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外家家住海南边,垂老频来岂偶然?几个渔舟依海港,两三灶户傍盐田。
潮痕每准星长短,水候仍催月次躔。风景苍苍今似昔,可怜华发半盈颠。
――明王佐《海边纪行》
临高县位于海南省西北部,东部与澄迈县毗领邦,西部和西南部与儋州接壤,西北频临北部湾,北临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地势平缓,海岸线长114.7公里,浅海滩涂面积达5333公顷,自南向北缓慢倾斜。临高县境内高温多雨,光照充足,是发展海水养殖、海洋捕捞业的好地方。在这些漫长的海岸线中,其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它不仅体现了临高的人文景观,还见证了临高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就是临高角上的临高八景之一“南海秋涛”。
美丽的临高角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临高角下居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女,她与雷州半岛下灯楼角的一位英俊的青年深深相爱,为此俩人下决心要筑一条堤堰,把灯楼角与临高角连接起来。而俩人的诚心感动了海龟和海鸟,都赶来帮忙垒堤,当堤坝快要合口的时候,却被巡海的夜叉看见了。夜叉呼风唤雨,咆哮长吼,竞将堤堰冲垮,仙女和青年无奈之下选择了殉情大海。于是,女子变成了临高角,男子也变成了灯楼角,依然岁岁年年长相望。
女子变成的临高角,是琼州海峡西部入口处的一岬角,其三面环海,而缓缓外突深入大海,当至岬顶时忽尖,延伸出尖尖的250米天然拦潮礁石堤直伸大海,古有“仙人指路”之说。此处千米的海滩,海水澄澈,白沙洁柔,椰林洒绿,阳光充足。登临堤上,可观望到日出奇景。而最神奇之处,是岬角把海分作两边,右为东湾,左为西湾,西湾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海底平坦,沙白如面,清洁柔软;东湾波涛滚滚,白絮阵阵,浪涌滔天,煞是气势磅礴;因东湾四季浪花拍岸发出不同的悦耳动听之乐律,特别是到了秋风吹起时,海韵涛声越是谐合律吕,清悦感人,就又有了“南海秋涛”之盛誉,又有“日月海”之谓。遂列入“临高八景”之一。
说起男子变成的灯楼角,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乃雷州半岛的最南端,也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它西濒北部湾,面对琼州海峡与海南省隔海相望,半岛自北向南楔入琼州海峡约3公里,地形似一支角伸向大海,而半岛的顶端就被形象地称为角尾。灯楼角有座高高矗立的灯塔,是1890法国人建造的,其时乃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早在鸦片战争时期,琼州海峡就已是一条黄金水道,外国侵略者开始觊觎它。法国人不仅为此建了灯塔,并在旁边建了一座洋房。这座灯塔为穿越琼州海峡的轮船来定方向,极为重要,从此这个地方又被称作“灯塔角”。可惜1938年,国民党为了抵御日寇的进攻,毁了灯塔,如今,这里只剩下一段残存的墙壁走廊默然而立,印证着世事的沧桑。
就在这一片看起来十分平静、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的地方,它扼守琼州海峡的咽喉要道,也是海峡与北部湾的地理分界线,与海南岛的临高角隔海相望,距离仅有18海里,天晴的晚上可见到海口市的灯光。而在六十多年前,1950年3月5日傍晚,由40军118师352团一个加强营(共799)人,在师参谋长苟在松的带领下,乘13艘木帆船,从这里启肮,跨过琼州海峡渡海解放海南岛。因此,“解放海南,功在徐闻”, 灯楼角为解放海南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对应的,法国人也在对面海南岛的临高角也建了同样的一座灯塔,位于琼州海峡西面进口处,目前保存完好。临高灯塔又称“加美灯塔”,与海口秀英灯塔同属于海南最古老的灯塔,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由琼海关船钞股投资兴建,采用的是当时国外先进的航标技术,塔身为铸铁圆筒体结构,塔高20.6米,灯高20.8米,宽1.88米,射程18海里,81级螺旋状的黑色铸铁阶梯,周围支撑的钢杆有350条,民国十九年曾改造灯器,灯光可照数十里,指引船只夜间航行的铁灯塔,也是船舶进出琼州海峡西口的重要助航标志,至今仍发挥着导航作用。
这一座灯塔除了年代的长久,又包含着海南一段不一般的历史。1760年,台湾澎湖列岛中的渔翁岛上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灯塔。作为中国第二大岛的海南岛,虽然四面环海,有着众多的港口、浅滩、险滩和礁石,灯塔出现得却很迟,仅在航道暗礁多的临高角岸边设有古烽火台。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英法列强凭借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为了疯狂地瓜分掠夺中国,控制琼州海峡,保证海运通道的畅通,1894年,法国人为了从海上入侵中国,首先选择海南岛的临高角和秀英港码头,以“琼海关”的名义为建两座铁灯塔而圈地,使海南灯塔的开篇充满苦涩。1895年5月21日,英国籍人安时任琼海关税务司时,“琼海关”在临高角划地6.8公顷,建造灯塔及3座办公设施,由英国人一年轮换一次地长期掌管着照看灯塔的事务。1939年,侵琼日军对灯塔的占据更使这段历史受尽屈辱。
灯塔是矗立在生命之岸的无声语言,是指引海上谋生的人们平安回家的路标,从临高角灯塔建立之日起到现在,海南已建成了19座灯塔,就象19个夜明珠一样镶钳在海南这块宝岛上。直到1997年5月,该灯塔被国际航标协会列为“世界一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2002年5月18日,国家邮电部发行的5枚《历史文物灯塔》邮票中,其中海南《临高灯塔》为其中之一,它与泖塔(上海青浦)、江心屿双塔(浙江温州)、花鸟山灯塔(浙江嵊泗)和老铁山灯塔(大连旅顺)同时成为“国家名片”。
说起琼海关,它是海口海关的前身。《海口海关志》载,“追溯起始,其滥觞于宋代之市舶司,……正式称海关则是1876年成立的琼州海关(简称琼海关)。”琼海关作为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遭受西方列强欺辱。据《海口海关志》记载,自1876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琼海关先后被英、德、挪威、美、丹麦、俄、葡萄牙、西班牙籍的西方人和日本人把持,69年里,共有40任外国人轮番就任“琼海关”税务司(税务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关长职务)。这些洋人税务司在琼期间,一大任务就是协助帝国列强,以通商口岸征收的各种税款“担保品”,作为向西方列强支付的战争赔款和偿还借款。“琼海关1893”古界碑是目前海口海关搜集到的一件年代最为久远的历史文物。
琼海关古界碑,碑长64厘米,宽24厘米,厚18厘米,碑上字迹清晰可辨,以楷书字体书写着“琼海关1893”,无声记述着一段历史的真实变迁,也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掠夺我国资源的见证。临高角就曾经发现过4块琼海关古界碑。其中,一块送至秦皇岛“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博物馆”展览;一块现立在海口海关新办公大楼前;一块被埋在临高角观海亭地基下;还有一块不知去向。目前,在临高角挖掘出土的“琼海关”石碑现竖立在海口海关大楼门前。
《海口海关志》记载,1893年6月6日(清光绪十九年)—1895年6月27日前,英国籍人安文就任琼海关税务司。1894年11月15日,在临高角设立临高灯塔,据此推断,“琼海关1893”古界碑系洋人安文就任时期所立。秀英灯塔航标区坡顶,就看见一块刻着“琼海关1893”字样的古碑立在路旁,两块古界碑从尺寸、材质、字体,都与临高角古界碑相仿。据海关人员判断,它们属同一时间立碑,同一石匠所凿刻。直到2000年11月10日,“琼海关”古界碑移交仪式在临高县政府大院内举行,历时半年之久,临高角“琼海关1893”古界碑终于如愿回到海口海关。
除了石碑,更要说说原琼海关外籍税务司宿舍楼,这座小楼始建于1898年,据史料记载,这座大楼是当时的琼海关用了511两洋银向德商森宝洋行购置的。由于中国受西方列强入侵,1876年琼海关成立后至1945年以前,琼海关被英德俄美等10余个西方国家的40任洋税务司轮流把持,琼海关税务司就曾居住于此。这座宿舍楼内还保留有当年的欧式壁柜和木梯,现已成为无人居住的闲置危房。
据查证,1950年跨海作战解放海南岛时,原作战方案没有在临高角登陆的计划,是大鹏飞托灯塔高屋建瓴,让战士们看到了闪耀航灯的指引,才朝临高角踏浪而来,1950年4月1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在琼崖纵队的接应下,从临高角一举胜利登陆,并最终联手解放了海南岛。那么,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登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由于前几次先遣部队偷渡成功,使海南岛上的国民党军大为恐慌,迅速调整了防御部署。此时,渡海作战的形势和任务相当紧迫。4月15日,第15兵团前指下达了强渡琼州海峡,登岛作战的命令。
1950年4月16日晚傍晚,历史性的大规模渡海作战正式开始了,第四十军六个团共1.87万名指战员在军长韩先楚、副军长解方的率领下,乘坐数百艘木帆船和少数机帆船,从雷州半岛灯楼角启渡,预定17日拂晓前夺取临高角的高山岭,接应主力部队大规模登陆。渡海过程中,四十军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了激烈交火,而船队中那为数不多的机帆船,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发挥了令人折服的大作用。
当时,我渡海作战兵团船队一进入海峡中流,便遭到国民党海空军的炮击和轰炸、扫射。渡海部队的护航火力船迅速展开,以机枪和步枪向不断俯冲扫射的国民党军飞机进行还击,并迂回到国民党军舰的侧后,利用其火力死角,充分发挥安装在“土炮舰”上的各种火器及夜战、近战的威力。
4月17日2时,渡海部队船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破了海峡封锁,越战壕,破铁网,炸碉堡,夺险隘,成功地摧毁了薛岳精心构造的海陆空立体防线,即“伯陵防线”,到达了临高角、海口以北的海面,并在琼崖纵队第1、第3总队和两个军先遣登陆部队的接应下,开始抢滩登陆。接应部队则在临高角附近与国民党守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开辟登陆场,为渡海大军的顺利登陆争取时间和便利。
历史与机遇就是这样的眷顾与关爱着临高,选择了临高角作为解放全海南岛征程的起点,鹏飞震天,势如劈竹,56天,1950年5月1 日就解放了全海南岛,1950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口海关也正式成立。正是因为这场战役,有800余人壮烈牺牲,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给海南带来和平的英雄,如今临高角已经修建了一座解放公园作为海南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临高角解放公园里的烈士纪念碑上,镌刻上了所有烈士的名字,这些烈士,成建制、姓名番号、身份职务排列整齐,一个不少。
如今的临高角,不仅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还建起了解放公园,广植娇花异木,多设亭台楼阁,景色更加优美靓丽,在这块英雄辈出而神奇造化的热土,不由让人似可顿悟。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都是渔民,他们象大海般天然淳朴,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开始,在这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附近的渔民们就从四面八方,来到临高角的海滩赶海。
海滩上总会看到有许多赶海人在忙碌着,成为金沙滩上的靓丽一景。成千上万的生灵随着大海的扩张而来到海滩,退潮时总有一些贪玩的小鱼、小虾、蛤蜊、小螃蟹、海蛎子、海白、海绿菜……都成了赶海人眼中的宝贝。听赶海的人说,他们也是有分工的,一般男人都会去深海水窝里捞小鱼、小虾,女人就在海滩上挖海白、蛤蜊、沙虫等等,尤其是沙虫,每当海水退去,在一望无际的沙滩和礁石上,渔民们左手提鱼篓,右手鱼叉,更要配备一锄头,由于它藏在沙里,并且移动速度快,当沙虫钻进沙里时,会有一条沙道,但肉眼很难看到,必须要用锄头敲击沙滩的表面,沙里的沙虫受惊动就会往下钻,沙道内就会溅出水来,然后根据水柱的情况判断沙里是沙虫还是螺,就可以在沙虫逃走的路途前边挖断,抓住沙虫,于是这就成为了赶海人的收获,也成为了赏海人最大的乐趣。这让我们不由想起明代临高诗人王佐所书的《海边纪行》:
外家家住海南边,垂老频来岂偶然?
几个漁舟依海港,两三灶户傍盐田。
潮痕每准星长短,水候仍催月次躔。
风景苍苍今似昔,可怜华发半盈颠。
临高角这里的海是蓝色的,不是高尔基笔下的暴风雨前的海,或是安徒生笔下的绚丽的海,或是海明威笔下的光怪陆离的海,更不是柯萨考夫笔下的古老的海。它是一匹与蓝盈盈的天空浑成一体,然而比天的蓝更深、更亮、更纯的蓝色的绸缎;是高高地悬在地平线上的一层乳胶,隐隐约约,绸缎的漂浮与乳胶的颤抖在笔直的水平线上时隐时现时聚时分的曲线,看到了向海岸走来的生生灭灭的雪白的浪花。一道又一道白色的波涛推涌追逐,由远及近,愈近愈高,拍击着礁石与沙滩,留下一片又一片的白沫,涌来退去,退去涌来,形成海岸线上最为奇妙的景观,似乎在倾诉着近百年来临高的历史。(本文作者单位为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南海秋涛:临高人近现代史的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