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鉴 马踏飞燕去吉羊跃画来文 沙伟
沙伟
羊自古便是与华夏先民朝夕相处的好伙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羊,祥也。”吉祥的礼俗中常用羊做牲,羊也因此而成为吉祥、福祉的象征。中国古代甲骨文中象征美好的“美”字,就是呈头顶大角的羊形。同时在中国民俗中,“吉祥”更是多被写作“吉羊”。
马踏飞燕去,转眼又到了中国农历的乙未生肖羊年,为此笔者特择选世界各地馆藏的中国古代名家羊画若干,略作分析,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衷心祝愿读者朋友万事如意,羊年大吉!
一、最早出现的唐代羊画
笔者所见最早的馆藏名家画羊作品,是由唐代画家阎立本(约601—673年)所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职贡图》(见图1)。《职贡图》所描绘的是阎立本所处的盛唐时期,南洋婆利、罗刹与林邑等国使者前来中国朝贡,同时进奉各种珍奇物品的景象。在该画的右下端,见一头羊及牵羊的绳子,而牵羊者不可见,可以判断此画乃裁切之作。画面共绘27人,似游行队伍一般自右向左行进。行列的中央及左边有仆人持伞盖随行,暗示伞盖下人物的使者身份,同时亦突显了其尊贵不凡的地位。而画中的贡品形式多样,有羊、鹦鹉、象牙、怪石等。尤其是画左右两端下方的羊羔,品种不一、神态迥异,充满了异国情调,在此甘当“配角”,让人在目不暇接的同时,亦给人窥探了不同文化下的多元性。
无独有偶,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唐代宫廷画家周昉(?—741年)绘的《蛮夷执贡图》(见图2)。《蛮夷执贡图》曾著录于《宣和画谱》,并收存宋、金内府,后装成册页在清宫《集古图绘》之中。画中有明显断裂、拼接痕迹,证明该图曾被损毁,故笔者认为该图原为长卷,而现存此画为其中一段。图中绘一胡服贡使手牵一头长角羊,非常虔诚地向大唐进贡,右上角有金章宗题周昉“蛮夷执贡图”。图中胡服使者所牵的长角羊,从形态上看应为一只剑羚。唐时外国进贡羚羊仅开元七年(719年)一次,足见图中的剑羚是那次进贡的“特别贡品”。剑羚有北非、东非和阿拉伯剑羚三种,体色分别为灰白、浅灰、白色。它们均生活在沙漠干旱地带,其形肩高、体长,雌雄皆有长度超过身长之半的尖角,尤其体重是可达210公斤的“巨无霸”。周昉所绘的羚羊体色灰白、角向后弯,显而易见是一头形态上基本相似、但是体型远大于西藏瞪羚的剑羚无疑。图中所谓的“蛮夷”应有特殊指涉,根据《新唐书》把其分为北狄、东夷、西戎和南蛮,故“蛮夷”可能合指南方热带国家。另外图中的胡服使者、北非剑羚明显来自西域,所以说最可能“执贡”的就是古代拂菻国。该图除了很好地反映了唐代人物和动物画的面貌,同时还拥有无与伦比的史料价值。
另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还藏有一幅唐代画家赵福所作的《五羊图》(见图3)。图中五只羊形态不一,神色各异:站在最高处的白羊昂首向前方,两只黑白相间的羊中一只似犹豫不决,另一只则果断地准备下水,而最小的白羊四肢已悠然自得地蹚入水中,引得身旁的黑羊神情关注地目视。
二、栩栩如生的宋代羊画
到了宋代,羊画赋予了高尚与美好的含义。羊在画家们的笔下或工或写,随心所欲,千姿百态,神情各异。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宋画家苏汉臣(1094―1172年)所绘的《开泰图》(见图4)。此图看似松下童子骑羊画面为主,实则以“开泰”为题,详细描绘了群羊饮龁(hé)寝讹的场景。童子头发、眉目、衣饰均精心刻画,丝染兼备,且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不仅画出质料的柔软细致,更赋予衣服华丽的质感。这些极为丰富、细微的处理,使得童子丰润、细致的模样跃然纸上。而童子骑的羊与群羊的大小好像“失”去了比例,并且似乎群羊没有了远近距离的层次感,但于妙趣横生之中,纵情挥洒的笔墨人物却与鲜活灵动的羊只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群羊的画面更加显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又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两幅南宋名家作品。其一为活跃于12世纪、嘉泰时任画院待诏的陈居中所绘《四羊图》册页(见图5)。图绘四只山羊在枯树下打斗、观望的不同动态,形象生动,逗人喜爱。全图用笔简练朴实,色调柔和中又有对比。以大面积淡墨渲染出坡地,将天地区分开来,并很好地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图中景物高低错落,画面富于变化,为陈氏的传世佳作。其二为无作者款印、佚名的《初平牧羊图页》(见图6)。该图原为《宋元绘林清胜图》册中之一开,所绘为晋朝人初平牧羊的故事。图中所绘山水背景十分优美,苍岩幽谷间水云舒卷,碧泉飞溅,树木茂密。人物形象高古,刻画精致,线描细劲,设色雅丽。画面中大羊羔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除了以上两幅作品,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珍藏了一幅南宋画院副使李迪(公元12世纪)所作的《春郊牧羊图页》(见图7)。此扇面小品画面为春郊野外,羊群于坡岸吃草放牧之景。羊群刻画生动,奔走俯首等姿态栩栩如生。而画面左侧两株树木交叉,画上有人正攀爬于枝杈之间,令画作更加生活化了。
三、寓意吉祥的元代羊画
“三羊开泰”是古人取“三羊”谐音代替“三阳”,以此传达新年岁初时迎春送冬、阴消阳长的祝福。华夏农历十一月为“一阳生”,农历十二月为“二阳生”,故以此类推新年的农历一月为“三阳生”,“三阳”即意为春天开始。根据泰卦的释义,“三羊(阳)开泰”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因此中国古画上有许多与羊有关的题材,皆与此农历节日的吉祥寓意有关。尽管以“三羊开泰”为题名的国画和瓷器皆为雅文化之属,但根据笔者查阅的资料显示,该题材瓷器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而国画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可见元代就有作品出现。如《元人三羊开泰图轴》(见图8),此作曾录入《石渠宝笈三编》第四册、《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以及《故宫书画图录》第五册。作品中所画人物为冬日雪景中一位带“娃娃脸”的牧童,在开满梅花的树下右手持鞭,左手捻花草,似乎与其旁三只温顺的羊嬉戏或“沟通交流”。其画法保持了书法贯气的意韵,以及中国画造型夸张、线条表现的艺术特征。同时画家用笔颇具新意,下笔有神的勾线使得整体画面清新自然、栩栩如生。尽管此作色彩不多,但却层次分明,表现了画家良好的绘画功底。此图应为台北故宫收藏的“三羊开泰”题材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开山鼻祖。
又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曾录入《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故宫书画图录》第五册的《元人三阳开泰图轴》(见图9)。画面竹木茂盛,花开艳丽,三只灵羊踏于青草之上,或低头觅食,或跪腿吸乳,或翘首远望。整体构图渲染有序,细描入微,极致展现了羊之温顺而不失阳刚之气的特点。且画羊的技法娴熟,下笔细腻,一眼就能看出此非一日之功,展示了画作“以意赋画而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不过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画里最中间的那只母羊的眼神,好像“警惕”地在提防你,不要打搅它哺乳哦!
此外还有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元代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所绘《二羊图》(见图10)。此图是赵孟頫除马以外唯一绘有走兽的作品。图右绘有一只低头吃草的山羊,其张口睁目、尾巴上翘,身子向右而头部朝左,背部线条自然弯曲,羊毛轻软直长,描绘工细。图中还画有一只昂首而立、向右瞻望的绵羊,周围不着背景。两羊特征差异最大的是羊毛,绵羊毛短而稀疏,山羊毛长而浓密。另外山羊俯视,绵羊昂首,形成上下对应;山羊蓄势待发的动感,绵羊神态安详的静穆,使得一动一静的画面意趣横生。全图构图空疏,纯用水墨画出,却显斑斓之色、吉祥之意。
四、承前启后的明代羊画
台北故宫收藏的明代“三羊开泰”题材绘画,仅有一幅明宣宗画的《三阳开泰图》(见图11)。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是明代最具艺术天赋和才华的艺术家皇帝,他画的这幅《三阳开泰图》以水墨为主,略加淡彩,风格典雅自然,带有文人画笔墨的韵味。在图上有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御笔戏写三阳开泰图”的署款,以及钤盖“广运之宝”御用玺印,可知这是他三十一岁年轻时的作品。浅设色画上描绘着母羊与两只乳羊,并以竹树与茶花搭配为衬景。“羊”与“阳”谐音,“竹”与“祝”谐音,故此画为明代具有祝贺“三阳开泰”之意的传世经典羊画。
而北京故宫博物院也珍藏了一幅绢本设色、明代佚名画家所绘的《柳荫牧羊图轴》。此图纵177.8厘米,横96.5厘米。画面为山野间新柳柔枝轻拂,红梅与山茶花蕊绽放,一派新春万物勃发之景。柳荫下一位身着皮制袍帽的蒙古族少年跨骑于羊背上,兴高采烈地挥鞭前行。绘画风格粗犷简率,显然受到明代“浙派”山水人物画的影响。虽然作者在人物与动物的状物象形方面差强人意,但却注重在背景的渲染上花费心思,故此图应为民间画师之作。
五、继往开来的清代羊画
进入清代以后,“三羊开泰”题材的绘画作品越来越深受皇家贵族的喜爱。如台北故宫珍藏的郎世宁绘《三羊开泰图》(见图12)。其画风中融合特殊中西笔触,尤其是运用写实画派光影透视技巧,更是受皇帝欣赏。此幅画也是一幅节令画,并且画中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孝道,即“跪乳”。图绘肥硕的绵羊三只,母羊与小羊神态生动,毛色质感逼真,配色的花石用笔自由写意,惟妙惟肖。画面整体给人以安定祥和、古朴典雅之感,但在温馨的氛围之中却又充满勃勃生机。
有了前朝的精品,清乾隆皇帝也“一时技痒”,创作了《清高宗御笔开泰说并仿明宣宗开泰图》。此画是他摹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明宣宗与郎世宁同名之作。该幅据其自题,谓壬辰(1772年)新春,自制《开泰说》一篇,又仿明宣宗作《开泰图》。三羊造型,实仿郎世宁《开泰图》。“三阳”取其谐音画绵羊三只,母羊与小羊表情动人。花石部分清润秀逸,别具一格,则系雍正五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邹一桂(1686—1772年)奉诏补景之作。该画尽管是摹仿之作,但它毕竟出自皇帝手笔,不仅尽得明宣宗与郎世宁画作的精髓,而且图右上方还有乾隆自制的《开泰说》,故此图亦为清代羊画中不可复制的扛鼎之作。
此外,台北故宫还珍藏了一幅乾隆画的另外一幅同类作品—《三阳开泰图》。作品左边部分为乾隆自书行书的《开泰说》(见图13),所谓“阳交三而成泰……泰者,通也,又安也”,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三阳开泰”的由来,且进一步叙述了他对于“泰”的理解,认为君子只有“终日乾乾”,才能达到“安而弗危”“通而弗塞”“恒守其泰”之境界。而图中部分为乾隆以元代赵孟頫《二羊图》画法绘的三羊(见图14),并且上题“因一仿子昂法并书向作《开泰说》以迓新韶。乾隆乙巳新正御笔”的画款。款中的“乙巳”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画幅中又有钤作者印、鉴藏印多方。该图是笔者最钟爱的羊画,既使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评价,它也理应为中国古代名家创作的羊画作中无法超越的不朽巨作。
历代画家画羊均喜欢配上苏武,以表对坚守民族气节、热爱家园的仁人志士的称颂,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任颐苏武牧羊图》(见图15)。图中苏武目光坚定自信,双目似乎在望向画外遥远的汉朝,身体如坚石般手持汉节站立于画中,将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无疑。此图中任颐(1840—1896年)所绘人物造型比例准确,不但保持了陈洪绶人物奇古伟岸的特征,而且还融合了西洋画速写和素描的技法,线条凝练概括且具有力度,主题统一。特别是他运用了写意的手法画羊,不仅在白、灰、黑的墨色变化中准确地画出了羊的造型,而且同时亦画龙点睛地绘出了羊群因寒冷而挤做一团的情景,并以此衬托了环境的恶劣,从而突出了人物不畏艰难险阻的刚毅气节。“苏武牧羊”是任颐在其众多的画作中描绘较多的题材之一,出身于市民的他面对加速殖民化的国土,深感“身居十里洋场,无异置身异域”,故无奈之中寄希望于“民族英雄”。正是这种思想驱使他在画中寄托忧患意识,歌颂高尚的爱国情操。
六、结语
尽管笔者限于篇幅,不可能将所有馆藏的名家创作的羊画“一网打尽”,但是综上所述,可见它们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珍品,是华夏灿烂文化艺术中最能彰显智慧和艺术审美精神的国画种类之一。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含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就了它们的优美画面和深刻寓意,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题材。古画中的“吉羊”不仅使人感到了充满敦睦祥和、悠然自得的宁静和谐气韵,而且还使人感觉到了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它们极致地展现了羊之温顺而又不失阳刚之气的特点。它们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艺术,必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永远在中国书画艺术中传承不息!
主要参考文献:
[1]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故宫书画录[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56.
[2]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故宫书画录增订本[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65.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1989.
[4]王耀庭.故宫书画图录[M].北京:故宫博物院,1997.
[5]潘运告.宣和画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马踏飞燕去 “吉羊”跃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