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福+贾理智
现象一:时间不够用
受访人:王朝阳(当代翡翠雕刻师)
花费两年时间创作的一组8件“花之梦”系列翡翠雕刻作品,终于接近尾声,但王朝阳并没有停止他继续创作的脚步,他已经将下一个主题方向定在了环保题材。这对于如今依旧是传统题材为主的玉雕翡翠而言,环保这样的现代题材更需要他花费更多的时间构思与设计。
这个时间成本中,并未将寻找合适原材料的时间计算在内,现在王朝阳手上的原料都是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积攒而来的。如果要找原料,那至少需要花去他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以前,王朝阳每年还会去外地参加一两次展览活动。但他发现,从联系展览、准备展品、参加展览,回到“大本营”云南瑞丽时,一年中又有不少时间流逝了。所以,他现在基本将展览、评比之类的活动拒之门外,因为确实“没时间”打理。
一年当中,王朝阳的创作并无定数。按照他的话说,灵感来了可以创作几个系列,没有灵感可能就做不了几件。至于如何维持自己的创作和团队的运营,王朝阳并不担心。因为对于自己精心创作的玉雕作品,他一向是要等有缘人,而自己团队的运营则依靠挂件、首饰之类的货品便足以运转。
其实,王朝阳的状况只是众多玉雕工艺美术师的一个缩影,他们拥有独立的工作室或者更大规模的团队。还有一部分玉雕工艺美术师则仍然延续传统的手工作坊模式,既是创作者,也要负责销售等各个环节,用于创作的时间自然也被压缩。
受访人:吉春萍(紫砂工艺美术师)
正月初七,吉春萍就接到了一张来自武汉的订单。为了完成这笔订单,除了去年做好的一把明炉提梁壶,他还需要赶做一把提梁壶和石瓢壶。
每年的正月十五过后,吉春萍便开工做壶。因为春季的宜兴是做壶的好时节,所以这个时节紫砂工艺美术师基本都不外出。而到了夏季,因为天气炎热等气候原因,所以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不宜做壶,这时候紫砂工艺美术师都会利用这个空闲外出见见“壶迷”们。
面对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壶迷”们,吉春萍一年也就见一次面,每次去北京、大连等地只停留五六天。今年他还计划去趟武汉,因为那里也有不少喜欢自己作品的“壶迷”。到了春秋展销会的旺季,吉春萍也会选择两三个看一看,而且都是数件事务集于一行,“专程”的很少。
除了做壶,吉春萍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是担任江苏省陶瓷实训基地全手工制壶班辅导老师。为了更好地教学,他会选择去杭州、上海等地,汲取外地做壶的好方法、新理念。
现在,吉春萍一周能做一把全手工紫砂素壶;如果遇到难度大一点的方货、筋纹器或者花货,会需要更长的时间,至少是半个月;如果是自己创新的壶型,那便需要几个月的反复试验,甚至还要与朋友讨论,共同参与创作。
所以,林林总总的事务应付下来,吉春萍的手上并不会有七八把以上现成的紫砂壶,而都是根据客人所需,订制后现赶。至于店面的经营、工作室的维护,虽然自己也会过问,但大多还得依靠家人。
现象二:感叹“静不下心”
受访人:占国胜(江西省工艺美术师)
新年刚过,占国胜一天之内就接到了四五个瓷器代理商的电话,同时他又与一位江苏代理商面谈代理作品的相关事宜。现在,他的工作已经进入了“旺季”,这种断断续续的电话和约谈隔三差五就会有一拨。而这种状态一直会持续到八九月份。“真的非常忙,10月份之后一般会稍微轻松一点,但是到了年底又得开始忙了。”占国胜无奈地说:“没有自己的职业经纪人,又要为生计而发愁,就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代理人。而这些所谓的代理人中间,70%以上还都是打着代理人的幌子想低价来买瓷器的。”
占国胜认为如今自己在艺术道路上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因为要迎合市场,所以他不得不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那些时尚的玩意。而对于自己真正喜欢和追求的,并且希望发扬光大的传统瓷器绘画,却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而且没有专门的时间静下心来真正地深入进去。“我现在就是个杂家,”占国胜笑言:“你想要什么样的风格我都能画,客观地说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这种绘画风格和特色还很稚嫩,还需要花大力气和时间去巩固和深入。但遗憾的是现在静不下心来。”
现象三:创作不能“闭门造车”
受访人:金英(缂丝工艺美术师)
金英是苏州缂丝研究会会长王金山的得意徒弟,她跟随王金山大师从事缂丝技艺十余年,这期间她一直在王金山缂丝工作室工作。让他们欣慰的是,由于王金山大师在业内的影响力,不断会有国内外藏家收藏他们的作品,至少生存不成问题。
但是,艺术创作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未免显得过于狭隘、本末倒置。金英表示,学习这门手艺本身很辛苦,没有三五年的时间,根本出不了师。常常一坐就是8个小时,几个月甚至要一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艺术家们经常“顾得了东头就顾不了西头”,要是安安静静绣作品,就没有时间去光顾市场。更关键的是,缂丝作品要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更得对当下的艺术市场有所了解。金英说,如何让工艺美术人才安安心心搞创作,既传承了古老的技艺,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