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杜鹃啼血声声冽 女儿将嫁哭当歌

陈有济旧时,临高大部分地区的婚姻制度与全国一样实行封建包办婚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入适婚年龄的青年男女无法作主自己的婚姻大事,给青年男女造成一种莫大的痛苦。有适婚年龄的男孩家里,父母请媒人到各地物色门当户对的女子,由媒体人说合后,父母要上女方家提亲、下聘。有些父母不管女儿是否愿意,只要父母

陈有济

旧时,临高大部分地区的婚姻制度与全国一样实行封建包办婚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入适婚年龄的青年男女无法作主自己的婚姻大事,给青年男女造成一种莫大的痛苦。有适婚年龄的男孩家里,父母请媒人到各地物色门当户对的女子,由媒体人说合后,父母要上女方家提亲、下聘。有些父母不管女儿是否愿意,只要父母认为合适就结成亲事。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婚姻礼教束缚下,不知有多少妇女成为封建婚姻的殉葬品,任人宰割、任人奴役,过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悲惨生活。故而新娘在临嫁之前,一般都会用哭腔唱“哭嫁歌”表达自己离别父母、离开兄弟姐妹的痛苦之情。

“哭”长辈之恩

出嫁,意味着要离开自己从小成长的家庭到另一个家庭生活。从此以后,就不能时时在父母双亲身前尽孝,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这时刻新娘只能“无奈”地用“哭”声来表达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以及控诉婚姻不自由的感伤。

新娘唱:(哭父母)“女儿我才十五六岁,你就急急许配与人;女儿我才十四五岁,你就匆匆嫁我出去。人家母亲来讨女儿,你该推托到明年;人家母亲来讨女儿,你该推托到后年。推托女儿到后年,要把水田连同水稻都吃完?推托女儿到明年,要把坡地连同番薯都吃光?……留下你女儿到后年,可以帮忙割稻;留下你女儿到明年,可以帮忙种薯。留下你女儿到后年,可以帮母亲挑水;留下你女儿到明年,可以帮父母舂米。把女儿我隔开厢房,你不觉得心酸?……开口我哭吉兆,全家都吉个透;放声我哭吉利,全家吉个齐全。生下我十多年,拿什么来酬恩德?养育我十多年,拿什么酬功劳?拿什么来酬功劳?愿父母吃到百岁;拿什么来酬恩德,祝爹娘百年偕老。让咱爹和娘,宽心又自在;让咱娘和爹,平安有福享。”

在上面的“哭嫁歌”里,女子如泣如诉地“埋怨”父母把自己嫁出家门,“怨恨”父母偏心让自己出嫁却让兄弟留身边,“哀伤”自己不是男儿身,“羡慕”兄弟可以在家里侍奉父母……实际上也含蓄地表达了她们内心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此时新娘百感交集,越哭越伤心,以至出现骂媒人、骂轿夫的哭歌场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未婚女子是在家里接受各种闺房教育的。临高人十分重视儒家的孝道孝行,长辈往往也利用“哭嫁”时机对出嫁女孩进行道德教育,这主要体现为父母和嫂嫂对出嫁女在婚后日常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教导和告诫。

如(出嫁前一天晚上)嫂嫂带唱:“到人家那边你要精灵点,如同飞拂水面的蚊子,到人家那边你要勤快点,如同下午的跳蚤。中午你若要出门,要像上过颜料的观音;下午你若要离家,要像涂了金粉的尼姑……在这边当你是小孩,随便你玩耍逛荡;到那边做人家媳妇,你要听从人家驱使。洗碗连洗盆一起洗,别让人家母亲来告状;扫地要连门口一起扫,别让人家母亲说闲话。鸡啼你要自己起床,别等人家在屁股后催;鹘鸣你要自己起身,别等人家在后面喊。”

在古时,新娘能否被婆家人接纳,受到认可与赞许,与她是否行“孝”有很大关系。在上面的哭嫁歌里,嫂子对小姑子告诫,多是自身做媳妇时的经验之谈,提醒新娘在夫家注意为人处事之道,帮助新娘与夫家建立和谐关系。

新娘要唱谢嫂嫂。在传统家庭中,“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哥哥嫂嫂担当着重要角色。家中的生产生活大都需要哥嫂来料理,自己也要靠哥嫂关照长大成人,这种兄妹之恩、姑嫂之情也是难舍难分的,因此,出嫁时哭道:“小妹我在家,兄嫂照顾周;小妹我在家,兄嫂关照好……衣边裁的圆又曲,我(穿去)给人家母亲敬席;衣襟剪得弯又圆,我(穿去)给人家母亲敬饭。去人家那边若问起手艺,我就说是嫂子的;去人家那边若问起针法,我就说是阿嫂的……拿什么来报恩德,愿你们生个胖小子;拿什么来酬功劳,愿你们生个大男孩。差拨小妹我离家,你们从此越做越富有;许嫁小妹我出门,你们从此越干越红火。”

新娘赞美嫂嫂对家庭的功劳,感谢她的照顾,并不断地暗示自己未来遇到困难时还需哥哥嫂嫂做她背后的靠山。

“哭”别离之痛

在哭父母的同时,新娘还要哭兄弟姊妹:“差拨姐姐我给人,你们从此要长大;许嫁姐姐我与人,你们从此要长高。差拨姐姐我离家,你们要听娘教诲;许嫁姐姐我出门,你们要听妈调教。……人家母亲若是杀公鸡,你们吃一点点就行;人家母亲若杀蜂鸟,你们连残羹都要吃下,差拨姐姐我给别人,你们喝清水都补身;许嫁姐姐我与别人,你们喝清水都长肉。”

哭伴娘姐妹:“闹房这么几个月,让人家母亲来拆散;闹房这么几个月,让人家母亲来拆开……天一黑咱就封住房门,很像秦吉了进了洞穴。天一黑咱就关紧房门,很像燕子飞入老巢。人家母亲有媳妇娶,才来促令拆馆;人家母亲要娶媳妇,才来破大家的气,破了大家的气,只闹房几个月时间;麻烦你们各位姐妹,伴我时间几个月。明早我将离家,大家就要散伙。从那时来此闹房,明天就要分开。”

乡土之恋情无法割舍,想到大家从小朝夕相处及以后彼此各奔东西的命运,新娘难免悲伤诉说离别,感叹生为女子的坎坷,泣涕涟涟。

“哭”未来之惧

旧时有的新娘出嫁前甚至无法知晓丈夫的品性相貌,也无法知晓公婆及小姑是否友善,将要如何融入新的家庭问题,千般担忧、万般痛苦,她不能骂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只能将此不幸以痛哭宣泄自己的恐惧与彷徨,甚至“迁怒”于媒婆、轿夫。

新娘(哭媒婆、轿夫):“三天你来两次,你都是为的礼金;三天你来两次,你都是为了做媒的钱。人家母亲雇你多少钱,让你来说媒……三天你来两遍,你央求到我母亲答应,三天你来两遍,你央求到我母亲许诺。屁股坐在石臼上,你什么话都讲得出;屁股坐在门槛上,你什么话都说得来……屁股坐在石臼上,你想我母亲给你煮饭;屁股坐在门槛上,你想我母亲煮饭给你……人家母亲雇你多少钱,让你来抬轿子;人家母亲给你多少钞票,让你来打锣鼓。明讲人家母亲不愁用,买爆竹却不着火。”

在旧时,媒人在婚姻上确实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媒人言辞真实与否以及撮合程度都会直接关系到男女婚后生活。有些媒人自私自利、贪图财物,昧着良心促成不幸婚姻。新娘长歌当“哭”尽情发泄心中的不满,愤怒咒骂媒人表达切肤之恨,这也是情理之中。

千年风习传到今天,现在临高当地,“哭嫁”成了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仪式。民间认为,新娘不哭嫁不吉利,哭得越凶越吉祥。随着婚仪的递进,“哭”的对象和内容也会依次更迭。首先由嫂子(新娘出嫁前一晚)带哭,新娘依次“哭父母”、“哭兄嫂”、“哭伴娘姐妹”、“哭弟妹”,“哭骂媒婆、轿夫”、迎亲日则“哭全村全寨”的父老乡亲,悲离情绪也益加高涨。

但最后的“出嫁日”,新娘则要哭着为送行她的家人亲友送上祝福:“花轿抬到土地庙前,四面全都吉了个透;花轿抬到小巷子口,四方全都吉了个遍。人家母亲开了三拳,吉的是咱娘和爹;人家母亲打了三棍,吉的是咱爹和娘……花轿从那头进来,亮得如同“罗令灯”。花轿从那头进来,照亮了整道巷子;花轿从那头进来,把整条巷子都照亮……哪个月都有吉日,远不如这个月安好……十月正式割稻时候,也选十月来做吉日。拉女儿我离开家,爹娘别哭丧着脸;拉女儿我出了门,爹娘别皱起眉头。爹娘别皱起眉头,从此你们喝井水也补身;爹娘别哭丧着脸,从此你们喝井水也健康。”

新娘在离别父母的最后的时刻,要表达对父母的祝福,安慰父母别为自己牵挂。此时“哭”不要带任何悲情,因为这时哭嫁歌要含有“吉祥”的意味。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恋爱而缔结,广大女子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哭嫁习俗也渐渐发生改变,注重于“喜”、淡化了“悲”,“哭”成了“摆设”,抱头痛哭失声的悲苦场面也少见了,亲友们喜气洋洋前来祝贺,悲情自然也减少了。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专门史研究生)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杜鹃啼血声声冽 女儿将嫁哭当歌

陈有济旧时,临高大部分地区的婚姻制度与全国一样实行封建包办婚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入适婚年龄的青年男女无法作主自己的婚姻大事,给青年男女造成一种莫大的痛苦。有适婚年龄的男孩家里,父母请媒人到各地物色门当户对的女子,由媒体人说合后,父母要上女方家提亲、下聘。有些父母不管女儿是否愿意,只要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