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09期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我国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研究
刘欣琦
[摘 要]长期以来,现金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支付媒介的角色。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出现,非现金的支付方式日益成为现代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广为追求的新型支付方式。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将构建回归模型探讨第三方支付方式是否会导致现金使用量的減少,并对未来的支付方式以及无现金社会进行探索。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现金使用量;数字货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8.047
1 引 言
近年来,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尤其是线上支付市场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据央行2016年三季度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2016年三季度,移动支付业务保持了快速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业务66.29亿笔,实现金额35.3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97%和94.45%,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440.28亿笔,实现金额26.3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83%和105.82%。2015年,互联网金融正式升级为国家重点战略,互联网时代下,用户生活趋向于碎片化,网上交易日益发展普遍,移动支付由于快捷、便携的特性,可以更广阔地覆盖用户生活,从而满足用户从网络购物到公共缴费等各种各样的支付需要。在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尤其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是“互联网+”下的典型非现金支付方式,在“互联网+”的政策背景下,这种新型的支付手段一定会对传统的现金支付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文章以支付模式的转变和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为背景,来探讨第三方支付对现金使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对第三方支付和现金支付进行比较分析,以对未来的支付趋势乃至无现金社会进行展望。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电子货币将引领无现金社会
Dwi Wulandari、Thomas Soseco、Bagus Shandy Narmaditya(2016)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得出人们支持无现金社会并认为非现金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指出电子货币作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一种,具有优于借记卡和信用卡的优点,使用上更加高效便捷。Benjamin J.Cohen(2001)阐释了电子货币的基本特征,并指出电子货币将成为未来非常重要的货币形式,并会增加货币间的跨境竞争强度。
2.1.2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Karak、Jordan(2009)指出电子货币作为一种网络优势,可能成为未来货币的重要形式,进而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施。如果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货币将会大幅度限制对中央银行储备的需求。Joseph E.Stiglitz(2017)分析了电子货币与宏观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得出在电子货币不断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提高控制总需求水平的能力。C.Freedman(2000)研究了货币政策实施对电子货币传播的影响,以及与中央银行结算竞争的潜力,得出中央银行仍然是影响利率的行为主体。Neda Popovska-Kamnar(2014)指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是影响电子货币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电子货币的增加,中央银行的货币流通量下降幅度较小,但未来仍需密切关注电子货币的发展。
2.2 国内文献综述
对于这一论题,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对央行及货币供应的宏观影响加以分析。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从非现金支付影响货币层次、货币供应和货币乘数角度分析
杨弋帆(2015)从货币创造的角度入手,构造了不同的货币乘数和包含第三方支付的三级创造体系,发现电子货币能通过货币创造机制影响货币供给,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放大货币乘数方面尤为明显,需要中央银行在政策制定时更加关注。刘任重、王成、马炳鹏(2015)针对电子货币对货币层次M0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得出电子货币直接替代了通货,使流通中现金减少,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层次的划分。范武聪、陈孝明(2016)选取第三方支付交易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第三方电子支付将会对货币供需机制、货币流动性和货币乘数均产生影响。方兴、郭子睿(2017)则是构建了动态TVP-VAR模型,从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两个角度分析影响两种渠道下第三方支付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不同影响。认为第三方支付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2.2.2 关于M0的变动分析以及对央行的挑战和应对
王新、曹玉玲(2008)从M0的角度对我国的现金管理政策进行了探讨。基础货币在消费流通与银行储备之间的投放比率若被现金管理政策扭曲,并与市场经济正常比率偏离较远,就会造成商业银行存差的扩大和流动性过剩。冯科(2010)分析了影响我国现金投放量的基本因素,并对现金漏损率进行了分析和测算。认为货币电子化有助于检测现金流向和打击地下经济,应不断深化货币的电子化程度。巫云仙、杨洁萌(2016)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央行应该做好准备应对未来无现金社会的趋势以及监管难度提高带来的挑战,提升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和防范风险。
2.2.3 非现金支付方式对现金的替代效应
何丹(2013)借鉴典型函数y = f(x,r,card)为基础,对我国银行卡的现金替代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银行卡市场迅速扩大且支付地位显著提升,大量银行卡消费对现金会产生替代作用并且长期稳定,并认为这一替代作用尚未达到饱和。姚谦、甘宜海(2015)认为现金与非现金是互补而不是替代的关系,现金自身特质决定了现金作为支付手段的无可替代性。现金作为储备手段的作用不容忽视,另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带动境外现金需求的稳步增长。
2.2.4 非现金支付方式对中国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endprint
樊玉红(2010)研究了近年来银行卡交易额增长迅速,货币流通速度呈下降趋势。根据不同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银行卡对传统货币的替代使V0加快,使V1减慢,V2保持不变。王亮、纪明明、张茜(2014)从替代加速效应和替代转化效应的角度,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会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形变化特征。李淑锦、张小龙(2015)认为经济货币化和金融现代化程度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原因,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具有减少经济货币化和金融现代化程度的作用。央行应加大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监管,减少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不利影响。刘达(2017)通过构建以不同层次货币流通速度作为因变量的计量模型,研究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得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三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均有正向影响,并且对V0、V1的加速效果大于V2。
2.2.5 从数字货币的角度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蒲成毅(2002)对数字现金普及应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认为数字现金能迅速挤占现金位置以及替代存款类电子货币的某些形态,使货币供应内生性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可能先下降后上升。谢平、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加密货币仍处于法律和监管的灰色地带,如何将数字加密货币与金融支付体系结合在一起改进支付清算服务是值得探讨的方向。崔冬、万晨(2016)从数字货币国际监管的发展角度探讨对中国的启示。从国际上来看,针对数字货币的监管主要分为积极监管措施和消极监管措施,我国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的数字货币发行,加强监管和国际合作,以保证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现金使用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第三方支付的含义及发展趋势
3.1.1 第三方支付的含义及操作流程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经营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付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在第三方支付交易模式下存在三个交易主体:买家、卖家和第三方平台。在此模式下,买方选购商品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进行货款支付,先将货款支付给第三方,并由第三方平台来通知卖家将货款到账,并要求卖方发货;随后买方收到货物并检验货物质量,确认后再通知第三方平台付款;第三方平台最后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具体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3.1.2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非金融支付机构综合支付业务呈现逐年增长模式,其中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表现尤为突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及增长率变化能够反映支付市场的新兴变化,因此,以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的数据为代表探究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情况。如图2为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及增长率图。
由图2可见,从总量上看,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呈逐年增长态势。增长率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6—2007年,增长率呈下降模式并且降幅较大;2007—2008年,增长率呈快速增长态势;2009—2016年,增长率逐年下滑。增长率呈如此趋势可能存在的原因大致分析如下。
(1)政策和技术因素:政策的日益完善和计算机的普及使第三方市场交易规模在2006年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05—2006年中国网民突破1.1亿人,宽带普及率超过了44.5%,这直接导致了2006年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增长率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值。2007年网民增长则较为稳定,因此与2006年相比,涨幅有所放缓。
(2)市场因素:2007—2009年,线上支付市场快速扩张,与此同时,各支付平台的技术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带来了2007—2009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因此,在2008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的增长率达到了一个峰值。
(3)用户因素:随着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和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化,使得线上支付的用户习惯不断养成,大量的用户黏性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拓展新市场和新用户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将直接导致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增长放缓,因此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增长率在2009—2016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图2 2006—2016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易观数据库。
3.2 現金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现金的界定及衡量指标
M0,即流通中的现金,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M0这一指标量的变化能够充分反映流通中的现金的变化。由此通过对M0的分析可以得出近十年来流通中现金使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2反映了2006—2016年M0的流通总量及增长率变化。
图3 2006—2016年M0流通量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如图3所示,流通中的现金总量M0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其原因与宏观经济增长相关联。但从增长率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06—2009年,主要呈平缓增长趋势;2009—2010年,呈快速增长态势,增长率差距高达5个百分点之多;2010—2014年,呈断崖式下跌趋势,跌幅高达近14个百分点;2015—2016年,增长率有所增加但增幅较小。增长率呈现出如此走势,可能存在的原因分析如下:
(1)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货币政策的影响:2009—2010年的快速增长趋势的原因与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相关。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进而波及全球,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及时做出了“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推出一系列的措施,拟定在2009—2010年投资“四万亿元”来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大量货币的投放会直接导致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因此在2010年,流通中的现金增长率达到了一个峰值。
(2)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影响:2012年之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上移动终端的普及,线上支付的支付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追捧,尤其是年轻群体。特别是在2014年,第三方支付呈井喷式发展,传统的现金交易支付方式转变成为线上网络支付,这都会对流通中的现金使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2010—2014年,流通中现金增长率呈下降模式。endprint
3.2.2 对现金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具体来看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归为宏观和微观两大角度进行讨论:
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全社会商品和劳务总量、市场商品供求结构变化、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收入的分配结构、货币的流通速度、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及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运输状况等。
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包括:收入水平、收入的分配结构、价格水平及其变动、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心理和习惯等因素。
从直观来看,当前M0/GDP、M0/M1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图4所示。
图4 2006年1季度—2017年1季度M0/GDP、M0/M1变化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局。
从M0/GDP、M0/M1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可以看出现金替代现象日益明显,说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下的电子商务消费引导作用以及网络效应可能是导致现金替代的主要原因。
3.3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与现金支付比较分析
3.3.1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优势
(1)市场规模上的可扩张性。随着手机日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与手机相伴的移动支付市场的规模将继续保持爆发式的增长。各大移动支付平台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将不仅局限于线上消费,其与线下消费场景的对接将会进一步推动移动市场的扩张。
(2)数据资源优势和增值服务前景。凭借互联网的大数据优势,第三方支付机构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客户市场和客户类型,为客户提供精准营销和增值服务。并且,还有许多支付机构基于数据提供的增值服务仍然处在探索期,用数据带动服务的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3)技术进步优势。如今,全球都已进入了科技时代,科技的进步将带动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新的支付技术将不断涌现,而支付技术的革新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并将继续提升用户体验,最终促进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
(4)用户优势。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平台通过长期以来的数据分析和用户定位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信息,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各种创新的方式培养了大量的习惯用户,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用户被吸引到互联网移动支付的方式当中。
(5)支付场景优势。中国现已进入消费金融阶段,消费离不开支付,消费场景的推广将推动支付场景的不断拓展。第三方支付下的支付场景不断推广,深深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打车到餐饮再到零售,支付场景的拓展将会带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6)安全性优势。由于第三方支付使用的是非现金的支付手段,可以成功地杜绝假币的使用。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第三方支付的规范性也会不断加强,这将会进一步提高网络支付的安全性。
3.3.2 现金支付的劣势
(1)流程慢:交易过程中,使用现金买卖手续烦琐。
(2)安全性低:运输过程和存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买卖交易时居民手持大量现金也存在风险;交易过程可能存在假币。
(3)成本高:运输成本和清点成本较高,并且现金磨损率较高。
(4)便捷性差:现金相比电子支付不易携带。
4 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和数据的选取
4.1.1 模型及变量设定
变量选取——鉴于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背景,特别选取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进行研究。本文选取M0/GDP作为因变量,记为DM0,衡量现金量的变化。选取GDP的增长率、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与GDP的比值为自变量,分别记为DGDP、EG,衡量第三方支付对现金使用的影响。模拟方程设为:
DM0=C+β1DGDP+β2EG+ε(1)
4.1.2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现金使用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数据选取采用季度数据,并经由GDP比值调整。GDP增长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选取采用季度数据,增长率调整采用对数化计算。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数据来源于艾瑞咨询数据,同样选取季度数据。
4.2 时间序列的检验
4.2.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4.2.2 协整检验
文章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的方法,以判断其是否可直接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和国内生产总值均是影响现金量的原因。因此,可以以现金量为因变量,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和国内生产总值变量作为自变量,构建OLS回归观察三者之间的方程关系。
4.3 实证结果阐释
从回归结果可知,GDP和EG对M0均有影响,且影响均是负向的。这说明随着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方式的推进,确实会对现金使用量产生负向的影响。未来支付方式的变化,无现金社会或许会成为可能。
5 政策建议
5.1 針对不同年龄群体打造服务,增加用户黏性
虽然在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尤其是互联网支付的主要群体集中在20~29岁,中国财富阶层的平均年龄在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能够运用互联网支付的比例也不是很大,并且老年人群体绝大多数都不愿意接受新型的支付手段,仍愿意使用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第三方支付方式必将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支付手段。10~20年后,中年群体将逐渐步入老年人的行列,而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年轻群体,将逐渐成长为财富阶层的主力。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该抓住这一市场机遇,针对不同的年龄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继续保持年轻群体的用户黏性,拓展中年群体的用户认知,尽量开发老年群体市场。相信在未来,非现金支付的理念将会不断推广,第三方支付市场甚至是未来更新型的网上支付市场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张。endprint
5.2 银行应顺应电子化趋势,并实现全球化战略布局
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和4G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线上支付方式将成为支付领域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多余的现金投放将会产生多余的印制和储存成本,因此央行应该采用新型的方式对资金进行调控,适当减少以现金的方式投放货币,可以采取将银行现金电子化、数字化,通过电子账户上的资金变化实时监控各银行的现金业务行为,并按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控,这样既可以减少成本,又可以减少现金储备过度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平台也正在加快创新升级,放眼全球业务以实现全球化的战略布局,这或许将会对全球范围内的现金使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5.3 从央行角度,重新划分货币层次,加强监管
央行应充分认识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体系的冲击,考虑重新划分货币层次,把数字货币纳入到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中来。针对数字货币的兴起和不断推广,在未来,我国应重视其他政府对数字货币的政策将会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什么影响;传统网络支付能否和未来数字货币应用产生有效对接,且相应地在监管方面如何创新。
参考文献:
[1]方兴,郭子睿.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TVP-VAR模型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3):183-190.
[2]刘达.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加快了货币流通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2):32-42.
[3]吴丹,陈璐.银行、金融交易和货币电子化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武汉金融,2016(9):20-25.
[4]范武聪,陈孝明.第三方电子支付发展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J].浙江金融,2016(8):27-32.
[5]巫云仙,杨洁萌.中国货币流通中现金变化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J].改革与战略,2016(5):77-81.
[6]李淑锦,张小龙.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5(12):25-33.
[7]刘任重,王成,马炳鹏.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层次M0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15(12):171-172.
[8]姚谦,甘宜海.现金需求管理待完善[J].中国金融,2015(4):100.
[9]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1):1-15.
[10]陈一稀,李纳.互联网金融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及对策建议[J].新金融,2014(8):50-54.
[11]王亮,纪明明,张茜.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政策有效性[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5):70-74.
[12]沙文兵.人民币境外存量的测算与分析——基于1992—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3):39-47.
[13]楊弋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及货币乘数的影响机制研究——包含第三方支付的三级创造体系[J].上海金融,2014(3):47-54.
[14]何丹.我国银行卡现金替代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3(24):16-18.
[15]冯科.关于我国现金投放量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0(5):4-11.
[16]樊玉红.银行卡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10(5):95-97.
[17]王新,曹玉玲.我国现金管理政策与流动性过剩[J].改革与战略,2008(6):56-58.
[18]蒲成毅.数字现金普及应用的影响[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3):34-37.
[19] Joseph E.Stiglitz.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in an Electronic Credit/Financial System[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7(1):1-33.
[20]Dwi Wulandari,Thomas Soseco,Bagus Shandy Narmaditya.Analysis of the Use of Electronic Money in Efforts toSupport the Less Cash Society[J].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Banking,2016(3):1-10.
[21] Neda Popovska-Kamnar.The Use of Electronic Money and Its Impact Onmonetary Policy[J].Review paper JCEBI,2014(1):79-92.
[22]Karak,Jordan.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oney and Its Impacton the Central Bank Role and Monetary Policy[J].Informing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9(6).
[23]Benjamin J.Cohen.Electronic Money:New Dayor False Dawn?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1(8):197-225.
[24]C.Freedman.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Past,Present and Future –Will Electronic Money Leadto the Eventual Demise of Central Banking? [J].International Finance,2000(2):211-227.endprint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现金使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