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大足石刻中的王德嘉书法

重庆大足石刻之宝顶山石刻李朝元大足石刻各类铭文有10万余字,楷书、行书、草书、篆体、隶书五体皆备。清代同治年间的大足知县王德嘉,善诗工书,喜好书法,五体都有较高造诣,其书法作品分布在大足境内的宝顶石刻和南山石刻景区,为大足石刻增添了光彩。一、大足石刻的铭文概况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

重庆大足石刻之宝顶山石刻

李朝元

大足石刻各类铭文有10万余字,楷书、行书、草书、篆体、隶书五体皆备。清代同治年间的大足知县王德嘉,善诗工书,喜好书法,五体都有较高造诣,其书法作品分布在大足境内的宝顶石刻和南山石刻景区,为大足石刻增添了光彩。

一、大足石刻的铭文概况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造像总共75处,分布于大足县境内的24个乡镇。大足石刻造像有5万余尊,各类铭文10万余字。

大足石刻铭文刻写在石刻、古塔、古墓葬等不同类型的石质文物上,大概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造像龛刻的经文、经目、偈语和颂词等,主要分布在宝顶山石窟,共有368件,计20480字;第二类是祈佛人的造像镌记、题刻和石刻匠师的题名等,共有286件,计14815字;第三类是各朝代修缮石窟的碑刻和题记等,共有155件,计20314字;第四类是历代仁人志士的碑碣、诗词、游记等,180件,计45757字。[1]现存石刻铭文的年代,从唐初永徽元年(650)至民国末年(1949),时间跨度达1299年,千余年不断丰富发展,许多书法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些铭文中,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体、隶书,五体皆备,出自祈佛人、僧侣、工匠师、仁人志士、达官贵人之手。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不仅摩崖造像丰富精美,而且石刻铭文也丰富多彩。这些石刻铭文的书法艺术,显示了在吸收和融合前期石窟书法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在表现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等方面作出的探索,以其鲜明的民族化、地域化、生活化特色,与大足石刻造像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大足石刻艺术史,除了历史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外,还有独特的书法价值。

这里着重介绍清代同治年间曾任大足知县的王德嘉的书法作品。

二、王德嘉簡介

王德嘉(1816-1877),字仲甫,号筱垣,陕西城固县人,出身拔贡,清同治十一年至十三年(1872-1874)任大足知县[2]。在任期间,他重视蚕桑,以为“西蜀蚕桑之利,衣被天下”,命人在官山地和城墙边种桑10余万株,并成立“蚕桑局”,作为养蚕示范,传授养蚕技术,使大足种桑养蚕重新兴起。他还重视教育,亲为棠香、凤池、凤山、鳌溪、鼎新五所书院制定课程,充实设备,为13所乡塾教师增加束脩,还增设了拾万等7所乡塾。另外,他善诗工书,特别喜好书法,楷书、行书、草书、篆体、隶书皆会,并有较高的造诣。

三、王德嘉的书法艺术

王德嘉的书法作品,大足石刻中的宝顶山石刻大佛湾1件、宝顶圣寿寺1件、南山石刻5件、南塔1件及出土碑碣2件。南山石刻,风景秀丽,素以“南山翠屏”名列棠城八景,历来为府州官员、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他们在此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墨宝。王德嘉在南山留下的书法作品有5件,其中楷书2件,行书2件,隶书1件。

1.楷书

到宝顶山石刻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宝顶山石刻的造像,而是王德嘉那脱颖而出横刻的两个楷体大字“宝顶”(图一),每个字高165、宽125厘米,笔画深7厘米。左右署款,竖刻,各一行,右刻:“大清同治癸酉夏四月八日”,左刻:“知大足县事城固王德嘉敬书”。“宝顶”两字圆润饱满、刚劲有力;结构大开大合、气势磅礴,颜体味道浓郁,是一件难得的楷书精品。“宝”特指佛教的三宝——佛、法、僧,“顶”指至高无上的意思。简单的“宝顶”两字,高度概括了宝顶山石刻的价值。

王德嘉楷书“绝尘”(图二),位于南山石窟左岩壁左端,字径高66、宽50厘米,左右竖刻署款。“绝尘”二字端庄秀丽,越现清瘦,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寓意南山石刻景区风景秀丽绝尘。

王德嘉楷书“寿”字(图三),位于南山石刻左岩碑壁,字径高170、宽117厘米,笔画深8厘米。此字端庄雄伟,方正而敦实,笔锋显得刚劲有力而饱满。一个“寿”字,体现了南山石刻景区是一个适宜居住,养人,延年益寿的地方。

王德嘉临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

宫醴泉铭”碑(图四、图五、图六),是1997年6月于大足师范校(文庙遗址)拆除围墙是出土的残碑,该碑现存于大足石刻研究院。“九成宫醴泉铭”碑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后人学习欧体楷书往往以此碑为范本。王德嘉所临碑刻为楷书,笔力劲健,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王德嘉书“张澍《前游宝顶山记》”碑(图七),此碑为竖式,位于圣寿寺内三世佛殿内右下角,碑身高260、宽130、厚24厘米,竖刻,楷书,字体方正而匀称,端正而劲美,结构严谨,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此书法个性特点明显,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此碑史称“文辞博丽,书艺上乘,刻工精美”三绝。

2.行书

王德嘉的“行书碑”(图八)位于南山石刻景区的三清古洞中心柱右外壁,刻石面高40、宽133厘米;王德嘉书“步吕张二公留题原韵诗”碑(图九),位于南山石刻左岩碑壁,第9号,刻石面高76、宽148厘米。两原碑皆为行书, 书法行云流水,字字连贯,似游丝牵引,整行的行气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由此产生了动态感和节奏感,使整个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汉隶是汉代书法艺术特有的成就,汉隶在书法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上承前朝篆书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楷书。王德嘉的隶书碑(图十)位于南山石刻右岩壁洞正壁,刻石面高61、宽180厘米,隶书碑所书为汉隶,字形扁方,笔画粗细结合,字体的肥瘦大小,结构和运笔变化无穷,各尽其妙。

4.篆书

1997年6月,王德嘉篆书碑(图十一)在大足师范校(文庙遗址)拆除围墙时出土。此碑所书为小篆,字体极为规范,笔画委婉曲折,粗细均匀,体式圆浑,分间布白调和对称,字形狭长,上部紧密,下部开朗舒展,给人以刚柔相济、爽朗俊健之感,小篆用笔,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德嘉不仅是一位大足的好知县,在位时振兴了当时大足县的经济和教育,还护卫着大足石刻,使大足石刻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他的书法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我们研究清代书法提供了实物资料。

[1] 陈明光:《大足石刻考察与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年,第72-73页。

[2] 大足县县志编修委员会编纂:《大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大足石刻中的王德嘉书法

重庆大足石刻之宝顶山石刻李朝元大足石刻各类铭文有10万余字,楷书、行书、草书、篆体、隶书五体皆备。清代同治年间的大足知县王德嘉,善诗工书,喜好书法,五体都有较高造诣,其书法作品分布在大足境内的宝顶石刻和南山石刻景区,为大足石刻增添了光彩。一、大足石刻的铭文概况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