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应
如何理解人们的言论进而更好地去认识人,是中国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均有所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船山在继承儒家“言道”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言与行、言与道等的认识,特别是品评历史人物,探讨知行关系所形成的历史理性和价值理性,较为全面地阐释了自己的“知言”论亦即如何去理解把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及其内在精神实质的理论。
首先,船山认为,了解一个人,必须先从了解他的言论入手。但是,“知言者,岂知其人之言哉?”了解一个人的言论,绝不能仅仅只是就言论而论言论。因为一个人的言论对外是有所修饰的,而其真实意图总是藏在心中。一般总是先说出言论,然后才是行动。已经说出的话,人们大多能够分辨,但是内心的想法则不能测知。此即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然则知言者,非知其人之所言可知已”。船山举出商鞅初见孝公时“言三王”,王莽升为汉公时而称言周公为例来说明他们当时的言论并非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或心理动机,只是到了后来才知道他们当时所言的并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那么,如何站在今天更好地理解古人所说的话呢?船山强调“知言”是一个“因古人之言,见古人之心”的过程,是一个通過古人言论的精义去了解其所生活的时代状况的过程,同时还需要详细比较各种言论的异同而发见它们内在的宗旨与目的,深刻探讨看似一般的言论背后隐含的真实意图,然后就会知晓今人言论与古人言论之契合并不意味着没有区别,而其不同者并不一定没有神似之处。就此而论,“非大明终始以立本而趣时,不足以与于斯矣”(《宋论》卷六),亦即没有对言论洞见本根式的理解及其对时代精神的深度把握,就没有办法理解古今不同的言论及其背后的旨趣。
其次,船山谈到了圣人之言有可能被冒充、被顶替的现象,认为帝王治国安邦的典籍与贪功谋利的邪说“相辨者在几微”。如果一些冒充君子的小人用庄重的脸色说出与圣人之言差不多的话语,真正的君子也可能被打动。这样看来,就不要对司马光、程颐乐意推荐王安石并与之交谈而感到迷惑了。所以,“知言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认识和把握圣人之言,必须要在体悟圣人之心、觉解圣人之理、品味圣人之意上下功夫。“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义;则天之时,物之变,极乎深而研以其几”。只有平心静气、从心灵深处去体察圣人之言的精义,才能真正理解圣人之言的本始用意。
此外,船山还提出了“知言者‘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谓也”的命题,将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言”与价值论、道德论意义上的“尽性以至于命”连通起来加以论述,较为深刻而又全面地揭示出了“知言”与“知人”的辩证关系,凸显出了“知言”对“知人”的伦理启示意义以及“知人”对“知言”的价值规制意义,吐露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德智慧。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船山“知言”论及其彰显的“知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