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甘南历史文化简述

藏族历史与文化概述.ppt马忠明【摘要】甘南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位置成就了复杂多样、种类繁多的文化面貌,使甘南古文化成为中华古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各个时期简单讲述了甘南文化的发展和一些代表文物。【关键词】甘南历史文化文物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南部。西部毗邻青海省黄南州、

藏族历史与文化概述.ppt

马忠明

【摘要】甘南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位置成就了复杂多样、种类繁多的文化面貌,使甘南古文化成为中华古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各个时期简单讲述了甘南文化的发展和一些代表文物。

【关键词】甘南 历史文化 文物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南部。西部毗邻青海省黄南州、果洛州,北与临夏州接壤,东部和定西、陇南相连,南与四川省阿坝州交界,总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因此,海拔比较高,在1100~4900米之间,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境内有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和长江水系的白龙江横贯全境,东部和南部气候比较温和,宽阔肥沃的河谷台地孕育了辉煌的史前农业文化,西北部草原辽阔,适宜发展畜牧业。大约6000年,仰韶文化中晚期先民成为甘南的最早开拓者。汉代以后,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流融合、频繁交往的地区,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如戎、羌、吐蕃建立割据政权、展示风采的舞台。甘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中原通往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先后有汉代的“羌中道”、魏晋时期的“吐谷浑道”以及唐代的“唐蕃古道”。因此,灿烂的历史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种类繁多的文化面貌使甘南古文化成为中华古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新石器时代

甘南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考古成果表明在临潭、卓尼的洮河谷地发现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期的遗存,以红陶黑彩为主要特征,文化面貌与甘肃东部、陕西西部大致相同。距今5000年左右,史前文化迅猛扩展到迭部、舟曲的白龙江流域,不仅发现了数十处跨越数千年的古人类居住遗址,而且出土了大量的马家窑文化石器、陶器、骨器和玉器等,其中彩陶千姿百态绚丽华美,是甘肃彩陶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马家窑文化鸟眼漩涡纹彩陶碗,是国家的一级文物,也是我馆的镇馆之宝,是从临夏州征集而来的。碗底以鸟眼纹为中心,向外还有三组延伸的漩涡带纹,直达口沿,其空间缀以三组鸟眼变形纹,形成了整体间辐射状流动的效果,旋转起来,动感很强,线条也十分流畅,图案也非常富丽,蓄动于静,变化有章,是彩陶中的精品。很可惜的是,出土后,被当地村民用来给自家的小孩盛饭,因此,碗内的花纹有一些磨损的迹象。尽管如此,它仍然具有很强的历史色彩。

三角鱼鳞纹彩陶壶:仰韶文化,是国家的二级文物,出土于临潭县总寨乡庙台子(高20厘米,口径4.6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10厘米)。壶口呈鱼嘴形,整个壶体分为两部分,上部分饰有鱼鳞纹,下部分饰锯齿纹,两组纹饰之间用横线相隔开,耳际线下又是一组大的锯齿纹,以此蓄意写出鱼形,形象逼真,该造型介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鱼嘴细颈彩陶壶与葫芦彩陶壶之间,是一种过渡形式。它的发现把仰韶文化西进的过渡信息,上溯到洮河上游地区的牧业与农业文化的汉藏结合部,对进一步研究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有极大的好处。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彩陶图案,一直延续使用到仰韶中期,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在仰韶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鱼纹就只是零星或偶尔出现了,不作为主题图案,它大多绘制在盆形器外壁的上腹部,而锯齿纹最早出现在马家窑类型中晚期,流行于半山时期,结束于马厂时期。

二、青铜时代

大约距今5000年,甘南与甘肃大部分地区同步迈入青铜时代。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这里发现有齐家文化,还有之后的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它们面貌各异、文化特征突出,与历史上羌、戎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与中原地区的夏商周文化一起,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华彩乐章。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命名了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由于当时气候日趋干燥,这些文化的居民过着半农半牧或以畜牧为主的生活,反应在彩陶上就是小型带耳的器皿大量增多,象征性纹饰也由水族纹转换为以草原戈壁常见的动物纹为主。它们特色鲜明,风格各异,极大地丰富甘南彩陶的内涵。如1987年,在临潭县陈旗乡磨沟遗址发现一座九人合葬墓,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曲肢(将女性奴性化的表现)和二次葬,一人为仰身直肢(墓主人),其余的八个人都是面向于中心的男性,是为他殉葬的。墓中只放了一组随葬品:一只碗、两个陶罐,墓中还有石器,兽骨制成的骨珠,臂钏等放在死者身边。青铜手镯就是出土于这座九人合葬墓,它的直径为5.5厘米。表面饰有三道纤细匀称的凸弦纹,錾刻而成,器表磨光,界面一端留有切割痕迹,是甘南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铜器。观音:清代,出土于临潭县洮滨乡,卧式,慈悲善良,闭目静思,头戴五佛冠,身穿轻柔天衣,戴珍宝耳环,璎珞,飘带垂于脚下,佛教将其描写为大慈大悲的菩萨,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见其声”应同以种种化身前往拯救解脱。

三、历史时期

截止目前,甘南州境内已发现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有百余处之多,各县博物馆发现并收藏了数以千计的各类珍贵文物,这些丰富多彩的古代遗存见证了绵延数千年历史的发展,展示了甘南文明的辉煌成果。

(一)汉代

甘南发现汉代遗存较多,大多属于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1992年卓尼闹站村清理东汉早期墓葬一座,出土了玻璃器皿和条形米字纹砖,是甘南考古重大发现之一。临潭新城出土的西汉晚期山字纹羌剑带有浓烈的西北羌族文化风格。如铜牦牛,汉代,出土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河县甘加乡八角城遗址(汉朝的白石县,是工事防御城堡)。牦牛的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头较大,眼睛圆鼓而突出,看起来炯炯有神,两角的距离比较宽,角基部向外延伸,向后内弯,呈弧形,角尖向后对称,是我州出土文物中唯一以牦牛为形象的青铜器文物珍品,是研究古代藏族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的重要史料。

(二)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发,西北地区则相对稳定。因西晋“八王之乱”,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吐浴浑部乘机南下,进入甘南草原,加之中原部分移民的迁入,共同促进了甘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统治阶层历时16年(公元前291至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囿,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问王司马颐、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之乱残害了众多民众的生命,社会经济严重受损,西晋的力量最终消耗殆尽,隐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继爆发,西晋进入人们常说的“五胡乱华”时期,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

(三)唐宋时期

多年以来,甘南陆续发现许多唐宋时期的各类遗存,如迭部然闹隋唐故城址,卓尼石堡唐代故城址,临潭、舟曲的宋代砖室墓,合作市西山坡等唐宋时期的遗址。1987年,在卓尼录巴寺清理了一座唐墓,为土洞木棺墓,出土器物8件,主要是彩绘陶骆驼、铜镜等珍贵文物。如彩绘砖:唐代,三级文物,出土于卓尼县卡车乡阳坝村。正中心为一朵十字对称的团花簇锦式的单独纹样,在两对角线及平分线上的外端饰大小不同的两对忍冬卷叶纹,造型手法与河西地区唐代墓葬和敦煌莫高窟唐代地砖在花纹和规格上是相似的,构图时运用了数学中平分线以及对角线的原理,体现了唐代文化产业繁荣的景象。

(四)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甘南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馆藏文物种类较多,其中的珍品瓷器令人瞩目。如阎魔护法神:清代,征集于碌曲县西仓乡,也是格鲁派密宗所修的本宗之一。以牛头作为头像,高举的右臂中握有法器,左臂拥抱着妩媚多姿的明妃,明妃将盛满鲜血的骷髅碗献于阎魔,妃是阎魔修行时必不可少的伙伴,她在修行中的作用以佛经上的话来说:叫做“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她以爱欲供奉那些残暴的神魔,使之受到感化,然后再把他们引到佛的境界中来。四系酱釉莲花纹扁壶:元代,三级,出土于临潭县扁都乡。壶身施同心圆纹,中间以莲花纹为主,是当年马上游牧民族所用皮制水酒壶的原型,在陶瓷扁壶上作为装饰纹样被保存下来。由此可见,蒙古人入主中原后,给陶瓷带来了粗犷质朴的新风。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甘南历史文化简述

藏族历史与文化概述.ppt马忠明【摘要】甘南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位置成就了复杂多样、种类繁多的文化面貌,使甘南古文化成为中华古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各个时期简单讲述了甘南文化的发展和一些代表文物。【关键词】甘南历史文化文物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南部。西部毗邻青海省黄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