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
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莫高窟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款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高182厘米,宽127厘米,绢质,以蓝色和绿色为衬底,施以红色及石青、白粉、金粉等近十种颜料而绘,除表现内容情节的110多个人物形象外,配以日月、山水、建筑、花草等,画幅宽大,内容丰富,运笔流畅,色彩绚丽,是敦煌莫高窟所出佛教题材美术作品中,现存国内的不可多得的珍品。
《报父母恩重经变相》画面内容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画面的最上面为一排七身结跏坐佛像,各身着半披肩大衣,各有圆形项光和背光。七身佛像的左侧均有题名榜书,自左至右依次为:“南无毗婆尸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合浮佛”“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释迦牟尼佛”。
第二部分紧接上面的七佛,中间绘六角楼阁,中坐佛一躯;楼阁左右两边分别站立比丘尼和比丘各一身,作合掌礼拜状;再两边各为一中式三层宝塔;再两边绘制了驾乘祥云腾空而降的“佛宝”,并各书题榜:左侧题“藏宝”者,绘一盝顶雕花箧,内置如意宝珠;题“珠宝”者,绘一背驮闪光之物的白马奔驰;题“兵宝”者,绘一着甲武士双膝跪地作礼佛状,另有一着红袍文官坐云而上,跪地拜佛。右侧题“玉女宝”者,绘一着红衣戴凤冠的少女双手合十跪地礼佛;题“象宝”者,绘一象背披花毯、驮宝珠;题“轮宝”者,绘莲花台上置一金轮。
中间的六角阁楼,应该是“慈氏塔”,中间所绘佛像应该是弥勒菩萨,又称“慈氏”,即大乘佛典中所谓将于未来成道和降生于世的弥勒菩萨。楼阁和宝塔两边的“佛宝”,就是佛教中的“七宝”,即转轮圣王所拥有的七种宝。转轮王依佛典所载,系指成就七宝、具足四德、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治世的大帝王,为佛教政治理想中的统治者。佛典中常记载,在理想国王(转轮圣王)出现时,会有“七宝”自然出现,以辅助该王教化百姓,行菩萨道。此“七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藏宝(又称主藏宝、居士宝)与兵宝(又称典兵宝、主兵臣宝、将军)。所以,第二部分画面反映的主题应该是弥勒降生与转轮王治世。如果将第一、二部分的内容看作是一个主题,那就是:七佛寂灭后弥勒下生于转轮王国。
画面第三部分的内容应该是这幅画的主题:“报父母恩重经变”。其布局是以佛说法图为中心,图下正中书《报父母恩重经变》经文(节录)及听法四众,说法图与经文两边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十五幅表现父母养育之恩的经文情节,其中四众听法与报恩故事情节均有榜书。这些画面组成一幅完整意义上的佛说法图(经变),所说及所听之法即《报父母恩重经》。说法图的主尊佛、菩萨为“西方三圣”:正中的阿弥陀佛身着半披肩大衣,半结跏坐于莲花坐上,肉身金色,示说法印,身后为火焰纹头光与三角纹背光,神情庄重,面目慈祥;两边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各坐莲台,头戴金色宝冠,上身及腹部袒露,项挂璎珞,臂饰玉钏,体态丰盈,面部圆润丰满,细眉长眼,高鼻小唇,表情庄严镇定,和蔼可亲。“三圣”身后均竖二层豪华伞幢,“三圣”周围簇拥十四身菩萨,佛座两边及前方为十大弟子,这些菩萨和弟子均双手合十作礼佛状,身后均绘有头光,部分菩萨绘有背光。其中佛座前方的四位弟子前方供桌上,中间置一金色香炉,两边各置金灯一盏。
画面所书经文如下:
1.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变
2.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合城耆闺崛山
3.中,与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4.一切诸天人民及天龙八部鬼神,皆
5.来集会,一心听佛说法,瞻仰尊颜,目不
6.暂合。佛言: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
7.父不生,非母不养。乃至……佛告阿难:此经
8.名为父母恩重经,若有一切众生能为父
9.母作福、造经、烧香等,是人能报父母之恩。乃
10.至……一切众生,闻经欢喜,发菩萨心,泽哭动
11.地,泪下如雨,五体投地,信受顶礼佛足,欢喜
12.奉行。
《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又名《报父母恩重经》或《父母恩重经》,广泛流传于唐代,内容叙说父母养育之恩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并应经常书写、读诵本经。一般认为此经系唐代以前或初唐时中国僧人所撰“伪经”。
经文榜书左右两边绘四众弟子听法图并题榜,四众弟子均双膝跪地、双手合十作礼拜状。另外,在经文榜书左右下角的比丘众、比丘尼众之下,分别绘手持长柄香炉跪拜的男女各一身,无榜题,但从画面上看,应该是供养人,很可能就是这幅画的施主的先亡父母,为下面要叙述的报父母恩重各故事情节中的父母原型。
画面最精彩的情节,就是说法图两边以连环画的形式绘作的十五幅表现父母养育之恩的画面及榜书了,其左边自下而上、右边自上而下依次为:
1.绘着红袍男子与紫衣女子相对而坐,以示父母;榜书:“父母之恩,昊天网极。”
2.绘着红衣之坐地孕妇与站立女童(侍者)相向;榜书:“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养。”
3.左侧绘几后坐地孕妇,由几前站立女童服侍,右侧绘屋内夫妻同坐榻上,儿沐浴;榜书:“十月将满,产后母子俱显,洗浴时。”
4.绘母亲席地而坐于双树下解襟为婴儿哺乳,旁为侍立女童;榜书:“母为其子开怀出乳,以乳乳之时。”
5.绘母亲跪地,吟小曲摇动四脚低栏小儿车,婴儿躺于车中摇头喜笑,旁站立一女童服侍;榜书:“或在栏车摇头弄脑时。”
6.绘母亲驾儿于脖颈,父随其后逗儿嬉笑,一同出行;榜书:“父母将子随行加颈时。”
7.绘父母于田间劳作,小儿酣睡于栏车:榜书:“父母养育,卧在栏车时。”
8.绘父母并肩漫步于林间小路,小儿牵母衣襟呼叫;榜书:“或复拽腹随行,呜呼向母时。”
9.绘白衣小儿手舞足蹈,父母对坐观赏;榜书:“父母怀抱含笑未语和弄声时。”
10.绘红衣小儿向扶几坐之父啼哭索要果饼,其母立于旁;榜书:“或得果品以与其子,一遇不得娇啼佯哭。”
11.绘父母并立,男子与前跪拜;榜书:“孝子不娇,必有慈顺。”
12.绘父母并立,看着成人后的儿子只身离去;榜书:“娇子不孝,必有五谪。”
13.绘父母年老力衰,不见儿子奉养,孤苦无依;榜书:“父母年老,气力衰微时。”
14.绘小屋外一男拍手板,一女弹琵琶,屋内一男一女并坐榻上观赏;榜书:“得他子女私房室内共相欢乐。”
15.绘一男一女相向站立对话;榜书:“子亦长大,求索妾时。”
以上诸图详细描述了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儿子长大成人,其间父母养育儿子的全部过程,具体表现了《佛说报父母恩重经》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更重要的是,这些画面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生儿育女的民俗风情和社会生活的真情实景。
第四部分在画面上也分为左中右三块,下面分别叙述:
居中间三分之一的画面为墨书题榜。
榜书的标题很明显:“绘佛邈真记”。这里的“佛”和“邈真”是两个概念,即佛画和人的邈影写真,佛画即前面的《报父母恩重经变》、七佛寂灭及弥勒菩萨降生转轮王国;“邈真”即是后面要说的供养人像。从记文正文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它虽然也用了很少的文字来颂扬佛法,但绝大部分的文字则是歌颂那位已经仙逝的比丘尼戒行(或云戒行仃),不说她生前如何优秀,文中喻用释迦牟尼和孔子二位巨圣之死来说明自己死亡的必然规律,正是为了纪念这位故人,才“命良工巧匠,彩画装金;上图佛会而千融,下邈真影而一样”。“佛会”是借口,“邈真影”才是目的。
记文榜书的右边连着榜书绘引路菩萨一身,菩萨脚踩祥云,一手持引魂幡,一手向后作状。再往右即为记文中所歌颂的已故比丘尼戒行的供养题榜,供养像及身后的近侍女三身。题榜云:“故大乘寺阿师子戒行仃一心供养。”戒行着黑色僧服,配红色披肩,双膝跪胡床上,手举长柄香炉作礼佛状。三位近侍女分别持花、扇和举伞。这就是戒行的“邈真影”,由菩萨接引、侍女护送而进入佛国天堂。看得出,戒行是一位出身于贵族家族的尼僧。这一部分连同记文榜书分为三组画面,但实际上是以戒行为中心,描述她的品德和成就,由菩萨接引她去佛国天堂,因此也为后世保存下她的“邈真影”,使之千古流芳。
卷画多处人物冠、项饰物和宝塔、宝瓶敷以贴金,凸显人物豪华气象。正幅画面以红为主色调,红色中,大红、枣红、紫红相交辉映,又配以蓝色,衬托主色,层次感顿时增强。所绘建筑,屋顶歇山顶上装饰蓝瓦,墙体和栏杆施红色,与人物搭配十分协调。山川、树木点缀其间,既增添生活气息,而不夺人物、画面主题。层级宝塔、婴儿摇车、菩萨莲座、供养人毯垫、桌案供物,均是当时生活场景中原物的艺术化,既活灵活现,又错落有致,很好地融汇在画面的各部分。
《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是宋代中国佛教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谓妙笔丹青,绚丽华章。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北宋《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