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炳烈
城隍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城隍神的庙宇,道教活动场所。城隍,俗称城隍爷或城隍老爷,是汉民族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隍”《说文解字》释为:“城池也,有水日池,无水日隍。”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易经·泰卦》说“城复于隍”意思是城的周围再修护城河,由此可见“城隍”的本意是城墙和护城河。
城隍又怎么变成神了呢?这和古人的认识有关。古人建造城池,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建了城墙、城楼、城门及城壕和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天上有天神,海里有龙王,陆地有土地爷,做饭厨房有灶王,城镇是人们居住活动场所,当然得有神灵管辖守护,于是城隍就为城市的保护神,大多由有功于当地的名臣或民族英雄担任。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闻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福州祀陈文龙,长安祀纪信,北京祀杨淑山,南昌祀灌婴,谷城祀萧何,芜湖祀周瑜。城隍神来源于古代祭祀,又经道教演绎为城市守护神。早在周朝,秋收完毕后,到了除夕前,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庸神即城隍神。城隍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唐宋时进一步发展,宋代列为国家嗣奠,元代封之为佑圣王。到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深怀感恩之心。因他是在土地庙出生的,土地神的上司是城隍神,所以对土地神的上司格外敬重,岁时祭祀,分别由国君及都府州县令主之。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依明朝官方“城隍阶级封号”的说法;
京师城隍(王爵·福明王)正一品。
都城隍(公爵·明灵公)掌管省,正一品
省城隍(公爵·威灵公)掌管府,正二品。
州城隍(侯爵·灵佑王)掌管州,正三品。
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正四品。
县城隍“都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正四品。于是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一下子建了起来。明朝时蒙城隶属凤阳府,又是“兴王近地”,建一座规模宏大、规格齐全的城隍庙自是理所当然的了。蒙城城隍庙的管理职权和管理范围是“三察纪督,九村十八寨”。
蒙城东关,东门里的黉巷街,有一片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进东门向西行依次有“三清观”“城隍庙”“魁星楼”“文昌宫”“文庙”“明伦堂”“祠堂”和“钟鼓楼”。城隍庙藏经阁后便是嵇康亭,出了城东门便是“庄子祠”。
据《蒙城县志》记载:“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县城东门内建城隍庙,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分建土地祠、增福祠。进正门建面北花戏楼,正殿塑金面城隍高4米,另有木胎神像端坐太师椅,以备抬着出巡和祈雨时所用。东西配殿分塑十殿阎君和九幽十八层地狱的阴间惩罪场面。东西院墙有圆门,横额镌‘片石孤云‘明池皓月。后院建藏经阁。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张天师圣诞)为会期,届时钟磬齐鸣,香烟缭绕,道徒群集。”县城隍相当于阴问的县令,他是冥界的地方长官。具有守护城池、国家安全、主管生人亡灵,生死祸福,奖善罚恶,增福利益等职能。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枷锁将军、日夜游神等。城隍的僚佐为各司,各司的配置皆为民众所求设定,各司的名号也不尽相同,有三司至三十六司之说,如阴阳司、速极司、纠察司等。
我县现存的城隍庙,始建于元朝,明清时期均有修葺。主体建筑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花戏楼、播棚、正殿、藏经阁。山门前是紧连黉巷街宽阔的广场,逢香期商人、香客摆摊停车场所。山门的东边为“土地祠”,西边为“增福祠”。进中门入院内,建面北花戏楼,从花戏楼前后舞台底下穿过,至后院正殿,从播棚正殿内可以通到藏经楼。
“土地祠”塑有土地爷、夫人、小鬼小判泥塑神像。
“增福祠”塑有福禄寿泥塑神像。
花戏楼面北而建,正对正殿中门,是信众要许愿、还愿给城隍爷看戏与百姓同乐的公益演出。花戏楼配有前后舞台,砖木结构。前舞台约有40平方米,后舞台约90平方米。从东、西、北三面都可看戏,南面是后舞台。戏楼上雕刻有花鸟、祥云、龙凤各种花格、各色人物。布局合理、画面美观、结构流畅。所雕刻皆生动形象,雕刻工艺精湛,平雕逼真,立雕传神,透雕玲珑。花戏楼的东西两边建有三间两层的东西看楼,看楼上设有桌椅、茶具茶水、瓜子、水果,多为官府和富户人家享用,可供二百多人观看,戏台前的广场可纳数百人观看,有时没坐位大多数都站着。若是香期、会期,四方的善男信女们,纷纷来庙里烧香叩拜,求神问签,消灾祈福。还有许愿遂愿后还愿的、杀猪宰羊、烧高香、请名伶戏班唱大戏,庙院内外锣鼓喧天,弦歌悠扬,方圆百里的人们都聚集到这里,也是我县较早期有固定时间演出的唯一场所。
正殿三问正中前后开门,前六扇高大的开门,殿后墙双扇后开门,由正殿可通达后院藏经阁,正殿中神台上的神龛内供奉一尊泥塑金面城隍高约4米,穿官服戴官帽、威风凛凛、形态逼真。城隍端坐于殿中央,两边又有泥塑立像,左边的是文判官,一手拿着生死簿,一手执着笔;右边是武判官,双手抱着令牌。在神台的前面还有一尊木雕城隍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衣冠整齐端坐木质太师椅上。用手按其膝部,忽然站起,栩栩如生,就好像是活神一样。木雕城隍像是百姓抬着出巡、求雨时用的,也叫出巡城隍,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祈求平安、祈盼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和理想。神像前设一大香案,上有香炉、油灯、蜡台、磐、木鱼、签具、贡品。当人们遇到红白大事、或远行、或经商一时拿不定主意的,便到庙里焚香叩拜、求签问事,如日子凶吉、事情是否可行等疑难问题,求神指明,大概和今天的可行性论证差不多吧。
正殿前紧连着播棚,播棚的东山墙和正殿的东山墙都分别镶嵌有石碑一块。其中正殿一块石碑记载:
重修城隍正殿记
蒙城有城隍庙,其来旧矣,第远不可嵇。
国朝洪武四年(1371年),始创于此处。永乐丁酉,灾于火后,复寻建寻颓,及今而大坏已。若室若庭若门喈且无论,至所谓正殿者正楼神之区,而合邑观瞻俱仰属。然可令其大坏也邪。守庙道士刘敬德鲁,募化十方,然议多功少,迁延愈不可支,泾稷诚有日,谨捐金若干两,鼎建祠宇,恢旧观规而增饰之几畿,越月,阙功遂成,而修室庭门陆者鳞次兴起,巳兹举也,谓非泾之倡也不可,然北乃神之默相泾也。何功岂敢,以是自明,唯用以纪年月云尔。
信士张泾
信妇曹氏
长男 廷鳢男妇王氏 次男 廷钦男妇何氏
孙男 冀载 麟生 保等
万历乙未季冬(1595年)朔合家薰沐顿首书石
碑文大意是:蒙城有城隍庙,它的来历已经很久了,从远古什么时间有的,现在已不可考核了。
明朝洪武四年开始在此处建城隍庙。到永乐丁酉年,火灾之后不久,又在原址重建,建了不久又毁,到现在已经毁坏的很严重了。至于房屋、至于廊房、至于门台阶,暂且不论,至于正殿,供奉有城隍爷的神像,是全县人民观瞻叩拜的地方,怎么能使它越来越严重地毁坏下去呢。
守庙道士刘鲁(道号敬僮),向十方众生化缘,乞求布施,结果是议论的多,捐钱做功德的少,随着事务的迁移,把时间往后推,毁坏严重的地方更加不可支撑,张泾经过多日的认真思考后,为表达自己的恭敬心,慎重决定不管花多少钱,都由我捐资,尽全力一定要把城隍庙修建起来。不仅恢复了城隍庙原有的规模,还多处增加了人物形貌的华美,过了一个月,这件功德事顺利完成。
已修的房屋、廊房、门台阶象鱼鳞般密密的排列着建了起来。今天修庙这件事,说不是我张泾带头倡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对着老天爷说,是神灵暗中辅助我,才得以完成。我有什么功劳?哪里敢认为是自己圣明,只是用来记录年月罢了。
正殿的东西两边建配殿,殿内塑有十殿阎君和九幽十八层地狱阴间惩罪场面:火烧、油炸、血海、铁钉、猛兽、割舌、挖眼、刀砍、锯拉等,阴森罚罪画面,形状凄惨,可怜可怕,令人望而心生畏惧。朱元璋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东看楼下面三间房内,塑有雷神、雨神、电神。西看楼的下面,塑有五路瘟神。通过这些神像故事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认识论。
从正殿中间可到藏经阁,藏经阁三间两层,楼下为客厅,是待客议事的地方。楼上塑有地藏王菩萨的卧像,俗称卧佛,紧靠正殿的东西两边墙上各留有一个圆门,门上题有匾额,是供人们通向后小院藏经阁的循环通道。阁楼前的东西两侧,建有数问小房,是出家人食宿的地方。
城隍庙里大多都挂有:“纲纪严明”“我处无私”“浩然正气”“护国佑民”等匾额,还有“做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我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等楹联。蒙城城隍庙正殿城隍爷像前的两根大立柱上写有楹联,上联:“问你生平所干何事?欺人孺、诈人财、教人讼、淫人妻、占人田产、破人婚姻,桩桩罪孽,是不是?摸摸心,直说来休瞒自己”。下联:“到我这里曾放过谁?计尔恶、折尔寿、追尔命、离尔骨肉、断尔子孙、赫赫律条,怕不怕?睁睁眼,才知道真有神灵。”殿前东西院墙两个圆门的上边的横额上分别题:“片石孤云”“清池浩月”这些扁额,楹联都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世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之醒世名言。匾额、楹联、木雕、石刻等,它都是城隍庙重要的组成部分。
祭祀城隍神,据《诸神圣诞日玉匣记》,明代定五月十一日为都城隍神圣诞日。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正祀典,下诏去掉以前的封号,只称某府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不得杂祭其他之神。各地的城隍神都有功于民,群众相信它能为大家消灾、解难、赐福,是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守护神。各地城隍的圣诞日也不尽相同,我县城隍庙会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庙会期间,香客、商客、游客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人山人海,香火旺盛,香烟缭绕,钟磐齐鸣,仙乐经声,喜庆庄严。庙会高峰时将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庙,全副仪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氛围浓。除庙会外,重大节日,每月的初一十五进庙烧香奉祭,祈求平安的人群,也似会期。
民国时期提倡新生活运动,除正大殿的神像外,其他的神像被毁。至五十年代初,庙里的神像全部被毁。据民间传说: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二月三日上午九时左右,城隍庙花戏楼突然起火,原国民党县长李效惠为销毁存放在城隍庙的救灾物资(洋化肥、衣服、粮食),纵火销赃。花戏楼、东西看楼、土地祠、增福祠、山门、文昌宫、魁星楼及附近数十间民房被毁,火烧两天两夜方熄灭。过火处是残垣断壁,瓦砾焦土。据老辈人讲,咱蒙城的花戏楼可真不差。
昔日的城隍庙院内外苍松掩映,飞檐翘角,殿宇雄伟,屋面覆盖五色琉璃瓦,蔚然壮观。现仅存播棚三间,东西长13.4米,南北宽5米。正殿三问东西长13.4米,南北宽9.05米。藏经阁两层三问,东西长13.4米,南北宽5米。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1982年10月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城隍庙已变的苍桑容貌,而不变的是浓浓乡情,故以文记之。
(作者单位:蒙城县文物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