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金铜像的分类 鉴赏与收藏
王玉 王博
20世纪50年代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重庆市博物馆)前身——西南博物院征集了一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藏传佛教文物,其中金铜像有180余件。其年代范围包括10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其中以清代造像最多,明代和近代造像次之,个别为明以前的造像。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仅为明以前和明代(10世纪至17世纪)的17件铜像。造像题材主要有祖师、本初佛和五方佛、般若佛、菩萨、女尊、护法神等几大类。铜像制作和装饰技术包括铸造、捶牒、鎏金和嵌石等工艺,以铸铜为主要的制作技术,少数采用捶牒技术。以鎏金为主要装饰手段,少数嵌石。所嵌各色宝石均为藏地常见宝石,有绿松石、红宝石、珊瑚石和青金石。在造像风格方面,由于西藏早期造像风格受到来自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区影响,主要是尼泊尔的影响,故造像多为模仿。大约在12至13世纪,西藏铜像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15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弘扬,内地造像的影响逐渐增大。反映在西藏造像上的内地风格日益显著,尤其是明代宫廷样式的造像对藏地和内地民间造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力逐渐取代了尼泊尔。从下列馆藏造像风格的演变也可得到印证。
一、造像
1.金刚萨埋像
造像“三折式”身姿,右手于胸前持十字交杵,左手于胯侧持金刚铃,跏趺坐姿。身下莲座上、下缘施排列疏朗、颗粒圆润的连珠纹,座围满饰细长匀称的莲瓣,瓣尖均卷曲似三粒圆珠。座上正面镌有“大明永乐年施”题记。造像脸部泥金,面相俊美,三目圆睁,双唇含笑。头戴八叶冠,前五叶,后三叶。汉式发髻上立莲托宝珠,发丝清晰,宝甑贴耳卷曲,余发、耳珰垂肩。袒上身,颈挂连珠状的项圈、璎珞,戴臂钏、手镯、脚链。身后璎珞繁丽,宽大的披帛裹肩,并绕臂后垂于座上。尼泊尔式腰带系低腰裙,衣纹自然流畅。朱色底板有十字交杵图案,八牙口。该像可能是明廷赠西藏之像(见图1)。
2.无量寿佛像
造像双手于腹前捧甘露寿瓶,跏趺坐姿,坐于施有连珠纹和漩涡纹的圆形厚垫上。连珠纹圆润饱满,漩涡纹中间一道水波纹似嵌银。垫下附三足,系后装之小足。垫下承有方座,座前施镂空十字形莲花纹。正中镌有金刚杵,座前有两只卷草纹足,座后有三只素面方足。缠枝花式靠背为背光,顶有莲花托葫芦。造像面相俊美,粗眉大眼,椭圆形白毫,头戴三叶宝冠,束藏式发髻,余发披肩。宝缯翻飞于耳后,耳珰嵌有珊瑚。袒上身,颈挂项饰、璎珞,戴臂钏、手镯,披帛绕臂向上飞扬于体侧。腰间宽腰带系长裙,裙上满饰缠枝花纹,腿下露出折叠的裙裾,通体无衣褶。该造像制作精良、注重装饰,是一件15世纪前后的藏地作品(见图2)。
3.无量寿佛像
造像双手于腹前施禅定印,跏趺坐姿(见图3)。莲座上下缘施细密的连珠纹,座围满饰莲瓣。莲瓣规整匀称,尖部卷曲呈卷草纹样。佛像面相丰润,双眸低视,唇线清晰,下颏有月牙形阴线。头戴五叶宝冠,螺发,肉髻顶立大宝珠,耳上方插花,宝缯上扬,耳珰垂肩。袒上身,戴项饰、璎珞、臂钏、手镯、脚链,披帛裹肩、环绕双臂后垂于座上。腰问有连珠纹宽腰带系长裙,衣纹线条流畅,写实感较强。身后腰问挂明式璎珞。造像头与身体比例失调,莲瓣等呈现清代特征,故制作年代约在明代末年。
4.释迦牟尼像
佛像右手于胸前施无畏印,左手于腹前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姿。身下莲座束腰不深,莲瓣宽大,排列疏朗,尖部饰卷草纹。造像面相丰润慈祥,螺发,肉髻不显,顶立圆形宝珠,双眉细长,眉问白毫圆凸。身披袈裟,腰系长裙,裙带下垂,衣纹简约,线条流畅。此像为典型的明代汉式佛教造像(见图4)。
5.释迦牟尼像
造像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束腰较深,座上下缘施排列疏朗的连珠,珠粒雕刻略浅。座围满饰形态细长、匀称规整的莲瓣,尖部卷曲呈三颗小珠。座前横置金刚杵。佛像面相丰润,泥金,螺发,高肉髻顶立半截宝珠,双目细长,鼻梁修直,眉间白毫圆凸,双耳下垂,耳垂镂空。身着袒右袈裟,左肩搭覆衣角,袈裟以连珠纹划分出袈裟的田相格,衣边镶有装饰纹带,通体无衣褶。座上有折叠的衣摆。鎏金底板有十字交杵符号(见图5)。此像制作精良,金光闪耀,系明代内地作品。由于该佛像的莲座下缘直径明显大于上缘,肉髻顶上的宝珠远不及明代早期的圆润,故为明晚期作品。
6.弥勒菩萨像
造像双手相叠于腹前,右手掌心有一小花朵,施禅定印,跏趺坐于莲座上(见图6)。座上缘施细密、形似齿轮状的连珠纹,下缘为素面宽边,莲瓣肥硕,尖部略翘,座后无莲瓣空白较大。菩萨面相丰满,眉目细长,圆形白毫,唇带微笑,唇线清晰。头戴三叶宝冠,正中冠叶已残,高发髻前面有二塔和花枝装饰。额前有对称的卷曲刘海。耳上插有花朵,宝缯向上飞扬,缯带端部残损,耳坠大环状耳珰,余发垂肩。袒上身,着项圈、璎珞、臂钏、手镯和脚链佩饰。身后环形披帛似身光,披帛被细条固定于肩部和座上。腰系长裙,无衣褶,身下有折叠裙裾。身后环形披帛样式流行于15世纪前后的西藏地区,该像为15世纪藏地风格造像。
7.弥勒菩萨像
鎏金磨损殆尽。造像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手托半截宝瓶,所牵莲枝开敷于肩上,花蕊中心有小插孔,上面承托之物已佚,跏趺坐于莲座上。座围满饰宽大丰肥的莲瓣,尖部卷曲呈卷草纹。座上缘施二道连珠纹,下缘有一道连珠纹,莲座磨损严重。菩萨面相丰满,眉目清秀,下颌有月牙形阴线,头戴八叶冠,前五叶,后三叶。前面正中叶片后有一坐佛像,汉式发髻上立宝珠,发丝清晰。袒上身,身佩项圈、璎珞、臂钏、手镯、脚链,颈后、腰后也满是繁复华丽的明式璎珞。腰问以装饰有三道连珠纹的腰带系长裙,衣纹线条自然流畅。披帛绕肩、顺臂垂下,从身下穿出垂于座前,帛带在肩后残断(见图7)。底板刻有四叶片,代表十字交杵。座前垂带为清代早期特征,此像垂带有飘拂的动感,故为明末作品。
8.药师佛像
造像右手结与愿印,拇指与食指夹药果,左手食指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上下缘施连珠纹,莲瓣规整匀称,尖部翻卷做成繁复的卷草纹。座后空白处很小,仅缺一个半莲瓣。佛像面相丰腴,端庄祥和,螺发问有椭圆形宝珠,似后来做的宝珠,高肉髻顶立圆润的摩尼宝珠。双目微闭,鼻翼宽阔,唇线清晰,嘴角含笑。双耳下垂,耳垂上有条形孔,下颌有月牙形凹槽。身披袒右袈裟,右肩覆袈裟一角。衣边有珍珠纹地莲花纹装饰带,衣纹线条流畅写实,腰间露出长裙一角(见图8)。此像的面相、服饰均具有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特征,为明代内地作品。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馆藏之明代藏传佛教金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