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罕见 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到底有多少
何琨
[摘要]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保定满城陵山发现了两座西汉时期的古墓,根据出土文物铭文以及墓葬规制认定墓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两墓完整且未被盗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崖墓,也是我国20世纪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之一。本文将对一件定名为青铜铜铃是否实为铜铎作初步探讨,并论及铜铎的用途,对于研究西汉乐器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满城汉墓 “铜铃” 铜铎 打击乐器
一、满城汉墓之“铜铃”实则为铜铎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定名为铜铃的这件器物,形状为瘦长扁筒形,两角下垂。顶部有钮,并有铁钮悬挂铃舌。铃舌长条形,上细下粗,上部断面作圆形,下部为三角形,铜质铃舌长约10厘米。铃身装饰小乳钉纹,通高17.7厘米,下宽10.2厘米Ⅲ。对于这件所谓的“铜铃”,本人认为实则为铜铎,具体理由如下:
1.古籍文献中关于铃、铎的特点及区别。《说文解字》徐灏笺:“镯、钲、铙、铎、铃五者形制皆相同,唯铃、铎有舌为异耳。”《说文·金部》记载有:“铎,大铃也。”说明上述诸器形制相似,只是铎、铃有舌,摇之发音。镯、钲、铙无舌,击之发音。而铎的形体和镯、钲、铙相比似乎较小,和铃相比,又比铃大。以上文献资料明确告知了这五种器物各自特点以及靠有舌、无舌区分,铎和铃的最大区别是铎比铃大。
2.满城汉墓之“铜铃”的形状、尺寸与其他考古发掘的铜铃差之甚远。考古已发现的青铜铃有黑龙江友谊县成富乡凤林城址二号房址、广州淘金坑西汉墓、江苏邗江县甘泉乡姚庄102号汉墓以及山东洛庄汉墓。其中,江苏邗江出土的铜铃铃身呈扁棱状,平肩,上置环形钮,斜直壁连弧形底边,素面无纹,钮高1.8厘米,肩径3.6厘米,底径5厘米,高6.6厘米。1973年广州淘金坑出土有两件铜铃,其中一件体呈椭圆形,环钮两侧开缺口,筒内悬舌,舌呈圆球形,通高7.2厘米;另一件长筒形,环钮已缺。虽然这三件铜铃形状和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铃有相像之处,不同的是这两处出土铜铃的环钮直接连着铃身,而满城汉墓出土的这件顶部的钮较小,连接在甬柄处。最为关键的是尺寸,江苏邗江和广州出土的铜铃大小比较接近,相差仅为0.6厘米。而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铃比这三件长约10厘米,这是否印证了文献记载的“铎,大铃也”?此外,黑龙江出土的铜铃形状为球形,内有骨质铃舌。山东洛庄汉墓出土的铜铃,整体为喇叭形,顶部铸环钮,腔内杵状铃舌尚存,摇之叮当有声。黑龙江、山东洛庄出土的铜铃形状和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铃完全不一样,更别提尺寸、铃舌的位置了。由此说明,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铃和考古出土的铜铃形状、尺寸有差别。
3.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铃”外观形态与其他考古发现的铜铎相似度较高。摇奏体鸣乐器,即“铎”,青铜铸故称铜铎。考古已发现的汉代青铜铎有圆形(管状或柱状)长甬柄和方銎短甬柄两种。这两种铜铎的差异不仅仅是地区差异,或许还与族属有关嘲。圆形(管状或柱状)长甬柄集中出土于北方地区,1959年在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出土有一件,器身扁圆,有一圆柱形柄,柄上装饰带状凸弦纹一周。器身两面有枚,最宽处10厘米,通长为24厘米。器身内正顶部有环,用以悬舌,但其铎舌已不存。方銎短甬柄的铜铎出土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和岭南地区。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有两件,器身断面为椭圆形,两角下垂,甬近方形,较短。甬内有干朽的柄木,形如方榫,顶端正中出方槽,有横贯的木钉以悬舌,舌已缺失。铎高13.4厘米,下宽9.4厘米。铎内有一残木构件,长方形,其中下端较大,上端较小,中间有整齐的切线,呈一木榫形状,下端开叉,似为悬挂铜铎之用。后室出土的铜铎和这件有一定差别,通体修长,器壁厚重,横截面近圆筒形,铎身上狭下宽,两铣尖长,于内弧较深。甬为实心长柄,断面呈八边形,柄端呈圆环状,旋作瓜棱形。通高42.8厘米,甬长16厘米。其发掘报告对这件铎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钲。广州淘金坑西汉早期墓也出土有一件铜铎,方甬中空,口呈月牙形,素面无纹,通高7.8厘米。舞部有方銎短甬柄,出土时旁边放置一段残长4厘米的骨舌,应为敲击所用。重要的是这几件铜铎和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铃形状、大小比较接近。
结合以上考古发掘资料的对比综合分析后,本人认为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铃定名为铜铎更为客观和恰当。
二、汉代铜铎的用途
《周礼·天官·小宰》郑玄注云:“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周礼·地官·鼓人》贾公彦疏云:“金铃金舌故日金铎,在军所振;对金铃木舌者为木铎。施令时所振。”可见铎分金铎和木铎,且用途不同。金铎木铎是怎样来区分呢?铎身都是青铜制成,而铎舌却有不同的质地,说明是靠铎舌来确定金铎或木铎。
1.木铎是国家敷文教布时令时使用。《周礼·地官·乡师》云:“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铎徇于市朝。”孔传云:“道人,宣令之官。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可见在古代宣布政令的时候,遒人振木铎宣布。此外,采诗时也用木铎。《汉书·食货志》云:“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广州淘余坑西汉早期墓出土的铜铎带有骨质铎舌,说明具有一定重量或坚硬度的物体都可以作为铎舌。这类和铎舌击打出来的声音不同于金属的铎舌,用法大概归于文事用的木铎。而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铎,铎舌为铜质,应属于金铎。金铎是用于军旅、田猎时的乐器,用以表示军中号令。《释名·释兵》云:“铎,度也。号令之限度也。”《周礼·地官·鼓人》云:“以金铎通鼓。”所谓“通鼓”,贾公彦疏以为:“通鼓者,两司马振铎,军将已下即击鼓,故云通鼓也。”行军作战,军旅进退用金鼓之声进行调度。也就是说军旅的号令是通过振铎和捷铎以及鼓声来调度。由此可知铜铎一大用途即为行军或狩猎途中发号施令。
2.铜铎的第二大用途是作为乐器。铎是怎样来演奏呢?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遗册(记载随葬物品的清单)简一一上记载有:铙、铎各一,击者二人。简一二:击屯(罅)于、铙、铎各一人。简四二:四人击鼓、铙、铎。遗册记载的演奏铎用的词是“击”而不是振或摇,说明铎是在表演的时候不是摇之发音,而可能是用铃舌击打铎身作节奏性打击乐器使用。此外,铎的第二种演奏方法是用来摇振,甚至可能作为一种舞蹈用具来使用。《乐书》记载有武舞用金铎,文舞用木铎。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黑底彩绘漆棺上绘有铎舞图,可看到有位神怪双手一人各举一铎摇动。研究者或以为是将二铎互相撞击以发声,但在图中看不出二铎有相撞的动作,只是举着在摇振。另一画面上有一神怪摇铎而舞。铎即成为舞蹈用具或舞蹈伴奏乐队演奏的乐器,铎舞时鸣铎的动作称为振,摇振的时候可能是铎口朝上,摇振铎舌发声。至于漆棺上铎舞是文舞还是武舞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铎舞最早应是从民间兴起的,后经乐人的加工改造,成为贵族、官吏宴饮时的舞蹈之一。此外,在铎舞时还有专门的曲子。汉代所用的歌词是《圣人制礼乐》,内容应该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表演者很可能是和着乐曲边舞边摇振铜铎。
满城汉墓出土的这件青铜铜铎,因完整带有青铜铎舌,是目前为止考古发现能明确的汉代金铎。因这位诸侯王刘胜“乐酒好肉”,沉迷于享乐,所以,这件青铜铜铎兼具了军事田猎、打击乐器以及铎舞时使用的三种功能。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铃”用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