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
The famous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keen on jade and related objects made of jade, which gave ris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eat improvement of the jad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The techniques in that period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Qianlong Gong”. The artworks made by “Qianlong Gong” are of great technical and artistic values and even known as the luxuries in the collection circle.
中国自古便有“以玉比德,君子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的传统。早在商周时期,制玉便已经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玉雕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成熟的工艺之一。至清代,玉器制作达到鼎盛时期,继承发扬了数千年来传统的琢玉技术和风尚,集历代之大成,创造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尤其是乾隆皇帝,一生痴迷于玉,其时玉件往往用料考究,精雕细琢,不惜工本,因而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称谓“乾隆工”。
所谓“乾隆工”,几乎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家御制的最高等级,直观上具有精细、多层次、薄而巧等特点。精细,指玉器上所有的线条流畅分明,刀法一脉贯穿有力,没有任何不连续的刀工;多层次,指对浅浮雕,所有凸起的弧面都圆润光滑,没有扎手感,每个细部,一层层顺着玉石肌理向内刻,层次分明;薄而巧,指将玉材处理得薄如纸,使得上面雕刻的纹饰可以透光而视,清晰可见,巧则指擅长度量玉材,表现其最好的一面,正所谓物尽其用。在玉器收藏界,“乾隆工”便是最顶级的奢侈品。
乾隆皇帝对宫廷玉器的制作完全不惜工本,从源头——玉材上便要求使用最顶级的玉料。中国玉材以新疆和田玉最佳,自夏代开始,从和田到中原王朝首都的运输玉料之路已有不少于4000年的历史。而和田玉玉器最后的光彩是乾隆二十五年至六十年这35年间。
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的平准战役取得胜利,出产和田美玉的新疆正式归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和田玉玉贡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乾隆二十五年新疆开始贡玉,每年春秋两贡就达2000千克。如遇特殊情况,还要派专差采玉。史载乾隆四十一年,从新疆运大玉六块,计1万余千克。
乾隆對和田玉全归清廷所有十分得意,专门写了《和阗玉》一诗,诗中写道:“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又道:“回城定全部,和阗驻我兵,其河人常至,随取皆瑶琼。”
为了不浪费这些珍贵的玉料,乾隆把当时江南制玉好手调往宫中如意馆,并要求宫廷画家绘制图样,日夜赶制玉器。他还会对重要器物的画稿、制木型、蜡样,以及最后的装饰、摆设等,一一审查,亲自指示。对极为珍贵的玉器,乾隆常常爱不释手,仅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御制诗中有咏玉诗近800首,足见其对玉器的珍爱。
如今很多人“嘲笑”乾隆皇帝的土豪级审美,但在玉器制作上,“乾隆工”确实不仅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不惜工本的精美玉器往往是工匠与画家合作的产物。
乾隆去世后,清朝的国力迅速衰落,对玉器的需求也大大减少,玉器制造开始走入低谷。嘉庆四年,嘉庆皇帝甚至下旨和田、叶尔羌停止进贡玉料。道光元年以后直到清廷覆亡,新疆玉料进贡再也没有恢复,当然,也再也不可能出现不惜工本、极尽工巧的“乾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