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试论金刚杵的年代界定及形制演变

结婚证演变史苏昊【摘要】作为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馆藏有大量的金刚杵。通过整理发现馆藏金刚杵中刻有款识的只有永乐、宣德、乾隆三朝,且数量很少,其余都不知道铸造的年代,这种情况给金刚杵的年代界定带来不少困难,笔者希望通过对比大量实物找出金刚杵的形制演变规律和断代依据。【关键词】金刚杵股叉形

结婚证 演变史

苏昊

【摘 要】作为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馆藏有大量的金刚杵。通过整理发现馆藏金刚杵中刻有款识的只有永乐、宣德、乾隆三朝,且数量很少,其余都不知道铸造的年代,这种情况给金刚杵的年代界定带来不少困难,笔者希望通过对比大量实物找出金刚杵的形制演变规律和断代依据。

【关键词】金刚杵 股叉 形制 年代特征

一、金刚杵股叉形制辨析

金刚杵梵名叫“伐折罗”,藏语称“多吉”。原来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吸收为法器。金刚杵是僧人日常必不可少的法器,在绝大多数的仪轨中都需要使用。

金刚杵的股数,以一侧全部从莲花座上伸出的股叉来计算。笔者通过大量的实物对比发现一个问题:金刚杵的股叉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由摩羯口中伸出,呈反弓形交汇在中央股叉上。另一种是类似花叶的股叉以正弓形搭在中央股叉上。还有一种是直接从侧面圆盘伸出没有任何造型的股叉。在宗教经典《诸部要目》上记载了最早的金刚杵是由古印度神灵的武器演变而来的。据说神灵用此武器杀死了810条龙,金刚杵的股叉便是由此演变而来。依此说法,股叉形制上应该只有摩羯头一种形式,而其他两种形制是怎样发展出来的?一般来讲,法器的铸造必须符合相关的仪轨定制,臆造或者改变都是不符合法度的。但是这些花草股叉的金刚杵又大量客觀的存在,说明必定有其合理的地方。笔者发现花叶股叉的金刚杵上有乾隆年造的款识,可以得知这种变形花草纹在清代已经出现,或者说这种花草纹至少在清代使用的比较多。而明永乐和宣德款的金刚杵股叉皆是摩羯头,别的造型未见。仔细观察后发现这种花草纹很像变形的龙纹,五官虽不清楚,但是主要的外观形象与龙头接近。由此笔者有一个大胆的猜想,这种花草纹是否就是一种变形简化了的摩羯纹?在馆藏金刚杵中,尺寸越小的金刚杵,花草纹出现的越多。笔者认为应该是当时的铸造水平很难在很小的面积上铸成摩羯,加上中间镂空,若按照摩羯头来铸造很可能出现塌陷和变形。迫不得已只能简化股叉的形制,仅以简单的花草形来替代摩羯形。在唐卡上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很多神像手中都持有金刚杵,实际绘画时金刚杵只占很小一部分,画出具体样式已经不易,再按照摩羯形象来描绘股叉确实很难,所以基本上都是简化形式。这种情况并不是在金刚杵上独有,瓷器纹饰中也有草龙的样式,造型上相比龙纹要简化的多,大量使用在多种民窑瓷器上。由此可知,所谓的花叶形股叉实际上与摩羯股叉是一回事,所表达的宗教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具体形式上有繁简之分。第三种股叉没有任何装饰,直接由两侧圆盘伸出,汇聚于中央股叉。通过观察发现这种光素股叉绝大多数出现在九股金刚杵上,前面已经说过九股金刚杵是在修炼密宗时使用,因此很可能这种形式是有特殊宗教含义的。因具体的仪轨一般秘不传人,外界不得而知。还有一种可能是铸造时九个股叉并在一起摩羯纹不易铸出来,只能按照最简化的形式来铸造,这就形成了现在的极简风格股叉。

通过比对实物发现,金刚杵的股叉有打开和闭合两种形态,具体表现是股叉从摩羯口中伸出后与中央股叉并拢或不并拢。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股叉的并拢与所持的神灵有关系,股叉合拢在一起有王杖、权杖的意义,为面目和善的神灵手中所持有,象征着神灵的方法或方便。而股叉不合并在一起的,像三叉戟一样具有原始武器的意义,是愤怒或凶恶相神灵所持有的,象征着无坚不摧的金刚力量和战无不胜的信心。在实际使用中股叉打开的金刚杵一般不是僧人日常法会所用,主要是用在陈列的佛像手中具有象征意义。日本的东密,最早是由唐代传入,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唐朝的宗教文物。其中不动尊明王就是手持金刚杵剑,此剑剑柄为三股金刚杵,股叉是分开不合拢的,说明张开的金刚杵的确是愤怒相神灵所持有的。雍和宫供有大护法的殿堂梁上彩绘有股叉打开的金刚杵纹,表明了这座佛殿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印证了之前的观点。股叉的样式是辨别金刚杵年代的一个重要元素。

二、金刚杵形制演变

雍和宫馆藏有几百件金刚杵,金刚杵形制上各朝各代都不太一样,如此大量的金刚杵在年代上如何划分,不同年代的金刚杵形制演变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笔者认为可从金刚杵的材质、形制、铸造工艺等方面来探讨。

(一)金刚杵材质

金刚杵的制作材质有很多种,常见的有金、银、铜、铁、木、玉石、水晶等。金刚杵绝少有瓷质的,因为它造型上多镂空,股叉等地方又纤细,胎体处理起来十分不易,稍不注意就会变形坍塌,所以烧造难度很大。瓷质法器使用起来极易摔碎破损,与金刚杵坚不可摧的宗教意义相违背而视为不吉。

雍和宫馆藏金刚杵中绝大部分为铜质,少数铁质,其中带有明确年代款识的有明永乐、明宣德和清乾隆三个朝代。这些金刚杵铜质精良,分量压手,制作十分精细,款识刻画规整严谨,应该是皇家御用定做或赏赐西藏、内外蒙古大活佛之用,可以作为当朝的标准器形。永乐和宣德两朝的金刚杵外观上几乎没有变化,铜质也都是精炼红铜,因此可以统称为明代金刚杵。清代尤其是乾隆朝的金刚杵外观上与明代有很大不同,从制作材质上讲,明永宣时期的金刚杵用红铜铸造,清乾隆时期的金刚杵大多数为黄铜铸造,这点是符合铜冶炼规律的。一般认为黄铜冶炼出现在明嘉靖时期,到了清代黄铜冶炼技术成熟从而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凡材质为黄铜者必定为明嘉靖以后,至于其他材质的金刚杵则要结合外观形制来判断年代。

(二)唐代、宋代金刚杵形制

国内现有的唐代金刚杵数量十分稀少,陕西法门寺地宫曾出过一件十字金刚杵纹的圆盒,从纹样上看股叉打开呈正圆形,主股叉呈锋利的矛形,外形总体细长。中间主杆没有圆珠,为长条形像天珠一样,两侧莲瓣小而短,几乎看不出来。主股叉为菱形,与杵杆不连贯应该是独立铸造的。

宋代的金刚杵至今未见明确实物,但是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来讲,应该没有空白期。之所以未见,笔者考虑可能是因为两宋在中原地区,外围多是少数民族政权,藏传佛教与中原地区交流不多。宋朝周边的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大理国等这些地区反而是很有可能铸造金刚杵的,其形制很可能与唐以及后来的元明清有很大的不同,并加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元素,形成独特的风格。

(三)元代金刚杵形制

元代金刚杵的年代界定比较困难,因为金刚杵没有刻上具体元代年号,因此只能从形制上进行甄别。笔者认为一个朝代的器物应该符合其历史风貌,所以可从同时代其他艺术形式来借鉴相关信息。通过对某些元代佛像如金刚萨埵、大持金刚、金刚手菩萨等手中持有金剛杵比对发现,元代金刚杵五股和九股使用比较多,九股杵甚至多于明清日常使用的五股杵,说明在元代密宗盛行。元代五股杵摩羯纹比较简化,不如明清精致,但也没有简化到花叶样式,比较象形。九股杵基本都没有摩羯形,股叉全部简化。主股叉呈四棱形,中间没有线条装饰。股杆比较长,中间圆珠为正圆,两边装饰的莲瓣及圆圈比较瘦长,使整个金刚杵显得纤细。股头从侧面看呈椭圆形股叉弧度比较小,股叉两端宽度差不多。莲瓣纹简单到仅用阴线条来表现。笔者还发现一个小的细节,那就是股叉头两侧突出的杆头比较长,是元明清三朝中最长的,两端不锋利呈钝圆锥形。

(四)明代金刚杵形制

永乐、宣德时期的金刚杵在外观上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合二为一作为明朝金刚杵的标准器去研究。明代金刚杵的整体长度比清代乾隆时期要长一些,外观呈哑铃状。主股叉为长矛形四棱柱状,两头虽为尖头但较为圆润,不如清代扎手。股叉从侧面看接近正圆形,像狮子头一样饱满,比清代要规整很多。永宣金刚杵的股叉为摩羯,未见花叶形变体摩羯纹。股叉从摩羯口中伸出后呈抛物线形状反弓汇聚于主股叉上,从摩羯口到尖部股叉越来越细。股叉与主股叉接触点面积比清代要小得多,显得十分轻巧。摩羯头雕刻精细,形象逼真,整体尺寸要比清代大一些。明代金刚杵杵杆中间的圆珠为扁圆形,圆珠两侧围绕有三圈圆环,与清代的连珠纹不一样,圆环两侧为仰覆莲瓣,莲瓣为双层且饱满,立体感很强。

(五)清代金刚杵形制

清乾隆时期金刚杵的中央主股叉,形象为一根长矛状,两头很尖为四棱锥形,在股叉环绕的中间部分通常刻有三道浅纹,主股叉上下宽度不一样呈波浪形。股叉从侧面上看不是一个正圆,而是呈桃形和蘑菇形两种。股叉从摩羯口中伸出后先呈45°角斜向外伸展然后以大幅度角度向中央股叉反向汇集,股叉头整体呈尖梭状,手持感并不好。在刻有乾隆款识的金刚杵中,股叉在向中央股叉汇集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股叉尖正常搭在中央股叉上,另一种是股叉尖在接触中央股叉后向外翘起,尖部向外甩出。这两种形式都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标准器形,尖部向外翘起这种形式在唐代金刚杵纹饰上和刻有永宣款识的明代杵上都没有出现,可谓匠心独具为清代独有,在年代划定时应格外留意。通过对乾隆时期金刚杵的观察发现一个小细节,就是股叉的边缘有规则的小齿痕,这种小齿痕并不贯穿整个股叉的侧面,而只是在股叉边缘均匀排列分布。带有齿痕的股叉目前看来只是在股叉为摩羯形的金刚杵上出现,在密宗的九股金刚杵和花草纹(变形摩羯纹)金刚杵上都没有见到,与股叉是否在中央股叉汇集上翘也没有相关的联系。在查阅相关佛教经典后得知仪轨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因此这种形式很可能跟乾隆皇帝本人的艺术审美有关系。乾隆皇帝笃信藏传佛教,曾钦命三世章嘉国师对其传授各种密法,对各种佛家经典和佛教仪轨很熟悉。加上他在艺术上也颇有造诣,经常自己设计或审阅器物制作图样,所以很有可能在不违背相关仪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喜好设计金刚杵形制。为了更好地验证清代金刚杵的形制特征,笔者参考了同时期其他艺术形式来进行对比验证。在明确有清代题记的唐卡上,神佛手中所持有的金刚杵与馆藏刻有款识的金刚杵如出一辙,没有差异。唐卡上所绘金刚杵大部分为简略的花草形式,这是因为受画面布局篇幅影响,不能精细画出摩羯形象从而简化表达。

三、铁质金刚杵的疑问

雍和宫馆藏有一件铁质金刚杵,在雍和宫是孤品。此杵为铁质九股杵,表面布满黄锈,尺寸在一般明清金刚杵中算是比较大的。中间的圆珠为扁圆形,共有三个,三层扁圆之间各有一圈连珠纹隔开,两侧为仰覆莲瓣纹。此杵中间部分呈长条形,与以往所见的金刚杵都不一样。杵头更为奇特,为长椭圆形,股头为摩羯,从摩羯头伸出的股叉并没有呈现抛物线式的弧度向中间股叉并拢,而是与中央股叉平行伸出,汇集于中间主股叉的顶部。主股叉的顶部也不像常见的长矛形,而是像锥形铆钉帽一样。侧股叉汇集于主股叉的地方修补过,痕迹很明显,很有可能之前断裂或者缺失一小部分。侧股叉与主股叉之间有一圈横梁,应该是铸造时防止中间镂空部分塌陷而做的加强筋,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从造型整体趋势来看,应该早于元代,笔者认为此形制的金刚杵应该是辽或者西夏等少数民族所制造的。但是现阶段还缺乏比较确凿的证据,只能是一个猜想,还有待验证。

四、结论

金刚杵明确带有款识的只有永乐、宣德、乾隆三朝,其他朝代无法具体考证。但是笔者认为通过三朝的形制特点可以归纳出金刚杵的演变规律,无款识的金刚杵可以根据其形制特点来判断归属哪朝。通过对比发现金刚杵的演变规律中长度是由长到短,股叉造型上是由单一到多种形式。永乐、宣德时期金刚杵的造形细长大气,乾隆时期虽略显短粗,但比较精悍。

唐代金刚杵的特征是股叉打开不合拢,股叉侧面看呈正圆形,主杆为圆筒形,主股叉为菱形,股叉为摩羯头。

元代金刚杵的特征是主股叉为四棱形,主杆比较长,九股股叉弧度较小,股叉呈椭圆形,股叉多数为象形摩羯头,股叉头呈钝锥形。

明代金刚杵的特征是主股叉为四棱形,主杆中间为扁圆珠,股叉侧面看呈圆形,股叉头出头不长,主股叉两端较为圆润,股叉多数为摩羯头。

清代金刚杵的特征是主股叉为四棱形,主杆中间圆珠有正圆和扁圆两种。股叉侧面看呈桃形和蘑菇形两种,主股叉为四棱长矛形,股叉头两端尖利,股叉边缘有小齿痕,股叉尖部有反向上翘和正弓交汇两种,股叉头有摩羯、花叶纹(简化摩羯纹)两种。

本文仅以浅显的文字对金刚杵的形制演变及断代依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足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同仁指出共同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英)罗伯特·比尔著,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第2版)[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苏 昊 北京雍和宫管理处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观点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观点 » 试论金刚杵的年代界定及形制演变

结婚证演变史苏昊【摘要】作为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馆藏有大量的金刚杵。通过整理发现馆藏金刚杵中刻有款识的只有永乐、宣德、乾隆三朝,且数量很少,其余都不知道铸造的年代,这种情况给金刚杵的年代界定带来不少困难,笔者希望通过对比大量实物找出金刚杵的形制演变规律和断代依据。【关键词】金刚杵股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