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体仁阁 恭贮 御用盔甲-03系列篮球 价格,厂家,片,篮球,盐城仁舟体
毛宪民
清官珍藏的武备兵器品种丰富,十分珍贵,多数为皇家御用品,在清代是专门由清官总管内务府管辖的武备院管理。
故宫博物院珍藏武备兵器之一的防护装具——清帝御用盔甲。盔甲亦称“甲胄”,甲为衣,胄(盔)为帽,是一种身着人体用于保护的防护装具,主要是清代宫廷保存下来的遗产,其中藏有红闪缎面铁叶努尔哈赤御用甲、努尔哈赤御用铁盔、蓝色缎面绣龙纹铁叶皇太极御用甲、皇太极御用铁盔、蓝色锦缎铜钉顺治帝御用棉甲、铁金累丝顺治帝御用盔、黄色缎绣金龙纹铜钉康熙帝御用棉甲、黑漆嵌金饰珍珠康熙帝御用盔、黄色织金缎镀金叶康熙帝御用棉甲、月白缎绣金龙纹铜钉雍正帝御用棉甲、黄色缎绣金龙纹铜钉乾隆帝御用棉甲、黑漆嵌金饰珍珠乾隆帝御用盔、金银珠云龙纹乾隆帝御用甲、铜镀金嵌花纹漆盔、织金地锁子锦纹镀金叶咸丰帝御用甲、铁金累丝盔等。
据《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之“阅兵事宜”规定:清代武备院负责凡遇皇帝阅兵前日将预备上用(皇帝御用)盔甲,支搭黄布凉棚一座、蓝布凉棚六座预备;赏赐上用甲、官用甲俱由甲库预备;安放盔甲等项所需圆顶帐房,帐房由北鞍库预备;苫垫、盔甲所需红白毡条由毡库预备。拴用彩绸移咨广储司领取;抬运桌张和所用绳斤人夫并载运盔甲等项,车辆移咨掌关防内管领取;载运凉棚等项,需用车辆奏明数目移咨兵部领取。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二月,奉旨大阅停止支搭蓝布凉棚等。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大阅,地点在晾鹰台搭盖二丈八尺十六墙圆顶帐房一座、黄布凉棚一座,内安放围屏、宝座以及安放盔甲高桌、床等物品。武备院将奏准预备御用嵌东珠、红宝石、金累丝棉子甲一副;嵌东珠红蓝宝石盔一项、嵌正珠、东珠盔缨一项;嵌绿松石鋄金玲珑腰刀一口等御用物品。(《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卷二《武备院》,清咸丰内府抄本)为了检验八旗军队的训练情况,提高官兵将士的军事素质和本领,清初规定八旗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春操和秋操,包括马兵、步兵及火器的实战演练。清代还设有大阅之制,清代大阅始于入关前的皇太极时期。顺治朝规定,大阅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南苑围场。康熙以后,大阅地点不固定,或在南苑,或在芦沟桥,或在玉泉山,或在口外的多伦,也不一定以三年为限。据文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为督促八旗官兵训练骑射武功,增强战斗力,身先士卒,多次身穿盔甲检阅八旗将士,因而写下了不少御制诗,赞颂八旗军队和将士“貔貅健甲皆精锐,旌旄映水翻朱缨”的壮丽情景。据文献史料记载,清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之乱中即身穿盔甲,在多伦诺尔(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南部)举行盛大会盟。如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康熙亲率上三旗官兵出张家口,下五旗官兵出独石口(今河北赤县北),会师于多伦诺尔。会盟第一天举行宴会,康熙召喀尔喀汗、济农、诺颜、大台吉等近御榻前,亲自赐酒,其余台吉们在各自的座位上由侍卫分别敬酒。次日,八旗满洲、汉军火器营及绿旗官兵,排列火炮,康熙皇帝躬擐盔甲,乘马遍阅队伍,返回原处,下得马来树候(箭靶),拉弓射箭,十矢九中,随后大阅军容。这时,鸣角鸟枪齐发,兵民大呼前进,声动山谷。(《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可以想见,当时八旗官兵列阵身着红、黄、蓝、白式盔甲,军官则身着白、蓝、青缎校尉式盔甲,其场面大有雷霆万钧之势,气势磅礴,威武雄壮。
对御用盔甲有两种需要说明:一种为清帝随时亲自身穿“御驾亲征”大阅的盔甲,如顺治、康熙、乾隆帝的大阅盔甲;另一种是为纪念太祖、太宗的“武功良具”,专门在乾隆时期仿制了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身穿的盔甲,以供后世皇帝恭敬瞻仰,并随甲还附有一黄木牌墨书(清太祖努尔哈赤御用甲木牌墨书:“太祖高皇帝红闪缎面盔甲一副,红闪缎面铁铁盔一顶,石青缎面盔衬帽一顶,金累丝盔缨一个,嵌蚌珠一颗、正珠十八颗、染貂皮二十,红闪缎面甲褂一件,大袖二件,遮窝二件。”清太宗皇太极御用甲墨书:“太宗文皇帝绣蓝缎面盔甲一副,绣蓝缎面铁铁盔一顶,石青缎面盔衬帽一顶,金累丝盔缨一个,嵌蚌珠一颗、正珠十八颗、染貂皮二十,绣蓝缎面甲褂一件,大荷包一件,小荷包一件,遮窝二件,大袖二件,明裙一件。”)以示纪念。
乾隆、嘉庆帝均书写御制诗予以赞美,如乾隆帝的《恭瞻太祖高皇帝所贻甲胄》,(《清高宗(乾隆)御制诗初集》卷一八,清光绪五年内府铅印本)《古今体六十首》中《恭瞻太祖皇帝甲胄作歌》;(同上)嘉庆帝的《恭瞻太祖皇帝甲胄》,(《清仁宗(嘉庆)御制诗二集》卷一五、卷五五,清光绪五年内府铅印本)《古今体诗八十一首》其中有《恭和御御制恭瞻太祖皇帝甲胄作歌元韵》,(《清仁宗(嘉庆)味馀书屋全集定本》,清光绪五年内府铅印本)两帝诗中直抒先辈创业之艰,躬擐甲乘,祖武扬威,建业定基,“我朝原以武功开国,历年征讨不臣,所至克捷,皆资骑射。今仰荷天休,得成大业。虽天下一统,勿以太平而忘武备。尚其益习弓马,务造精良”。(《清世祖实录》卷四八)由此通过再现先祖先帝的御用盔甲,来说明清朝创业拓基之君、清初诸帝无不精于骑射,并以骑射开国,武功定天下的功德,对御用盔甲在贮存管理上则称之为“恭贮”。
那么,对于清代皇帝穿戴的御用盔甲又是如何管理的呢?应当说,这些御用盔甲在包装上相当讲究、保存上各具特色,十分突显皇家的奢华气派。
其一、御用甲均采用黄布绸缎包裹,每套分八至十二片,每片均用黄绸缎铺垫丝棉,以免甲与甲之间因镶铁、铜鎏金片等饰物而相互磨擦、碰撞、硬扯而损坏;有的御用甲还存放在长77、宽62.5、高22厘米的楠木箱内,箱内铺一层薄棉黄缎垫,箱外面髹黄漆,每侧面均描两金行龙,龙首中描饰一火珠和布如意云纹,箱周边框饰回纹。
其二、御用盔(胄)采用楠木饰漆做成帽形样,漆木盒内内铺一层薄棉黄缎垫,将其放入其中能有效地防止碰撞;有的御用盔还放在木圆盒内,盒面描金行龙、凤彩、云纹等纹饰。此盔平日不戴,待皇帝大阅时穿戴。
其三、盔缨配饰皇帝御用盔,其顶部镶嵌一颗大珍珠,下饰金累丝镂空雕龙,围饰小珍珠,周垂黑色貂皮缨穗,制作十分精美;御用盔缨亦放在楠木圆筒饰漆盒内,按缨形挖槽内铺一层黄缎垫,以保护所饰珍珠、宝石及貂皮条毛等物,并精心地用黄绸缎套笼罩,以防止脱落、尘染及损坏。
笔者认为,清官使用楠木箱子来保存御用盔甲,其直接效果就是防止虫害的发生和霉变的侵袭。
清帝的御用盔甲均保存在位于太和殿院落东侧的体仁阁楼上。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一月奉旨:“体仁阁楼上供奉盔甲,著武备院卿员会同内务府大臣,一年一次查验抖晾,钦此。”嗣于每届三年由内务府委派司员查库,随时将逐件敬谨查看、抖晾。凡遇遵旨供奉各处弓、箭、撒袋、鞍辔等项,由武备院缮折奏并将应供奉物件,恭呈御览应如何送往之处请旨遵办。(《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卷二《武备院》,清咸丰内府抄本)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清宫体仁阁“恭贮”御用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