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片
陈思衡 刘宇
[摘 要]产业转移对于调整区域间经济结构及优化经济关系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产业转移只是为产业升级提供一种可能,并非现实。面对承接转移产业的各种机会,我们更要进行理性的选择,而选择依据其实还是区域具备的比较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国际产业;国内产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8.079
1 引 言
不同地区间对于同一产业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这种差异或体现在技术上或体现在理念上。于是,欠发达地区通过技术引进、政策扶持、直接投资等形式,将某些产业部分或完全地从发达地区进行承接,可以极大地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个过程被称为产业转移。
对于中国来说,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一种垂直型结构,国家运用财政和行政手段进行了区域分工。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原料和能源的产业,东部沿海地区则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在事实上弱化了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联系,在客观上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就变成了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方法。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开展,中西部地区对于沿海地区产业的承接,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提高了地区经济实力。这对于缩减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统筹各区域间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实际与我们的预期相去甚远。首先,某些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却包含了对资源环境造成威胁的部分,这样的产业很自然地成为东部发达地区转出对象,但是它们的转移对于中西部未来的发展其实是一种可怕的污染转嫁,这种短期的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违背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种极不明智的行为。其次,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还是比较低的,这样的产业承接往往会带来相对落后的产品或初级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转移产业带来的所谓的技术提升不过是在低端领域的进一步地升级和深化,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它很难实现跨越式的赶超。最后,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更多选择承接的是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这种产业转移的承接会不断加剧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制约产业升级,地区间发展愈不平衡。
应该说,欠发达地区通过转移产业快速提升自身产业结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从实际来看,欠发达地区应该理性地面对轉移产业的到来。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对于众多的转移产业,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选择。第二,选择转移产业的依据是什么。文章由此切入,希望对产业的选择进行客观性思考。
2 产业转移现状研究
学者们对于中国产业转移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研究主要集中研究了如下几个问题。
(1)国际产业转移下的中国。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三次产业的数理分析,找出国际产业转移对于中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影响。总体来看,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正向的效应,促进了我国第二产业的层级的不断提升,但是在2010年开始出现拐点,表现在承接较高层次的第二产业存在障碍;对于第三产业的相关分析则得出随着中国重视第三产业的程度提高,转移正向效应明显,提高了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了中国本土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对于较高层次产业的转移承接,在客观上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下的竞争力。
(2)国内转移的区域态势。中国国内产业转移的区域态势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呈现出梯度差距,学者们使用各种计量方法研究梯度表现。整体来看,中西部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呈现阶梯型,其承接竞争力由西向东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
(3)国内产业转移的影响。通过对产业转移促进承接地经济增长机制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技术引进带来生产率提高的技术效应以及就业岗位增加而创造的就业效应,还有能够引进外资达到累积资本的资本效应。区域经济政策可以加速工业制造产业在区域间转移,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是,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的就业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就业与产出的影响小于转出的企业的影响,就有可能导致转出地区的经济衰退。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11-15.
这些研究从多个角度对产业转移进行了分析,从国际产业转移对于中国的影响,到中国国内产业转移的区域态势再到其影响。但是还是不能解释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依据是什么;第二,怎样的产业在转移后能和当地产业形成对接。
3 转移产业问题分析
现如今,中国各区域间的产业转移现象十分普遍,中西部地区不断改善其经济环境,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其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然而在其规模扩大的背后,产业转移并未如想象般的高效有力,这其中也出现如下的一些问题。
(1)承接产业多为能耗高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多为与自身相似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这些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短、深加工缺乏、综合利用度低,进而导致高耗能和高污染等现象。通过整合2015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发现,中部六省的单位GDP能耗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最高的是山西省,西部十二省则更甚,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宁夏高达2.279吨标准煤/万元。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不可避免地选择了能耗高的资源密集型和传统产业,这对本身就处于资源高负荷、能耗高状态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2)破坏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导致外部不经济。中西部地区对于上文所提的这些产业的承接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违背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种极不明智的行为。从2015年全国及各个省(市)工业“三废”的排放情况可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多的三个省为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东部十省、中部六省和西部十二省的平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为9558.69万吨、13509.65万吨、8871.80万吨;平均废气排量分别是194.95万吨、241.17万吨、156.26万吨。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平均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都为最大,这与它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失衡结构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计算得出西部地区每单位工业产值的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单位工业产值的废气排量都最高,分别为2.47万吨/亿元和0.04万吨/亿元,且高于对应的全国水平。因此可以说创造相同的工业产值,中西部地区所排放的废物、废气都远高于东部地区。endprint
(3)承接产业转移不当加剧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中西部地区对于产业转移的不断承接下,中西部地区农业所占GDP比重逐年缩减,工业以及服务业所占GDP比重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地趋于合理化,但层次差异依然较大。通过对2015年全国各省三大产业所占比重的发现,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其第三产业对 GDP的贡献率只有29.7%,而第二产业占到地区 GDP的57.3。第三产业代表一个区域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但是,转移产业的不合理承接在事实上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4 转移产业错误承接的原因
第一阶段:产业承接(1979—1991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首先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白孝忠.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承接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2009(21):62-63.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廉价且数量巨大的劳动力、政策开放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迅速吸收各类外国产业。
第二阶段:产业发展(1992—2001年)。中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大大提速。随着劳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保证了用工成本的低廉,扩大了自身的市場需求。与此同时,飞速地发展使得交通运输日益完善。
第三阶段:产业转移(2002年至今)。伴随着产业的发展,竞争不断加剧、产业过分集中、用工成本升高等诸多难题不断在东部沿海地区暴露,产业扩散日趋明显,导致部分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向中西部欠发达区域转移。
从产业转移的过程可以看出,产业在加速发生了转移,但是,产业转移的目的在这样的速度中被遗忘了。事实上,接受转移其本质意义是促进新型产业或高级产业的进入,让地区经济获得新的产业支持从而更快速实现发展。但是这里的促进意义是一种可能性的表达。从理论转为实践,还需要注意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不适当的产业的进入也会打破原有产业发展的秩序,浪费资源,延误发展机遇。
任何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产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区域的现状盲目进行。因此,对于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即那些没有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的产业来说,也是有可能通过全盘引入的方式来实现飞跃式发展的,但是,即使某些技术或能实现飞跃式的提升,却会由于资金不足规模受限,很难产生一整套的完整产业链,最终结果必然让其发展道路曲折漫长,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
对于传统的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采取渐进式的技术进步道路。换言之,我们可以着眼于区域当前的优势产业,并思考承接专业是否能够在技术、资本、人力发展上予以对接和配合。只有引入产业实现了和当地原有产业的良好融合,才能真正地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得以进步。
5 有效承接转移产业的对策
产业转移在促进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地区产业升级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一大途径,我们迫切希望产业转移能够发挥其真正作用。但是,环境污染、过分依赖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正是由于盲目承接所引发。
(1)完善承接环境。中西部地区由于长期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还未成熟,市场开放力度不够,国有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仍然较大,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发展,很难实现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阻碍了区域产业转移的有效进行。因此,构建良好的市场机制环境是实现产业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保障。中西部地区应该积极开放市场,包括与东部地区之间的互动开放,以及向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市场辐射,便于生产要素的注入,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推动中西部地区整体的产业升级。
(2)建立承接基准。由于很多盲目的承接会导致外部不经济和资源环境负荷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所以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承接产业的选择,政府应切实把握资源节约和环境转入门槛,对产业转移的承接坚持高标准要求,严禁污染产业造成环境的破坏。
(3)加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一个关键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接可以加速技术科技的升级。政府应该在区域自身的经济基础上,大力推行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投资建立高科技经济开发区,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生物医疗、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高新产业。彭伟.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J].甘肃理论学刊,2003(1):42-46.
6 展 望
在中国,产业转移在一开始便被赋予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提高其经济实力、缩小国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大意义。然而,在转移承接的过程中种种问题的暴露也令人担忧。高耗能、高污染、加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化等问题的不断加剧,在客观上提醒我们要珍惜转移产业的同时,要客观地对转移产业选择,避免盲目性。
事实上,转移产业的选择上,其立足点依然是区域自身产业的比较优势。对于具有优势的产业,可以选择相关产业进行承接,新进产业相对本土具有某种先进性,其和本土产业的对接势必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进步。当然,转移产业的承接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通过完善承接环境、建立承接基准、发展技术产业,实现资源最优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区域经济效益,并最终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大发展。
在全球范围下,中国作为后发展起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国家,通过产业转移的方法,建立科学完善的产业结构形态,以此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价值链,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能够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有利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在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相信通过合理的转移产业的选择,中国未来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优化的道路将会有无限前景。
参考文献:
[1]许树辉.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结构升级的互动机制——基于区域产业链协作的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2015(9):60-65.
[2]邹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3]胡黎明,汪立,赵瑞霞.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对外经贸,2013(1):60-62.
[4]钟丽.基于三区域CGE模型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模拟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2013.
[5]张琴.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6]吕晓芸.中国异质性大国地区间产业转移及其空间效率研究[M].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5.
[7]范海洲,范昱.产业承接的经济风险研究述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23.
[8]吴旭晓.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共生演化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5(5):58-64.endprint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产业转移过程中转移产业的选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