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登云
【关键词】宋金元时期;磁州窑;仿烧工艺;品种特点
【摘要】本文以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三工区窑址和彭城盐店窑址为例,对其中发现的磁州窑仿烧不同窑口的陶瓷产品状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对其所反映的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的仿烧工艺进行了分析,认为磁州窑的仿烧随时代发展而变换,仿烧品种及技法面向主流产品,既有改良与变通,又有发展与创造,其仿烧工艺的发展对满足大众需求、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及发展空间、提高自身工艺技术水平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磁州窑以白地黑花为特征的装饰风格约兴起于北宋,繁荣于金元,延续至明清,历经千年而炉火不熄,影响波及海内外,为众多窑口所模仿和借鉴。同时,磁州窑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从未固步自封,墨守陈规,而是适应市场和大众需求,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不断汲取各类艺术营养,兼容与吸收诸不同窑场的陶瓷工艺或装饰技法,显示了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艺术特质和不懈追求。对于磁州窑陶瓷艺术的对外传播与影响,不少学者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对于磁州窑借鉴与吸收外来艺术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故本文拟主要以峰峰矿区临水三工区窑址及彭城盐店窑址为例,通过对其仿烧诸不同窑口陶瓷产品的考察,谈谈宋金元时期磁州窑仿烧工艺的发展状况,也即磁州窑对诸窑场陶瓷工艺兼容与吸收隋况的初步认识。
一、磁州窑仿烧工艺状况考察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以生产民用瓷为主的窑场,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磁县与峰峰矿区境内的漳河及滏阳河两岸,并以漳河流域的观台窑和滏阳河流域的临水、彭城窑为中心,构成两大窑址群。现以2002年发掘的峰峰临水三工区窑址及1999年发掘的彭城盐店窑址为例,对其中仿烧不同窑口陶瓷产品的状况考察如下。
(一)仿定窑瓷器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境内,古属定州,故名。该窑创烧于唐代,极盛于宋金,衰亡于元代,以生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器;胎质以轻薄坚致、白色微黄、不施化妆土为特点,釉面以满釉“芒口”或刮足脱釉为特点;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多种,并以印花最富表现力。
在临水三工区窑址,几乎所有的金代地层或遗迹单位中,都普遍发现有仿定窑瓷器产品,以白釉器为主,黑釉器较少;器物品种主要为碗、盘,另有少量钵和器盖等。这些仿烧的器物多数器形规整,制作精细;胎质细腻,胎色灰白,器壁轻薄;内外满釉,芒口或刮足,釉色或洁白晶莹,或漆黑光亮,部分有瓜棱或印花装饰。如其中数量较多的白釉敞口碗,均为大口,唇部微侈,或为弧壁浅腹,或为圆弧壁深腹,矮圈足;满釉芒口或刮足,有的内底有支钉痕,釉色洁白油润(图一,1、2)。白釉圈足盘,均为敞口,唇部微侈,弧壁,浅腹,圈足;胎壁薄而坚致,满釉芒口或刮足,釉色洁白晶莹(图一,3、4)。白釉印花圈足盘,大口内收,浅腹圆转,缓平底,圈足;芒口满釉,内壁饰印花图案,有的腹饰连续回纹一周,底面外区饰大叶蔓草纹,内区饰缠枝团花图案(图一,5、6)。白釉印花平底盘,多为花边口,宽折沿,斜直壁,大平底;芒口满釉,内饰压印纹图案,沿面多饰勾连蔓草纹或草叶与珠状果实,腹壁模印瓦棱状沟槽纹(图一,7)。少数为圆边芒口,窄沿,腹壁及底部的装饰与花口折沿盘相同(图二,1)。另有个别盘底残片,内底以多边如意形波状宽带分为内外两区,压印折枝花卉等纹饰(图二,2)。还有部分碗、盘残片压印羽状纹等(图二,3)。白釉瓜棱钵,多为残器,均为直口,深腹,腹部呈瓜棱形,腹底间折收(图二,4)。白釉器盖,弧形盖面,直壁下折;胎壁较薄,内外满釉(图二,5)。黑釉器以圈足盘较常见,器壁较薄,制作较规整。一种形同白釉圈足盘,大口外撇,弧壁,浅腹,圈足略高(图二,6);另一种形近白釉印花圈足盘,大口内收,浅腹圆转,缓平底,圈足较大;胎色灰白,满釉,釉色漆黑光亮,足沿刮釉露胎(图二,7)。
此外,还发现部分经改良、变通或创新的类仿定窑瓷器。此类瓷器最大的特点是仍保留了定窑内外满釉、刮足露胎或印花等特色,但胎质相对较粗或内施化妆土,制作亦不及定窑精细。如白釉高足碗,侈口,腹壁斜直而微弧,有的为素面,有的外壁唇下饰凸弦纹一周,腹部呈瓜棱形,腹稍深,足略高;胎釉较粗,满釉刮足,内底或有支钉痕(图三,1、2)。白釉印花平底盘,与前述仿定盘形制及印花装饰相同,花边口,宽折沿,大平底,有的底面印花草纹或几何纹图案,唯胎壁较厚或内施白色化妆土(图三,3、4)。白釉器盖,多为乳突小钮,窄平沿,拱形盖面,浅子口;灰白色厚胎,内施化妆土,满釉,釉色光亮(图三,5)。黑釉碗,直口,斜直壁,深腹,圈足;内壁或素面无纹,或模印花纹图案,上沿为连续回纹边饰,腹壁为展翅芦雁间莲荷纹,底面饰团花;胎质较粗,外黑内白满釉刮足,黑釉较油润,白釉较干涩(图三,7、8)。黑釉器盖,多呈覆盘形,矮圈钮,窄沿,弧壁;胎壁较厚,施化妆土,圈钮及盖面为黑釉,内为白釉(图三,6)。
(二)仿建窑瓷器
建窑,又称建安窑、乌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古属建州,故名。该窑创烧于晚唐,盛于宋,衰于元,主要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并以黑釉瓷独具风格而著称;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建窑黑釉瓷及其装饰,宋金以来曾为南北方众多窑口所仿制,在临水三工区窑址金元堆积和彭城盐店窑址元代地层或遗迹单位中,也发现有与建窑相类似的黑釉产品。其中金代层中多碗、盏等小件器物,以不同色泽的流釉为主要特征,并力求与被仿品的外形、胎、釉相近;元代层中除碗、盘、杯盏外,还有少量壶、瓶等器型,以点彩类花斑为主要特征,主要追求装饰效果。
如临水三工区窑址部分单位所出金代仿建窑黑釉碗,形制大体相同,唯口部略有变化,或口部微敛,或侈口,斜直壁深腹,下附外高内低宽边小圈足。胎质一般较粗,有的近似细缸胎,胎色灰白;为达到“乌泥”胎效果,除少数器物局部露胎外,一般先满施或半施棕红、棕褐或黑褐色胎釉,然后于内壁及外上腹施黑釉,因釉液下流,多上部色浅,下部色深,有的内壁略呈纤细“兔毫”状效果,外壁有明显积釉现象(图四,1、2、4)。黑釉盏数量较少,呈盘形,厚方唇,弧壁浅腹,底附矮浅大圈足;胎壁较厚,胎釉与碗相似,内满釉外半釉,外壁因施胎釉而呈棕褐色(图四,3)。
临水三工区窑址及彭城盐店窑址元代地层单位中所见多为类仿建窑瓷器,器型主要有碗、盘、杯盏等,除部分略呈黑釉银斑(图五,1、2)外,以黑釉酱斑或称黑釉铁锈斑(图五,3)装饰最具特点。而后者在建窑产品中却极为少见,很可能是借鉴建窑“鹧鸪斑”或“银星斑”装饰所创造的,器型及胎釉与建窑瓷器也不尽相同。如黑釉碗,除少数为侈口、斜直壁、尖底小圈足,内壁口沿向下为水迹状铁锈斑,外壁有流釉和积釉现象,釉色黑亮,大体与建窑斗笠盏相近外(图五,4),多数为敛口,弧壁,浅腹,圈足内高外低,足底有旋突,胎色黄白或灰白,内满釉外半釉,或施浅淡银星斑装饰,或施浓艳铁锈色斑点,有的器形较大(图五,5、6)。黑釉盘数量较少,有的为宽折沿,唇部上凸,浅直腹圆转,宽平底,宽边矮圈足;胎质较粗,胎色灰白,器壁较厚,内满釉外半釉,内壁饰水迹状铁锈斑,内底饰酱彩斑点,外腹有积釉和泪滴痕(图五,7)。此外,还发现有带托杯盏和长颈扁腹壶。前者除器壁外底及足部露胎外,余施黑釉酱(棕红)彩,杯内外沿下似晕染的山峦倒影,内底点缀花斑;托盘内花斑呈孔雀羽尾状规律排列,釉色艳丽光亮(图五,8)。后者肩部及上腹喷洒细碎酱彩斑点,因彩斑釉液向下流动及晕染,腹壁酱斑形似蝌蚪状(图五,9)。
(三)仿钧窑瓷器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故名。该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创烧于唐,盛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烧制主色为蓝、红的各种窑变釉著称。元代以降,磁州窑诸窑址多有仿制,在彭城盐店窑址,尤其是临水三工区窑址,即有较多仿钧窑或类仿钧窑瓷器发现。器物品种主要为碗、盘、钵等,形制与同期白釉或黑釉器相同;胎质坚致细密,胎色灰白或青灰;釉面较厚,釉色或青、或蓝、或泛紫,少有重复。
在所见的类仿钧窑瓷器中,钧釉碗所占比例最大,口部或直或敛,腹部亦有曲直之分。釉色上,有的为青色或蓝色,仅因色泽深浅、光亮程度及釉液流动所致而有所差别(图六,1、2);有的呈天蓝色,内壁间以不规律紫斑,发木光(图六,9);有的自上而下由青灰向青紫、蓝紫渐变(图六,3)。钧釉盘的数量也比较多,可分为侈口和敛口两种,均为弧壁,浅腹,矮圈足;多数外釉不及底,釉色或上口为铁锈色,下部为天蓝色,底足似施护胎釉,外表为橙黄色(图六,4),或青间蓝紫,交融一体(图六,5);少数内外壁及底足满釉,内壁施化妆土,釉色青白,外壁釉色青褐(图六,6)。钧釉钵,均为直口,尖唇,直壁,垂腹,下部折收,矮圈足,形近黑釉钵;釉面厚薄不匀,薄者泛青,厚者泛蓝(图六,7)。高足杯较少,上为侈口弧腹小碗,下附细柄高足;内外满釉,无窑变,釉色青褐(图六.8)。
此外,在临水三工区窑址中,还发现有少量耀州窑碗、盏类瓷片。碗为敛口,厚圆唇,弧壁,小圈足;灰白胎,壁较厚,外腹上部饰暗弦纹一周,内下腹饰篦划叠弧线环绕的花瓣纹印花图案,内外满施青釉,有细碎开片,足心呈铁锈色(图七,1)。盏为侈口,斜弧壁,小圈足;胎质细白,胎壁极薄,内饰婴戏纹印花图案(图七,2)。另有龙泉窑折沿瓜棱或莲瓣青釉小碗、菱口瓜棱青釉盘和高足杯(图七,3—5),景德镇窑青白瓷印花碗、印花瓶、茶盏(图七,6)和官窑或仿官窑碗等残片。上述器物可能多数并非临水磁州窑所仿制,但众多相距遥远的窑口的瓷器产品汇聚在同一地点,特别是在专门烧造瓷器的同一窑场内,显然与普通商品贸易性质有别,而应与学习借鉴各窑口的烧瓷工艺及装饰技法有关。
二、磁州窑仿烧工艺的
特点及意义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在磁州窑上千年的烧造历史中,曾广泛借鉴和吸收南北方各不同窑口的陶瓷工艺及技术,仿烧工艺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就也非常突出,同时,不同时期所仿烧的对象、内容及形式也不尽相同。其大致特点如下:
(一)磁州窑仿烧工艺并不是始终如一或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因势而行,不断变换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更新仿烧工艺技术及产品。其中北宋时期,虽在年代较早的临水三工区窑址内,因受发掘面积或位置所限,遗迹遗物发现较少,亦未发现典型的仿烧器实物,但在相邻的观台窑址中,自进入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的第二期前段开始,即已大量仿烧定窑白釉或黑釉的碗、盘、盒、器盖等瓷器…,说明磁州窑仿定工艺早在北宋中叶即已开始。从临水三工区窑址也可看出,进入金代,仿定瓷器仍是磁州窑最主要的仿烧品之一,这可能与两者同属黑白瓷系统有关。磁州窑为了克服自身因原料及加工技术等因素,致使本窑口产品胎质粗糙、精细程度欠佳等缺陷,以及传统的刻、划、剔、绘等装饰工艺复杂,费工费时,模制及印花产品较适于批量生产等特点,而大量仿烧定窑瓷器及模制印花产品。同时,为了适应宋代以来上流社会饮茶、斗茶之风对民间需求的影响,还模仿和烧制以“茶色白、宜黑盏”著称的建窑黑釉杯盏类产品。进入元代以后,上述纯仿制性的仿烧工艺业已消失,而主要仿烧以“钧瓷无对、窑变无双”著称的宋代官窑之一钧窑的窑变釉产品。除此之外,在上述不同时期,磁州窑还可能借鉴和吸收了诸如耀州窑、临汝窑、龙泉窑、景德镇影青窑等其它窑口的陶瓷工艺或装饰技法,也可能存在有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仿烧产品,只是仿烧规模较小或数量有限,在上述临水三工区窑址、彭城盐店窑址尚未发现,或限于本人的陶瓷知识及鉴别水平而未能识别。
(二)磁州窑的仿烧工艺并不是毫无选择地全盘接纳和吸收,而是瞄准仿烧对象,面向主流产品,把握艺术精髓,以模仿某些窑口中的某几类器物品种为主,除追求与被仿品外观形式、胎釉特点和装饰风格相似外,有的只是借鉴某种装饰技法,或效仿某种烧造技术,以达到某种神似的效果。如所仿烧的对象全部为与本窑口烧造黑白釉相近似的定窑和建窑,以及与本窑口所具烧造青瓷传统相关的钧窑,甚至包括耀州窑和龙泉窑等,烧造产品也多数以碗、盘、杯、盏等最常见和需求量较大的普通生活用瓷为主,其它器物品种则相对较少。其仿烧工艺,宋金时期以全面或多层面仿制和烧造较常见,元代则以仿效某种工艺技法为特点。如宋金时期的仿定瓷器,从瓷土淘洗、拉坯到模制成型、装饰加工、施釉及装烧等方面,均尽力采用定窑的工艺技术,从而生产出了胎质轻薄致密、胎色相对细白、满釉芒口或足沿脱釉、釉色洁白或漆黑、制作精细工整的仿定瓷产品;仿建窑瓷器,也尽可能从器形、胎质胎色和釉面装饰效果等方面保持建窑瓷器的特点,烧制出了敛口或束口、下腹瘦削、圈足矮浅且胎质厚重、胎部棕褐、釉色近兔毫等区别于本窑口及其他窑口的特殊产品。元代的仿钧瓷器,器物外形及制作方法与本窑口白釉或黑釉器基本完全相同,只是釉料配方及烧制方法采用了钧窑的技术,所出产品也仅表现在器物的釉色上具有某些钧瓷的风格。
(三)磁州窑仿烧工艺并不是完全硬性照搬或简单抄袭,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及传统技术,一方面对仿烧工艺加以改良或变通,以达到仿烧产品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是对仿烧工艺加以发展和创造,以实现仿烧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融合。如宋金时期的类仿定白瓷或黑瓷,为了增强釉面的洁白度,部分碗、盘、器盖使用了传统的化妆土工艺;仿建窑黑釉器,为达到胎色的乌黑度,也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措施,大部分碗、盏外壁露胎部分使用了传统的护胎釉工艺;仿钧窑器也有内施化妆土的现象。尤其是类仿定窑器中的内外满釉的白釉高足碗和黑白双釉印花碗,胎质较粗并使用化妆土,就是仿烧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和成功利用;而仿建窑黑釉器中出现的黑釉铁锈斑装饰等,更是对仿烧工艺的大胆改造和艺术创新。
在磁州窑的陶瓷烧造及发展过程中,仿烧工艺的发展及成就并非无足轻重或毫无价值的,而是与传统工艺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一,仿烧工艺产品可以适应并满足广大民众中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者的不同物质需求,扩大了对购买陶瓷产品的选择余地和市场空间。尽管所仿烧的产品在其原产地均有生产,且仿烧品的质量往往不及正宗产品,但原产品多存在生产规模、市场覆盖面、销售渠道、运输成本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而仿烧品却多具有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和就地销售、购买方便的优势和特点,既能满足部分民众或社会阶层对某类陶瓷产品的实际需要,又可方便消费者对所需产品的购买并大幅降低购买该产品的经济成本。
第二,仿烧工艺产品还可为陶瓷业降低开发成本,扩大生产经营范围,拓宽生存及发展空间。因为仿烧工艺所选取的均为各窑口的主流或热销产品,也足各窑口成功开发、长期积淀所形成的艺术结晶,已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因此仿烧该产品既兀开发成本,又无失败风险,只需学习和模仿,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扩大窑场的生产经营范围和规模,提高和拓宽自身生存能力及发展空间,自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仿烧工艺还可为本窑口补充营养和增添新鲜血液,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增强和延长一身的生命力。如同任何事物一样,每个窑口都有自身条件及工艺技术的局限性,同时,每个窑口也都有自身的天然优势或一技之长,因此,只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广泛学习,汲取各窑口的成功技术,实现各种工艺的完美统一和有机融合,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工艺技术水平,也才能有效地延长自身的生命力。事实证明,在磁州窑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对不同窑场的陶瓷工艺给予广泛接纳与吸收,并实现了仿烧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磁州窑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这也正是磁州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千年而炉火不熄的主要原因之。
[责任编辑:许潞梅]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浅谈宋金元时期磁兰窑仿烧工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