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辉
天津地处河、海交汇之处,近千年来,又成为国都门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五方杂处”之地,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其中最具乡土气息的就是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的风格深受多种艺术流派和市民情趣的影响,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注重写实,手法细腻,许多内容带有吉祥寓意,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众基础,在全国的民间工艺中处于重要地位。天津博物馆收藏有大量近代以来天津地方民间工艺的优秀作品,品类众多,题材各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号称天津近代四大民间工艺的年画、泥人、风筝、刻砖。
年画
年画是中国各地普遍流行的民间美术品,这其中木版年画是最常见的形式。其制作成本相对低廉,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又因其装饰居室的功能和定期更换的特点,题材异常丰富,其他民间美术形式无法与其相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享有重要地位,和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点是“半印半绘”,先用线版刷印出线条,再用套色版上色,最后细部由人手用笔填绘。这样的工艺,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杨柳青年画总的风格是受宋元民间版画和明代木刻版画的影响,画风工整,写实性强。其后又博采众长,并融建筑、戏曲等艺术于一体,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雕版精细,线条流畅,构图丰满,形象生动,画面富于装饰性。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典故、戏曲、时事、世俗佳境、名胜风景、仕女娃娃和花鸟走兽等。其中仕女娃娃类年画是杨柳青年画非常擅长的题材,天津博物馆收藏有清乾隆年间的杨柳青年画《美人婴戏图》(图一)。此图以特写的形式表现了卧室的局部,描绘了仕女和儿童围炉吃饭的生活场面。女子形象温婉、明丽,左侧怀抱中婴儿正伸手欲接食物,右侧婴儿手持食物向前,不知是递送、逗弄还是索要女子筷子中的食物。二婴儿的调皮、淳朴跃然纸面,生活气息浓郁,是当时杨柳青年画中的上佳之作,整幅作品的制作水准已经远超普通的木版年画。
同治光绪年间,杨柳青年画又迎来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名家辈出,他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年画作品。由于京剧风靡一时,所以戏剧题材的年画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另外,民间美术和宫廷美术、文人美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的现象在杨柳青年画里明显地反映出来,如上海画家钱慧安就有不少杨柳青年画作品流传下来。钱慧安的年画作品给传统年画带来了新意,其构图打破了大多传统年画采用的对称形式,年画人物造型和整体用色都更接近文人画,画面清新活泼,线条富于变化,色彩淡雅,并在作品上有题字题诗和款识,大大丰富了民间年画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题字题款,开创了民间年画的先河,之后图文并茂的年画形成一时风尚,许多年画上都有一段或几段题词。天津博物馆收藏有钱慧安绘《桃源问津图》年画(图二),根据款识,此画为庚寅年(1890年)为聚亨号所作。题材拟古人诗意,笔法流畅活泼,色彩淡匀。画中描绘了各种人物动物,富有生趣,儿童天真,老者祥和,耕牛更仿佛好奇地向画外窥视,作者笔下的世外乐土,令人顿感清新。
彩塑
“泥人张”彩塑,是艺人张明山于19世纪中叶创造的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年),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在为人捏像时,只需对面坐谈,顷刻之间即可完成。传说他在看戏时,将泥藏于衣袖内,以台上的角色为模特儿,于他人不知不觉中,就可将人像捏好。
张明山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间泥塑艺术家,他汲取国画的养分,把平面的技法立体化,为自己的彩塑创作所用。他的作品,既注重色彩典雅明快,和谐统一,线条严谨工整,又富于变化,尤其注重以形写神,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使作品达到传神的境界。另外,人物衣纹、头部、手脚等处的刻画细致入微,也能体现出作品小中见大的风格。
张明山捏塑的泥人,题材丰富,有古典名著、戏剧、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有反映当时天津民间风俗的作品,还有许多作品是各界人物的肖像以及他所熟悉的劳动人民形象。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张明山的彩塑作品《严仁波像》,人物面容温雅,目光深沉,精妙地塑造出了一位读书人的形象。徐悲鸿先生曾见到过张明山塑造的《严仁波像》等作品,他在《过津购泥人记》中写道:这些作品“比例之精确、骨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若在雕塑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
张玉亭(1863-1954年)是“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第二代传人,是张明山的五子,他从13岁开始就与父亲一起做泥人,边学习,边生产。由于出口和市民阶层的需要,泥塑的社会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于是,张玉亭组织了一个由家人组成的创作集体,采用分工和流水作业的办法从事创作与生产。
张玉亭在继承“泥人张”彩塑创作方法的同时,作品更多地注重在人物动态中寻找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天津博物馆收藏有张玉亭的一套彩塑作品《钟馗嫁妹》(图三),堪称其代表作。作品展示了能镇邪降妖的钟馗,带领大小鬼为其妹出嫁随侍的送亲场面。其中有一个二十几人的仪仗队,有敲开道锣的,喝道的,扛回避牌、肃静牌的,手舞棍棒驱赶行人的,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他们形象丑恶,或奸、或贪、或狡、或残,形形色色,可憎可笑。钟馗是驱鬼除魔的象征,但是在这套作品里,他却在一群魍魉鬼魅的簇拥下招摇过市。作品借鬼讽人,深刻地揭露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们嘴里往往喊着惩办贪官污吏,实际上却无不利用这群社会蛀虫为自己服务的本质。《钟馗嫁妹》的出现,标志着“泥人张”彩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和艺术境界。
1915年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泥人张”16件作品参展,获得名誉奖,被誉为是出类拔萃之作。此外,“泥人张”彩塑作品还在南洋各地展览会上荣获奖状、奖牌20多件。有些国家还将“泥人张”彩塑作品标明“中国特产”作为藏品陈列。
风筝
风筝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玩具,在天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天津的风筝也独具特色。
嘉道年间,天津就有朱竹渲等文人研制改进当时的风筝工艺,发明了拆折风筝,放飞时用翎毛管衔接风筝的首、尾、身、翼各部位,不用时则可拆散放于盒内,不仅轻便,而且利于保存。随着他们的技艺流传到社会上,拆装折叠式风筝成为了天津风筝的代表性工艺特征。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只朱竹渲制作的风筝《鹰》(图四),两翼是用翎毛管插接的。一般风筝都有两根或三根顶线,这件风筝只有一根顶线,上天之后可以俯冲,模仿出苍鹰扑食的动作,在天空中的效果极其逼真。
到清末民初,天津的风筝业空前昌盛,艺人辈出,其中以魏元泰的风筝最为著名。魏元泰(1872-1961年),人称“风筝魏”。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接触风筝后,产生浓厚兴趣,在继承天津折叠式风筝的基础上,对风筝制作工艺大胆创新。他用榫接骨架做法,代替用纸捻、丝线捆绑;用焊制小锡箍衔接骨架,克服羽毛管易折损、虫蛀的缺陷,使体积较大的风筝也能折叠自如。在造型上,魏元泰吸收了刻纸艺人伊德元刻纸艺术的特点,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夸张,使其构图丰满、图案装饰性强,富于浓厚的民族韵味。在风筝的彩绘方面,他的手法以仿生为基础,写实与写意结合,用重彩勾勒,线条夸张,用色借鉴古建筑彩绘的退晕法,并采用冷暖对比色调,使其风筝不仅近观色彩鲜艳、装饰感强,而且在高空中放飞的视觉效果也甚佳。此外,他还继承和发展了许多风筝特技,如能自动在风筝线上飞舞的“弦上飞”、频频眨眼睛的“活眼儿”、在空中撒下五彩纸片或传单的“送饭儿”、有节奏地发出悠扬乐声的“蒲子”等等,引人入胜,深为人们喜闻乐见。
“风筝魏”作品题材丰富,涉及飞禽走兽、花草鱼虫、人物神仙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博物馆收藏有魏元泰的一件《福禄寿》风筝(图五),构思新颖。这件作品就采用了拆装折叠的构造。风筝的两翼及尾部成云彩状,施彩浅淡,中间则为福禄寿三星及随侍童子,浓施重彩,与两翼形成强烈对比,并且人物与两翼相离,分为二部,放飞空中,人物于白云之中若隐若现,宛若仙人飞临于世,以降吉祥。
由于“魏记”风筝题材丰富,造型生动,做工精细,彩绘逼真,飞行平稳,技艺精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所以在海内外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清代末年,慈禧太后曾派太监来津向魏元泰订做风筝。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也亲自买过他的风筝。末代皇帝溥仪在津张园居住时,也曾派人买过“魏记”风筝。1915年,“魏记”风筝曾作为当时北洋政府直隶全省出口商品征集的展品,被送至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商品展览会,获得了银牌奖章和奖状。从此,“风筝魏”的作品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刻砖
刻砖,是一门用于建筑上的装饰艺术。随着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建筑行业的需求增长,刻砖逐渐形成·个独立的行业。天津的刻砖艺术,以丰满的构图、严谨的结构、娴熟的刀法以及层次分明的透雕等工艺见长,在中国民间建筑工艺中处于显著地位。
在天津刻砖业者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刻砖刘”——刘凤鸣了。刘风鸣(1890-1979年)自幼跟随外祖父马顺清和舅父马少清学习刻砖手艺。
马顺清的作品构图饱满,刀法沉着有力,具有豪放而朴实的特色。他还发明了“贴砖法”,即根据构图需要,在原砖基础上,用黄蜡和松香制成粘合剂,将另一小块砖卡占贴在砖面上,这种方法可增加砖面的厚度、增大画面的空间,从而使作品层次分明,有透视感。贴砖技术的发明,确立了天津刻砖淳厚、丰富、细腻的艺术风格。
刘凤鸣继承和发展了马氏父子的“贴砖法”。马氏贴砖只贴一块,而刘凤鸣则根据构图的需要,在一块底砖上分贴多处,形成“堆贴”,使画面的凹凸变多,起伏变化增大,无论从正面看还是从侧面看,都提升了视觉效果。刘凤鸣的作品,画面丰满,构图严谨,疏密合度,装饰趣味浓厚。
天津博物馆藏有刘凤鸣的一件刻砖精品《九狮图》(图六),这件作品就采用了“堆贴法”,使狮子的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整件作品娴熟地运用了透雕、浮雕和镂空等雕刻技法,使作品体现出层次多、立体感强和装饰性强的特点。
(责任编辑:李珍萍)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馆藏民间工艺珍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