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中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再续改革开放盛世伟业
朱云斌
【摘 要】对于林则徐,我们并不陌生,他曾是“虎门销烟”的主角,然而林则徐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事业的贡献远不止于“虎门销烟”这一项功绩。他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对漕务改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考虑用“商办”来代替“官办”,这是制度上的一个伟大创新。虽然他的抱负没有施展成功,但是历史却将他的漕务思想遗留了下来,让我们在今天可以见到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林则徐 漕务 改革思想
清代是我国受封建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康乾盛世之后,清政府的漕运就开始显露出弊端,一些新老大臣的漕务改革思想大多都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林则徐临危受命,呈上奏折,全面阐释了自己对漕政机制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虽然他的奏折最终没有被批准,但是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改革思想财富。
一、林则徐主张兴办海运,取消兑费
在论述林则徐的漕务改革观点之前,首先要对清朝当时的一位官吏金应麟(字亚伯,号兰汀,1793—1852)的漕务变革思想进行简要介绍。在金应麟的观点中提到了兑费对漕运的影响。所谓兑费,就是粮食种植者交给粮食运输官吏的费用。清代较明代在漕运上的改革只是将军民资源交兑费,改成了官府收取兑费,它的本质就是粮户私自补贴给运粮官吏的钱。兑费在经过州县的手时,就将这种私人补贴变成了一种形式的征税,导致兑费的金额逐渐增多,由原来的十几两增长到了后来的上千两,加大了粮户的负担,贪官污吏對普通百姓的勒索已然达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金应麟认为,漕运事业江河日下的原因就是因为兑费的存在,只有取消兑费才是漕运正常发展的大事。但是又觉得兑费不能突然就取消,应该循序渐进,这就需要一套先进的漕运改革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进行漕运改革势在必行。
对于兑费的取消,又不能立即执行,即使朝廷三番五次地下命令,对于削减兑费这件事也只是空谈而已。林则徐对于不能取消兑费的事自然是没有反对意见,同时,他又觉得金应麟提岀的采用缩小漕运货船和在淮河上面建米仓是行不通的。林则徐认为,在淮河上建米仓所需要的经费数量庞大,而且靠近湖泊,很难选择建仓的地点。林则徐说:“南漕起运之船约有四千只,其中本以区分大小,江广之船最大,浙次之,苏又次之。缘江广重运,直下长江,小船难禁风浪。”因此,对于这两个方案,林则徐“为敢轻议更张”,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对于江浙地区兴办海运的方案,林则徐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林则徐同意兴办海运,理由是“海运曾经办过,尚有成案可循”。对于海运风险的考虑则认为当时对气候的掌握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准确了,已经有了成熟的预测风险和对抗风险的知识。林则徐提出的兴办海运的主张,在当时是有突破性进展的,他对兴办海运,并不是按照原先的方案进行规划,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商量对策。
在兑费的处理方面,林则徐对于金应麟“将兑费提存藩库以实库项”的观点也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他认为:“既明提兑费,又奚能禁止浮收?若兑费另提,则雇资安处”?首先,查阅道光六年(1826)兴办海运的历史,雇佣的沙船,每石给7钱的价格,如果再将兑费用作他用,那么雇佣沙船的资金就无从支付了;其次,既然已经明确地要收兑费了,是无法阻止多收的现象,因此,应该取消兑费,才能减少官府对兑费的超额征收;最后,用兑费来填补其他费用的缺口,其他项目所用的兑费日见增多,也是无济于事的。其中,取消兑费的观点是一项十分有前瞻性的意见。
上面提到的,江浙地区的兑费数额十分巨大,而且,各州县的长官依仗着兑费为保护,经常随意地对漕运粮食征收额外的费用。如果不取消兑费,就算兴办海运、削减经费,也不能从根本上摒弃漕运的弊端。因此,林则徐观点中,“不取消兑费就不能杜绝乱收费现象”的见解直击漕运问题出现的要害,也是他漕务改革思想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然而,让我们惋惜的是,他没能将自己的改革思想付诸实践。林则徐还提出,海运比河运更畅通,如果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会与其他朝臣共同商议海运策略。可能会出现阻碍海运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也随时有可能恢复对河运的使用。这些顾虑也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林则徐在兴办海运后关于兑费问题的分析,显得不是十分成熟。在咸丰初年,江浙地区已经将河运改为海运,海运经费的筹集的问题就是像漕运一样,征收兑费。然而,海运的兑费也像河运一样,成了地方官员横征暴敛的工具。
总而言之,林则徐漕务改革思想的中心内容就是开展海运和取消兑费,他的漕务改革思想也为此成为了当时以及后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二、林则徐的“骤改”思想
“骤改”思想的意思就是官员对征收兑费进行监督,粮户将兑费直接交给运粮的人,官员在这过程中只起着监管的作用,从而减少腐败的发生。这样的做法说起来简单,其实却集中体现了林则徐漕务改革思想的重点内容。林则徐的“骤改”思想与明代的“民兑官运”和清初的“官收官兑”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一思想是漕运体制的一次重大革新。林则徐之所以把“骤改”思想当成是漕运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因为他敏锐地觉察到“漕务濒于决裂,时刻可虞”,非“骤改”不能阻止“变本而加厉”的颓势。他清楚地看到了漕运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地方官的介入。官、民、丁三者之间为了保全各自的利益,相互争利。“骤改”思想就是将官员在这利益冲突之间抽离出去,就减少了官员腐败现象,也就解决了漕运过程中的腐败问题。“骤改”思想是他多年漕务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他的“骤改”思想也未能付诸于实践,就被道光帝派到广州去“禁烟”,他的漕务改革计划也因此被搁置了。林则徐的“骤改”思想是继兴办海运这一思想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它限制了官员对漕运的介入。但是,这个想法必须在“官收官兑”的旧制度被打破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阻碍太多,所以实现的难度很大。
林则徐的漕务改革思想既有它的创新之处,又保留了原有的思想,既保守又激进,这是他踏实作风的集中体现。林则徐认为:要从根本上彻底治理漕运的弊端,必须要解决北方的水源问题。林则徐看到每年漕运,花数万之费,不是长久办法。因此,他卓有远见地提出在畿辅一带治水造田,开辟水田种稻,以供应京师大米,从根本上解决南粮北运问题。林则徐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若能兴修水利,广开水田,种植水稻,即可就地取粮。可以先行在天津、河间、永平、遵化四府州,择地势低洼潮湿的芦苇地,垦荒引水,造田试种,俟有成效,逐步推广。若能造成水田二万顷,则每年即可抵南漕四百万石之米。如以北方水田每千亩岁收二十万石为率,即抵南漕十万石粮解京。十年之内,京畿产粮可与南方的苏、松、常、镇、太、杭、嘉、湖八府州产粮相等,北方粮食自给,漕运的弊端就彻底治理。
由此可见,林则徐针对漕政弊端以发展北方农业生产来解决南漕北运问题,力图从根本上解决漕运问题,解决“本源中之本源”不失为有效的措施。这样的改革尽管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但它直接关系到“仰食”于漕运的一大批封建权贵、贪官污吏、旗丁和土豪劣绅的经济利益,招致朝廷内外的反对和激烈的抵制。
三、结语
林则徐的漕务改革思想是进步的,可悲的是他的伟大思想主张没有被统治者接纳而变成现实行动。然而,他的漕务改革思想的奏折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可以将他思想中的精华汲取而来“古为今用”,使他的先进思想以另外一种形式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林庆元.林则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杨国桢.林则徐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林则徐全集.第三册[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endprint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略论林则徐漕务改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