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南国之花

南国之花抽纱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手工艺品,而是一个“混血儿”,在来到中国之前,它是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中世纪民间刺绣,用细纱编结或用亚麻布或棉布等材料,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然后加以连缀,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的一种刺绣形式,因为技艺精巧、风格轻盈淡雅,被誉为“南国之花”。源于传教士的到来

南国之花

抽纱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手工艺品,而是一个“混血儿”,在来到中国之前,它是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中世纪民间刺绣,用细纱编结或用亚麻布或棉布等材料,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然后加以连缀,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的一种刺绣形式,因为技艺精巧、风格轻盈淡雅,被誉为“南国之花”。

源于传教士的到来

在潮汕地区,民间刺绣已有着千年的历史,自古便有“不会绣花不是潮州姑娘”的说法。而抽纱作为一种舶来品,与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系。

鸦片战争后,部分外国人可以自由地到中国游历、通商和传教。1897年,英国长老会福音医院的医生莱爱力夫妇来到汕头,将部分抽纱工种和抽纱样品也带到了潮汕地区,召集了一班教会内的姐妹,教授她们抽纱技艺。当时在教会学习的基督徒有林赛玉等多名潮汕妇女,在学习抽纱的过程中,将传统的潮绣工艺与西方的抽纱工艺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具有潮汕风格的抽纱工艺品。

莱爱力妻子纳胡德将大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寄回本国,作为传教士馈赠礼物或者寄售给国外教会团体用。在初期的销路比较窄,仅在德国、英国、美国的教会以及一些慈善机构当中售卖。

没想到这些独具潮汕风格的抽纱工艺品传到欧美以后,深受喜爱新奇的上层社会人士的欢迎,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原本作为礼品的潮汕抽纱渐渐地走向商品化生产。一些洋人以及本地的商人便纷纷开始开设各种抽纱工厂。在近代史上潮汕抽纱艺术有过两次兴盛的局面,但分别因一战、二战的爆发而停滞发展。

中西结合的民间工艺

潮汕抽纱织物一般用在床被套、餐套、钩针制品等生活化用品上,题材图案方面十分地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既有西洋风韵的西蕃莲、玫瑰、草尾等经典图案,也有富于东方风味的菊花、葡萄等花卉瓜果和其他一些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这些图案经过手工艺者们的进一步地融合创新,别具风情。

抽纱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但是对技艺的要求十分高。首先是针稿,抽纱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绘画创作,在设计的最初就要考虑好制作的相关环节,需要通过一些符号给工人标示出哪里需要抽、剪,哪里需要绣、织,将完成的设计稿放置在半透明的蜡纸底下,小心用针将设计图案沿边缘一针针扎出,这是制作工序的第一步;接着是刷花,将剪裁好的亚麻布或者棉布等原料平铺在制作台上,再将之前完成的有针孔的透明蜡纸放置其上,蘸上特制的粉靛进行刷花,颜色通过针孔在布面上留下痕迹;然后是抽纱,图案刷制完成后,将面料绷于木棍撑起的木绷上,由抽纱工人依照设计稿将图案中需要镂空部分的经纬线抽出,然后在剩下的未抽走的纱线上通过绣、锁、雕等针法制成精美的图案,最后经过洗烫处理,完成成品。

工序虽然不多,但是在制作上的要求却是十分的严谨,绣工们的眼睛要犀利,双手要灵活,才可以把活计做好。裁布的时候,要将布的经纬向裁剪的很直;然后印刷图案至底布的时候,要看准经纬走向才能将图稿印上去;制作时进行抽线,也要保证把纱线抽得很直,再用针线进行缠缚,绣花才能绣得好看。在剩下的没被抽出纱线的稀疏布底上,绣工们充分施展各种针艺,绣制美丽的图案。手绣类中的垫绣,吸收了潮绣的垫高绣的精髓,形成立体效果,独具地方特色。

正如许多别的手工艺品一样,潮汕抽纱也面临着新工艺、新技术的冲击,这朵南国之花需要不断创新,做出更多具有新思想和新艺术表现形式的抽纱织物艺术,才能绽放得更鲜艳!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观点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观点 » 南国之花

南国之花抽纱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手工艺品,而是一个“混血儿”,在来到中国之前,它是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中世纪民间刺绣,用细纱编结或用亚麻布或棉布等材料,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然后加以连缀,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的一种刺绣形式,因为技艺精巧、风格轻盈淡雅,被誉为“南国之花”。源于传教士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