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楚国墓出土印章看王国官制
李慧+范健泉
【摘 要】无锡华师伊夫妇墓出土的四枚玉章,篆刻精美。本文根据文献重新隶定、梳理印章内容,同时证明印章作者分别为与华师伊时代相近的篆刻家陈公献和苏宣,且陈公献三枚印章更是海内独有。
【关键词】华师伊 苏宣 陈公献
1984年在江苏省无锡县(今无锡市)甘露乡彩桥村东萧塘坟发掘了一座明代墓葬,根据墓志,此墓为明代华师伊夫妇合葬墓。墓内出土了包括“大彬”字样紫砂壶在内的大量精美文物,为明代文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墓中出土了四枚玉章,玉章自出土以来,主要收藏于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故除了简报鲜有学者考证其字面内容和作者。限于文体,未做太详细的考证,其新的观点可以主要概括为:第一,简报中所谓“公所”当为“公献”,并且只出现三处,“清机阁”印章上没有这两个字;第二,“清机阁”是华察府第“嘉遁园”一景,“清机阁”款印章上“应制”是明代篆刻家苏宣的字;第三,“椒束室”当为“椒叶室”[2]。笔者经过辨识印面内容,认为其篆刻者是明代著名篆刻家苏宣和陈公献,“椒束室”当为“茮申室”。
一、人物生平
华师伊墓出土墓碑一方[3],是其生平的主要资料,现将其生平简单梳理如下。
华师伊(1566—1619),字公衡,别号涵莪、锡邑之华,无锡鹅湖人,明代名士华察之孙。华察有三子,其中长子华伯贞是华师伊的父亲。华师伊有一位兄长,名为华师皋,还有一位胞弟,名曼,华师伊的夫人名唤张孺人。其兄华师皋早逝,两子兴隆、兴进由华师伊抚养长大。华师伊少年之时开蒙应该是跟着他的长兄华师皋,后华师皋去世,华师伊在家刻苦读书,随后拜某位“孝廉”门下继续学业,考虑到他老师的水准为举人,即推测华师伊当时应该还只是童生一名。华师伊考取举人的年份应当是辛卯年(1591年)。推测缘由有二:其一,由墓志铭录文“辛□之后□□□□□□□□□□□□落榜”来看,再结合上下文,时间应为“辛巳”(1581年)或者“辛卯”(1591年)。其二,明代乡试逢子、午、卯、酉年八月举行[4]。结合上下文,华师伊应是在这一年考过乡试,获得举人身份,而次年又去北京参加“会试”却不第。根据公元1581年来推算,当时华师伊不过15岁,考取举人的概率很低,所以他应是在1591年考取举人身份。
华师伊的墓志铭称他为“太学涵莪华公”。“太学”是“太学生”的简称,通称“监生”。“(明代监生)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四种。”[5]由于华师伊已为举人身份,所以他进入太学时的身份应该是“举监”。明制规定,凡来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经翰林院选拔,择优送入国子监,其称为举监生。举监生可一边读书,一边等到下次会试时再出监应试。
墓志载:“丁酉□为□□□□□蜚语,踉跄南还,事虽得白,而公自知数□,无意棘闱业矣。”丁酉年是1597年,查阅明代考试年表[6],丁酉年并无会试,那么华师伊参加的最后一届科举考试就应是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榜(1595年)。只是他科举结束之后又滞留北京不归,两年之后又突然遭遇到了“蜚语”,“狼狈”地“南归”回到家乡。据墓志,虽然他最后“得白”,但是从此不再参加科举,原因可能为家中的孩子因逐渐崭露头角,华师伊需要全力培养而放弃科举。但笔者仍对他突然间不再热心功名这件事而感到奇怪。华师伊当时只有31岁,虽然是号称全力培养下一代,但是查考明代的进士名录,似乎也并没有华家“兴”字辈的在榜,可见其倾力教育的结果也一般[7]。同时他年至54岁去世,30多岁也应是“身强力壮”之时,也不应该因为身体方面而“弃考”,所以华师伊忽然放弃科举可能是另有原因。
二、印面內容
最早提供这四枚印章资料的是考古简报,并且对其做了初步的考证[8]。笔者根据玉章上的书法内容和相关文献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公衡”是华师伊的字,“公衡”与“公衡父”两印是典型的“字印”。一般来说,中国古代人的字都是和名相互紧密联系的。按照墓志不难推测,“师”字是依华家的辈分带来的,所以其字和名的联系主要是在“伊”和“衡”上。这里应该特指古代的官职“尹”和“阿衡”,相当于是后来宰相一类的职务。班固《汉书》记载:“师古曰:阿衡,伊尹职号也。”[9]可见华师伊的字可能是根据辅佐商汤灭夏的著名宰相伊尹的名字所取。华师伊出身官宦家庭,名、字相互呼应,一般都是长辈所取,寄托对下一代的期望。华师伊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前半生去努力争取功名也是很正常的。
“公衡父”大概是在“公衡”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父”是古代对于男子的美称。明清时期的人也会在字后面加“父”以自称的风气。邓散木认为:“至字下加‘氏,或‘父字作某某氏、某某父者,则皆明清之季所造作。案:‘父,与‘甫通,男子之美称也。字下加‘父,则是自美矣。故字印作某某氏则可,作某某父则不可。”[12]
而简报隶定为“椒束室”的印章,或也有隶定为“椒叶室”。但笔者仔细观察印面,认为应该是“茮申室”。“茮”与“椒”是异体字,但是从印章的笔画来看,尊重其原意,隶定为“茮”比较合适。“束”字从木从口,但是从同印章的“茮”来看,如果看作是“束”的话,笔者认为“木”字的写法前后有些不一致。就算是可以认作“木”字,其剩余的笔画也不足以构成“口”字。所以不是“束”字的可能性较大。再结合文献,笔者认为“申”字则更为可能。“茮申”可从文献中查到出处,《楚辞》载:“握申椒与杜若,冠浮云之峨峨。”[13]《淮南子》也载:“申茮、杜茞,美人之所怀服也。”[14]“申椒”是香草的一种,用来比喻君子高洁的人格,同时又与“美人”相联系,这也反映了华师伊在人格和政治上的抱负。
“清机阁”和“茮申室”一样,应当都为华师伊的斋馆印。《明诗钞》中有一首华察题写的诗:“月上孤峰静夜分,凭高四望绝尘氛,天空万籁人俱寂,惟有踈锺在白云。”[15]此诗歌题名为《清虚阁》,当然“清虚阁”与“清机阁”自然不是一回事,笔者猜测应是后来华师伊另外有所建树且避讳先人名号而取。
三、边款内容和印章作者
明清篆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印章的侧面或者顶部书写边款。华师伊墓出土的四枚印章也都有边款,不过目前还未有人进行内容的识读和考证。
从“清机阁”这枚印章来看,其印顶面并没有“公所”二字。除了“清机阁”三个字行书外,还有“应制”二字行书,从字体的风格、大小来说,“应制”与“清机阁”应是同一个人所为(见图1)。“应制”指的应该就是明代著名的篆刻家苏宣。“苏尔宣者,歙人也。名应制,尔宣其字。”[16]古人直称其名是大不敬,故此处应该是苏宣自题。
除此之外的三方印章,简报认为刻有“公所”二字,但笔者认为应是“公献”。首先,“公”字是行草书的写法,这一点并无争议。那么为了书写的一致性,所谓的“所”必然也应是行草书。熟悉行书的人都知道,“所”字的行草书写法在古代有比较固定的程式,一般都是以长横起笔,而此处是一个短横或者小点(见图2),所以这里明显不是“所”字。因此并不是简报中所提的所谓楷书,“公所”。
其次,既然此处为行草书,那么仔细观察,其实应该是“公献”二字。此玉章上的“献”字写法走的应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书法之风格,这可以从孙过庭、文彭等人书法上的一脉相承看出来。因此这三方印章的边款应为“公献”。
翻阅文献,这个“公献”很有可能也是篆刻家的名字。“其并尔宣而起者曰虎林陈君公献,公献恂恂长者。其所渊源实自新安而绝不繇二君。”[17]这个玉章作者应该就是当时和苏宣齐名的杭州篆刻家陈公献。
对于陈公献的生平,文献记载的并不多。但陈公献在明代可以和苏宣齐名,应该也是十分重要的篆刻家,但其篆刻作品目前也没有明确传世,所以其名声一直不显。
而他的篆刻作品和苏宣所创的作品一起出现在了华师伊的墓葬中,也用实物证实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苏宣生卒年大概为1553~1626年[18],陈公献虽没有明确的生卒年,但明代《研宝斋遗稿》中记载“武林陈公献甲辰冬客游卒”[19],则可知陈公献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们在时代上和华师伊都是重合的,故从时间上也印证了他们为该印章的篆刻者。苏宣和陈公献都是明代著名的篆刻家,这四枚玉章对于研究他们的篆刻风格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四、小结
梳理考证四枚印章的印面和边款内容,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其篆刻者为苏宣和陈公献。在文献记载中,他们两人齐名,这次在墓葬中也恰好得到了验证。不过相对于陈公献,苏宣有印谱传世,在篆刻史上的知名度也更高。而华师伊墓出土的三枚陈公献印章目前应该是海内独有,尤为珍贵。陈公献是杭州人,从地域上来说是“浙派”的先导;而在艺术主张上他学习何震,属于篆刻上的“徽派”。希望这四枚印章能够引起篆刻史学界的更多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3][8][10]無锡市博物馆,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县明华师伊夫妇墓[J].文物,1989(7).
[2][11]无锡博物院.唐伯虎真去他家打过工吗?[R/OL].(2016-08-23).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kyMTcxMQ==&mid=2651101492&idx=1&sn=7a34e8895c74aff3964a15e6c8f66dd1&scene=23&srcid=07078AaxHhVmv7jYYxwZloHI#rd.
[4]李尚英.科举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M].长沙:岳麓书社,2007.
[6]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浙江大学,2006,博士学位论文.
[7](清)盛子邺.类姓登科考[M].济南:齐鲁书社,1997.
[9](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2]邓散木.篆刻学[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13](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十六·九叹章句第十六·惜贤[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卷十八·人间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清)彭孙贻.明诗钞·明诗七言绝句,四部丛刊续编景写本.
[16][18]刘东芹.苏宣轶事考[J].书谱,2008(9).
[17](明)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三百十八·吴元定印谱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明)刘世教.为陈阿山丐助启事[M]//研宝斋遗稿·卷十二,明天启六年刘祖铎等刻本.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无锡华师伊夫妇墓出土印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