯大炮约需白银30000两[4]来计算,拥有9门德国克虏伯大炮的沙路台仅购炮和“台工”两项就需银30.6万两白银。
当时的建台工程是由所在地驻军承建[5],“应筑炮台即照北洋办法,以防勇代工”(6)。当局只要“派委员弁,设立支应分局,以便驻台将领,购料兴工。现具奏报,督率弁勇,酌召工匠,陆续兴筑”(7)。2016年广州市考古院在沙路炮台现场清理时发现了“省城冯章记造”字样的砖雕,说明广州的这家冯章记就是应召承担该台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第一批沙路7台是由张树声从天津带来的淮军所兴建,光绪十年(1884年)时“沙路,淮将总兵王孝祺、提督蔡金章任之”(8)。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才被湘军所替换,“光绪十一年正月,刘树元召募湘军两营及他处湘军两营填守沙路”(9)。因此沙路第二批所建的2台是由湘军所为。
二、沙路台的结构
从沙路台的布局结构来看,张树声光绪十年(1884年)所建7台是沙路台的基础,张之洞光绪十一年增建的2台提升了炮台战斗力。9座大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倒V字形,完全贴合面前河道的转弯,极大增强了对河道的控制。光绪十五年张之洞的《广东海图说》记:“沙路炮台在珠江南支南岸。光绪十年新建,凡三所,计九座,置洋炮九尊。”(10)9座台集中在3处,故称三所。稍后成书的萨承钰《南北洋炮台图说》解释这“三所”是马鞍山(4尊)、马鞍小山(2尊)和石头山(3尊)。
现存炮台与文献基本吻合,可见现在的炮台布局是光绪时期的原状。具体来说,现场考察可见,马鞍山与马鞍小山相连,与石头山相去有一段距离,三处区分十分明显,非常醒目,容易区分,现存炮台形制与其所记基本相符。
就沙路台中每座台的各自位置来说,现存马鞍山腰台、马鞍小山和石头山上6座台与萨氏所记的形制和对应关系比较清楚。不清楚的是萨氏所记马鞍山一、二、三台各自是马鞍山现在3座台中的哪个。换句话说,萨氏所记的马鞍山一、二、三台是从南向北,还是从北向南排列的。因此需要以萨氏所记各台形制对照文物本体去寻找答案:
按萨氏所记,马鞍山一、二、三台中第一台最小,“第一台炮位,内宽三十五尺六寸,深二十五尺。……第二台炮位,内宽四十一尺,深三十七尺。……第三台炮位,内宽四十二尺六寸,深四十一尺。”测量现存文物可知,在三台中,以南面距马鞍山腰台最近的台最小,因此可以断言,萨氏所记马鞍山一、二、三台和马鞍山腰台是从南向北排序,即马鞍山最南面的是马鞍山腰台,然后依次是马鞍山一、二、三台。由于这个排序被民国时人所继承,因此搞清楚这个排序对于从民国档案中进一步认识沙路台是有帮助的。[6]
虽然萨氏此书是目前所见记载沙路台最详细的资料,但应该指出,相较同书中其他一些炮台来说,这部分有许多缺漏。比如当时每座西式大炮的炮台都有自己单独的名字(也是各门大炮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在炮台刚建成时就已经起好,要随其他资料数据上报朝廷。如海南秀英炮台在光绪十六年三月建成,五月两广总督李瀚章向朝廷上奏,秀英台“至本年三月底工竣,共计新筑炮台五座。中间应设二十四生炮者三座,拟名拱北、镇东、定西;两旁应设十五生炮者二座,拟名振威、振武。”(11)而且萨氏此书在记载上、下横档,蒲洲,牛山等炮台时也都记有其中各炮台的名字,但不知何故,沙路9台和鱼珠台等台中各台名缺载。好在我们今天可以从以后的民国档案中对此有所了解。
三、进入民国的沙路台
在没有任何战斗的情况下,沙路台在清末完整地进入民国。1924年,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后,沙路台一度成为军校的一部分,是学生宿舍和操练场所。1930年,军校迁往南京[7],这时沙路台的隶属、火炮保状态及军队官兵可见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现存的相关档案:
1.1930年虎门要塞司令陈庆云《整顿虎门、长洲要塞计划之意见》:
“虎门要塞现辖沙角总台、威远总台及长洲总台。……长洲总台现辖长洲台、牛山台、沙路台及鱼珠台。
……各炮多为老式之克虏伯炮,间有为老式之安姆斯特朗炮,其最大缺点在于:旋转俯仰之不快捷及旋(施)放慢,大约五分钟一发,纵将来训练达至精妙,恐亦非三分钟一发不为功,较诸现今同口径炮之每分钟八发以上者其不敌也,明矣。各炮保存尚好,其机件亦全,故炮皆能施放。……弹药通合分配故有炮皆有弹药。
……官长多为学校出身者。士兵皆先经一次学校教育,然后用之。故无老幼、世袭及副业式(屯田式)之弊。”(12)
可知此时的沙路台是长洲总台下的一个分台;火炮还是沿用清末进口的老式之克虏伯炮和安姆斯特朗炮。官兵已达到现代化正规军的基本要求。
2.1936年虎门要塞司令部《虎门要塞司令部新编制表》如表1所示(13):
由此可知沙路台此时只剩下5门克虏伯炮,各门炮的规格、参数和操炮人员。
3.1936年前的《长洲总台所辖各台一览表》如表2所示(14)。
由此可知此时沙路台5门洋炮的名字和位置,与《南北洋炮台图说》比较可知,两者所记炮台位置相同。
4.1934年考察过沙路台的德国专家马德《虎门要塞视察报告书》:“沙路巽守炮,21生的口径,35倍长,炮管号码13。炮管上有四块长板,以为加足力量之用,外传系为管上有外裂痕,如果属实(因在板下未能证实其有无),此亦不能保障其安全。”(15)
由此可知马鞍山第二台的巽守炮是一门21厘米口径、35倍长、射程达11000米的大炮。
5.德国专家达尔马《考察广东要塞报告书》:“沙路此处有二十一生的口径三十五倍克虏伯炮二门,位置相距甚近,有用口令指挥之可能。似亦应为之添设测远仪器及剪形望远镜各一具。此处上面为坦仄之高山脊。”(16)可知两门规格相同的21生、35倍长、射程11000米的克虏伯炮“位置相距甚近”。如马德所说一门是巽守炮,另一门应是离它最近且炮台规格相仿的马鞍山第三台离昭炮。
另外两门21生、19倍长、射程3800米同样型号的克虏伯炮是安装在两座规格相同炮台中的广锐炮和广锋炮。还有1门15生、25.5倍长、射程5000米的克虏伯炮是伏西炮。
1937年9月,就在“七七事变”后仅两个月时,日本海军就开始向珠江上的虎门要塞发动进攻,准备沿着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的老路,由珠江攻占广州。但经一年多的数度较量,始终没有突破虎门要塞防线。作为虎门要塞的纵深堡垒和第二道防线,沙路炮台及长洲要塞的其他炮台虽没有直接与日本海军交手,但是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否则仅凭虎门口的炮台在当时号称世界海军强国的日本海军面前还是显得很单薄的。1938年底日军放弃从珠江进軍广州的计划,改在大亚湾登陆,绕过长洲和虎门要塞,于当年10月22日攻占广州。次日开始沿珠江水道里外夹攻长洲、虎门要塞,沙路炮台随即陷落。之后在日军占领的八年之中炮台遭到日军的破坏和废弃,沙路台与其他长洲、虎门要塞中的炮台一样,失去军事作用,退出广州防务。[8]作为军事建筑,从1884年3月到1938年10月,沙路台共存在54年,刚好在清代与民国各27年。■
注释:
[1]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戚其章.晚清史治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4]苑书义.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482.
[5]宗泽亚.清日战争[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6]黄利平.清代民国广州城防、江防与海防炮台研究[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6.
[7]文闻.旧中国海军秘档[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8]黄利平.虎门炮台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苑书义.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28.
(2)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96-197.
(3)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431.
(4)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517.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皇宫虎门秘档图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31.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第六四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5.653.
(7)苑书义.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61.
(8)苑书义.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50.
(9)苑书义.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02.
(10)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827.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第六四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5.708.
(12)陈庆云.整顿虎门、长洲要塞计划之意见:1930[B].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 787).
(13)虎门要塞司令部.虎门要塞司令部新编制表:1936[B].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 767).
(14)虎门要塞司令部. 长洲总台所辖各台一览表:1936[B].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 787).
(15)马德. 虎门要塞视察报告书.1934[B].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 787).
(16)达尔马.考察广东要塞报告书.1931-1933[B]. 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 787).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