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马俑 鉴定价值成交率
李国强
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从传说中穆天子的坐骑“八骏”到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要寻找的“汗血宝马”,再到唐太宗昭陵前镌刻的“六骏”,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对马的推崇和喜爱。尤其是唐代,人们对优良马匹的渴求已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地步。在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行为和日常生活中,马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边塞沙场、生产劳动、游乐出行、交通、礼仪都离不开马。对于唐朝统治者来说,马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唐书》载:“马者,国之武备,天去齐备,国将危亡。”
唐人养马爱马的社会氛围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正因为如此,唐代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不论是造型各异的彩绘陶马,身形骏逸、气势恢弘的“昭陵六骏”,还是阎立本笔下的“八骏图”都塑造得奔放俊美,无可挑剔。三彩匠师更是用熟练的技术和灵巧的刀法,塑造出了各种骏马形象。
为了鉴别古今唐三彩马的不同,本文拟就唐三彩马的种类、制作与鉴别等方面,予以简明扼要的论述。
一、唐三彩马种类
唐三彩,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动物类别造型很多,马和俑最为普遍,特别是马的塑造最为生动。三彩马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成为大唐帝国璀璨历史的载体和直接物证。目前出土的唐三彩马有以下几种类型:
黑马:三彩马中的珍品。洛阳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唐三彩黑釉马,高73厘米,长84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全身黑色。唯马面、鬃、背、尾、蹄为白色,间施酱黄色花斑。马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背垫褐色釉的革带为饰。革带系绿色或棕色的圆形骑马浮雕垂饰15枚。此马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并且膘肥雄浑,造型雄健有力,鞍鞯俱全,气势雄伟,色泽质感及姿势神态均取得了力与美的和谐统一,华丽的装饰与黑色相配更加显得醒目明快,处处都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见图1)。
这种马是以唐代的紫马为原型的。杜甫《山寺》诗说:“使君骑紫马,捧拥从西来。”“使君”是指州郡的长官,他的坐骑就是一匹紫马。这种紫马是千里宝驹,宋代范祖禹《大雪入洛阳》一诗说,他早起从函谷关出发,骑紫马东行,“如乘风驭”,天亮就来到洛阳。
三彩“三花马”:高72厘米,长88厘米,1972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马为棕红色,膘肥体壮,颈项高耸,英气勃勃,神气十足。马鞍上浓绿色绒毯障泥垂至腹下。马头饰鐎和绿色杏叶形垂饰,装饰华丽(见图2)。因马鬃被精心修剪出三缕堞垛状鬃毛,故称三花马。以“三花”饰马是当时宫廷和贵族间流行的时尚。三花者,剪鬃为三瓣。著名画家韩幹是画马的高手,他的画中就有三花马的形象。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亦有三花马。白居易诗:“凤书裁五色,马鬃剪三花。”唐代另一位诗人岑参也有诗曰:“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唐太宗昭陵前放置的昔日所乘战马石雕“昭陵六骏”,马鬃均剪为三花状。
三彩披鬃马:懿德太子墓出土。此马与“三花”马一样,马身棕红色,不同的是鬃毛未修剪成“三花”,而是披向一侧,呈白色,可看出是经过精心梳理的,鬃毛显得整齐而不凌乱。缚尾,前腿直立,后腿微弓,鞍鞯俱全(见图3)。
三彩低头马、仰头马——低头马通身施褐黄色釉,低头张口作吃草或饮水状(见图4);仰头马施灰白色釉,并杂有褐色斑纹,伸颈昂头、张嘴作嘶鸣状(见图5)。这两匹马头小、臀肥、骨肉匀停、四腿挺立、体格健壮,都是属于来自西域的良种马。
在众多出土的三彩马中,最为顶级“名牌”的唐三彩马常见的有三种:放养马、载人马、鞍马。
放养马——无鞍无缰的放养马形态各异,觅食、长嘶、狂奔、伫立、漫步、回头、俯首诸多妙相,都自由自在,活灵活现(见图6)。
载人马——各种人俑和马的结合,是三彩马的又一表现方式。唐代社会生活中,仪仗、出游、狩猎都需骑马,三彩中有各种装束的骑马俑,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女骑俑和奔马骑俑。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一件女骑俑头戴宽沿便帽,身着敞领短襦,下着长裙,仪态娴雅,控缰缓行,整个造型极为美好而生动(见图7)。
鞍马——鞍马当为墓主所用,装饰更加华丽绚美,配有马卒或谓牵马俑。秦汉墓中也有陶马,但造型四平八稳,呆板粗笨。唐三彩马的原型选自高大魁梧的西域名种或中原良驹,经塑工的妙手,一匹匹矫健欲驰。如图8中的三彩鞍马,前腿如柱,后腿似弓,蹄胡高,蹄腕细,鼻孔大,口裂宽,耳高峻似削玉竹,头少肉如剥兔头,完全符合《相马经》中对龙种名驹的描述。
1977年,在洛阳关林出土的盛唐时期黑釉三彩马,长80厘米,高66.5厘米,全身挂黑釉,头、鬃、尾、鞍四足等处施白釉,最为精美绝伦(见图9)。此马四足高立,低首作鸣叫状,最为罕见。在造型上遵循“圆—方—圆”的构思法则,头小、颈长、膘肥体壮,比例准确,色彩纯正华贵。马的身躯很肥壮,但腿部细小,突出表现的是肌腱和骨骼。正是这骨与肉的变化对比,使马圆浑而不臃肿,矫健而不失俊雅。完美的造型,黑、白釉反差,彰显了此马高贵的气度,沿袭秦汉以来我国彩塑的写实艺术手法,形神俱佳,显示了唐期工匠高超的技艺。唐朝工匠创造性地运用低温铅釉色彩的绚丽、斑斓,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氛。此马为唐三彩釉色变化中的罕见的珍品。
二、唐三彩马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马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雕塑和釉色两个方面。艺术造型以丰满、浑厚见长,同时也糅进了清新秀柔。其雕塑手法洗练明快,写实为主,重在摄神。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唐墓出土的三彩马,大都膘肥体壮,筋骨合度,比例准确,线条流畅。工匠们抓住马的精、气、神,对马体的塑造完全符合解剖学原理。在马姿态的表现上花样不断:有的安详站立,有的缓步徐行,有的低头觅草,有的引颈长啸,有的疾驰如飞,有的玩耍嬉戏,各种姿态无不惟妙惟肖。唐三彩马反映唐人的富足和对生命的热爱及追求,体现了唐人雍容大度、个性张扬的精神面貌。其题材新颖、装饰华美,尽显唐代求新尚奇的风气。
唐人工匠经过无数次实践,将唐三彩陶马的工艺制作分为成型加工工艺、施釉焙烧工艺、胎体装饰工艺等三个步骤予以实践。
1.成型加工工艺
首先选高岭土加工成原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成型工艺分两种,一是采用模制方式,与近代陶瓷制造业中的手工挤浆法相类似,多用于制作形状简单的小件三彩器和三彩俑。而三彩马采用双模,即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而成。组合套模适用于比较大型的人物俑、动物俑和复杂器皿。二是采用捏塑方式:一般只用于一些小型三彩玩具。一件造型较为复杂的三彩作品,需要采用多种成型手段。像披花挂铃的三彩马、骆驼等,它就需要同时使用模制、堆塑、雕刻等手法,各部位分别制作,器身的贴花用模印,最后黏结在一起、用泥浆黏结成型(见图10)。
2.胎体装饰工艺
浓郁而热烈,艳丽张扬奔放是唐三彩马的艺术个性。这种个性是通过陶瓷工艺和雕塑工艺的有机结合而完成的。精湛的胎体造型为釉彩装饰提供了良好基础,姹紫嫣红的釉彩又使器物瑰丽多彩。
唐三彩马等动物的雕塑器的整体造型和细部枝节都精雕细刻,准确而真实。器皿采取贴花、划花、印花的方法加强胎体的装饰性(见图11、图12)。
3.施釉焙烧工艺
坯胎成型晾干后,先入窑用氧化焰经过800~900℃左右高温焙烧素胎(见图13)。素胎烧好后,经过冷却,挂上配好的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汁(见图14),然后入窑进行第二次焙烧,釉烧时窑炉温度为900~1000℃。釉料在窑炉内经过充分熔融,各种颜色的釉料互相浸润交融,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唐三彩器最大特色是高度发挥了低温铅釉的熔点低、流动性强等性能,运用黄、绿、蓝、褐等颜色釉,形成华美绚丽的釉装饰。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焙烧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窑工已经能够十分纯熟地掌握火候的大小和窑炉温度的高低。在进行第二次烧釉过程中,由于火候和窑炉温度控制把握得当,保证釉汁与胎体的膨胀系数均衡一致,使得釉汁与胎体结合紧密,因此,三彩马很少有脱釉现象。
唐代工匠经过无数次实践,成功配制出白色、浅黄、棕黄、褐红、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茄紫、赭黑等彩色釉。经过化验和分析,可知唐三彩釉料主要成分是石英、硅酸铅及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石英用来增加釉料色泽的光亮度,铅成分则是用来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帮助釉汁熔解,呈色剂主要有铁、铜、钴、锰、锑、铬等。按照装饰的需要,在釉料中加入呈色剂经过高温烧造,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如氧化钴呈蓝色,氧化铁呈褐红色、浅黄色、赫黄色,氧化铜或铬呈青绿色,氧化锰呈紫色,而白色则是以铅的氧化物与含铁量低的白色黏土所配成,不加着色剂。
在所有釉色中,黄、白、绿、红是基本色调。最为珍贵的是带有蓝釉的唐三彩。蓝色釉在7世纪中期偶有出现,这种蓝釉三彩往往被称为极品。民间收藏界有一种说法:“三彩挂蓝,价值连连。”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钴蓝在中国的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胎琉璃珠,而用于中国陶器较早的例子则是唐三彩蓝釉器。虽然唐三彩发现和出土较多,但挂有蓝釉的却相对少见。据考证,烧制这种蓝釉的呈色剂是钴,其来源很可能是唐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原料。不仅如此,蓝釉陶瓷的烧制、上色难度也较大,所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件三彩挂蓝马的价格要高于一般普通三彩马的10~20倍。
三、唐三彩马的鉴别
三彩马是唐代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博物馆、艺术馆、社会个人收藏家总是重金购买,作为艺术瑰宝收藏。一般粗制滥造和新手做的赝品很容易鉴定。而有几十年制作经验的高手,专做几件高仿品以假乱真,特别是那些工艺技术很强的高手,精心仿制的仿品,连科学仪器都很难鉴定,专家鉴定判断起来都难。那么真品与仿品如何鉴别呢?笔者通过长期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出鉴定唐三彩的方法,具体如下:
1.造型
造型是唐三彩雕塑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产物。大唐盛世,文化教育艺术发达,孕育出生机勃勃的雕塑艺术。马,这种动物形体结构本来就很美,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宫廷生活的祝寿、庆典、游猎、沙场征战,商业运输和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马。唐太宗时起,以出骏马著名的西域地区就不断向宫廷献良马。例如骨利干遣使献良种马百匹,唐太宗亲自命名,并制定一套评马的标准。他的陵墓就雕有骏马形象。养马的官吏品级都相当高。唐朝工匠做马时总是将其放在最高等级上来塑造,把马的形象和精神升华为大唐盛世精神的体现。因此,真唐三彩马各种形象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用内在的劲而发外在的形,线条流畅,骨肉均匀,神韵气足,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使马的雕塑不同凡响。唐朝以后没有一个时代在马的形象上能有唐马这样多姿多彩,这样神骏的。但就目前看,高仿者利用现代高科技,使塑出的三彩马艺术形象达到极致,不过,因为没有生活体验,塑造的马虽然外形像,但没有生气,比如线条不够流畅,气宇不轩昂。真正唐三彩马的头、颈、胸、背脊、肚腹、臂部、腿蹄的结构,比例及富有弹性的线条组成流畅而有力的形体,变化自然(见图15~图17)。而假马面部扁平,眉骨、颧骨、鼻梁、嘴唇起伏变化都较死板。颈部线条太直,太僵硬,丰满的胸部和臀部为了夸张,做得微有变形,没有真品的圆润感(见图18~图20)。假马虽然入眼一看很像,但缺乏动感和神韵。而真品生机勃勃,动感十足,活灵活现,蕴含一种强烈的时代精神。
2.胎体
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真品三彩马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历经千年时间,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其胎料大都经过反复淘洗,杂质很少,用肉眼观察比较柔软细腻。基本色调为白色,也有白中略微泛黄的,露胎处手感极为细润。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由于原料淘洗不净,胎质杂质较多,显得比较粗糙,手感较重。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真品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3.釉色
真品釉质比较厚润,基本颜色是白色、黄色、绿色和蓝色。由于长期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人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翘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烧制成釉面开小片的方法,效果很逼真,但仔细观察还是有破绽:比如开片坚硬、过于细碎、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以及釉面无蝇翘“包浆”等等现象。有的虽然也制作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4.工艺
唐三彩的生产工艺,主要经过选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程序。它虽是陶器,却又与一般的低温釉陶不同,而多系白色粘土(高岭土)做胎,手模兼制成型,是两次烧成的烧造工艺。先是将其胚胎成型晾干后,入窑经800℃的低温素烧,然后在已素烧冷却过的胎体上施以铅釉,第二次入窑再经1000~1100℃的高温烧制而成。制作唐三彩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制作三彩马,选料、塑形、烧制、上釉、再次烧制等步骤,每个步骤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是塑形和上釉。三彩马体格健壮、构造复杂,多采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的,但其各具特点。上釉是烧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工匠用毛笔在马的躯体上逐层点染各色釉汁。上釉完成后,再高温烧制。釉料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扩散,各种颜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绚丽的彩色釉,这正是形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千,美轮美奂,艳丽精彩绝伦。
综上所言,唐代三彩马出现于盛唐时期,其与骆驼、天王等组合成为唐朝贵族墓葬中的必需品。马所配备的铠甲、足蹬、靴及装饰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上层社会的文化。唐三彩作为中国盛唐文化的艺术象征,远播海外,享有盛誉。唐三彩马造型丰润饱满、古朴庄重而富有生气,装饰工艺精美、瑰丽多彩又自然奔放,纹样用笔随意、浑然天成却别具匠心,完美体现了陶瓷、雕塑的有机结合,并且巧妙地运用贴花、刻花等立体装饰技法,以及独特的流淌工艺、铅釉的流动原理、交错的釉色变化、奇妙的釉色窑变无双,从而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不同的意境情趣,创造出鬼斧神工、辉煌华丽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唐三彩马及制作工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文物工作者有责任将此工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论唐三彩马的种类、制作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