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远距离条件下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分析

[摘要]隋文帝依照“就近立祠、分开祭祀”的建祠祭祀原则,在远离国都的海滨建立南海神庙祭祀南海神祝融,开启了远距离条件下祭祀国家诸神的全新格局。后世历代皇帝围绕皇家事务、内外战争、自然灾害和褒奖册封等祭祀名目,采取遥祭、代祀、常祀等祭祀方式,不断补充完善远距离祭祀南海神的相关活动。享受专门祠庙供奉的南海

[摘 要]隋文帝依照“就近立祠、分开祭祀”的建祠祭祀原则,在远离国都的海滨建立南海神庙祭祀南海神祝融,开启了远距离条件下祭祀国家诸神的全新格局。后世历代皇帝围绕皇家事务、内外战争、自然灾害和褒奖册封等祭祀名目,采取遥祭、代祀、常祀等祭祀方式,不断补充完善远距离祭祀南海神的相关活动。享受专门祠庙供奉的南海神,地位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在南下祭祀官员的带领下,发挥着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推动“波罗诞”民俗形成等现实作用。

[关键词]远距离 祭祀 历代皇帝 南海神

自开皇初年起,隋文帝开始致力于整顿国家礼仪制度,十余年间采取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政策措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祭祀时代,南海神庙的建立即是例证之一。

一、南海神庙的建立与远距离祭祀格局的开启

隋代以前的长久历史中,历代统治者基本遵循“集中建祠、统一祭祀”的建祠祭祀原则,在国都附近集中建立国家诸神的祠庙,并定期统一祭祀。早在先秦时,四海祠就成为雍地众多祠庙之一,享受国家的“岁时奉祠”。汉代以后,郊畤制度确立,海神亦成为众多配祀神灵之一,“背外营神,二十八宿外官星,雷公、先农、风伯、雨师、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属也”,享受祭祀不断。

到了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文帝以“就近(靠近神发源地)立祠、分开祭祀”的建祠祭祀原则代替旧有规范,下诏曰:“东海于会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并取侧近巫一人,主持洒扫。”,宣布将南海神等国家诸神在发源地单独建立祠庙,并派人专门祭祀。此举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颠覆了雍地、郊畤祭祀时期的祭祀格局,南海神等国家诸神不再“拥挤”在国都附近一地,而成为拥有单独祠庙、散布全国各地、享受专门祭祀的“特殊”神祇了。二是祭祀方式遭到了变更。隋以前皇帝多亲赴祠庙,亲自祭祀包括南海神在内的诸多神祇,如汉武帝“尤敬鬼神之祀”,在位期间亲赴雍地祭祀达十次之多。而在隋代以后,集中统一祭祀无法实施的同时,南海神庙等国家祠庙也与国都相隔万里,中原王朝皇帝再难亲赴祠庙开展祭祀。譬如清乾隆八年(1743年),广东巡抚王安国向皇帝奏明祭祀南海神之事,乾隆皇帝充满疑问,在奏折上朱批道:“此即昌黎文中之南海神耶?其碑石今存否乎?随便查明具奏。”乾隆皇帝的反应是祭祀方式改变的生动写照。身为国家祭祀领头人,乾隆帝不仅不能亲自祭祀,而且连庙宇的基本情形都一无所知了。

因此,南海神庙等诸多祠庙的异地单独兴建,完全打破了隋代以前旧有的建祠祭祀原则,远距离祭祀已登上历史舞台。

二、历代皇帝祭祀与远距离祭祀格局的完善

隋代以后的千余年中,历代皇帝均遵循了隋代开启的远距离祭祀格局,并从祭祀名目、祭祀方式等方面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远距离条件下特有的祭祀生态。

(一)多样的祭祀名目

概括起来讲,隋以后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有四大类情形,包括皇家事务、内外战争、自然灾害以及褒奖册封等,具体如下:

1.皇家事务。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首先表现在以皇帝本人为核心的皇家事务上:一是皇帝登基、封禅、即位庆典、亲政、立太子、立后、出巡等皇帝个人相关事务。以明清时期为例,皇帝登基时告祭南海神等国家诸神成为制度性规定,明代除太祖、惠帝、成祖和光宗外,其余12位皇帝均在即位时进行了祭告;清代世宗以后的7位皇帝,均在即位当年举行了祭告国家诸神的仪式。二是皇室成员相关事务。明清两代,以皇帝之外的其他皇室成员名义,进行的庆典性祭祀活动也非常多,主要名目包括皇太后诞辰、上徽号等,先皇、太后、后谥号,及升袱太庙等。可见,皇家事务与南海神祭祀紧密相连。

2.内外战争。祭祀与战争都是关乎国运的大事,二者也往往密不可分,重要战争开始与结束时,都要告慰神灵,这一点在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过程中表现非常明显。以北宋为例,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南汉归降,派司农少卿李继芳祭祀;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因御驾北征,遣官祭告; 仁宗皇佑五年(1060年),因平侬智高叛乱,封南海神为昭顺王,并派员祭祀;神宗元丰年间,打败交趾李朝进攻,祭祀南海神。所以,几乎每次重大战争,都会告慰南海神。

3.自然灾害。在古人的观念中,南海神主管南海,掌控风雨阴晴,能够透过干旱、降雨等自然手段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祈祷灾害平复成为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譬如,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由于天下大旱,派太常少卿张九龄祭祀南岳及南海。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因连续干旱、蝗灾,派人祭祀。宋代孝宗、宁宗时期,以及元明清历代也都有关于平定叛乱、祭祀南海神的记载。

4.褒奖册封。作为南海神帮助解决军事、灾害等棘手事件的回报,历代帝王会以褒奖册封的形式,感谢南海神的庇佑。唐宋至明清的千年历史进程中,南海神先后六次封王,可谓桂冠顶顶。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封南海神为广利王,派义庆王长史张九章祭祀。宋仁宗先后于康定二年(1041年)、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封南海神为洪圣王、昭顺王,并派人祭祀。宋高宗赵构南渡,为求半壁江山平稳,封南海神为威显王,派员祭祀。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年),五岳四海四渎并封王,南海神获封“广利灵孚王”。清雍正二年(1724年),封南海神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褒奖册封通常是某个王朝最高祭祀礼仪的体现,在各种祭祀名目中也最为醒目。

(二)多种的祭祀方式

在客观情况的驱使下,历代皇帝继承并创造了多样的祭祀形式,主要有遥祭、代祀和常祀三种。

1.遥祭。遥祭又称望祭,历史非常久远,秦始皇时,“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此举即属遥祭,意思是山高路远不能到达,唯以远眺表寸心。其实,在隋文帝南海就近立祠祭祀南海神之前,历代在首都附近建海神祠举行祭祀的活动,均未达大海之滨,同样属于遥祭范畴。

隋代以后,在某些特定时期,同样需要进行遥祭。宋初,南方属南汉管辖,只能就近遥祭。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元代初期,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历代圣帝明王、忠臣烈士,载在祀典者,所在官司岁时致祭”,此时南方尚属南宋,祭祀属遥祭。直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后,元灭南宋,占领广州,遥祭南海神正式取消。与隋代以前相比,此时因政权割据出现,正常的祭祀秩序被打乱,遥祭仅是不得已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2. 代祀。即遣使致祭,元世祖曾言:“五岳四渎祠事,朕宜亲往,道远不可……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汉人选名儒及导师习祀事者。”皇帝本人不能亲至,委派合适的臣子代替自己祭祀,是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祭祀大臣品秩中等,一般是四品,与南海神享有的祭祀等次相一致。当然,在某些时期也有更高品秩的官员进行祭祀,如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遣郑制宜南下祭祀,史载郑制宜为功臣之后,深受皇帝器重,祭祀南海神时任御史台侍御史,为从二品。通常,祭祀大臣被赋予了特定的祭祀使命,携带圣旨、信物、礼品等,南下广州,是无尚光荣的事情。但是,由于南来路途遥远、艰险,令很多大臣畏惧,甚至发生生命危险。譬如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派遣欧阳炯祭祀南海神,遭到拒绝;又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派遣张信祭祀南海神,行至河南唐河县遭遇地震而死。代祀以专使携带圣旨直接参与祭祀,是皇帝旨意的最直接表达,在各种祭祀形式中作用最为突出。

3.常祀。在隋至清的大部分历史时期内,历代皇帝均制定了由地方官每年祭祀的制度,祭祀时间一般选择在立夏日,被称为常祀。如唐代规定“立夏日,祀赤帝于南郊,炎帝配”,祝融等从祀,“其牲皆用太牢,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又如元代,“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三月南岳、镇、海渎,立夏日遥祭衡山”。常祀是制度性祭祀,是在没有皇帝专门旨意的情况下,进行的例行性的祭祀,也是代祀的重要补充。

三、远距离祭祀的深刻历史影响

隋代及其以后,历代皇帝在远距离条件下长时期祭祀南海神祝融,造就了多重积极的历史影响,表现在:

(一)南海神在国家祭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从表面上看,隋文帝按照就近立祠、分开祭祀的原则,将南海神庙放置在远离国都的海滨,造成皇帝无法亲自祭祀的局面,会弱化南海神在国家祭祀中的地位。但事实却完全相反,隋文帝推行远距离祭祀,是将南海神从国家诸神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祠,专门祭祀,洽是一种提升南海神祭祀地位的举措。更甚之,上述措施得到了后世王朝的深度认同,有力地促进了南海神祭祀的繁荣。在某些朝代,统治者对南海神的尊崇可谓无以复加。如国土狭小的南汉,国主刘鋹“尊海神为昭明帝,庙为聪正宫,其衣饰以龙凤”,以祈求保佑。又如偏安一隅的宋代,先后三次将南海神封王,并恩及妻、子、女。因此,由于有了遥远的专门祠庙,南海神受到了更加专门化的尊崇,遥远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南海神享受国家祭祀的优势。

(二)远距离祭祀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远距离祭祀确立了皇帝不能亲赴南海的前提,南海神的祭祀任务只能由皇帝委派的祭祀大臣完成。代祀时,祭祀大臣要谨记皇命,南下万里,完成使命,地方官员也要不折不扣做好准备,配合祭祀大臣完成祭祀。以雍正三年(1725年)的祭仪为例,遇到皇帝御令祭祀时,首先,“文武各官衣朝衣,出郭跪迎登岸”;确定祭祀日期后,“船至波罗庙,番禺县一跪三叩头礼,恭请登岸”;最后,等到祭祀当天“黎明,各官齐集行礼”,进行祭祀。细致入微的祭祀礼仪都无不是在诠释各级官员必须维护纲纪、心思忠君等核心要求。

常祀时,历代大都要求当地最高长官亲自祭祀,如唐代要求节度使祭祀,清代则要求巡抚祭祀。当然,也常有些不法的情形出现,一是有官员懈怠、将责务委予他人,如宋代,有人批评地方官员“位既高矣,往往懈怠于神事,失虔上意”;二是地方统治者擅自祭祀,如元代曾发生地方诸王未奉令私自祭祀海岳等神,但都受到了皇帝的严厉苛责。

因此,皇帝旨意在前,中央官员往来,地方官员责任加身,国都到南海的万里通道变成祭祀大道,围绕南海神开展的祭祀活动成为中央了与南方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

(三)推动了“波罗诞”民间习俗的形成。

在历代皇帝身体力行地倡导下,民众逐渐加入到祭祀南海神的行列中来,久之便形成了以为南海神祝融祝寿为核心的“波罗诞”民间习俗活动。“波罗诞”民俗活动最晚至宋代已经出具规模,有诗为证:“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明代也有一些诗文流传下来,记叙了“波罗诞”的热闹非凡。“青春二月当艳阳,观者千人皆叹绝。” “几历兴亡香火在,年年铜鼓撼潮鸡。”清代“波罗诞”活动更盛,《波罗外纪》中载:“波罗庙每岁二月初旬,远近环集如市,楼船花艇、小舸大艇泊十余里……入夜明烛万艘,与江辉映,管弦呕唾,嘈杂竟十余夕。”此时,“波罗诞”已成为连续十余日的民间盛会,与皇帝远距离祭祀所发挥的带动作用密不可分。

四、结语

南海神祭祀是国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礼仪和等级社会的重要代表,是历代皇帝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自隋代开始的远距离祭祀,不仅提升了南海神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波罗诞”民间习俗的形成发展。因此,看似虚无缥缈的南海神祭祀,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范晔.后汉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魏征.隋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73;

[4]明清皇宫黄埔秘档图鉴[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5]大元圣政国朝典章[M] .涿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6]宋濂.元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7]杜佑.通典 [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8]马端临.文献通考 [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徐松.宋会要辑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南海神庙文献汇辑[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第145页;

[11]崔弼.波罗外纪[M] .博陵崔氏修补.清光绪九年(1804)刻,清光绪八年(1882)修补印。

作者简介:赵磊(1984—),男,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现任广州市黄埔区博物馆文物博物馆员。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远距离条件下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分析

[摘要]隋文帝依照“就近立祠、分开祭祀”的建祠祭祀原则,在远离国都的海滨建立南海神庙祭祀南海神祝融,开启了远距离条件下祭祀国家诸神的全新格局。后世历代皇帝围绕皇家事务、内外战争、自然灾害和褒奖册封等祭祀名目,采取遥祭、代祀、常祀等祭祀方式,不断补充完善远距离祭祀南海神的相关活动。享受专门祠庙供奉的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