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子表面论文,太原市大东关出土的清代首饰有关论文范文参考
代爱玲
198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接到报告,在太原市大东关省建委工地发现古代首饰。考古所派代尊德等人赶到现场时,器物出土地点已经遭到破坏。据现场工人描述,他们施工时在地面之下发现一个空穴,其中有一个布包裹,但布已经残破腐朽,首饰裸露在外。依此推析,应该是一处窖穴埋藏。工作人员按照考古操作规程,记录了发现情况并将所有资料送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库房保存。由于忙于其他学术考察与研究,直到代尊德先生2006年仙逝,这批资料仍未发表。2014年,我参加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清理记录上先父熟悉的笔迹,感慨万千,遂决定将其整理出来,在完成先父未了之事的同时,寄托我对他的缅怀之情。
出土器物共20余件,多为女性首饰,质地分金、银、玉、料器、翡翠,包括串珠、骨梳、手镯、戒指、头簪等类别。现将其分为头饰、手饰、臂饰和其他类分别介绍。
结语
这批首饰出土于1981年太原市大东关,由于专业人员到达出土地点时,现场已经遭到破坏,无法确认器物所在地的地层堆积和遗迹形制。这里是明清太原城的东门外,若果真如民工所说是以布包的方式埋藏的话,或许是为了躲避战乱出走时匆忙埋到路旁。无人取回是埋藏者远走他乡再未归来,还是地势变化不易找到,已无法考证。发现的饰品中没有明确的纪年器物,判断这批饰品埋葬的确切年代较为困难,若真是因为战乱出走而埋葬的话,应该是在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布包已经腐烂,而且所有器物都有长期使用的痕迹,花纹式样也比较传统,首饰的制作时间已经较久远,或为清代中后期。
出土器物全部是日常佩戴的饰品,虽然金银珠玉各类均有,但品相并不太好,或许拥有者比较富裕,却不会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大贾或者位高权重的官宦人家。尽管如此,这都是一批十分难得的重要资料,对我们认识百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耿坤)
一、头饰
骨梳
长8.6厘米,宽1.2厘米,重1.97克。灰黑色,做工精细,整体呈长条形,向梳齿一侧弧形弯曲,背部弧度和缓,两端整齐完整,梳齿密集,部分梳齿已脱落或变形。
银簪
簪体扁平,两件共重8.18克。上面的簪长11.3厘米,最宽处约2厘米。后端圆弧,中部略作亚腰状,簪尖残缺,表面鎏金,刻花草图案。下面的簪长7.4厘米,最宽处约1厘米最窄处约0.5厘米,基本完整,两端平面为弧边三角,三角内侧较宽,由此向中部内收为亚腰状,接近两端的平面上饰凸起的菱形纹图案,菱形线条交接处,有凸起的圆珠纹,表面已腐蚀,掩盖了原有亮度和纹饰。
翠玉鎏金银簪
两件共重9.48克。左侧的簪较完整,上部高约2厘米、最宽处约2厘米、中部套管高约1厘米、整体高6.3厘米。上部为玉质满透翠色,为翠玉。形状为一个扁的倒三角形,形似展翅的蝴蝶,中间为菱形镂空两翼有阴刻线条,一翼尾端略残:翠玉下部插入一个铜质的锥状螺纹型套管:下部为银质的细长锥状簪体。中、下部原来均曾鎏金,套管与玉结合部镀金仍存,但下面锥部镀金已完全剥蚀掉可看到斑斑锈迹。右侧应为玉簪的簪尾部分。长约4厘米最粗处直径约1厘米。器体白中泛绿,上部为尖圆顶柱柄,中部束腰,下为螺纹状纹饰,再下为圆锥形榫头便于与下部连接。
骨簪
三件器物共重5.9克。第一件长约16.2厘米。整体似小刀,上部为刀柄,顶端为圆头,剖面成椭国形:下部为刀体,刃部扁薄,尖端扁小且略向外弯。通体光素无纹,中部稍有残损。第二件长9.6厘米。整体形似船桨,束腰,一端平面近似椭圆形,稍窄:另一端为长方形,略宽。第三件长6.6厘米。整体形似带梗的树叶,簪面扁平,心形树叶的表面刻有花纹叶柄部两侧为”S”形状。三件簪子可能是组合起来使用的,第一件仅有固定作用,第二件和第三件不仅具有固定作用,而且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铜簪
两件长均约12.2厘米共重30.92克。第一件上部是展翅蝴蝶形,捶碟镂空鎏金,蝴蝶上镶嵌有珠宝已剥落,鎏金也已磨蚀殆尽,锈迹斑斑,两侧略有残损。蝴蝶下缘的中部均匀地焊接三根并列的发针,二者连接处为半圆弧形。第二件蝴蝶头部和两翅处比第一件更简洁。保存较好,锈蚀较少,部分色彩清晰可见。
二、颈饰
串珠
串珠由数种不同质地的珠子组成,第一类珠子似为玛瑙,黑褐色,个体最大。第二类珠子为玻璃红色和绿色两种。第三类珠子为白色,质地不清。第四类珠子似为水晶白色。第五类珠子似为黑褐色的玛瑙。第六类珠子为杂色,似为料器。第一类珠子直径约0.62厘米左右,其余珠子直径约0.14厘米,总重50.03克。
串珠
颈项悬挂的珠饰,由58粒枣红色玛瑙珠子依从小到大的顺序组成,颜色均匀,最大珠子直径为1.2厘米,总重量为127.54克。
串珠
圆珠多数为木质,只有两粒白色珠子为料器另外还有三枚瓜子型的珠子为玻璃器。所有珠子全部用镂空透雕,每粒珠子的表面均雕出大小不同的菱形纹错落有致。部分大珠子的两端有盖可以揭开总重118.78克。
三、手臂饰件
翡翠手镯
大部分器体略近灰色,不透明,莹润光滑,只有约4厘米长的一段翠绿色较浓,其余部分也有翠色,或浓或淡。两个手镯颜色造型相同、色泽近似品相佳。手镯直径约7.8厘米,重128.89克。
镀金手镯
手镯外侧均有纽结,原来应有装饰物。镯体断裂,茬口清楚。手镯器体焊接两个小环,小环上又套着一个较粗的小环粗,环连接着一截细细的镀金链子。在两个小环两侧的镯体上有两个对称的双线环状凸起,加工光滑。手镯直径约5.5厘米,重13.36克。
手串
由38粒大小不同的扁圆形料珠组成。珠体呈黑色有的光滑,有的粗糙,表面有较多磨损的痕迹,其中七粒略残。珠子直径约为1-1.1厘米,总重49.2克。
玉石戒指
基本完整,玉质略差,颜色驳杂,以墨绿色为主,中间夹杂着浅黄色石斑纹和白色小点。戒指为扁体环状,上下两侧打磨为半圆形,中部扁平,环面较粗糙,有许多小坑微痕,无纹饰。戒指外径约2厘米总重1.76克。
鎏金戒指
戒指近戒面部分为扁圆形,外侧中问有一道直线浅纹,两端逐渐内收成圆形环状,表面平整光滑,铜镀金,但镀金已经剥落:戒面部分在近似椭圆形的花瓣形底盘上镶嵌水晶珠,其中戒面中问并列镶嵌两颗大的蓝色珠子,两侧又镶嵌两颗较小的蓝色珠子。在四颗蓝色珠子上下,镶嵌七颗绿色水晶珠子,蓝珠凸起,绿珠低平,形似花朵。整个戒面蓝绿相衬,主次分明。底座则为铜质,背面平整。戒面底座长1.3厘米、宽约0.7厘米;戒指内径约1.7厘米,总重2.43克。
金手镯
器物含金量较高。每只均由长短不同、中空的两节弧形纯金管状器组成,内侧光滑,外侧的表面用双阴线刻出边框,框里浮雕出连枝花卉。佩戴时应是长的在外,短的在内,但两管接头部位边框部分光滑,没有雕刻,也不能与另一节相接,或许另外有物件插进这两截管状金管将二者连接起来,能与纯金相配的贵重材料应该是玉或者类似的材质,但发现时管内没有任何残留,仅限于推测。两段金管的长度约6.6-7.3厘米,一对手镯净重21.06克。
角质手镯
器表颜色黑红,有浓有淡。一件基本完整,表面粗糙,有许多小坑和疤痕。另一件缺失一截,残余大部分,受挤压严重,表面粗糙,有许多深坑。从断面看,器体内部颜色红中泛黄。手镯外径5.7厘米,共重7.99克。
玉串饰
一串10件,由6块长方形和4块近椭圆形玉片组成,其中一件略残。两端是2块长方形的大玉片,中间是四片小型方玉片与椭圆形玉片相间连缀,玉片表面平滑,背面较为相糙,在背面两端与其他玉片连接处分别有6个或4个孔眼。孔眼两个一组,相互贯通,每片分别有三组或两组,可以缝缀相连,将所有玉片串在一起,形成手串。玉片为白色,色泽不均,有的夹杂黄色,边角处磨损较重。两端的长方形大玉片长约3.5厘米,宽约2.7厘米,中间的长方形小玉片长约2.7厘米,宽约1.4厘米,近椭圆形玉片直径约3.3厘米,厚度均约0.4厘米,共重58.57克。
四、其他
玉饰件
共10件,上排左1至5是淡绿色鸡心玉件,边沿圆滑,玉色莹润,上面无孔,不像垂吊之物,应是附属在大首饰上的镶嵌玉件。长约2.7厘米、宽约1.3厘米。上排右1是深绿色树叶形玉片,较薄,边沿有些部分颜色发黑,似乎有损,上面无孔,也可能属于镶嵌玉件。长2.1厘米、宽约1.65厘米。中排及下排左1是两根扁圆玉残件,中排的色泽浅绿,用途不明,长约6.5厘米、宽约0.9厘米。下排左1色泽为象牙白,有裂纹,应是玉手镯残件。长约7.1厘米、宽约1.6厘米。下排右1、2是两个白色圆形玉片,直径约1.15厘米,上面有阴刻卷云纹样,也是镶嵌所用玉片。
带饰
器物近扁圆形,不太规则,制法相同,均就原石形状略加打磨,没有精细修整。上面的稍小较薄,颜色较深,近似浅蓝,表面和侧面均有疤痕,长3.4厘米、宽2.75厘米。下面的稍大较厚,颜色青白,表面疤痕较多。长4.3厘米、宽3.5厘米。总重量为28克。
玉珠
珠子均在中部贯穿小孔,孔内积淀污痕甚厚,孔口和表面磨损较严重,推测原为串珠,但不能确定此四粒是否属于同一串中的遗物。左1体量较大,墨绿色,表面略粗糙,有小疤痕,但色泽光亮,直径3.2厘米。其余三颗白中泛翠,但翠色不均,左2、3表面混浊,右1较为晶莹。直径2厘米,总重44.8克。
铜饰件
平面为尖圆花叶形,中部为隆起的花叶,叶瓣中部还伏着一个小虫,已经看不清楚是什么动物。底部为半圆形,较平,中部,有一圈孔眼,一侧有翘起的细柄已经残断,表面锈蚀较重。应是一个附属饰件。长2.8厘米宽约2.8厘米,重9.98克。
银勺
一件由长柄与椭圆形凹勺组成,勺部完整,近尖部略窄接近柄部稍宽,较浅:柄部为长扁状,近勺部略窄,向上稍弓起,后部略宽并微上翘,锈迹斑斑,有部分残缺,整件器物光素无纹。长12.7厘米。另一件仅存勺部,接近椭圆形,近尖部稍窄,中心较浅,与勺柄接合部略宽且有残断痕迹,内外均无纹饰。长约4.1厘米,宽约2.5厘米,两件总重49.89克。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太原市大东关出土的清代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