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初中文言文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讨

王瑶瑶在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教材研讨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讨开发中心编著,2001版)中,共编入文言文著作49篇。选文的注释总体上来说做到了准确、简明,然百密一疏,仍有注释欠准确、当注未注、前后不一致及重复四个问题值得商讨。下面逐个指出,以求教于大方。一、表述欠准确表述欠准确指注释表述不符合字义的

王瑶瑶

在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教材研讨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讨开发中心编著,2001版)中,共编入文言文著作49篇。选文的注释总体上来说做到了准确、简明,然百密一疏,仍有注释欠准确、当注未注、前后不一致及重复四个问题值得商讨。下面逐个指出,以求教于大方。

一、表述欠准确

表述欠准确指注释表述不符合字义的演化或不符合该字地点的语句的语境。在七到九年级六本教材中,笔者发现三处值得商讨的当地,如下:

1.客问元方:“尊君在否?”(《世说新语》七年级上册)

教材将“尊君在否”译为“你爸爸在吗”不符合语境。“爸爸”是现代汉语中口语化的表达,“尊君”,可译为“父亲”;“否”加在存现句之后表明选择性否定[1],“在”是“不在”的对应,“否”可了解为“不在”。因而,“尊君在否”应注为“你父亲在不在?尊君,对他人父亲的敬称。”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八年级下册)

教材将“道”释为“正确的办法。”明显以语境义替代了基转义。“道”转义是路,引申为取道,经过,又引申为途径,办法。此處的“道”即“办法”之义。注为“(正确的)办法”为宜,既顾及了基转义,又顾及了文中的语境义。

二、当注未注

当注未注问题归于教材中较遍及的问题,表现为字义或字音应该作注的却没有作注。在七到九年级教材中,笔者发现了四处,如下:

1.所以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七年级下册)

“走”作为文言文常用词,在初中课文篇目中第一次呈现,应该作出详细的解说。“走”的古义是跑,《说文》:“走,趋也。”今义是“走”。为防止学生混杂,应作注“走,跑”。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观潮》八年级上册)

教材对“江干”注释:“江干,江岸。”“干”有两个读音gān和gàn,读前者有“盾牌、得罪、求取、水边”等义。读后者有“事物的主体或首要部分”的意思。此处,应补注读音gān。

3.风力虽尚劲,然步行则汗出浃背。(《满井行记》八年级下册)

教材对“劲”注释:“劲,猛,强有力。”“劲”有两个读音jìn和jìng,读前者表明力气、力气;读后者表明强、坚强有力。不同的读音具有差异词义的效果[2],为防止学生混杂,这儿应补注读音jìng。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九年级上册)

教材中对此句仅注释“秋,时”,对“存亡”却无任何解说。“存亡”是偏义复词[3],联络前文可知,其时蜀汉境况困难,局势危急,存亡难料,诸葛亮在伐魏前写下了这篇表,向刘禅陈情“国家若不奋起,必将消亡”的局势。因而,偏重指“亡”,应作注“存亡,偏重指消亡”。

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其含义相同,教材在前面的篇目中未注释,在后边却作注解,明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如: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这儿的“盖”应是“大约”的意思[3],表明估测。教材未予以注释,在《出师表》(九年级下册)中“盖追先帝之殊遇”对“盖”做了注释。这种前不注后却注的编列违反了学生认知原理,不利于学生对常识的温习和把握。

三、注释前后不一致

前后注释不一致,指同一个字相同的义项在前后不一致,首要表现在“通”和“同”上,在七到九年级六本教材呈现四组。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能够看出,“被”、“陇”、“有”、“衡”在初中六篇课文中注释有矛盾的当地,详细分析如下:

“被”转义指被子,《说文》:“被,寝衣,长一身有半。”引申为掩盖,又引申为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后来,以“皮”为声符,替换义符为“扌”,构成今字“披”,来表明“穿”这一含义。选文中“同舍生皆被绮绣”即为:同屋的同学们都穿戴绣花的丝绸衣服。“将军身被坚执锐”即为:将军身上穿戴坚固的盔甲,拿着尖利的兵器。因而,两篇课文中的注释皆应注为“被,同‘披”。

“陇”从阜龙声,转义是陇山,又指地名,引申为丘,又引申为田垄。其间当“丘”、“田垄”来讲时,可写作“垄”。小麦覆陇黄”意为“掩盖田垄的小麦已老练发黄。”“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意为“冀州以南,汉水以北,再也没有山将其间隔。”因而,两篇课文中的注释皆应注为“陇,同‘垄”。

“有”与“无”相对,引申为“占有”。“又”表明“再,更”,引申为“更上一层”,还可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的中“有”都是用来衔接整数和零数,表明“多一点”。因而,“有”和“又”含义无关,读音附近,呈现暂时借用,皆应注为“有,通‘又”。

“衡”《说文·角部》:“衡,牛触。从角,从大,行声。”转义为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引申为车辕前或屋梁上的横木,又引申为与“纵”相对[5]。“横”转义是横着,与“纵”相对,引申为“连横,纵横错杂”等。“左手倚一衡木”中的“横”是“横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的“衡”是横向的,与“纵”相对,了解为笼统词语“堵塞”。因而,“衡”和“横”在表明“横木”和“横着”这两个含义上是通用的,注释皆应注为“衡,同‘横”。

此外,在文言文的注释中还存在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篇目中,解说也有所不同的问题。如“船夫”在《湖心亭看雪》释为“船夫”,在《核舟记》中释为“撑船的人”,二者本质都是同一内在,却用了不同的词,所以也归于前后没有一致的问题,主张一致起来为佳。

四、注释重复

注释重复指同一个字的同一含义在不同的篇目中重复呈现。六本教材中,注释重复问题比较突出,详细如下。

“已”在“得为世人罢了耶”、“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伤仲永》《河中石兽》七年级上册)、“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九年级上册)、“然胡不已乎”和“是亦不能够已乎”(《公输》《鱼我所欲也》九年级下册)都呈现了,但在首篇《伤仲永》中并未作注,而在后边篇目中别离作注“中止”,这不只违反了学生的认知原理,且过度的注释有失精粹,也不利于学生自主才能的培育。

教材的过度注解,有弄巧成拙之嫌。如:“阿蒙,姓名前面加‘阿有密切的意味。”(《孙权劝学》七年级下册)这种注释是毫无含义,关于初中生一看就了解,若作注,可注为“阿蒙,指吕蒙”,简洁明了。还有“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作雨的奇特的动物。”(《陋室铭》八年级上册)学生经过影视等节目对“龙”的形象有自己的幻想,对此注释明显多此一举。

此外,还有“弗”、“顾”、“并”、“念”、“说”等12个字也呈现注释重复的问题,因篇幅有限,这儿不逐个赘述。

参考文献:

[1]周亚生.说“否”[J].我国语文,2004,(2):150-159.

[2]吕建凤.大同方言的语音研讨[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50.

[3]道尔吉.论古汉语的偏义复词[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2),696.

[4]汤荣青,向玲玲.《太平广记》所引《朝野佥载》异文研讨——古今字选释[J].东京文学,2012,(6):80-81.

[5]陈燕铭.粤教版语文文言文教材“通假字”注释商讨[J].语文学刊,2010,(4):19—21.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观点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观点 » 初中文言文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讨

王瑶瑶在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教材研讨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讨开发中心编著,2001版)中,共编入文言文著作49篇。选文的注释总体上来说做到了准确、简明,然百密一疏,仍有注释欠准确、当注未注、前后不一致及重复四个问题值得商讨。下面逐个指出,以求教于大方。一、表述欠准确表述欠准确指注释表述不符合字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