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宋陵石刻头像赏析

河南宋陵石刻片闫睿一、宋陵石刻概况北宋皇陵始建于宋太祖乾德二年(964),至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前后经历163年之久。北宋九位皇帝除徽宗、钦宗外,其余七位及被追封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均埋葬与此,故称“七帝八陵”。此外,还祔葬有22位皇后,以及上千座皇室宗亲及名将勋臣陪葬墓,形成一个庞大的宋

河南宋陵石刻片

闫睿

一、宋陵石刻概况

北宋皇陵始建于宋太祖乾德二年(964),至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前后经历163年之久。北宋九位皇帝除徽宗、钦宗外,其余七位及被追封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均埋葬与此,故称“七帝八陵”。此外,还祔葬有22位皇后,以及上千座皇室宗亲及名将勋臣陪葬墓,形成一个庞大的宋代皇室陵墓群。

北宋诸帝、后陵中,八座皇帝陵保存完好,皇后陵地面现存十八座。依据帝系先后、各陵的分布位置以及历年来的调查资料,宋陵可划分为西村、蔡庄、孝义和八陵四个陵区,具体内容见下表。

北宋皇陵中除赵匡胤外的其他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生前皆不预造寿陵,都是死后由山陵使选定陵址,随即开工营造陵墓。且北宋诸帝几乎都严格遵守“七月之葬”的礼制,即自皇帝驾崩至埋葬不得超过七个月。诸帝的陵园的建制相同,平面布局紧凑而整齐划一,形成定制。其陵园皆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帝陵皆是坐北朝南,其布局由南向北为鹊台、乳台、仪仗石刻、南神门、陵园。陵园四角为角阙,东、西、北三面也均有神门,陵园正中为陵台(台下即地宫),再向北是下宫。其中,永安、永昌和永熙陵的下宫位于上宫西北、祔葬的皇后陵之南;永定陵之后的五陵,下宫稍向后移,建于祔葬的皇后陵北部。这种上、下宫的布局,是赵宋皇室信奉阴阳堪舆,按照经书来选择吉地的结果。

根据史料及宋陵现存的遗迹考证,诸帝陵前神道上的石像生,数目基本相同,排列顺序整齐划一。一般是一对望柱在前,其后从南向北分为三组:一以卤簿居先的一对象与驯象人,后置一对瑞禽神兽性质的石屏和甪端;二以四匹仗马及八位控马官为首,后置有去邪作用的虎和羊各四;三为传统仪仗行列,共计有客使六、武臣四、文臣四、门狮二、镇陵将军二、宫人二、内侍二,此外在东、西、北三神门和下宫门外各有门狮二,南神门外和下宫门外各有上马石二。石像集中排列在神道的东、西两侧,间隔距离较近,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宫廷仪仗,人物表情带有明显的哀戚之情。其组合和布局显示了陵墓主人的神圣威严和至高无上[2]。

与唐陵相较,宋陵增设了象与象奴。碑形浮雕瑞禽为宋陵独有,上继唐陵的鸵鸟浮雕而加以丰富发展,瑞禽为马面、龙身(有鳞)、鹰爪、凤尾,背景衬以山岳,小兽出没其间,与之呼应。甪端也是首创,它概括了南北朝到唐一些“神兽”(如麒麟、天禄、翼马等)的特点而加以变化,头如麒麟,独角,但上唇特长,狮身,有翼,四爪,表现了宋代“神兽”石雕的特色。唐陵的仗马与控马官一般是一马一人,北宋时马旁的人增加为一对。

北宋皇陵的陵园建筑基址和石雕群像保存基本完整,虽由于历史及自然原因,陵区的部分石刻散落流失,但现存的石刻造像仍有上千件,是迄今中国现存的宋代唯一的石刻群像,是研究宋代雕刻艺术极其珍贵的实物材料,被称为“露天石刻博物馆”。宋陵石刻的雕凿集中了当时全国艺术水平最高的雕刻工匠,可以说代表了北宋时期的雕刻艺术水平。

宋陵的石刻风格由于年代及皇帝的审美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学者将宋陵石刻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3]。早期包含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永定陵。早期宋陵石雕纵向继承了唐代气魄雄伟、刀法简练的特点,横向受到了佛教雕塑及绘画等的影响,简练中追求精细,写实中亦有夸张,既注意大的体积,又注意局部效果,既不失神似,又力求形似。中期包含永昭、永厚两陵,为仁宗和英宗时期,这是宋陵石雕由早期向晚期的過渡时期,亦是其风格的逐步形成时期。此时政治上采取守成的政策,边境保持相对安定,诗、词、绘画、雕刻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人像雕塑方面变化尤为明显:完全摆脱了早期所受晚唐五代的影响,由粗壮厚实、肥胖壮健向晚期的不胖不瘦、修长俊美过渡;形象刻划有所加强,文臣突出其从容不迫,有的微作弓背之态,以表现其文静和彬彬有礼;镇陵将军和武臣,着重刻划其内在的力量与哀戚之情。晚期包含永裕、永泰两陵。此时的雕刻风格转向了描述现实生活的写实手法,雕刻技法娴熟,形神兼备,写实传神,是宋陵石刻的一个总结,但与以前相比,缺乏力度、健壮、浑雄和豪迈的气魄。

从艺术风格来看,每个陵的石雕都各有特色,当地有民谚称“东陵(永裕)狮子,西陵(永泰)象,滹沱(永熙)陵上好石羊”。这是当地民众通过长期观察对诸帝陵石雕艺术风格的一个概括。除了诸帝陵的石雕像外,各帝陵随葬墓中的石刻雕像亦十分精美。

二、周王墓概况

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为配合兰州至郑州至长沙的成品油管道的建设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宋太宗永熙陵的陪葬墓——周王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位于巩义市芝田镇芝田村南。通过发掘发现,这是一座带甬道的单室砖墓,斜坡阶梯状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北部与甬道相接。青石质的墓门,表面磨光,两扇石门上各刻一高大的武士线刻像,高2.8米,几与门等高。武士头簪花,全身披甲,持剑挺立,气宇轩昂。墓室为圆形单室砖券墓,穹窿顶。陵墓内由青砖砌成,仿照地面宫殿建筑结构。棺床位于墓室北部,系砖砌出,为须弥座式。墓室内壁用砖砌出仿木构建筑的倚柱、阑额以及斗栱,除西侧南部靠近甬道的一面室壁无雕砖外,其余七个壁面分别用砖砌出桌椅、灯檠、衣架、隔扇以及门窗等日常生活场景的装饰图案[4]。

由于该墓曾多次被盗且毁坏严重,大部分随葬品已无,仅出土了石刻头像、石墓志一合、砖瓦等建筑构件及各种瓷片。从墓志铭得知,墓主人赵玄祐为宋真宗的第二个儿子,“王讳玄祐,字庆长”,至道元年(995)十一月生人,生母为真宗章穆郭皇后,卒于咸平六年(1003)四月,年仅九岁,死后被其父追封为周王,谥悼献。明道二年(1033),宋仁宗追册自己早夭的二哥为皇太子。《宋史》中对赵玄祐只是简略提及,而墓志铭文则记载了周王祐的生卒年月、生前制授封爵、人品性情、父母的宠爱程度及病故丧葬等情况,弥补了文献的缺漏之处。赵玄祐生前备受其父真宗的宠爱,曾属意为太子人选,死后“哀荣之数,斯以极致”,其葬仪是按太子的规格执行的,级别很高。

三、周王墓石刻头像的风格特点

周王墓中出土的这件石刻头像石像现存仅有胸部以上部分,左耳残缺,高80厘米,底长39厘米,肩宽50厘米,头宽20厘米,厚33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头像头戴高冠,冠前饰额花,贯笄,身穿交领服,面部和善,温文尔雅。石像虽有残缺,但雕刻十分精美,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宋陵石刻雕像的一些特点。

首先,从雕刻手法来看,石像整体以圆雕为主,这是宋陵中大多数动物和人物石刻所采用的手法,雕刻细腻、线条流畅、比例适度。局部纹样则根据部位和需要以多种方法相互配合雕刻而成。尤其是所带冠帽部分,采用减地浅浮雕的雕刻手法,通体雕刻纹饰。冠体正中刻画了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花朵饱满,花瓣曲卷翻转,充满生机,这一纹样也是北宋皇陵的主要装饰纹样。冠体两侧为蔓草纹,冠的底部装饰菱形叶片纹饰。整个冠雕琢精美,十分华贵。石像的细部处理亦是一丝不苟,其眉毛、胡须及脑后的发丝都雕刻得丝缕分明,细致入微。

相较前代,宋陵石刻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写实性和世俗化的体现。该石刻人像的面部五官刻划以写实为主,准确把握了人物额丘、眉弓、颧骨、下颊、鼻梁等解剖结构点,运用线条及凹刻表现瞳孔,突出人物的两只眼睛,真实再现了一位脸型圆润俊秀的男性形象。面部表情既写实又有所夸张,眼角下垂,极富肃穆哀戚之情,似在哀悼墓主人。

头像所表现出来的悲痛表情、哀戚神情、思念气氛,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世俗化特征。宋陵的装饰雕刻从形式到内容不但丰富,而且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此时民间装饰中常用的装饰纹样,如荷花纹、牡丹缠枝纹、云龙缠枝纹、蔓草纹、如意纹等,在北宋皇陵雕刻中到处可见,皇室与民间皆用。大量运用民间纹样,既烘托出了雕像的高贵华丽,又拉近了同世俗生活的距离,显得亲切现实,不太威严神气,极富人情味,更能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雕刻人物的铠甲、盔带、冠帽、扣件,象、马、狮的装饰附件象褥、马镫、马鞭、狮链等都精雕細刻,真如实物,且都造型各异。客使手中的贡品瓶、盆、盒等各物各样,将这些生活物品直接雕刻到宋陵雕像上,反映了宋代的民风民俗和世俗生活,也使北宋帝陵雕像群成为宋代民俗生活风情的陈列馆。

从宋陵中现存的人物形象来看,人物的服饰、道具再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十分注重突出每个人的身份特征,通过面部表情刻画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内侍端庄秀美,手拿拂尘静立恭候;宫人眉清目秀,衣冠整齐,聚精会神地听候皇帝的圣谕;镇陵将军威武健壮,全身戎装,长剑拄地,双目凝视,威严可怖;文臣清美俊秀,显得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老成干练;武臣双目圆瞪、威严庄重;客使丰满肥润,表情生动,有的紧闭双唇,有的嘴角下垂,有的皱眉沉思,有的双目凝视,有的面目悲戚,有的低头垂视。这些大臣将军、使者以及内侍、宫人,人物个体形象突出,表情丰富,犹如在宫廷之中各就各位,又能体现整体的统一和相互的精神联系。

因此,关于此石刻头像的身份,可依据现存的人物石像进行如下猜想。据宋陵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该墓应该有神道,墓中出土的石刻头像或许是此墓神道上石刻雕像的一部分。因现场已被庄稼覆盖,无法从其所着服饰等细节来确定其身份,但从石像的现存部分来看,其所戴的冠帽造型高耸,装饰花纹繁缛,华贵精美。冠帽是古代官员身份等级的象征,或许可从此入手做一探索。该石刻头像为周王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应为官员或内侍形象。宋陵陪葬墓的石刻风格一般都与所陪葬的帝王陵神道石像相似。周王墓是在真宗年间随葬永熙陵的,其石刻风格应与永熙陵和永定陵的风格相近。我们就从太宗永熙陵和真宗永定陵的文、武官石像来考察。该石像与永熙陵文、武官石像的冠式基本相同,都是通体饰以花纹的进贤冠,而表示官品的梁数都不甚明显。该石像脸型圆润,面部表情温文尔雅,与永熙陵的文官脸型表情较相近,只是后者颌下有须而略显老态。与永定陵的文官像相比,其冠式装饰更繁缛,但面貌相对年轻和善。而两帝陵武官的表情都比较严肃,眉宇紧锁,怒目圆睁,给人不怒自威之感。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此石像身份应为一戴进贤冠的年轻文官。

这件石刻头像形神兼备,雕刻精细,其石刻风格介于永熙陵和永定陵之间,既有早期雕刻的简练细腻,又在逐渐向中期的修长俊美过渡,堪称宋陵早期石雕中的杰作。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北宋皇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2] 同上。

[3] 王鲁豫:《宋陵石雕艺术浅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1981年。

[4] 国家文物局编:《200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0年。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宋陵石刻头像赏析

河南宋陵石刻片闫睿一、宋陵石刻概况北宋皇陵始建于宋太祖乾德二年(964),至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前后经历163年之久。北宋九位皇帝除徽宗、钦宗外,其余七位及被追封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均埋葬与此,故称“七帝八陵”。此外,还祔葬有22位皇后,以及上千座皇室宗亲及名将勋臣陪葬墓,形成一个庞大的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