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财经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
廖萍+肖诗菲+刘晓安
[摘 要]为响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国各地各高校纷纷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项目和团队。这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总结创新创业大赛的经验和教训,完善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经济新常态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型人才培养;分层分类;跨域;全过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3.117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重要转型升级时期,如何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将进一步考验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和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截至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培养的学生人数占到高等教育的41.2%,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但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社会地位不高、生源不足、投入有限、师资匮乏等问题。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近年来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带动学校改革发展。高职院校可以搭乘创新创业的东风狠抓内涵建设并树立强势品牌,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有力手段和抓手,创新创业大赛也呈现出了火爆的态势。
1 创新创业大赛现状分析
自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以来,创新创业大赛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猛。全國各地各高校纷纷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活动,数量之多,面之广,有综合类赛事,也有专项赛事,但种类倒不多,主要集中在创业产品设计、创业计划书等方面。
主办方在组织大赛时,综合利用各种资源,邀请优秀企业家、项目投资人和风险投资人组成评审团,以更好筛选出优秀的项目团队。这些创新创业大赛为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创新创业意识、对接创新创业支持和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通过文献搜索和本人指导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的切身经历,发现大赛中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1.1 师生参与率不高
参加创新创业的学生和老师占比不超过10%,大部分学生虽然听说过类似比赛,但要么认为自己没有好的想法和创业项目,要么认为没有兴趣参加,要么是没找到合适的成员,或者认为跟自己没多大关系;老师也存在类似的观念,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相关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知道怎么指导,另一方面觉得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不愿参加。
1.2 参赛项目创新性不够
很多参赛项目局限在传统领域,且没有很好地运用新的技术,比如开个奶茶店、花店等。这也反映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老师的指导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的方法。
1.3 参赛项目落地率低
有些学生和老师是冲着获奖而去参赛的,只要参赛获奖了即可,但一旦比赛结束可能就解散团队,这也反映了过于功利化的现象。有些因为项目没有经过市场的验证也没有做过扎实的市场调研,导致项目难以落地。
1.4 获奖项目相对集中
这一点体现在参加国家级、省级或校级比赛中,获奖项目多集中在几个省份、几所学校或几个学院,由于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大赛重视程度较高,也具备相应的资源和方法,于是往往成绩突出。
2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思路
2.1 创新创业大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关于创新创业大赛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学者们也多有研究。樊坤(2015)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参加创业类大赛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2]蔡丽蓉(2017)表示创新创业大赛锻炼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3]
根据笔者指导学生的经验来看,对于参赛未获奖的同学,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他人优秀的表现可以找到自己的差距,也可激发自己创新思维,打开思路;至于在大赛中获奖的同学,这是对他们莫大的鼓舞和激励,无论毕业后是否立即创业,至少在他们心中已经种下了创新创业的种子,他们的优异表现已经受到了来自企业家评委的关注,对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也很有帮助。
2.2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思路
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高校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高职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应从上一阶段的“实现自身”向新形势下的“培养创新型人才”转换。[4]
随着新常态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环境和新要求,高职院校唯有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厘清人才培养的新思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常态的人才。
由此,本文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分类分层实施、跨域合作、全过程培养。
2.2.1 分类分层实施
传统的分类体现在分专业分学院,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入校选择专业时大多都不了解,有些是家长选的专业,有些是调剂的专业,有的干脆就是看字面意思随便选的。无论何种情况,入校后都统一按照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实施,学生也就大多被动接受,即使有同学会在大一的时候选择转专业,但毕竟是极少数。这就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很大的难度和阻碍,于是,本文提出的分类指的是将每个专业的同学大致分为专业型和兴趣特长型两类,老师在日常注意进行区分教学和引导。分层指的是根据学生专业的熟练程度或特长兴趣的掌握程度分层次教学和培养,以提高效率和效果。
2.2.2 跨域合作
跨域合作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学校层面,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优质的行业企业以多种方式合作,以破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对称的矛盾;其次是院系层面,各专业应打破专业界限,加强专业之间的互动交流,以激发创新思维;作为个人,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利用学校和自己的资源,进入不同行业或领域里进行实习实践。通过此种跨域合作的方式,不论学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多接触不同领域的机会,这对打开视野、促进创新具有很大的帮助。endprint
2.2.3 全过程培养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顶层的理念设计将创新型人才定位为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进各学院创新创业融入专业培养之中。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就业的占绝大多数,根据这一特性,况且就业和创业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显得很有必要。从大一入校就开始逐步学习就业类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直至大三学生开始求职择业,甚至是就业之后的跟踪。
2.3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
根据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涉及以下几方面:
2.3.1 科學建设师资队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有赖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因此,学校亟需根据现有的师资情况,合理培养或引进。一方面,加大对有专业研发能力教师的投入,以带动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校外行业企业的师资队伍,以匠人精神带动创新发展。
2.3.2 改革教学方法
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更加需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项目化的课程设计将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根据职业情境中的工作任务进行知识选择,并运用项目进行贯穿。
2.3.3 搭建实践平台
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中心等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不仅能营造创新的氛围,同时还能提供学生创新的场地和资源。
2.3.4 探索学分制改革
为鼓励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适当设置创新学分,同学可以根据所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竞赛获奖、专利证书、创新项目等进行创新学分转换。同时,可以开设创新实验班、创新系列讲座,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等。[5]
总之,充分理解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利用“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将创新思维渗透到学校治理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常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财经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数超1300所[EB/OL].(2016-06-29).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0629/3788805.shtml.
[2]樊坤,呼鑫,王璐.参加创业类大赛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及其效果评估[J].中国林业教育,2015(4).
[3]蔡丽容.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育作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7(1).
[4]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5]徐兵,盛丽梅,胥加美.高职院校“多元发展、项目学习、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endprint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观点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观点 » 创新创业大赛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