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河北满城;荆山遗址;汉墓;发掘简报
【摘 要】2005年8—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满城县文物保管所在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对满城荆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汉墓8座。墓葬分布较集中,出土遗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为认识满城地区汉代平民墓葬特点、埋葬习俗等提供了新材料。
荆山遗址位于河北省满城县神星镇荆山村西北的台地上,东临沙河,东南距满城县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夫人窦绾墓约10公里(图一)。2005年8—9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满城县文物保管所对荆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I区和II区,发现战国、汉代和明清等时期的遗存,其中发现的8座汉代墓葬较为重要,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8座汉代墓葬均为砖室墓, M1—M5位于I区东南部,M6—M8位于II区。其中M2—M5破坏严重,形制不明,其余4座可分为长方形和“刀”形两类。
1.长方形墓 1座(M1)。方向184°,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通长6.62米(图二)。墓道位于南侧,口略宽于底,底部南高北低呈缓坡状,以单层砖铺砌。口部长2.64米,宽1.1—1.5米;底部长2.64米,宽1.08—1.24米,深1.9—2.6米。墓室位于北部,为长方形券顶式,长3.98米,宽0.98米,高1.42米。南北两端无砖,北端以土圹为壁,南端与墓道相通。东西两壁以6层丁砖侧砌而成,其上渐内收为券顶,券顶外部的砖缝以陶片塞实。墓室底有平砌的铺地砖一层。墓室南口外有顺砖平砌而成的封门一重,其中部有宽约0.2米的立缝。墓室南部有长方形木棺一具,长2米,宽0.58米,残高0.34米,棺内未见人骨。随葬品位于墓室北部,共5件,均为陶罐。
2.刀形墓 3座(M6—M8)。M6、M7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M8由墓道和墓室组成。3座墓的墓道均位于墓室左侧,为土圹斜坡式;砖砌墓室均为长方形、直壁、券顶,墓室后部均有一高于墓底的砖台。M6、M7甬道的券顶由外高内低的双券组成,甬道内有封门砖三重,M8墓道与墓室通过北壁的券顶墓门相连,其墓门及外侧有三重封门砖。三座墓的墓底均平砌铺地砖一层。墓内有长方形木棺,其中M6三具,M7、M8各两具,另外M7内还有一方形木盒。
M6 方向103°,通长14.08米(图三)。墓道位于东侧,前部有一台阶,其后至甬道处为前陡后缓的斜坡状,长6.44米,宽0.9米,深0.3~2.7米。甬道长1.16米,宽1.02米,最高1.34米,外侧券顶为双重,内侧券顶为单重。甬道内有用丁砖侧砌的封门三重。砖砌墓室长6.18米,宽1.77米,残高1.54米。顶部残缺。墓壁以一顺一丁法垒砌,厚约0.3米,至高0.73米处开始起券顶。墓室后部有一宽0.8米、高于墓底0.46米的砖台。墓室内放置长方形木棺三具,均仅存底部。各棺大小相近,长2米,宽0.5米左右,每棺内有成年人骨架一具,仰身葬,人骨腐朽较甚,性别难辨。墓室内随葬有壶、罐、灯、灶、井、炉、圈、猪、狗等陶器25件,五铢、货泉、半两等铜钱809枚及琉璃耳
二、随葬品
除M3、M4未发现随葬品外,其余6座墓葬出土陶、铜、铁、铅、骨、琉璃、石灰等不同质地的随葬品1700余件。
1.陶器 79件。以灰陶为主,另有少量红陶、黄褐陶。器型有壶、罐、鼎、钫、盆、盘、
罐 21件,分4型。
A型 10件。盘口,溜肩,鼓腹,平底。标本M1∶4,黄褐陶,腹下部折收,肩、腹部有凸棱两周,底部饰篮纹。口径9厘米,腹径15.6厘米,底径5.4厘米,高15.3厘米(图四,2)。
B型 7件,折沿,分4个亚型。
Ba型 4件。平折沿,方唇,圆肩,斜弧腹,平底略内凹。标本M8∶4,肩部饰细弦纹,下部饰抹平的篮纹。口径9.6厘米,腹径27.6厘米,底径9.6厘米,高21.6厘米(图四,1)。
Bb型 1件。M6∶21,折沿近平,圆折肩,折腹,平底略内凹,唇面有凹槽一周,肩部有菱形纹。口径8.5厘米,腹径20厘米,底径10.5厘米,高16厘米(图四,3)。
Bc型 1件。M6∶8,折沿略上翘,方唇,平折肩,鼓腹,平底。口径13.5厘米,腹径23.5厘米,底径13厘米,高14.5厘米(图四,4)。
Bd型 1件。M8∶11,红褐陶,器形不规整,折沿略外卷,宽圆肩,斜腹近直,平底,肩部饰细弦纹。口径8.5厘米,底径10厘米,高11.2厘米(图四,5)。
C型 3件,直口,分3个亚型。
Ca型 1件。M1∶1,溜肩,鼓腹,平底,肩、腹部饰凸棱和戳印纹,下腹部和底部饰篮纹。口径10.8厘米,腹径31.8厘米,底径6.6厘米,高29.4厘米(图四,7)。
Cb型 1件。M8∶3,圆肩,斜弧腹,平底中心略外凸,肩部饰细弦纹和刻划斜线纹。口径15.6厘米,腹径40.8厘米,底径18厘米,高30厘米(图四,8)。
Cc型 1件。M6∶4,圆折肩,斜腹近直,下部折收,平底。口径8厘米,底径13.8厘米,高19.8厘米(图四,6)。
D型 1件。M8∶2,敛口,双唇,圆肩,斜弧腹,圜底,肩、腹部有五周凸棱,间饰菱形纹,其下通体绳纹。口径15厘米,腹径38.9厘米,高32.5厘米(图四,9)。
壶 9件,据底部形态分2型。
A型 1件,圈足。M5∶2,上部残失,圆腹,圈足,腹饰弦纹和铺首。底径14.5厘米,残高27.5厘米(图四,10)。
B型 8件,假圈足。据口、腹部的形态分3个亚型。
Ba型 1件。M8∶13,侈口,扁腹居中,假圈足较细高。口径9.6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10厘米,高36厘米(图四,11)。
Bb型 6件。盘口,扁腹略靠下,假圈足较粗矮。标本M6∶20,口径11厘米,腹径23厘米,底径13厘米,高37.5厘米(图四,12)。
Bc型 1件。M7∶241,折沿,弧腹略下垂,假圈足较粗矮,有博山式盖。口径12厘米,腹径18.6厘米,底径13厘米,通高43厘米(图四,13)。
鼎 1件。M5∶01,盖缺,子母口。直腹,圜底,三蹄足,口部附双耳。口径14.4厘米,通高12.6厘米(图四,16)。
钫 1件。M5∶1,直口,折沿,方唇,弧腹,方形圈足。口宽24厘米,腹宽40厘米,足宽21.6厘米,通高50.4厘米(图四,20)。
盆 1件。M6∶18,红褐陶,折沿,折腹,平底。口径21厘米,底径6.6厘米,高8.7厘米(图四,17)。
盘 4件,据腹部形态分2型。
A型 1件。折沿,平底,腹近直。M8∶17,口径20.4厘米,底径18厘米,高3.3厘米(图四,19)。
B型 3件。折沿,平底,斜直腹。标本M6∶02,口径24厘米,底径14.4厘米,高4.8厘米(图四,18)。
魁 1件。M8∶7,口部近圆形,敞口,圆唇,斜弧壁,平底,口部有一龙首形柄。口部长16厘米,宽15厘米,底径10厘米,高7.6厘米(图四,15)。
奁 3件,据口、腹部的形态分2型。
A型 1件。M6∶03,直口,方唇,直腹较深,平底。口径、高均为21厘米(图五,2)。
B型 2件。口微敞,斜直腹较浅,平底。标本M8∶8,器表饰弦纹。口径15.6厘米,高7.3厘米(图五,12)。
案 2件。标本M8∶5,长方形平板式,案面四边起沿。长38.5厘米,宽25.9厘米,厚1.4厘米(图五,1)。
耳杯 3件。椭圆形杯身,口部两侧有新月形耳。标本M8∶6,口部长10厘米,宽5.5厘米,底部长5.7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图五,11)。
灶 4件,分2型。
A型 3件,马蹄形。由灶身、灶门、遮檐、火眼、烟窗等几部分组成。标本M6∶2,灶身长18.5厘米,高5.5厘米(图五,4)。
B型 1件,长方形。灶身中空,无底,灶门方形,前有直立的遮檐,有三个火眼。M6∶7,灶身长30.6厘米,宽21厘米,高8.4厘米(图五,3)。
釜 4件。折沿,斜直腹,平底。标本M6∶5,口径6.5厘米,底径4厘米,高3.8厘米(图五,9)。
甑 1件。M7∶247,平折沿,斜直腹,平底,底部有3个圆形穿孔。口径5.2厘米,底径2.6厘米,高3.6厘米(图五,10)。
井 4件,分2型。
A型 1件。M6∶13,井台直径24厘米,井身高15厘米,底径10.2厘米。井内附有一折沿、斜直壁、尖底水斗,水斗口径、高均为3厘米(图五,5)。
B型 3件。折沿,筒腹,平底。标本M6∶10,直径9厘米,高9.9厘米(图五,6)。
屋 1件。M7∶02,残缺,两面坡式顶,中部横脊两端上翘,一面有两条垂脊。横脊两侧、垂脊前端均有圆饼状装饰,两侧墙上各有一近圆形孔。残高27厘米,屋顶长33厘米(图五,7)。
屋顶 3件。均为四面坡式瓦顶,多出土于圈或井旁。标本M6∶13-1,长11.4厘米,宽9.6厘米,高4.8厘米(图五,8)。
圈 4件,分2型。
A型 3件。长方形,方唇,直壁,平底,靠近一角处有一锥状柱。标本M6∶1,长17.4厘米,宽12.6厘米,高5.4厘米(图五,13)。
B型 1件。M6∶12,圆形,方唇,直壁,平底,靠近一边有一锥状柱。直径17.4厘米,高4.2厘米(图五,14)。
器盖 1件。M7∶245,穹窿顶式,折沿,顶部有半球形钮。口径10厘米,高5厘米(图五,15)。
猪 3件。均为头部向前的直立状。标本M6∶801,体形矮胖,长10.5厘米,高5.4厘米(图五,16)。标本M8∶18-1,体型瘦高,长9.6厘米,高7厘米(图五,19)。
狗 3件。均为四肢弯曲、头偏向一侧的侧卧状。标本M6∶800,俯首,头、尾偏向左侧。长11.8厘米,高4厘米(图五,18)。标本M8∶18-2,仰首,头偏向右,尾向左侧卷曲。长8.4厘米,残高3.6厘米(图五,17)。
厕 1件。M6∶3,平面近椭圆形,直口,方唇,直腹,平底,腹中下部有一长方形孔,底部有一近圆形孔。长径6.6厘米,短径3.3厘米,高8.2厘米(图五,20)。
磨 1件。M6∶17,仅存上扇,圆形。直径7.5厘米,高2.1厘米(图五,21)。
灯 1件。M6∶9,由底座、灯柱、灯盘组成,底部呈喇叭状,灯柱细长,上部有一折沿、方唇、直壁、平底的圆形大灯盘,中部有三个通过灯枝连接的圆形小灯盘。大灯盘口径14.4厘米,小灯盘口径6.6厘米,底座直径19.8厘米,灯通高39.6厘米(图五,23)。
熏炉 1件。M6∶6,由底盘、炉身和炉盖组成。底盘折沿,方唇,斜直腹,平底,底部有一穿孔与中空的炉身相通;炉身与炉盖均为喇叭状,扣为一体,炉盖上有“人”字纹四组,顶部为锥状钮。通高16.2厘米,盘径20.4厘米(图五,22)。
2.铜器 1684件,有镜、钱币、带钩、镊子、环等。
镜 4面。均为圆形,半球形钮。M8∶20,圆形钮座,三角缘。钮座向外依次为短线纹、三乳三虎纹、“三羊作镜自多兹除去不羊宜古市兮”铭文、短线纹、锯齿纹、波折纹。直径11.9厘米(图六,1)。M8∶19,圆形钮座,三角缘。钮座向外依次为四乳四鸟纹、“三羊作镜真大巧(好)”铭文、锯齿纹。直径10.8厘米(图六,2)。M7∶248,柿蒂形钮座,宽平缘。钮座外依次为“长宜生子”铭文和连弧纹。直径11厘米(图六,3)。M7∶249,圆形钮座,三角缘。钮座外依次为模糊不可辨认的铭文、短线纹和锯齿纹。直径约7厘米(图六,4)。
带钩 1件。M8∶21,曲棒形,蛇首形钩首。长12厘米(图六,5)。
镊子 1件。M7∶01,由铜片对折加工而成,后部有一环形扣。长5厘米(图六,10)。
环 1件。M6∶797,圆形,截面为扁平的椭圆形。内径1.45厘米,外径2.3厘米(图六,12)。
铜钱 1677枚。
五铢 1654枚,型式多样,以正背面均有边郭,穿正面无郭、背面有郭的最常见。也有少量的正面穿上有一横、正面穿旁有四决文、背面穿左侧有“十”字纹及磨郭、剪轮等型式。钱径有2.5厘米和2.6厘米两种,前者占绝大多数(剪轮钱除外),穿径约1厘米(图六,14—16)。
半两 1枚。M6∶303,钱正面局部有边郭,钱文锈蚀严重,仅可辨“两”字。钱径2.5厘米,穿径0.7厘米(图六,17)。
大泉五十 7枚。形制相近,正、背面均有边郭和穿郭。标本M2∶01,钱径2.7厘米,穿径0.9厘米(图六,18)。
货泉 15枚。形制相近,正、背面均有边郭,穿背面有郭,正面穿上有一短横。标本M7∶25,钱径2.2厘米,穿径0.7厘米(图六,19)。
3.其他
铁环 1件。M8∶128,锈蚀严重,圆形,外有织物缠绕。外径约2.2厘米(图六,9)。
铅扣形器 3件。形制相同。标本M7∶244,扣体为圆片状,中心有大穿孔,其外有呈半圆形排列的小穿孔5个,一面有一与扣体垂直的中空长方形钮。直径2厘米(图六,13)。
铅饰品 1件。M7∶243,中部为一细长柄,两端为圆形,各有四个穿孔,柄中部一侧并列外凸有两个中空的长方形。长8.6厘米(图六,6)。
骨簪 1件。M7∶6,由长骨片加工而成,略有弯曲,一端平直,一端略弧,截面为长方形。长19.4厘米(图六,11)。
琉璃耳
石灰器 5件。M6∶798,钮形器,陀螺状,下部有一周凹槽。底径3厘米,高2.1厘米(图六,7)。其余4件粉碎不可辨器型。
三、结 语
满城荆山发现的8座汉墓,除破坏的M3—M5外,M1为单棺且未发现人骨架,M2和M8为双人葬,M6和M7为三人葬。葬式为仰身直肢,或上肢仰身、下肢屈折,面向上或一侧。各墓内出土遗物多寡不一,少的不足10件,多的近千件。其中以铜钱最多,陶器次之。铜钱以五铢为主,并有少量的大泉五十、货泉和半两。陶器多为泥质灰陶,部分器物器表有白色陶衣、兽面铺首、弦纹和绳纹等装饰。铜镜发现4面,分别铸有三乳三虎纹、四乳四鸟纹和柿蒂连弧纹等纹饰,其中M8∶20和M8∶19两面铜镜用料精良,造型优美,堪称古镜中的精品。
M3、M4因破坏严重难以分期外,其余6座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墓1座(M5),墓内出土的A型陶壶,蹄足、附长方形耳的陶鼎和圈足陶钫,从器物组合及器型上看,均具有西汉中晚期的风格。中期墓2座(M1、M2),两墓内最富特征的A型陶罐与燕下都六号居址西汉晚期墓内的C型II式陶罐[1]、河北深州市下博两汉之际墓葬出土的C型罐[2]形制相近,另外根据M2内出土的大泉五十钱分析,此期的上限在新莽时期,年代应为新莽—东汉初年。晚期墓3座(M6、M7、M8),出土的Bb型陶壶、B型陶灶分别与山西朔县东汉中晚期墓出土的IVb型7式陶壶、II型3式陶灶[3]相近,M7出土的柿蒂连弧纹铜镜(M7∶248)与洛阳烧沟东汉晚期墓出土的铜镜(VIII②M148∶31)[4]除铭文略有差异外,造型、纹饰几乎如出一辙,此期的年代应为东汉中晚期。
满城荆山汉墓分布比较集中,皆为小型单室墓,且随葬品多为陶器,应为平民的家族墓地。墓葬的发掘为深入研究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艺技术水平、思想意识、葬俗葬制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发掘领队:刘连强
发掘人员:佟宇
张小沧、胡 强、雷永路、梁艳东
拓 片:张小沧
绘 图:胡 强
执 笔:崔英杰、刘连强、樊书海、佟宇
————————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遗址内的两汉墓葬》,载《河北省考古文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省深州市下博汉唐墓地发掘报告》,载同[1]。
[3]平朔考古队:《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6期。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责任编辑:张金栋〕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河北满城荆山汉墓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