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劭名
[关键词]战国;楚竹书;《柬大王泊旱》;《曹沫之陈》;《鬼神之明》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柬大王泊旱》全文共23简,可编联成册,内容记载楚王因旱灾而向鬼神祈祷之事。楚竹书《曹沫之陈》存简60余枚,残损严重,可编联成几个片段,内容记载楚王与曹沫有关政治军事的讨论。楚竹书《鬼神之明》共5简,可编联成册,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曾见于《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楚竹书《柬大王泊旱》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柬大王泊旱》共廿三简,保存完整。现将竹书重新编排,录文如下:
柬大王泊旱,命龟尹罗贞于大夏,王自临卜。王向日而立,王沧至 [简1]带。龟尹知王之庶于日而病疥,仪愈夭。厘尹知王之病乘,龟尹速卜 [简2]大夏,如表,将祭之,厘尹许诺。密而卜之表。厘尹致命于君王,既密 [简4]而卜之表。王曰:“如表,速祭之,吾燥鼠病。”厘尹答曰:“楚邦有常古, [简5]为楚邦之鬼神主,不敢以君王之身,变乱鬼神之常古。夫上帝鬼神高明, [简6]安敢杀祭?以君王之身,杀祭未当有。”王内。以告焉:“君与陵尹、子高享。为 [简7]城于虚中者,无有名山名溪。欲祭于楚邦者乎,当密而卜之于 [简3]高山深溪。”王以问厘尹高:“不毂燥甚病骤,梦高山深溪,吾所得 [简8]梦若此何?”相尾、仲余答:“君王当以问大宰。晋侯,彼圣人之子孙,将必 [简10]王。若将鼓而涉之。”王梦,三闺未启,王以告相尾与仲余:“今夕不榖 [简9]鼓而涉之,此何?”大宰进答:“此所谓旱母,帝将命之,修诸侯之君之不 [简11]能祠者,而刑之以旱。夫唯无旱而百姓移,以去邦家,此为君者之刑。” [简12]“大宰弗可为,岁安熟?”大宰答:“如君王修郢郊,方若然里,君王毋敢哉害。” [简13]王仰天句而咬,谓大宰:“一人不能治政,而百姓以绝。”侯大宰逊伴进, [简14]介相尾、仲余与五连小子及宠臣皆逗,毋敢执噪执。王许诺修四郊。 [简15]三日,王又野,色逗者有炊人。三日,大雨,邦沥之。发陆遮四疆,四疆皆熟。 [简16]“□□□□将为客。”告大宰。起而谓之:“君皆楚邦之将军,作色而言于廷。王事何[简17]必三军。有大事,邦家以轩轾,社稷以坐与。邦家大旱,因欠知于邦, [简18]私辩,人将笑君。”陵尹、厘尹皆司其言,以告大宰:“君圣,人且良,长子将正 [简19]于君。”大宰谓陵尹:“君入而语仆之言于君王,君王之燥从今日已差。”“陵尹与 [简20]厘尹有故乎?愿闻之。”大宰言:“君王元君.不以其身变厘尹之常古,厘尹 [简21]甚将,必知之。君王之病将从今日已矣。”令尹子林问于大宰: [简22]“臣者亦有静乎?”大宰答曰:“君王元君,君善大夫,可永静。”令尹谓大宰:“唯。” [简23]
简文云:“柬大王泊旱,命龟尹罗贞于大夏,王自临卜。王向日而立,王沧至带。”今按:“泊”读为“迫”,《广雅·释诂一》云:“迫,急也。”“龟尹”,《周礼》中有龟人,负责整治占卜之龟。“大夏”,指夏禹,《白虎通·礼乐》云:“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顺二帝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周礼·大司乐》郑玄注:“大夏,禹乐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国也。”“自”,犹言亲。《礼记·文王世子》云:“则世子亲齐玄而养。”郑玄注:“亲,犹自也。”“沧”,读为“怆”。《说文》云:“怆,伤也。”《广雅·释诂三》云:“怆,悲也。”“带”,读为从心、带声之字,见《说文》,义同“极”。
简文云:“龟尹知王之庶于日而疾疥,仪愈夭。”今按:“庶于”,从石声字通,读为“拓”。《列子·说符》云:“能拓国门矣。”张湛注:“拓,举也。”《礼记·王制》云:“山川神祗有不举者。”郑玄注:“举犹祭也。”“仪”,祭祀礼仪。“天”,减省。《后汉书·蔡邕传》云:“天天是加。”李贤注引《毛诗笺》云:“夭,杀也。”下文云:“夫上帝鬼神高明,安敢杀祭?”
简文云:“厘尹知王之病乘,龟尹速卜大夏,如表,将祭之,厘尹许诺。”今按:“厘”读为“理”,指礼官。《礼记·乐记》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管子·心术》云:“故礼者,谓有理也。”“乘”读为“胜”,《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河上公注:“勝,极也。”“表”,立木为柱,《汉书·淮南厉王长传》云:“树表其上日。”颜师古《集注》云:“表者,竖木为之,若柱形也。”《汉书·翟方进传》云:“建表木高丈六尺。”颜师古《集注》云:“表者,所以标明也。”木表是祭祀地点的标志。
简文云:“密而卜之表。厘尹致命于君王。既密而卜之表。王曰:‘如表,速祭之,吾燥鼠病。”今按:《贾子·道德说》云:“有密,德之美也。”《周易·系辞上》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尔雅·释诂》曰:“密,静也。”《礼记·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周易·系辞下》云:“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释名·释言语》云:“贞,定也,精定不动惑也。”《周礼·太卜》云:“凡国大贞。”郑玄注:“贞之为问,问于正者,必先正之,乃从问焉。”“燥”同“躁”,《释名-释言语》云:“燥,躁也。物燥乃动而飞扬也。”躁、静相对。《淮南子·主术》云:“人主静漠而不躁。”《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三动而躁。”王冰注:“躁谓烦躁。”
简文云:“厘尹答曰:‘楚邦有常古,为楚邦之鬼神主,不敢以君王之身,变乱鬼神之常古。”今按:“常古”,指旧典。《国语·越语》云:“无忘国常。”韦昭注:“常,典法也。”《文选·东京赋》云:“布教颁常。”薛注:“常,旧典也。”“主”,《礼记·礼器》云:“是故先王之制礼也,必有主也。”韦昭注:“主,谓本与古也。”《礼记·礼器》又云:“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常古”与“主”皆本于天命。《管子·白心》云:“置常立仪,能守贞乎?”“常”,即马王堆帛书《易传·系辞》中的大恒,阴阳为两仪。《礼记·祭义》云:“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简文云:“夫上帝鬼神高明,安敢杀祭?以君王之身,杀祭未当有。”今按:天道高明。《礼记·中庸》云:“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君王以身请祷,不当减省礼仪。
简文云:“王内。以告焉:‘君与陵尹、子高享。为城于虚中者,无有名山名溪。欲祭于楚邦者乎,当密而卜之于高山深溪。”今按:“内”,人也。祭祀结束后,楚王返回宫中。“以告焉”,指鬼神梦中告于楚王。“陵尹”,管理山陵的官员,《说文》云:“陵,大阜也。”《周礼》中有“山虞”,云:“若祭山林,则主而修除。”“虚”,简文作“肤”。《尚书·尧典》云:“宵中星虚。”孔传:“虚,玄武之中星。”《尚书大传》云:“主秋者虚昏中。”郑玄注:“虚,北方玄武之宿。”《国语·晋语》云:“实沈之虚,晋人是因。”晋国地处北方,故称“为城于虚中者”,《淮南子·天文》云:“北方曰玄天,其星须女、虚、危、营室。”“乎”,读为“呼”,《仪礼·特牲馈食礼记》云:“凡祝呼佐食许诺。”郑玄注:“呼,犹命也。”
简文云:“晋侯,彼圣人之子孙,将必王。若将鼓而涉之。”今按:晋始封君唐叔,周武王子、成王弟。“涉”,读为从足从步的字,《说文》释为“蹈也”,击鼓而舞蹈,《周易·系辞上》云:“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简文云:“王梦,三闺未启,王以告相尾与仲余:‘今夕不毂鼓而涉之,此何?”今按:上文言相尾、仲余言“若将鼓而涉之”,其后楚王果真梦有此事,因此,早上还未开门,便赶快告于相尾、仲余。
简文云:“此所谓旱母,帝将命之,修诸侯之君之不能祠者,而刑之以旱。”今按:《礼记·月令》云:“水泉咸竭。”郑玄注:“大火为旱。”《尚書·尧典》云:“曰永星火。”孔传:“火,苍龙之中星。”郑玄注:“星火,大火也。”自北方玄武至东方苍龙,由冬之春,如母生子,故“虚”为“大火”之母,故曰“旱母”。《荀子·修身》云:“见善修然。”杨惊注:“修然,整饬之貌。”“诸侯之君”指霸君。《广雅·释诂一》云:“伯,君也。”《论语·宪问》云:“霸诸侯。”疏引郑玄注:“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者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作伯或作霸也。”
简文云:“夫唯无旱而百姓移,以去邦家,此为君者之刑。”今按:天降大旱为霸者之刑,无旱而百姓逃亡为君者之刑。二者虽不同,但都是天神的责罚。
简文云:“大宰弗可为,岁安熟?”今按:此为楚王反问大宰之言。《尚书·泰誓上》云:“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祗。”《墨子·天志中》云:“纣越居不肯事上帝。”简文云“弗可为”指“弗事上帝神祗”。《国语·晋语》云:“大夫辞之不可。”韦昭注:“可,肯也。”
简文云:“大宰答:‘如君王修郢郊,方若然里,君王毋敢哉害。王仰天句而咬,谓大宰:‘一人不能治政,而百姓以绝。”今按:“郊”,简文作“高”,指郊祭,《礼记·郊特牲》云:“郊之祭也,大报本而反始也。”《汉书·郊祀志上》云:“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方若然里”,言郊祀场所应有一里见方。“哉害”,读为“裁割”,减少之义。“句”,读为“诟”,《左传·昭公十三年》云:“投龟诟天而呼。”“咬”读“校”,《释名·释兵》云:“校,号也。”
简文云:“侯大宰逊伴进,介相尾、仲余与五连小子及宠臣皆逗,毋敢执噪执。王许诺修四郊。”今按:“侯”,尊称,《诗经·文王》云:“侯文王孙子。”《诗经·载芟》云:“侯主侯伯,侯亚侯旅。”“逊”,恭敬。《礼记·学记》云:“大学之法,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介”,简文从羽、介声。《周礼-大行人》云:“介九人。”郑玄注:“介,辅己行礼者也。”“五连小子”,指国子。《管子·乘马》云:“五家为伍,十家为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都,邑制也。”
简文云:“三日,王又野,色逗者有炊人。”今按:“又野”,指郊祀。《说文》云:“野,郊外也。”“色逗者”,读为色注者,《广雅·释诂二》云:“注,识也。”《周礼·占人》云:“凡卜筮,君占体,大夫占色,史占墨。”郑玄注:“色,兆气也。”楚王郊祀前占卜,占色者判断有炊人之象,暗喻旱情缓解,民将有食。古有炊神,《史记‘封禅书》云:“先炊之属。”《正义》云:“先炊,古炊母之神也。”
简文云:“有大事,邦家以轩轾,社稷以坐与。邦家大旱,因欠知于邦,私辩,人将笑君。”今按:古代国之大事,主要指祭祀与军事。整理者引《诗经·六月》:“戎车既安,如轩如轾。”以“轩轾”喻平衡。“与”读为“舆”,“坐舆”喻安居。《周易·大有》六二云:“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象》云:“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简文云:“陵尹、厘尹皆司其言,以告大宰:‘君圣,人且良,长子将正于君。”今按:《周礼·师氏》云:“居虎门之左司王朝。”郑玄注:“司犹察也。”《贾子·道术》云:“纤微皆审谓之察。”《春秋繁露·仁义法》云:“仁之为言人也。”“长子”,贵族子弟。《周礼·大宰》云:“二日长,以贵得民。”郑玄注:“长,诸侯也。”《礼记·学记》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郑玄注:“长,达官之长。”官长子弟以国君为楷模,《论语·颜渊》云:“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释名·释言语》云:“政,正也,下所取正也。”
简文云:“大宰谓陵尹:‘君入而语仆之言于君王,君王之燥从今日已差。”今按:古人认为,人患疾病是因过失而遭受神灵的责罚。“差”,读为“瘥”。旱情缓解,灾害消除,君王痊愈。
简文云:“陵尹与厘尹有故乎?愿闻之。”今按:此为楚王问大宰。《周礼·宫正》云:“国有故。”郑玄注:“故谓祸灾。”
简文云:“大宰言:‘君王元君,不以其身变厘尹之常古,厘尹甚将,必知之。君王之病从今日已矣。”今按:国君为元首,故亦称元君。《诗经·敬之》云:“日就月将。”毛传:“将,行也。”
简文云:“令尹子林问于大宰:‘臣者亦有静乎?大宰答曰:‘君王元君,君善大夫,可永静。令尹谓大宰:‘唯。”今按:古代政治,君无为而臣有为,执事为民,夙夜在公,不应有丝毫懈怠。故君静而臣不静。国君善待大夫,上下一心,国泰民安,故曰永静。
二、楚竹书《曹沫之阵》补证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曹沫之阵》存简60余枚,有残损,可编联成几个片段。现将笔者研习所得写出,供学者参考。
(一)鲁庄公将为大钟,型既成矣。曹沫入见曰:昔周室之邦鲁,东西七百,南北五百,非山非泽,亡有不民,今邦弥小而钟愈大。君其睹之。昔尧之享舜也,饭于土留,饮于土型而抚有天下,此不贫于美而富于德与?□□□□今天下之君子既可知矣,孰能并兼人哉?曹沫曰:君其勿员。臣闻之曰:邻邦之君明,则不可以不修政而善于民,不然,任亡焉。邻邦之君亡道,则亦不可以不修政而善于民,不然,亡以取之。 [简1至6]
“美”,指仁。《周易·坤·文言》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论语·里仁》云:“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旧注以“里”为乡里,不确。“里”指内心,故“里仁”是“内美”,《楚辞·离骚》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任亡焉。”今按:《说文》云:“亡,逃也。”故称“丧师”或“丧众”,《礼记·大学》云:“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亡以取之。”今按:“取”,读为“聚”。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贫而民聚焉,有道也。”《礼记·大学》云:“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外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二)莊公曰:施伯语寡人曰:君子得之失之,天命。今异于尔言。曹沫曰:□不同矣。臣是古,不敢以古答。然而古亦有大道焉,必恭俭以得之,而骄泰以失之,君言无以异于臣之言,君弗尽。臣闻之,君子以贤称而失之,天命,以亡道称而没身就死,亦天命。不然,君子以贤称,曷有弗得,以无道称,曷有弗失?庄公曰:曼哉,吾闻此言。 [简6至10]
“古”,不当读为“故”。《逸周书·周祝》云:“天为古。”古指天命,《尚书·盘庚上》云:“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曹沫肯定天命,但是不敢以天命回答国君。《礼记·大学》云:“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道不善则失之。”
“然而古亦有大道焉。”“道”指礼。《论语·八佾》云:“礼,与其奢也,宁俭。”《老子》第二十九章云:“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礼记·乐记》云:“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疏云:“俭谓以约自处。”《贾子·道术》云:“广较自敛谓之俭。”《颜氏家训·治家》云:“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
“君弗尽。”“尽”“极”同义。《吕氏春秋·明理》云:“五帝三王之于乐,尽之矣。”高诱注:“尽,极也。”《逸周书·武顺》云:“正及神人曰极。”《逸周书·命训》云:“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而正之以祸福,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曰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诗经·大学》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以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曼”,读为“漫”。《文选·甘泉赋》云:“指东西之漫漫。”李善注:“漫漫,无涯际之貌也。”
(三)城郭必修,善甲利兵,必有战心,以守所以为长也。且臣闻之,不和于邦,不可以出豫,不和于豫,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战。是故夫阵,三教之末。君必不已,则由其本乎? [简18至20]
“长”,义同常。《说文》云:“长,久远也。”《诗经-文王》云:“永言配命。”郑玄笺:“长,犹常也。”《释名·释兵》云:“日月为常,画日月于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云:“和曰常,知常曰明。”《周易·乾·文言》云:“利者,义之和也。”
“豫”,当读“如”字。《周易·豫》云:“利建侯行师。”《礼记·学记》云:“禁于未发之谓豫。”“豫”指出师前的誓师,宣布赏罚条例。“教”,《荀子·大略》云:“以其教出毕行。”杨惊注:“教谓戒令。”
(四)庄公曰:为和于豫如何?曹沫曰:三军出,君自率,必聚群有司而告之,二三子勉之,过不在子,在君。其会之不难,所以为和于豫。 [简22至23]
“告”,义同誓。《仪礼·大射仪》云:“司射西面誓之曰。”郑玄注:“誓,犹告也。”《尚书·甘誓》云:“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马融注:“会同曰诰。”“告”通“诰”。《荀子·大略》云:“诰誓不及五帝。”杨惊注:“诰誓,以言辞相诫约也。”
“其”,当读“如”字,不当读为“期”。“不难”指战前,《公羊传·隐公四年》云:“请作难。”何休注:“难,兵难也。”战前所以“为和于豫”,是为了使将士明确赏罚条例。《国语·越语》云:“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五)为和于阵如何?答曰:车间容伍,伍间容兵,责有常。凡贵人思处前位一行后则见亡,进必有二将军,毋将军必有数狱大夫,毋俾大夫有数官之师,公孙公子。凡有司率长 [简24至25]有知舍有能,则民宜之。且臣闻之,卒有长,三军有帅,邦有君,此三者所以战。是故长 [简28]五之间必有公孙公子,是谓军纪。五人以伍,万□□□□□□ [简26]□□□□□□毋诛而赏,毋罪百姓,而改其君如亲率, [简27]必约邦之贵人,及邦之奇士。虞卒使兵,毋复失 [简29]
“有知舍有能”。今按:“舍”,读为“与”,《论语·乡党》云:“与与如也。”皇侃疏云:“与与,犹徐徐也。”
“必约邦之贵人,及邦之奇士。”“约”指誓,《说文》云:“誓,约束也。”“虞卒使兵。”今按:“虞”读为“扈”,《诗经·简兮》云:“硕人俣俣。”《韩诗》作:“硕人扈扈。”《广雅·释诂一》云:“扈,使也。”
(六)谍人来告曰:其羊帅尽伤,车连皆栽,曰将□行 [简31至32]
“羊”,子从羊声。今按:当读为“羌”,《广雅‘释言》云:“羌,卿也。”故“羊帅”即卿帅,《尚书·甘誓》云:“乃召六卿。”郑玄注:“六卿。六军之将也。”“羊”字又见简42,亦指卿。
“车连皆栽。”今按:《周礼·乡师》郑玄注:“故书辇作连。郑司农云:连读为辇。”《周礼·旅师》云:“及其六畜车辇。”疏云:“辇,人挽行。”“栽”读“载”,言卿帅将士负伤者多,车辇皆用以运送伤员。
(七)使人不亲则不敦,不和则不辑,不义则不服。庄公曰:为亲如何?答曰:君毋惮自劳,以观上下之情伪,匹夫寡妇之狱讼。君必身听之,有知不足,亡所不中,则民亲之。庄公又问:为和如何?答曰:毋嬖于便嬖,毋长于父兄,赏均听中,则民和之。庄公又问曰:为虚如何?答曰:申功上贤。能治百人,使长百人。能治三军。 [简33至36]
“敦”,今按:当读为“淳”,《后汉书·卓茂传》李贤注:“淳淳,忠谨之貌也。”“中”,读为“忠”,《左传·成公九年》云:“无私,忠也。”《左传·庄公十八年》记鲁公与曹刿论战,云:“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简文云“有知不足”,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亡所不中”即“必以情”。《荀子·大略》云:“文貌情用相为表里。”杨惊注:“情谓中诚。”《荀子·礼论》云:“情貌之尽也。”杨惊注:“情,忠诚也。”简文云“赏均听中”,“中”亦读为“忠”。
“虚”,字从丘声,读为“虚”。《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虚者,道之常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王冰注:“虚无,静也。”马王堆帛书《经法·道法》云:“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
(八)毋盈爵,毋虞军,毋避罪,用都教于邦,□有戒言:奔,尔正工。不奔,或兴或康。 [简37]
“虞”读为“娱”,《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集注》云:“娱,戏也。”“都”读为“著”,《汉书·杜周传》云:“前王所是著为律。”颜师古《集注》云:“著,明表也。”《汉书·张汤传》云:“受而著谳法。”颜师古《集注》:“著,谓明书之也。”
“正”指官长。“工”读为“攻”,《说文》云:“攻,击也。”《国语·鲁语》云:“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或兴或康”,“兴”指提升。“康”,荣耀之义,《周易·晋》云:“康侯用锡马蕃庶。”郑玄注:“康,尊也。”《象》云:“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侯果注:“康,美也。”
(九)莊公曰:既成教矣,出师有忌乎?答曰:有。臣闻之,三军出, [简40]其羊卑,父兄不荐,由邦御之,此出师之忌也。 [简42]
二简内容相接。“羊”读为“羌”,指卿。“荐”,进也。“御”,制也。卿帅没有威信,将士不听指挥,由国内遥控,此为出师之忌。《孙子兵法·谋攻》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六韬·龙韬·立将》云:“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尉缭子·武议》云:“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
(十)庄公又问曰:战有忌乎?答曰:有。其去之不速,其就之不傅,其启节不疾,此战之忌。庄公又问曰:既战有忌乎?答曰:有。其赏岁且不中,其诛后且不察,死者弗收,伤者弗问,既战而有殆心,此既战之忌。庄公又问曰:复战有道乎?答曰:有。三军大败不乘,卒欲少以多,少则易察,圪成则易 [简43至46]
“傅”,今按:当读为“迫”,《广雅·释诂一》云:“迫,急也。”速、急、疾皆同义词。兵贵神速,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岁”,简文从言从岁。“岁”义同“越”,《释名·释天》云:“岁,越也,越故限也。”简文“岁”用为过度之义。“后”,简文作“厚”,《素问·五常正大论》云:“收气乃后。”王冰注:“后,不及时也。”
“卒欲少以多”。今按:少指年少,卒欲年少而且数量众多。青年人天真无邪,易于了解,故曰“少而易察”。成年人阅历多,常怀狡诈之心。
(十一)庄公又问曰:复盘战有道乎?答曰:有。既战复豫,号令于军中曰:缮甲利兵,明日将战,则其托伤亡,盘就行口人。吾战敌不顺于天命,返师将复战。毋殆,毋思,民矣及尔龟策皆曰胜之。改推尔鼓,乃失其服,明日复阵,必过其所。此复盘战之道。 [简50至52]
“其托”,读为“寄托”。“盘”读为“旋”,义为反。“行”指军列。“毋思”,如言毋虑,不用担忧。“民矣”读为“氓骏”,《战国策·秦策》云:“而不忧民氓。”高诱注:“野民日氓。”《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集注》云:“马加矣,愚也。”古代占卜要听从庶民的意见,《尚书·洪范》云:“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推”,简文从示,读为“推”,《礼记·月令》云:“天子三推。”《释文》云:“推,伐也。”《左传·庄公廿九年》云:“凡师有钟鼓日伐。”“失”读为“迭”,《小尔雅·广诂》云:“迭,更也。”
(十二)庄公又问曰:复甘战有道乎?答曰:有。必赣首皆欲或之,此复甘战之道。曰:复故战有道乎?答曰:有。收而聚之,束而厚之,重赏泊刑,思忘其死而见其生,思良车良士往取之耳。思其志起,勇者思喜,才者思谋,然后改始,此复故战之道。庄公又问曰:善攻者奚如?答曰:民有宝,曰城曰固日阻,三善尽用不皆,邦家以宏,善攻者必以其所有以攻人之所亡有? [简53至56]
“赣首”即黔首。“赣”通“坎”,与从臽声字通。又,从口从自声字,《说文》云:“读与含同。”含从今声。“束”,修整之义。《仪礼·大射仪》云:“进束反位。”郑玄注:“束,整结之示亲也。”“厚”,增强,《国语·鲁语》云:“无损于怨而厚于寇。”韦昭注:“厚,犹强也。”
“志起”,振奋。“喜”通“熙”,熙从以声,故“喜”读为“以”,《说文》云:“以,用也。”“才”,俊才,《孟子·离娄下》云:“才也养不才。”赵岐注:“才者,有俊才者。”“谋”,《左传·襄公四年》云:“咨难为谋。”《国语·鲁语》云:“咨事为谋。”
“民有宝”,《说苑·贵德》云:“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皆”,整理者读为“弃”。今按:“皆”读为“偕”,《管子·版法》云:“偕度量。”尹知章注:“偕谓同为事。”“不偕”如言不同。
(十三)庄公又问曰:吾有所闻之,一出言三军皆欢,一出言三军皆往,有之乎?答曰:有。目月慎以戒,弗将弗克。毋冒以陷,必过前攻。 [简59至60]□境必胜,可以治邦。《周等》是存。庄公曰□□□□□□ [简41]
“弗将弗克”,《诗经·氓》云:“将子无怒。”毛传:“将,愿也。”郑玄笺:“将,请也。”臣民请愿,表示参战的决心,是取胜的必要条件。《国语·越语》云:“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周等》”,今按:即《周礼》。《礼记·乐记》云:“礼义立则贵贱等矣。”郑玄注:“等,阶级也。”《周礼·掌讶》云:“掌邦国之等级。”郑玄注:“等,九仪之差也。”礼的核心是等级。
(十四)乃自过以悦于万民,弗狎危地,毋亦食荒。鬼神忽武,非所以教民,唯君其知之。此先王之至道。庄公曰:沫,吾言是否,而毋惑诸小道与?吾一欲闻三代之所。曹沫答曰:臣闻之,昔之明王之起于天下者,各以其世以及其身。今与古亦然,亦唯闻夫禹汤桀受矣。 [简63至65]
“毋亦食荒。”“亦”读为“奕”,《文选·吴都赋》云:“傧从奕奕。”李善注:“奕奕,轻靡之貌。”不能轻视饥荒。“鬼神忽武”,指天威,《楚辞·离骚》云:“忽反顾以游目兮。”王逸注:“忽,疾貌。”《淮南子·说林》云:“为堕武也。”高诱注:“武,威之也。”西周《毛公鼎》铭文云:“曼天疾威。”西周《师询簋》铭文云:“哀哉今日天疾威降丧。”
“吾言是否,而毋惑诸小道与?”今按:“是否”,即是非。“而”读为“能”,言我评判是非,能不违背一般的道理吗?
“吾一欲闻三代之所。”今按:《礼记·礼器》云:“其致一也。”郑玄注:“一谓诚也。”故“一欲”如言诚欲。“所”,指道,《礼记·哀公问》云:“求德当欲不以其所。”郑玄注:“所犹道也。”最后说明古代明王的产生,既有时代背景,又依据自身条件,今古相同。有禹汤亦有桀纣,說明天命的根本仍是人事。
三、楚竹书《鬼神之明》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鬼神之明》共5简,保存完好,可编联成册。原文可分两段,考述如下。
楚竹书《鬼神之明》云:
今夫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则以其赏善罚暴也。昔者尧舜禹汤,仁义圣智,天下法之。此以贵谓天子,富有天下,长年有与,后世遂之,则鬼神之赏,此明矣。及桀受幽厉,焚圣人,杀干者,贼百姓,乱邦家。此以桀折于鬲山,而受首于岐社,身不没为天下笑,则鬼神之罚,此明矣。
简文云:“长年有与”。长年即长寿。《说文》云:“长,久远也。”又云:“寿,久也。”《释名·释丧制》云:“老死曰寿。终寿,久也。终,尽也,生已久远,气终尽也。”《诗经·闷宫》云:“三寿作朋。”毛传:“寿,考也。”《韩非子·显学》云:“寿,命也。”故“长年”即“考终命”。《尚书·洪范》九畴之九为“五福”,“一曰寿”,“五曰考终命”。《管子·中匡》云:“公曰:寡人愿闻国君之信。对曰:民爱之,邻国亲之,天下信之,此国君之信。公曰:善。请问信安始而可?对曰: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对曰:请问为身。对曰: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老子》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三十三章云:“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河上公注:“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又云:“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论语》云:“仁者寿。”《论语·为政》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皇侃疏:“所,犹地也。”《老子》第八章云:“居善地。”《老子》第四十四章云:“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与”,简文原字从与从止,读为“与”。《说文》云:“与,党与也。”《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云:“敌多则力分,与多则兵强。”《周易·咸·彖》云:“二气感而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释文》引郑注:“与,犹亲也。”《周易·系辞上》云:“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礼记·大学》云:“《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周易·杂卦》云:“同人,亲也。”《周易·同人·彖》云:“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通天下之志者,好恶与民同。《礼记·大学》云:“《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简文云:“此以桀折于鬲山,而受首于岐社。”二句对偶。“受”即纣。《后汉书-西域传》李贤注:“首,服也。”《说文》云:“服,用也。”殷墟甲骨刻辞《小臣墙骨版》文云:
小臣墙从伐,禽危柔……□廿,人四,而千五百七十,每百……两,车二两,讯百八十三,函五千,用右伯扈于大乙,用唯伯印于……每于祖乙,用柔于祖丁。塞甘京,赐《存下》915
将俘获的敌方首领用于先王,应是古代军礼中的献俘礼。《逸周书·世俘》云:“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皆施佩衣衣先聝人。武王在祀,大師负商王纣县首白旃,妻二首赤旃,乃以先聝人。燎于周庙。”
“鬼神之明”,赏善而罚暴,是古人所说的“随命”。《白虎通·寿命》云:“命有三科以记验,有寿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周易·坤·文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哀,故君子慎其独也。”
楚竹书《鬼神之明》云:
及五子胥者,天下之圣人也,鸱夷而死,荣夷公者,天下之乱人也,长年而没,女以此诘之,则善者或不赏,而暴者或不罚,故吾因加:鬼神不明,则必有故,其力能至,焉而弗为乎?吾弗知也。意其力古不能至焉乎?吾或弗知也。此两岐。吾故曰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此之谓乎?
简文云:“女以此诘之”。“女”读为“如”,《说文》云:“如,从随也。从女从口。”《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从如人也。”《释名·释长幼》云:“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故三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广雅·释言》云:“如,若也。”
简文云:“故吾因加。”“加”读为“何”。《说文》有从女、加声字,读若“阿”。《释名·释邱》云:“偏高曰阿邱,阿,何也。如人儋何物,一边偏高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陈利兵而谁何?”《集解》引如淳云:“何,犹问也。”《文选·高唐赋》云:“何节奄忽。”李善注:“何,问辞也。”《广雅·释诂二》云:“何,问也。”
简文云:“意其力古不能至焉乎?”“古”读为“固”。《墨子·尚贤上》云:“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荀子·富国》云:“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史记·留侯世家》云:“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
“鬼神之不明”,是古人所说的“遭命”。《白虎通·寿命》云:“遭命者,逢世残贼,若上逢乱君,下必灾变。暴至,夭绝人命,沙鹿崩于受邑是也。冉伯牛危行正言,而遭恶疾。孔子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夫。”《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云:“或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曰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