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论晋祠建筑中的几点独到之处

可持续设计的独到之处世界绿色建筑揭晓魏涛晋祠建筑在中国建筑史拥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众多前辈和专家学者对晋祠的研究较为深刻。本人收集了众多文献资料及对老前辈的采访笔录,结合本人的一些浅解,选取了晋祠的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唐叔虞祠、难老泉善利泉亭以及水镜台作为基础,细致地分析了晋祠众多古建筑中的独到之

可持续设计的独到之处世界绿色建筑揭晓

魏涛

晋祠建筑在中国建筑史拥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众多前辈和专家学者对晋祠的研究较为深刻。本人收集了众多文献资料及对老前辈的采访笔录,结合本人的一些浅解,选取了晋祠的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唐叔虞祠、难老泉善利泉亭以及水镜台作为基础,细致地分析了晋祠众多古建筑中的独到之处及珍贵价值。抛砖引玉,以求方家。

一、圣母殿

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殿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见图1)。它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圣母殿本身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接近方形。就平面来讲,宋金以前类似这样大型的五间、七间、九间的殿宇,平面大都是呈长方形,像圣母殿这样规格的建筑平面呈方形的或者接近方形的都是极为稀少的,全国仅有二座,另一座为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从建筑的外观形式来说,圣母殿是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四周围廊,并不是像大多数建筑一样前檐设廊。著名古建筑学家柴泽俊老先生曾说,现存的宋代以及之前的建筑当中,能拥有如此大规格且四周围廊的,晋祠圣母殿实属孤例。圣母殿前檐的廊子为两间,这样的做法不仅在其他实物中没有见到,而且在宋《营造法式》及其他历史文献中也并未有这个规格记载,所以前廊二间的做法,更是堪称千古一绝!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从五代时期的女郎祠(晋祠西十里处)到宋天圣年间迁至晋祠圣母殿。圣母的供奉非常兴盛,民众祈福、求善、求雨、求安宁都来此,前廊深二间就是为他们瞻仰朝拜提供最好平台。这类似于元朝以后出现的白山庙、东岳庙,白山寺香火十分旺盛,一座献亭不足以容纳众多供奉之人,故而建了两座献亭,直到今天香火依然。圣母殿的使用价值,前所未有,各个庙堂从未这样建造。

圣母殿斗拱建造也极具特点,下檐斗拱是五铺作,柱头五铺作,斗拱出双下昂,两昂朝前,在补间上出单栱单向昂,即出一条华栱,还出一个昂,上下层的柱头和补间斗拱不一样。圣母殿的斗拱、柱头、补间上层下层几乎没有重复的。柱头的昂嘴一般都是平出往下斜,但圣母殿的昂嘴比较奇特,下檐柱头昂嘴和上檐补间的昂嘴全部平出,与地面平行,和柱子垂直。在出正昂的地方,即后尾跳到檩子上,前面加耍头(耍头本来是短的),昂前面加了耍头,即长昂型耍头,看上去似多了一个昂,实为耍头。下昂的斜度大约是38度,耍头的斜度可能是26度。总之,斗拱上檐和下檐不同,柱头和补间不同,昂的使用多寡不等,华栱的使用有高有低,耍头的使用超过了一般的规律,这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唯晋祠圣母殿独有,这样变化的斗拱做法,除应县木塔的反复斗拱之外,在殿堂之中惟圣母殿独有。而且耍头的形式和昂嘴的平出,在应县木塔54种斗拱之中也未曾出现。仅一座重檐歇山顶式殿宇,斗拱变换如此复杂,大大增添了圣母殿外观的雄壮和美丽,这一点就极大地拉开了圣母殿与其他庙宇的距离(多数庙宇的斗拱柱头、补间及上檐下檐都是一样的,格式较为单一)。在全国约150座宋金以前建筑当中,圣母殿是孤例(见图2~图5)。

一般来讲,宋代建筑均用“驼峰”。驼峰是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其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但圣母殿在平梁位置上使用了“合踏”(见图6),驼峰起承托作用,合踏起的是稳固作用。没有承托作用,驼峰始用于汉唐,宋代仍然流行,而到金代才使用合踏。晋祠圣母殿大多数是驼峰,但其中也用了合踏,在宋代建筑史上创建了使用合踏的先河,是中国最早的合踏。

《营造法式》是宋代人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把隋唐时期的建筑规格、形式、作法、制度加以认真收集、整理、绘画成册,著成经过反复审核,由国家颁布的时间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圣母殿天圣年间建成以后,崇年元年(1102年)因地震重修,至迟也算是崇宁元年(1102年)的建筑,和《营造法式》出版的时间非常接近,全国只此一例。所以把其结构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时间结合在一起可以推测它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而且《营造法式》中的各种规格、制度在圣母殿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观感而言,圣母殿的唯一不足之处是台基稍低,特别是在鱼沼飞梁前面观测,显得前檐稍微低了点,而且下层的廊柱也略微低了点。影响了整个建筑的雄伟气魄。但前檐的台基高度是完全按照宋《营造法式》做的,宋《营造法式》规定“柱高不越间广”。柴哲军老先生曾做过分析,从台基到每个构建,一直到屋顶的坡度,圣母殿90%符合宋营造法式。一座建筑能百分之八九十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实在稀少,尤其是各个构建,除了刚才所提,其他都是严格按照法式所作,现存古建筑中没有比它更符合法式的建筑。

圣母殿上的木雕龙形象张牙舞爪(见图7、图8),龙之眼神凶而不散,其功用是威胁礼拜者的不轨,因此要有一定的凶相。宋代的龙通常身子细,头大,一条龙就好像一个“弓”形,像一条蛇。头首和身子粗细的比例和谐。鳞甲俯着的很多,翘起的很少。四只爪子,前三后一,没有五爪(皇宫明万历以后才有五爪,清康熙以后民间才用五爪),鳞爪有力,盘旋自如。盘龙柱,最早出现于北齐时期,建于一些佛雕的石幢、小石塔的佛龛之上。木柱盘龙者,除了明清神龛和晋祠上出现过木雕盘龙外,在其他古建筑实物中未有发现。它雕刻精致,保存完好,有确切纪年和承办单位,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法复制。

二、献殿

中国现存最早的献殿就是晋祠献殿。其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见图9)。献殿的梁架、斗拱的做法完全和圣母殿相同(见图10~图13)。它的手法、技术、用材规格都是近于北宋而异于金,虽然是金代的献殿,但做法是宋代的,这就标志着献殿的时间可能会更早。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北宋就有圣母殿,同时也有献殿,但后期毁坏,金大定八年(1168年)参照圣母殿重修;另一种可能,金大定八年(1168年)对献殿做了个补修,立重修碑。可以明确的是,献殿的做法是宋代的,台基、梁架、斗拱等所有的做法都是非常古朴、简洁,没有一个多余的构件。站在任何角度看去,献殿的高低、地理、宽窄、大小给人们的舒展感觉似乎都比其他的殿宇要好。

在山西众多古建筑当中,地理最和谐的大殿是朔州崇福寺,各个部件,朔州崇福寺在中国建筑史上美学程度上达到了高峰。而晋祠献殿作为小型殿宇,在建筑艺术上、建筑地理上、古朴的手法上也是达到了顶点,在小型殿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栅栏的做法,好像一座凉亭,这种献殿的做法北方没有,南方也未曾见到(南方多是长廊),安栅栏在园林、庙宇乃至献殿当中更是没有,全国仅此一例。

三、鱼沼飞梁

宋代建筑鱼沼飞梁(见图14),造型奇特,巧夺天工,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鱼沼飞梁是一个多功能的建筑,它是鱼沼上面的桥梁,是圣母殿的平台,也是参观朝拜者的通道。通过鱼沼飞梁,游人可以俯视游鱼(其他大多都是斜看)。中国的桥梁多为一字型的、八字型的,单拱桥、双拱桥以及多拱桥,而十字型桥梁无论在庙宇、园林均未见过。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说在敦煌壁画上有此类桥,但实际上画中并不是桥梁,而是在水面建起的十字型平台。鱼沼飞梁不仅是平台,还是一座十字型桥梁。飞梁在1500年前就名物存在,北魏的《水经柱》上曾记载“建飞梁于水上”。后人对于飞梁唯一修改的地方,就是把原来的砖花栏改成汉白玉花栏。在鱼沼之中有34根石柱,鱼沼下面的小八角石柱(法式规定“一个平面方柱,角磨的程度,和正面的宽度一致,成为八角柱,如果相当于正面宽度的一半,称为小八角柱,比正面宽度还小则称为方形柱”),方柱模棱的柱子,有四个柱子是原来留下的,有五六个柱础亦是原物(见图15),柱础的莲瓣也不是单莲瓣,这是典型的北朝时期做法,其中有一个柱础还有金代的气息。综上所述,1500年前鱼沼就存在,自古文献就未有记载十字型桥梁,可谓之千古一绝!为此,在昆明世博会专门复制一件鱼沼飞梁接待全世界游客。

四、唐叔虞大殿

唐叔虞祠,坐北向南,西倚景宜园,东邻昊天神祠,祠前有八角莲池,与钟鼓楼遥遥相望,专为祭祀周初晋国开国诸侯、武王次子、成王胞弟叔虞而建。唐叔虞祠早在《水经注》《魏书》《史记·晋世家》等史料中便有记载,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枕水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将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并将唐叔虞祠堂迁于北侧,形成今日格局(见图16~图20)。

我们在修缮圣母殿的时候除发现北魏时期唐叔虞祠的门槛石和门枕石之外,还在后檐正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门,门框上(侧面)还有宋代和元代的题字。由此可见,唐叔虞祠原来确实是在圣母殿的位置,供奉的原是唐叔虞,后转为供奉了圣母,将后门堵之。

在金末元初唐叔虞祠大兴扩建,在现在献亭的位置上盖了正殿。前有山门,和景清门遥遥相对,这就成为了当时的另一条轴线。至元四年(1267年),正殿盖在现在的献殿位置,后面又增加一座庆宫。明嘉靖年间重修时增铸了神像。到清乾隆年间,庙宇已毁坏严重,正殿北撤,改为献亭。盖了东西厢房,筑有八角莲池,所以收缩山门位置,大殿提高了2丈,修了屋顶(平梁以上),前面加了抱夏,加了雨打,把斗拱和隔扇挡住了,还在里面修葺了神龛,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木构件都是元代的。唐叔虞祠的用材都是3:2(高:宽),这是宋营造法式上的严格规定,宋元时期都沿用这样的做法。由此可以断定,托基北移就是把原来的庆宫做了叔虞祠大殿,把原来大殿的位置盖了献亭,形成现在的格局。所以叔虞祠大殿仍然是中国元代建筑当中的重要一处,甚至其纯净程度要比景清门还要高。柴泽俊老先生曾说,元代的建筑特征是用材很小建筑很大,唐叔虞祠如果要加以修葺,应该拆除雨打,修复周围的斗拱,它将会放出元代建筑应有的光彩!

五、难老泉和善利泉亭

难老泉和善利泉是晋祠两大名泉。泉亭建于北齐,明嘉靖年间重修。通常任何亭子的屋顶高度都没有超过柱子的高度。更没有超过屋檐到地面的高度,而难老和善利,柱高不过3米,檐高不过4米,屋顶的垂直高度相当于檐高的2倍,柱高的3倍,四百年来依然稳固,中国仅此一例(见图21、图22)。

六、水镜台

水镜台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二为一的特殊建筑,容楼、台、殿、阁为一体,造型奇巧,雕刻精细,彩绘艳丽,别具一格。水镜台的四面均有鉴赏价值,没有一面会让人感到枯燥。后半部分本来是明嘉靖年间的乐楼,到清乾隆年间前面加了戏台的台面以后,原来的乐楼成了后场,且周围加了小廊子装饰点缀,前台不和北方传统戏台“三面堵墙一面开”一致,其三面均开敞,这种建筑风格是宋金时期的舞亭的风格,到明清北方戏台大多数成了一面开敞,唯南方戏台不仅三面开敞,而且正面收回,水镜台一间就有此收回,所以它是南方戏文和北方戏剧艺术的结合。总之,水镜台建筑是明清二代的结合体,此处是南北方戏曲艺术交流的集散地,在戏台的造型艺术上堪称佳作(见图23~图25)。

综上所述,晋祠的价值在于其广泛性和独特性。广泛性指它保存着宋、金、元、明、清各时代十余个建筑组群,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从宋代开始的演变过程,堪称古建筑的博物馆;独特性指它的每个建筑都有其独到之处,有些建筑可以称之为建筑范例,有些建筑更是绝世珍品。它们都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样品,具有极为珍贵的建筑史料价值和极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柴泽俊等.太原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侯文正.晋祠志.山西.三晋出版社,2009

[4]柴泽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5]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山西古建筑木结构模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观点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观点 » 论晋祠建筑中的几点独到之处

可持续设计的独到之处世界绿色建筑揭晓魏涛晋祠建筑在中国建筑史拥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众多前辈和专家学者对晋祠的研究较为深刻。本人收集了众多文献资料及对老前辈的采访笔录,结合本人的一些浅解,选取了晋祠的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唐叔虞祠、难老泉善利泉亭以及水镜台作为基础,细致地分析了晋祠众多古建筑中的独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