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各种学说树立,影响深远,其中有许多美育的内容至今仍具有生命力,本文将把这些有生命力的美育内容概括整理出来,以为保证民族传承和构成我国特色的美育供给学习。
关键词:我国传统美育 先秦诸子 我国特色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经过审美实践活动,运用美的事物对人进行关于审美和发明美的教育①。我国传统美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应该包含在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未把西方美学思维引入我国并与我国美学思维相结合之前的一切的美感教育。[1]
“现有的思维材料阐明,我国古代审美教育思维甚至整个教育思维最早产生于春秋时代前期,经过孔子及儒家的进一步发挥,才构成较体系的理论。”②我国传统美育并没有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先秦诸子的美育主要是包含于先秦诸子的学说和思维中,融合于古代“六艺”教育中。在许多学派中,思维学术位置最为知名的是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家。在美育方面颇有造就的为儒、墨、法、道。[2]
一、儒家
开创者孔子提出由布衣中培育德才兼备的从政正人,培育“志士仁人”为最高方针的仁学教育,简称为“学而优则仕”。其教育内容将传统的“六艺”进一步扩展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在教育中,他将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建议“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为首要要求做一个品德契合品德规范的人,其次才是学习以前进文明常识。他将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并非摒弃情感而一味着重品德,他一直着重诗教,乐教。并且,孔子一直把美感享用放在“仁”“礼”教育之下,着重有控制的适度的美感享用。
孔子之后,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为孟子。孟子承继了孔子“仁学”的思维,提出教育的意图是“明人伦”。“人伦”即“人道”,它是人类的本质体现,也体现了人类日子的特色,具体来说是五对联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配偶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一建议阐明我国古代教育的性质是宗法社会的品德教育。孟子还提出了“大丈夫”的抱负品格,丰厚了我国人的精力国际。“大丈夫”的抱负品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育内容方面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着重人的内涵自觉。[3]
另一代表人物为荀子。荀子建议礼治,提出教育的意图是培育推广礼法的“贤达之士”,或许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善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并且提出教育培育各类人才,要依据德才兼备,言行偏重的规范。教育内容方面,荀子注重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达。着重人不断堆集起礼仪或曰常识、品德,使原始状况下的人道得到改动的进程,这是以“外铄”为特征的教育思维。
这些思维使儒家思维在树立杰出的和安稳的控制次序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它被子孙的控制者拿来作为办理全国和树立安稳的社会次序的东西,这也使儒家思维在实践社会中的影响十分深远。
二、墨家是与儒家相敌对的学派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抱负决议了墨家教育的意图是培養能完成这一抱负的“兼士”,“贤士”。这些“兼士”的规范有三条:“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品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常识技术的要求。
常识的技术主要是融入社会,兴利除害的实践才能或许技术,包含出产常识、军事、科技、天然科学等常识和技术,特别是天然科学常识触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思学等常识,然后使兼士进入社会后能“各从事其所能”;
思维论辩主要是前进兼士的知道才能、思维才能、逻辑才能、善辩才能等,然后兼士能“上说下教”向社会推广“兼爱”建议;
品德的要求即兼士以“兴全国之利,除全国之害”为己任,不分亲疏、贵贱、贫富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③甚至,在必要的时分,兼士还应坚决果断的损己利人,“为身之所恶以成之所急。”④这种做法就是有“义”。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他以为,“兴全国之大利,除全国之大害”,才是真实的大义。这种为了大义而不管个人存亡的英雄气概是任侠精力的来源。
因而,墨家建议消弭社会等级,着重社会实利,在教育上信仰经历与实践,考究思维练习,十分注重非人文学科常识的价值等。墨家的“兼士”与儒家的“正人”很不同,反映了小出产者的兼爱、尚贤达、等贵贱的相等抱负,这种抱负在战国时期很难完成,可是,这种抱负中的相等、博爱的精力确是人类可贵的精力遗产。我国后世的豪侠和任侠精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遭到墨家兼士形象的启示。
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建议经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⑤建造一个民众相等、合作的“兼爱”社会。其手法主要是教育。墨子说:“全国匹夫步行之士少知义,而教全国以义者功亦多。”⑥墨子以为儒家的六艺之教具有迂腐、寄生的特色,建议“非乐”。他以为乐教不只浪费人力财力,并且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懈怠于所从事的工作,于社会实利无补。他以为儒家的六艺教育脱离出产劳动和社会实践。[4]
三、法家建议凭仗实力和暴力求得国家一致
敌对德化,建议法治,强化君权,对传统文明采纳虚无主义情绪,对人的价值表明小看。教育内容为“以法为教”,教育手法为“以吏为师”。
代表人物有商鞅。商鞅的教育思维与其时的儒家思维是敌对的。他责备“儒学”为“虱子”,他说:“礼乐”、“诗书”、“善良”、“修善”、“孝悌”等等都是病国殃民的东西。在教育内容方面,商鞅敌对儒家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敌对向学生灌注“仁”、“义”、“礼”、“智”等品德准则。他以为“儒学”不过是一些“高言伪议”,不切实践的“浮学”,不唯“学识”者才是显贵者,兵、农只需尽力建功立业,也同样是显贵的。[5]
商鞅的教育意图是培育“耕战之士”和厉行“法治”的人才,他建议学习法则和对耕战有用的实践常识。他提出“壹教”的教育纲要,即用新式地主阶级的法则、方针一致人们的思维。他奖赏农战,建议加强农战教育。他说:“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难免”⑦。
另一代表以为为韩非,韩非以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⑧,是形成祸乱的重要原因。并以为其时的“私学”和控制者是“他心”的。这种“私学”是新式地主阶级实施“法治”的拦路虎。因而他建议制止办私学的人的举动自在,制止言辞和结社的自在。
韩非猛烈地批评和进犯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他指斥儒家的那一套“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品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是致使国贫兵弱,甚至亡国的本源。[6]
韩非教育意图是培育“智术之士”或“能法之士”⑨。这些“智术能法之士”就是懂得和坚决实施法治道路的改造人物,并且是活跃支持“耕战”方针而为它进行奋斗的兵士。这种改造家应该具有“远见而明察”,“强毅而劲直”(《孤愤》)的质量。就是说他应该在思维上具有前进的历史观和革新思维;在政治上具有敏锐的调查力;有坚定地履行法治道路的刚强意志和刚直的质量。
教育手法上,韩非承继和开展了商鞅的“壹教”精力和办法,以为有必要使国内做到“言谈者必轨于法”,意思是说要使每个人的思维和言辞都契合法家的精力和恪守国家的法令。他说:“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五蠹》)。所谓“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本质就是要废弃、清算古代奴隶制的文明典籍和品德说教,特别是儒家所爱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一套东西,并然后完成他的“以法为教”的建议。
法家学说的历史观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法家建议“美当今”,敌对“法先王”,建议锐意变革、与时具进。所以,法家的代表人物一般也都是推广变革的人物。法家的锐意变革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它为后世的人们供给了一种活跃向上的人生观,使人们以一种客观的眼光来调查国际,活跃进取,做一些有利于当今、切与实践的事。[7]
四、道家
道家学派未发现开办过声名显赫的私学,但多收有门徒。他们关于教育和教育进程的见地较少,可是他们以共同的思维方法去剖析社会和文明教育,对后世常识分子影响较大。
代表人物为老子,他对事物的辩证法有极深入的研讨,建议“天然”,“无为”,否定任何名利,以“无为而无不为”为哲学准则,即以“道”替代之。老子不要求人们刻意寻求美,而是顺其天然到达美德境地。
其承继者庄子依据他的“无为”的思维提出“六合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出题。在庄子看来,得到了天然无为的“道”,也就得到了“至美”。而到达这种审美境地不是依托审美教育,而是凭仗个人的审美涵养。但他们所神往的“天然”“本真”的状况仅仅一种抱负,由于他们所寻求的在实践中很难完成。所以,道家所寻求的这种“天然”“本真”是一种逾越实践和名利的境地,是一种精力上的逍遥和自在。
道家的哲学精力和品格抱负关于古代常识分子具有很大的魅力,它是他们精力得以休息的家乡或许说避难所。古代常识分子在实践中难以完成的工作,就将其寄予于山水、诗文、书画之中,可以说,我国的山水、诗文、书画中所蕴涵的精力气质就是道家的哲学精力。[8]
注释
① 钟仕伦 美育与美育心思[M],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 聂振斌 我国美育思维述要[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 《墨子·兼爱下》
④ 《墨子·经说上》
⑤ 《墨子·尚贤下》
⑥ 《墨子·鲁问》
⑦ 《商君书·慎法》
⑧ 《韩非子·五蠹》
⑨ 《韩非子·孤愤》
参考文献:
[1] 孙培青 我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钟仕伦 美育与美育心思[M],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袁济喜 传统美育与今世品格[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曾繁仁、高旭东 审美教育新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钟仕伦 我国美育思维简史[M],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袁济喜 传统美育与今世美学建造[J],思维战线,2001年,第5期
[7] 袁济喜 论传统美育研讨与美学的激活[J],文学前沿,2001年,第三辑
[8]李怀宇 试论我国美育的传统[J],云南教育,2001年,总第76期
作者简介
胡俊(1979—),湖北人,讲师,硕士,结业于暨南大学教育经济与办理专业,现任教于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观点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观点 » 中国传统家庭美育 中国传统美育的传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