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湖南澧县博物馆收藏的两套元代玉带

常德澧县有个博物馆村要为百姓收藏记忆喻燕姣+王琼我们在开展“湖南出土珠饰研究”项目时,在湖南省澧县博物馆发现并整理出两套罕见的元代玉带,均为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土。澧县双龙乡花庙村出土玉带澧县双龙乡花庙村出土的一套玉带共7件带饰,分三种形制:第一种是带饰略呈圆形,器下有一椭圆形扁环。共2件,均长4.9、宽4

常德澧县有个博物馆村 要为百姓 收藏记忆

喻燕姣+王琼

我们在开展“湖南出土珠饰研究”项目时,在湖南省澧县博物馆发现并整理出两套罕见的元代玉带,均为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土。

澧县双龙乡花庙村出土玉带

澧县双龙乡花庙村出土的一套玉带共7件带饰,分三种形制:

第一种是带饰略呈圆形,器下有一椭圆形扁环。共2件,均长4.9、宽4、厚0.8厘米。1件完整(图一),1件背面稍有缺损(图二)。青白色玉,光洁润泽。正面浅浮雕雕六瓣花卉纹,侧面有略呈长方形的横向穿孔,以便贯穿革带。背面光素。整器图样对称,作图案化设计。此件带环之下的环扣横向宽度小于其上带环面之宽度,这正是元代带环的时代特征。这种带环下有扁环的器物也即明人所说之“提携”,是一种贯于革带,既作装饰又能系物的佩器。明代人高濂的《遵生八笺》论古玉器称之为“提携袋挂”,即利用其下环扣系物体挂于腰部(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巴蜀书社,1985年)。

在中国历史上,这类器物始用于北方游牧民族,最早称之为蹀躞带。北方草原民族四处游牧时,以车马为家,出行时常把刀具、解椎、火石、砺石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栓挂在腰带上,以备随时使用。这一习俗最早于汉代传人中原地区。根据出土实物分析,此类提携造型与结构是有变化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汉代至唐代前期,将带銙缝于革带之上,銙下再另附一环。第二阶段由盛唐至辽初,銙下悬环消失,而銙上穿孔,銙上的孔称古眼。第三阶段即宋、辽、金、元时期,此时的銙出现两种情况:宋代的方銙上已不见古眼,北方地区仍保留着銙下有环、上可系物的式样;与环合铸一体的鎏金铜带銙见于辽初耶律羽之墓出土实物;至金代不再固定于革带,而是变为穿孔器贯于革带;至元代此类器物十分流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第8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陕西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上,有一副墓主出行辞行图,其墓主人腰带上即佩有此物,下坠一鞶囊,这是元代玉带饰最有力的实物见证(陕西省考古所:《陕西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

第二种带饰略呈圆形,1件(图三)。青白玉质,直径3.2、厚0.7厘米。正面浅浮雕雕六瓣花卉纹,侧面有长方形横向穿孔,以贯革带用。背面光素。

第三种为月牙形玉带饰,共4件(图四),造型、纹饰、大小均一样,通长3.4、宽0.7、高0.8厘米。白玉质,呈月牙形,一面阴刻两片对称柞树叶,背面光素无纹,侧面有长方形横贯穿孔,用以穿系革带。均雕琢精细,莹泽光滑。

这7件带饰(图五)无论是玉质,还是制作工艺均极为相似,应是一条革带上的。器表抛光精到,有玻璃光质感。侧面用以穿带的长方形透孔内均留有多处钻痕,这是元代并排钻孔去孔芯后再磨平的制作方法。

澧县城关镇珍珠村出土的玉带

澧县城关镇珍珠村出土的一套玉带共11件带饰,分七种形制:

第一种是带饰作长方形,器下有一椭圆形扁环,共2件,材质、器形、均一致。青玉质,1件长4.6、宽3.2、厚1厘米(图六),1件通长4.9、通宽3.3、通高1厘米(图七),正反两面光素无纹。下有椭圆形环,环内孔上方作一尖突,如同壶门曲线。器较厚实,侧面有长方形横贯穿孔,以备贯穿革带。这些都是元代带环的典型特征。

第二种为倭角玉带饰,1件,长3.7,宽3.1,厚1.1厘米(图八),青玉质,呈方形,四角向内略有收缩,为元代带饰上常见的倭角,侧面为长方形横贯穿孔,以贯革带用。整器光素无纹。

第三种为长方形玉带饰,1件,长6、宽1.9、厚0.5厘米(图九)。完整,青玉质,呈长方形,光素无纹,背面两端有象鼻眼,可缝于革带上。

第四种为桃形玉带饰,2件,器形、大小均一致。通长3.5、宽2.1、通高0.5厘米(图十)。青玉质,略呈半圆形,光素无纹,背面两端有象鼻眼,可缝于革带上。

第五种为长条形玉带饰,3件,1件(图十一)通长3.8、宽2.1、厚0.9厘米,l件长3.2、宽0.7、高1.5厘米(图十二),1件(图十三),长2.0、宽1.2、厚0.6厘米。青玉质,略作长条形,素面,正面稍向上凸起,侧面镂雕长方形横贯穿孔,用以贯穿革带。1件底面中央内凹,1件底面平整,l件底面稍圆润。

第六种为半圆形玉带饰,1件,长2.1、宽1.2、厚1.1厘米(图十四),青玉质,呈半月形,光素无纹,底面有一长条形穿孔,用以贯穿革带。

第七种为玉带扣,长3.2、宽2.5、厚0.7厘米(图十五),青玉质,呈长方形,中间镂空一大一小2个方形穿孔,用以穿系革带,光素无纹。

此套玉带11件(图十六)均系同一块玉料制作而成,虽然光素无纹,但带饰下有鸡心形尖突的壶门曲线的扁椭圆形孔、带饰四角呈倭角形状及带饰侧面为长方形横贯穿孔这些特征,均为元代带饰的典型风格。

元代玉带饰出土的不多,完整的更是少见,江苏苏州张士诚母亲墓出土的玉带,带饰有长方形、桃形、长方八角形,多达25块,大小不一,有的中间穿透长方孔,用以穿带(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苏州博物馆:《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6期)。

元代的玉带被称作“偏带”,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佩戴。《元史》载“偏带,正从一品以玉,或花或素”,即玉带板有两种类型,即素面和雕刻图案。澧县出土的这两套玉带,均与之符合。这是目前湖南地区首次发现玉带,故弥足珍贵。

澧县现隶属湖南常德地区,元代属湖广行省的江南湖北道澧州路。各路立万户府,路总管治民,万户统军。万户府的设置主要依情况而定,并无常数。如元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沅州“贼人啸聚”,“命以毗阳万户府镇守辰州,镇巢万户府镇守沅州、靖州,上均万户府镇守常德、澧州”(《元史》卷九九《兵志二》)。由此可知,当时的常德、澧州驻守有较高级别的军事指挥官万户,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常德地区会出土大量的元代金银器(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宋元窖藏金银器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元青花瓷器及玉带这样贵重的器物了。澧县城关镇珍珠村和双龙乡花庙村均出土有一定数量的元代金银首饰和酒具,且非常精美,加上玉带的出土,想必当时此地一定有级别很高的官员在此居留。至于是何人在此高就,还有待新的资料去求证。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湖南澧县博物馆收藏的两套元代玉带

常德澧县有个博物馆村要为百姓收藏记忆喻燕姣+王琼我们在开展“湖南出土珠饰研究”项目时,在湖南省澧县博物馆发现并整理出两套罕见的元代玉带,均为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土。澧县双龙乡花庙村出土玉带澧县双龙乡花庙村出土的一套玉带共7件带饰,分三种形制:第一种是带饰略呈圆形,器下有一椭圆形扁环。共2件,均长4.9、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