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铜铸胎掐丝珐琅
王金林 李芳
【摘要】珐琅是一门世界性的综合工艺,与每个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璀璨的色彩成为工艺美术史上一支奇葩。不仅是古代人生活中的精湛工艺品,而且是社会上层的奢侈品,即便是现在,珐琅工艺依然可视为工艺品中的翘楚。无论是珐琅摆件还是融合在不同材质中的珐琅彩,它都散发出璀璨夺目、缤纷华丽的色彩光辉。
【关键词】高贵典雅 精湛工艺 沉稳大气 璀璨夺目
一、铸胎掐丝珐琅的称谓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我国对珐琅器的称谓颇多。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关于铸胎珐琅器具的記载是南宋时顾文荐所著的《负暄杂录》,文中将它附于琉璃之列。元代吴莱《大食瓶》诗,将其称为大食瓶。明初曹昭撰《格古要论》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佛朗嵌。明宣德时也有称作翠瓶、翠炉者。明景泰年问珐琅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并大多用蓝釉铺底,又称为景泰蓝。明末崇祯年问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般称为珐琅或发蓝。清末期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和薄胎珐琅的盛行,使铸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失传。1996年,佛光集团经过实验探索,使铸胎掐丝珐琅得以恢复,并成功研发高150厘米、长42厘米、宽82厘米、重150千克的大型铸胎珐琅器。还通过对明朝琅料的再次研发和对焊药的重新配比,为珐琅工艺运用在佛教建筑上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使铸胎掐丝珐琅继续发挥它璀璨夺目、千年不磨的光辉。
二、铸胎掐丝珐琅的源流与类别
据考古发现,铸胎掐丝珐琅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杖首被公认为是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器。中国历史记载早在宋元时期,铸胎掐丝珐琅就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番货传入我国。但是直到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国(现代的阿拉伯国家),俘回了大食的铸胎掐丝珐琅制作工匠,铸胎掐丝珐琅的制作技艺才正式传入我国。也就是说,我国真正开始的国内制作铸胎掐丝珐琅是从元代开始。珐琅是一种多用在铜质、银质、金质等金属器物表面的釉料。附着了珐琅釉料的器物,称为珐琅器。根据制作和加工工艺的不同,铸胎掐丝珐琅可分为:铜(金、银)胎掐丝珐琅;金属錾胎珐琅;金属锤胎珐琅;铜胎画珐琅;金属露胎珐琅;铸胎综合工艺珐琅;机制珐琅;多种原料、多种工艺相结合的珐琅;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
三、铸胎掐丝珐琅的品种与制作材料
珐琅自产生、发展到今天,其品种、造型、样式和花色繁多,异彩纷呈,琳琅满目。即使在同一类的品种中,珐琅又有千差万别的样式和花色,而每一种又都有具体的品名。根据珐琅器从古至今的众多基本造型样式可分为:(1)器皿类,主要有瓶、罐、盘、杯、碗、盆、盒等器型。(2)家具类,大多为传统高档家具的结合物或衬饰件,主要用于桌面、椅面、床面等部位,如家具的开光部位、包角部位、柜门上的合叶及屏风、楹联、台镜、绣墩、踏脚板、梳妆箱等。(3)仿古类,主要是仿青铜器的造型、仿古立体兽造型、仿佛教供具、佛像人物服装装饰。(4)灯具类。(5)首饰类。(6)杂项类。(7)综合类,多指多种原料、多种工艺相结合。
制作铸胎掐丝珐琅的材料:金属材料主要有铜、铜丝、黄铜、黄金、白银、钢材、锌、锡。
珐琅的釉料:主要原料是氧化铝、石英、磺酸钠、硼砂、硝酸,高温熔化成液体,冷却后成为固体。即是珐琅釉料的底料,再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即可制成各种颜色的釉料。
黏结材料:主要有焊药、胶黏剂、胶松香。
辅助材料:盐酸、硝酸、硫酸铜、氧化钾、硼砂、硫酸、氰化钠、燃料、脱脂棉、金刚砂石、黄石、椴木炭、软碎纸、和棉丝、灰精棍、玉泉砂、布、软性木质的锯末。
四、铸胎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
1.设计要求
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精华,了解和适当汲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根据具体的创作主体进行运用和创新。在具体设计中,把握造型,突出主题,反复推敲,精心考虑工艺操作,从整体到纹样,求得造型、纹样、色调和谐之美。
2.失蜡法铸胎工艺
铸胎掐丝珐琅的铸胎工艺是按照设计的品种、器形进行泥塑。在塑好的造型上雕刻各种花纹,等整个雕塑造型完成后再进行脱模、用失蜡法灌铸,这样一个铸胎的珐琅器造型就制成了。
3.掐丝工艺
将制好的铜丝根据不同品种和胎形的需要把号数相同、宽度一样的成圈扁铜丝用火烧透恢复其柔软性,根据图纸纹样可以掐成不同花纹。同时还要制作花纹之外的锦地,主要有云彩纹、回纹、枣花锦、万字、梭、金钟纹、万字纹、金钱纹等。再用镊子将掐成的各种花纹,用白芨粘在胎体上,组成掐丝珐琅产品的图案和锦地,然后进行焊烧。因为掐好的丝用白芨粘在铜胎上,只起暂时的固定作用,经过烧焊才能将丝牢固地焊在上面。
4.点琅工艺
经过烧焊的铜胎表面呈紫红色,这是熔解后的焊灼和烧成灰烬的白芨粉的遗留痕迹。要防止这些杂质在烧琅时变成气体,使烧后的釉料发生严重的砂眼现象。所以在点琅前必须用稀硫酸把杂质去掉。在刷洗干净合格的丝胎上填釉色。点琅之前需对丝胎认真检查,尤其是丝纹图案,不符合要求的应该整丝。点琅方法:平涂法、润色法、衬染法、罩染法、剔染法、烘托法、留地法、吸管点法。
5.烧琅工艺
把点上琅的制品放人火中烧制,使琅料熔化凝结在铜胎和花丝上。传统烧琅用火是煤火,现在使用电炉方便、清洁。烧琅时虽然可以按照制品的需要随时调整炉火,但真正需要的是烧琅技师凭多年经验把握火候。一般按照各种制品型号、尺寸的不同特征进行烧制。首先把制品放在铜制网架上,用铁杆挑起慢慢放入炉内,看到釉琅干到七八成时取出网架,再把制品倒置烧,使整个制品受火均匀,整体釉琅全部化开为宜。在烧琅时因温度的高低、制品大小的不同,其时间要求也不同。
6.磨琅工艺
经过点琅、烧琅,釉色虽固定在胎上的丝纹中,但很不平整,金属丝旁的蓝釉一般比较厚。磨光的作用是使制品表面平、整、光、滑、亮。磨蓝又称“磨活”,分为刺活、磨光、上亮等程序,有手工磨琅和机械磨琅两种方法。
7.鎏金工艺
鎏金是铸胎掐丝珐琅最后一道工序。为使制品美观、耐久、防氧化、可分为鎏前处理、配制鎏金溶液、鎏金、用锯末收湿等工艺。
五、铸胎掐丝珐琅的造型
铸胎掐丝珐琅在元朝时期传入我国时,其造型大多接近阿拉伯国家的器形。直到明朝时期经过我国工匠借鉴陶器、瓷器造型创新设计逐渐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民族风格。清朝时期掐丝珐琅在创新上更是大胆突破,运用青铜器造型,使掐丝珐琅的发展达到鼎盛。掐丝珐琅的造型借鉴陶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等造型根据工艺的要求再加以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立体造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器皿造型与錾雕,二是动物、植物造型,三是结合产品造型。
(一)器皿造型
1.仿青铜器造型
珐琅的器皿类造型从其发展史上看,我们能见到的大多借鉴青铜器、陶瓷、漆器、瓷器等器皿造型。常见的有酒器、水器、食器等。这些器形是根据珐琅的工艺特征在仿青铜器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创新,使掐丝纹样、点琅色彩与整体造型达到和谐统一。
鼎:古代礼器,整体造型呈方形,口沿上有两耳,腹深,底部有三足。后来鼎腹渐渐变浅,底略平,最大的腹颈在底部。西周后期的鼎,腹体近半圆形,圆底敞口,两耳渐渐向外张,鼎足由柱状变为马蹄形。
壶:古代水器。西周早期,壶体修长,有贯耳。西周后期流行圈顶式盖,盖取下又可作为杯用。
豆:古代食肉器,整体造型呈圆形,下有圆形圈足,中间有长柄,大多有盖,盖上有手提或环钮。
觚:古代酒器,大致用途相当于我们现代人用的酒杯。长身,圈足,形似小瓶。
鐘:古代人祭祀或宴请时用的青铜乐器,或由商代的饶演变而成。西周至春秋时的钟多被称为甬钟。特别大的钟会单独悬挂,称为特钟;大小相近成组悬挂,称为编钟。
尊:古代盛酒器。尊有很多种造型,如羊尊、犀尊、麒麟尊、鸡尊、鸭形尊、牛尊等。
铃:古代青铜乐器,形状如钟,但比钟小得多,常挂在车上、旗上或犬马颈上。
罍:古代大型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复的图案逐渐减少,变得素雅。
簋:古代一种食器。西周的簋变化较大,商代簋一般是无耳的,西周早期簋增加了双耳,有的是在耳的下部装饰耳垂,使造型增加变化。
簋:古代一种食器,西周后期出现。它仿于竹器,浅腹,侧视呈斜边麦形状,是盛稻粱的。
2.仿彩陶器造型
珐琅器的造型借鉴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其涉猎的早期器形便是彩陶。其中的品种有水器、饮食器、储藏器、炊器等。其造型大多是圆底盆、卷唇盘造型,分别有:彩陶盆;马家窑型彩陶、舞蹈纹彩陶盆、半山型彩陶、彩陶罐、彩陶壶、彩陶杯、羊型彩陶等。其中具有特色的有:
麦形壶:亦称船形壶。壶体两头尖,正中有口,口的两边器体上各有一耳,造型别致灵巧。
蜥蜴纹彩陶瓶:整体造型溜肩,收腹,圈圆底,瓶口短粗,很有特色。
人面彩陶瓶:整体造型呈锥形,在瓶口塑造一人物头像。因此称为人面彩陶瓶。早期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
3.仿瓷器造型
莲瓣碗:瓷器的一种形式,因器身由莲瓣组成,整体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而得名。
盘:一种口径大、器身浅而平坦的盛器。式样丰富,有敞口、撇口、洗口、卷沿、折沿、折腰式、葵瓣式、莲瓣式、荷叶式等。
梅瓶:造型一般为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折于足微丰。
葫芦瓶:葫芦和福禄谐音,具有祈求吉祥福禄的用意。葫芦瓶带盖,器体有四方形、八方形、上圆下方及扁腹各种样式。
胆式瓶:口颈相连,颈较长,肩以下渐渐硕大,腹下部丰满。器形如胆,故而得名。
蒜头瓶:瓶颈细长,溜肩,硕腹,圈足,瓶口似蒜头,故而得名。
天球瓶:为口与颈相若,腹浑圆,肩与足也相若。体大端正,形制浑厚,是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窑的创新品种。
灯笼瓶:短颈,圆筒式腹,形似灯笼,故而得名。
双连瓶:又称“连体瓶”。因器物肩和上腹连接在一起,下腹至足部分分成两个瓶身,故而得名。
油锤瓶:小口,细长颈,圆腹、圆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称油锤瓶。
柳叶瓶: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称为柳叶瓶。
瓜棱瓶: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有凹凸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故称为瓜棱瓶。
贯耳瓶: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
莱菔瓶:又称“萝卜尊”,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
荸荠瓶: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粗长颈,肩圆腹,状如荸荠而名。
花口瓶: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称为花口瓶。
琮玉瓶: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身四面以凹凸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
玉壶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宝月瓶:清代的一种瓷器造型,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称宝月瓶。
象腿瓶:清代创烧的一种瓷器造型。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故称象腿瓶。
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称橄榄瓶。
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称凤尾瓶。
棒槌瓶:分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软棒槌瓶。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呈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多叫方瓶。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
4.仿唐三彩造型
唐三彩仕女:唐代妇女的发饰很多,衣服主要是裙、衫、袄、贴等,比较开放,为了展示身段的美感,袒胸露乳,自由自在。
唐三彩马:三彩马形体硕大,通常是前蹄落地,右前蹄抬起。后腿弓,腿部肌肉凸显矫健。
唐三彩瓶:颈部细长,盛唐加盖,晚唐则只有直颈。
唐三彩罐:短颈圆唇,器体加高,最大腹径在肩部,下腹收小。
5.掐丝珐琅器皿造型
掐丝珐琅小型摆件精致典雅,大多为实用器,在清朝时期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穆壶:少数民族的一种水器,造型典雅大气,壶把有龙形、凤形等。
竹节瓶:因器形仿竹节形状而得名,大多用于铸胎画珐琅。
银锭盒:因器形似银锭,故而得名。
印盒:一般为扁圆形,盖面微隆起,体积较小,是盛放印泥的用具。
瓜式盒:又称“瓜棱罐”,罐的一种样式,因罐身呈多瓣瓜棱形。
荷叶盒:盒身由荷叶包裹而成,故而得名荷叶盒。
鼻烟壶:指盛放鼻烟的小瓶,小口,细颈,形式多种多样,均有盖扣于瓶口之上,有圆形、长方形、扁圆形、扁方形、椭圆形等。
瓜觚:室内陈设品,多为侈口外撇,腹微隆,腹部的纹饰有锦地金宝相花、灵芝、八宝、团龙等。
笔筒:文房用具之一,放置笔的器皿,有圆筒式、四方式、扁方式及海棠式。口径有大有小,大的高度近尺,小的秀巧。
镇纸:文房用具之一,用以按压纸、绢的器物。器形常为兔、牛、马、鹿等动物形象。
(二)人物、动物、植物造型
珐琅的人物、动物造型分为仿古、写实和变形的品种。常见的有太平有象、带盖犀罐、狮形罐、龟形壶、象驮博古瓶、骆驼罐、鹿罐、怪兽壶、对蹲狮、双羊尊、双龙壶、羊驮三管花插、龟尊、扁圆形龙凤壶、鸭形尊、兔形罐、鸠尊、提梁鸟壶、鸭子壶、对鸳鸯盒、公鸡盒子。此外还有小鸡、鸽子、孔雀、鹅、鸭、猫、兔、狗、猫头鹰、青蛙、蜗牛等。植物造型有桃形颧、青铜神树、摇钱树、金地苹果盆。仿古的有:
鸡头壶:又称天鸡壶,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种壶式。它在盘口壶的基础上,肩的一面加饰一个鸡头,另一面安置把手,上接盘口。早期纯粹出于一种装饰,东晋以后鸡头加长。
青瓷羊:整体造型形态呈跪伏状,形态自若,造型优美,既是实用器,又是装饰品。
漆双凤鼓:漆双凤鼓用双凤做鼓架,两兽作为鼓座,以双凤首悬一圆鼓,造型优美。
将军俑:人物形态凛然伫立,神态威严勇猛,战袍和衣裤的底褶贴体,圆润无皱。
陶马:体形高大,体态劲健,似静立待命。
铜奔马:马踏飞燕铜塑,也称马踏飞燕。马造型抬头扬尾,三足腾空,作飞奔状。
牛灯:灯体为牛形,以两角顺背向上做成灯管,向下的碗状灯罩以吸火收灯烟。
三彩女俑:整体造型丰满大气,姿态优美。
定窑孩儿枕:整体造型表现出卧着的小孩,抬头翘臀,收脚,神态天真活泼。
这些经过泥塑铸胎,再配饰,圆雕,浮雕,透雕等不同造型的装饰形态,经过变化、再次创作后用作装饰器皿的金属錾雕形态,使珐琅器整体造型大气饱满又不失灵动,更显其精湛工艺。
(三)结合产品造型
铸胎掐丝珐琅不仅仅是多种造型的艺术摆件和实用品,还涉及到建筑和佛造像上的运用,以及与玉器、珠宝、金边花丝、木雕等多种工艺的结合。例如,南京牛首山释迦牟尼顶骨舍利塔把珐琅与金银珠宝相结合制作的佛塔,整体佛塔精美绝伦,加上珐琅的衬托更显金碧辉煌和沉稳大气。佛塔四周的四大天王均是珐琅工艺制作。铸胎掐丝珐琅在佛教建筑、人物题材上的运用为珐琅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
六、铸胎掐丝珐琅的纹样
铸胎掐丝珐琅的纹样在元朝时期由于受阿拉伯国家珐琅工艺和纹饰的影响,充满了阿拉伯国家的风格。明朝时期,我国工匠把我国传统装饰纹样运用到珐琅器的装饰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到清朝时期,受西方写实绘画的影响,其纹饰充满了绘画风格,显得轻松自由,同时也把掐丝珐琅的发展推向鼎盛时期。掐丝珐琅的纹样主要有传统纹样和写实纹样,这些纹样在规范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变化创新,也就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在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中,一切生活的自然形态纹饰都要从制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如锦地、花卉、山石、云、水等。
每一种工艺技术格式都是在创造具体形象的过程中形成的。既可以作为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又可作为其他艺人效法的规范,即逐渐演变为可以沿用同类产品的“程式”,如蕉叶纹、青铜纹样等。
作为珐琅工艺中应用的程式化传统纹样多是艺人从金属工艺与珐琅工艺的复合工艺中应用而创作的。它们适应、服务于整个珐琅器的工艺与艺术效果,是掐丝珐琅工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只要在主体纹样之外必须用丝工纹样去填充,以程式化的纹样随形填满空白,以使金属与釉料紧密黏合,而且经鎏金工序可以使产品取得更加金碧辉煌的效果。
(一)锦地纹样
锦地纹样一般是作为主体纹样的填充使用的。掐丝珐琅工艺技术本身决定了其器身整体不允许有大面积的空白,因而需要大量的锦地纹样来填满主体纹样以外的空间。经常用的锦地纹样有数十种,如龜背锦、梅花锦、桂花锦、万字锦(即“卍”纹)、祥云锦(又称“云头锦”)、古钱锦等。
古钱锦:古代铸币的形制是圆形方孔,多作为锦地纹样。
回字锦:商代青铜器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方法,构成单独纹样,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通常以饕餮纹为主纹,以回纹为地纹。用面的大小和线条的粗细对比,衬托出装饰主体。这种几何形的回纹,在彩陶上常见的是涡纹,青铜器上是方形回纹。古代学者将圆形的回纹称作云纹,将方形的回纹称作雷文,合成云雷纹。
绣球锦:又称“绣球纹”,是以绣球组成的纹样。
皮球锦:即“小团花”,又称“皮球花”“折子锦”“折枝锦”。截取某种花卉的一枝或一部分作为装饰纹样,是单独纹样中的基本单位。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连续使用。
鱼鳞锦:片片鱼鳞交会相叠成花纹,又称“绣球纹”,是以绣球组成的纹样。
联珠锦:又称“毯路纹”,是在圆形适合纹样的周边由许多小圆点组成边缘,如同联珠,故名。
锁子锦:由三个小六边形呈三角连接、交错构成的四方连续几何图案。因其取材于古代锁子甲的形状,故得名。
方块锦:又称“方格锦”“棋格锦”,即如棋盘格道似的几何形组织图案。
菱子锦:两头尖的形如菱形的锦地纹样。
十字锦:用大小一致的空心“十”字排列组合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纹饰,借喻十全十美。
满地娇:又称“遍地杂花”“铺地锦”。以盛开的各种花卉组合,寓意繁花似锦,欣欣向荣。这种纹样在丝工施艺时较为畅快,但在点蓝时要求有一种统一的色釉作为基调,以避免杂乱无章。
蕉叶纹:以芭蕉叶排列成带状的画面,故名。这种纹饰虽不属锦地纹样,但在珐琅制品中是常见的辅助纹样之一,多数以丝工工艺掐贴在瓶、罐、尊等器物的颈部或近底部。
曲带纹:指以短直线、横线、斜线连续组成曲折S形带状的纹饰,多作为器物边沿纹饰和间隔纹饰,用于瓶、罐、碗、盖盒等器物上,为辅助纹样之一。
冰裂纹:在瓷器中称为“开片”,一般指以不规则的短线组成的冰裂形纹片,用于瓶、罐之上。以冰裂纹片并散点着梅花朵朵,纹饰恬静典雅。
几何纹:包括很广,主要有方格纹、联珠纹、乳丁纹、弦纹等。
云气纹:漆器上的主要装饰纹饰,与龙组合在一起称为“龙云气纹”,与凤组合在一起称为“风云气纹”。
藩螭纹:蟠是缠绕叠压,螭是无角的小龙,一起组成蟠屈纠结、穿插缭绕的纹样。
(二)单独纹样
相对于锦地纹样的成片填充,作为主体纹饰的动物、植物纹样在掐丝珐琅中一般以单独纹样出现。单独纹样是指没有一定的外部轮廓限制,能够单独存在,作为一个单位应用的一种图案纹样。有些纹样历代相传,大都具有吉祥的寓意。
宝相花纹:又称“宝花花”“宝仙花”。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盛行于隋唐时期。其纹饰构成一般以某种花卉(如莲花、牡丹)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粗细有别的其他花叶组合。尤其在花蕊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像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珍贵、富丽,故名“宝相花”。
博古纹:北宋大观(1107—1110年)年间,徽宗命王黼等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成《宣和博古图》30卷。后人因此将各种古器物如鼎、尊、彝、瓶、玉件、书画、盆景等用作装饰题材时称为“博古”。其中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为点缀的,寓意高洁清雅。
莲花纹:莲花古称“芙蕖”或“芙蓉”,现称“荷花”,春秋战国时曾用作纹饰。莲花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莲花纹样变化众多,历代盛行。
穿枝花纹:即卷草纹,是唐代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其形状以波状线为骨架,于波状线上生枝、开花、发叶。珐琅器中亦以此作为纹样,或在器皿上通体满饰,或以卷草纹为主体穿插其他纹饰。
缠枝花纹:宋、元、明、清时期尤为流行,图案以连续的切圆线为骨架,于骨架线上生长花朵、花苞和枝叶,花头由枝藤围绕,故名。
菊花纹:掐丝珐琅上常用的纹饰之一。
龙纹: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在装饰纹样中,按动态特征看可分为团龙(盘龙)、云龙(游龙)、坐龙、行龙(飞龙)等。在掐丝珐琅的纹样中还有独龙、双龙、九龙等,如夔龙拱璧、二龙戏珠、九龙闹海。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纹饰,如龙花拐子、草龙拐子等图案。
凤凰纹:古代传说中的鸟王,吸取各种鸟禽得点而组成的图案,雄者为凤,雌者为凰,俗称为“凤”,或曰“凤凰”。
饕餮纹: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而且多装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
狮纹:相传狮为百兽之王,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古代常以狮子图案避邪。狮子多成双,左为雌,脚下踏小狮,右为雄,踩一绣球。
喜相逢纹:在传统图案结构格式上又称“推磨式”或“旋子法”,是由“太极”形画面转化而来。基本上是利用S形构成一对变化运动的形象,如一对蝴蝶、一对凤凰、一对花卉、一对鹦鹉、成对喜鹊、双鱼等,表现为运动、飞舞、互相呼应、回旋、顾盼的情势。喜相逢纹在传统纹样中常见。
蝶纹:民间喜爱蝴蝶,除其翼色彩斑斓如花之外,还因为蝶与耋谐音,耋泛指年高长寿。
鱼纹:最早出现在半坡型彩陶上,起先是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呈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在民俗中一般视鲤鱼、金鱼为吉祥物。
(三)山、石、云、水纹样
在掐丝珐琅传统纹样中,常见的单独纹样或与其他物品相结合成纹饰的,还有山、石、云、水之类纹样,有追求美好、吉祥的寓意。
山、石纹:在掐丝珐琅纹饰中山纹指远山轮廓线,石纹一般指太湖石的图案,雅称“寿石”。在平面掐丝纹样中,寿石常与园林、人物、花鸟相衬,虽有千奇百怪之姿,但又有比较规范的模式可循。艺人依照古人总结的所谓“上品之石”的外形特征,着意表現寿石的“瘦、皱、漏、透、奇、丑”,有长寿、坚忍的吉祥寓意。
云、水纹:在掐丝珐琅传统纹样中亦具有特殊的内涵。云在传统纹样中有各式表现方法,如祥云、流云、套云拐子等。有的作为锦地纹样,有的在主体纹饰中出现,但都有约定俗成的解释。此类祥瑞之云见于图案时,多与其他吉祥结合,寄情寓意。在传统的掐丝珐琅纹饰中表现水,亦视水如神,寄情寓意。水纹分水波纹、水浪花纹、水涡纹、海水江牙纹等。水本无形,但民间俗谚有“福如东海万顷浪”,以翻腾不息的水浪喻福分不浅。
吉祥图案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它是通过某些自然形象的象征、寓意、谐音、比拟、表号或直接以文字等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愿望、理想的图案。具有民俗、民间、民族特色的传统吉祥图案在掐丝珐琅艺人中代代相传,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广为应用。
(四)象征、寓意的纹样
象征是借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符号,说明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哲理的思想感情或意境的艺术方法,有象征形象和被象征形象之分。二者之间往往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只取其某些相似之处加以类比说明,借助人们的想象力达到说明被象征形象的目的。而寓意性则是以纹饰比喻、引申出某种意念。掐丝珐琅中常见的这类图案有:
富贵多寿:纹样以牡丹、石榴、菊花和桃组成。
四君子:以梅、兰、竹、菊组成纹样。
八吉祥:用佛教的八件法物,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构成一组图案。珐琅艺人将它们简称为“轮、螺、伞、盖、花、罐(瓶)、鱼、长”。
鹤寿延年:以鹤、灵芝、桃子及松树等组合成图案。
凤穿牡丹:即“凤喜牡丹”“牡丹引凤”。
龙凤呈祥:以龙、凤组合成纹样。
国色天香:以繁盛的牡丹花组成纹样。
富贵长寿:以牡丹花和绶带鸟组合成纹样。
百果丰硕:由多种多样的果品如桃、柿、石榴、菱角等组成图饰,象征丰收好年景。
(五)谐音、借音的纹样
汉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为谐音、借音取意的双关语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汉语中,一个读音可能有好几个符号(汉字),能表达出多种含义。这样,利用语音的相同或相近,可以收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在民间传统图案中,有许多是由于其原品物的名称与吉祥纹样的主题内容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利用谐音或借音而生成的。虽然大多是牵强附会的产物,但又约定俗成,使人一看了解其含义。掐丝珐琅的纹饰中也沿袭和利用了这些图案,并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五福捧寿:以五只蝙蝠环绕着篆文寿字或寿桃组成的纹样。所谓“五福”,即一日寿(长命)、二日富(富有)、三日康宁(体健安康)、四日攸好德(道德良心上满足)、五日考终命(寿终正寝)。蝠与福同音,故以五只蝙蝠代表五福。
喜上眉梢:以喜鹊登在梅花枝梢上组合成纹样。
双福鸿运:又称“双福”。以两只蝙蝠与祥云组合成纹样,寓意双福来临、福运亨通。蝠与福同音,两即为双;祥云寓鸿运,云与运谐音。
金玉满堂:以数尾金鱼组合成纹样。
清廉得名:以蜻蜓、莲花和青蛙组合成纹样。蜻与清谐音,莲与廉同音,蛙呜叫,以鸣寓名,以此寓清正廉洁之意。
瓜瓞綿绵:以蝴蝶和瓜及盘绕的瓜蔓、花卉组成纹样。瓞与蝶同音,瓜多子,绵绵为不断之意。瓜瓞绵绵为祝颂子孙昌盛之辞,其纹样寓意生命繁衍、子孙昌盛,如连绵的瓜一样生生不息,兴旺发达。
六合同春:又称“鹿鹤同春”,以鹿、鹤及桃花、松树、灵芝等组合成纹样。古时称天地四方为六合,又以孟春与孟秋合,仲春与仲秋合,季春与季秋合,孟夏与孟冬合,仲夏与仲冬合,季夏与季冬合,合称“六合”。还有以十二辰为六合的,泛指天下。六合同春即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
一路连科:以一只鹭鸟与莲花组合成纹样。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连接生长的荷花喻连科。旧时科考会试,需榜榜得中才能及第,一路连科喻科考高中,一路顺风。
(六)文字、表号的纹样
中国的汉字基本形方方正正,其本身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况且文字就是从象形画演变而来,所以在传统图案中,有许多直接采用文字作为装饰纹样。有些是把几个字组成的图案,俗称“字花”。
还有的传统纹饰是利用某些物品或现象没有固定形象的特点,抓住其特征,用程式化的手法以表号方式表现出来,赋予其一定的寓意。有的是单独成图饰,更多的则是与其他图案纹样相结合,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简洁生动的纹样。
文字式传统纹样在掐丝珐琅工艺中一般运用不多,但偶尔有之。
卐字:既是单独纹样,也可以与其他图案纹样组合,成为如万事如意、团万寿字、万字锦、万代盘长、万象更新、万代长春等寿字纹样。
寿字:用篆书单独或组合均可成纹样。如各种变体的团寿字、长脚寿字、福寿字、百寿图(一般以99个各种书体组成的寿字)、五福捧寿、福寿双全、多福多寿、青鸾献寿等。
喜字:将两个喜字并列连接为“双喜图”,又称“喜相逢”。还有以100个喜字组成一个大双喜字的图纹,以及双凤围双喜,又称“双风双喜图”等。
经过典雅大气造型的塑造和精美华丽纹饰的装饰等多种工序完成后的铸胎掐丝珐琅,能产生古玉般温润、微透的效果,又有瓷器自然活泼和锦缎般的富丽华贵,被称为传统工艺中的贵族。其沉稳大气的造型,精美华丽的纹饰和璀璨夺目的色彩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又被称为一门综合性的世界级精湛工艺。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浅析铸胎掐丝珐琅的造型与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