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小学美术教材初探

1美术一年级下册书小学课本教材教科书李苗苗摘要: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中分量较重、覆盖面较广的部分。文章主要是针对小学美术教材中的"造型·表现"领域,分别从它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其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关键词:小学美术;“造型·表现”;美术教材一、美术课程“造型·表现”模

1美术一年级下册书小学课本教材教科书

李苗苗

摘 要: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中分量较重、覆盖面较广的部分。文章主要是针对小学美术教材中的"造型·表现"领域,分别从它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其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美术;“造型·表现”;美术教材

一、美术课程“造型·表现”模块的概念和内涵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主要依据强化学习内容的探索以及综合性的学习主旨,变革纯粹以学科内容填充的授课模式及其上课流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特点划分出了“造型·表现”模块、“设计·应用”模块、“欣赏·评述”模块和“综合·探索”学习模块。“造型·表现”是其中之一,在小学美术四大学习模块中拥有很大一部分比重(每册教材中,“造型·表现”模块的课时都约占据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二。在一至九年级教材中的总课时量为一百七十八个课时)之前美术课程中的绘画和工艺都可以包括在其中。该学习模块所涉及描绘和雕塑等的学习内容是美术中的传统表现方式,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一直以来是学校美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深受学生们喜爱。并且该学习领域为学生们带来极大的身心愉悦。

改革后的美术课程标准设置“造型·表现”这一模块主要目的是弱化以往传统课程过于增强的课程特点,要辅助均衡学生的行动思维。为便于我们学习实践,课程标准针对“造型·表现”这一模块提供出相对应的解释:“造型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式的艺术的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作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来实现的。”因此,那些鱼视觉相关的美术活动大多归属于该模块的学习范畴。例如全部的会画画方式、手工艺中的部分活动、民间传统的美术活动等。

在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模块即是运用各样式的材料和方式,呈现出作者的想法和感情的学习模块。该模块的学习方式突出自由创作、拓展思维,表现个人的感情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方法手段。教学过程中的造型活动是指将造型与活动糅合一体的美术游戏,活动主要是凭自我感受、创新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开始前并不提供特定的主题。课程主题由学生个人依照材料特性或特定场景制定出来。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收获喜悦,创造出多样且有意义的作品,并表现出个人想法,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特性。

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特点

(一)自由性

“造型·表现”学习模块的课程具有自由性特点。是将造型和游戏相结合的美术活动。活动中,学生自己的想法和现有资料特性或特定场景进行创造。例如《影子游戏》、《有趣的半圆形》、《流动的颜色》等内容,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获得快乐,创造的不是单一的作品,而是内容丰富多彩的作品,并且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感受。

(二)丰富性

造型活动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作为全身性的课程内容——走到室外借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在利用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各种感官体验的同时,根据泥土、树叶、花朵等资源特点以及风、雨等天气因素,进行愉快的全身性的造型活动。例如:《风来了》、《叶子上的小“血管”》、《校园里的花》等课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多角度的尝试和感受,帮助他们进行丰富多彩的造型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同时收获知识得到成长。

(三)趣味性

课程大多利用学生生活中较为熟悉以及感兴趣的事物,从而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中大多课程都是通过造型活动,增加课堂讲授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其从课程内容里里体验到美术课程带来的快乐。再者,从排课的内容上来看,也大多是从学生关心的主题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展开的。例如:《分蛋糕》、《神奇的口袋》、《鱼儿游游》等课程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较强的趣味性便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探索性

伴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家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特高。为此课程运用全新的设计想法,以便达到发展儿童想象力的目的。因课程内容的编排多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其兴趣的提高势必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以此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例如,二年级上册的《今日菜单》、二年级下册《会爬的玩具》等。

三、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过程

造型表现模块结合相应的技法习,学习专业的美术术语和一些构造原理,表现日常经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欣赏、创新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的基本结构进行教学。其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和基本要领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性,在授课过程中增设趣味情景,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美术的独特,增强孩子们的学习乐趣和审美力。也可以根据造型表现的主题布置学生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发现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学习的中心点,使孩子们在老师设立的环境中学习、探究、获取新知,提高主动学习收获知识的能力。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有助于激发孩子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

(三)感受体验造型

学生自主创造视觉形象的课程内容。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中,通过观察讨论和自我演示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提高了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四)评讲小结提炼

可以通过小组互评或自评等谈感受、创作思路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共同讨论中培养了合作力,增强学生在绘画表现学习中的学习素养。

在实际授课中可先设立相应的情景,以便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采用综合分析,认识其特性,接着老师与学生合作,共同探析讨论、解读,最后学生进行自主创作,老师辅助指导,最后讲评。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一节“造型·表现”课——《最受尊敬的人》,在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谁是最受尊敬的人?为什么受人尊敬?并能对其外貌特征进行描述”等问题,导出课题。在欣赏图片、思考问题、发散思维等环节中,不但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们了解到那些受大家尊敬的人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在教学过程的发展阶段,为了达到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设计“读字、赏字”游戏——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田、国、甲、目、由等汉字,了解这些汉字的外形特点,认识人物绘画中八种脸型。在创作之前,通过教师的现场作画示范,帮助学生们认识合理构图的重要性等。总之。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基础态度和方法,也为美术课程中其他三个领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培养目标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各阶段培养目标

依据美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学习美术能力,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依据学生自身发展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1—2年级”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在美术游戏中,体验和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的颜色;“3—4年级”阶段则是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认识基本的美术语言(如,形体、色彩等),并通过拼贴、堆积、组合等手法,着手体验、实践造型活动,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积累学生视觉和触觉经验;“5—6年级”阶段,更加注重学生描绘和基本的立体造型的方法,强调大胆的运用图像和提提构成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在“7—9年级”学段,美术教学的首要目的凸显——提高学生的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该学段的造型·表现模块逐渐在此模块淡化,欣赏·评述模块所占成分显著增加。

(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总目标

“造型·表现”模块是指结合各种材料和方法,体验造型的快乐,糅合了想法和情感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中设立“造型·表现”模块旨在强调孩子们学习方式,弱化过于强调学科特性的趋势。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孩子们自主的寻找与尝试不同材料,体验不同造型手段。该学习模块在低年级阶段重在体验和游戏性,观察、绘画、游戏融为一体。伴随孩子们年龄的增加和学习的深化,美术学科知识的特性适度地显现,学习“造型·表现”模块的内容,理应完成以下目标:

1.学习并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元素,且能采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学习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结合对各种美术媒材、技法和创作过程的探究和实践,提高艺术审美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学习的美,发展对美术学习的持久乐趣。

面对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应该在教学方式上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的元素(例如,通过借助多媒体等媒介,及时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自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牢固,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其成为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桑桂荣.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7,(06).

[3]孔亚男.小学美术课程中“故事教学”实施策略的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

[4]楼冰洁,唐斌.小学高年级学生美术“造型·表现”领域学习心理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5]吕玲,唐斌.让倾听成为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常态[J].美术教育研究,2016,(19).

[6]唐斌.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

[7]房爱翠.思维导图运用于中小学美术学习领域教学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钱初熹,李英梅.严谨、敏锐、惜时直率——行走在美術教育园地的思考者[J].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2014,(06).

[9]王飞.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观点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观点 » 小学美术教材初探

1美术一年级下册书小学课本教材教科书李苗苗摘要: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中分量较重、覆盖面较广的部分。文章主要是针对小学美术教材中的"造型·表现"领域,分别从它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其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关键词:小学美术;“造型·表现”;美术教材一、美术课程“造型·表现”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