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琛
作为“风向标”之一,拍场的表现自然会引发人们对于整体市场的关注。而“二级市场强于一级市场”素来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种怪现象。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在一级市场中又表现如何?
藏家群体见清新之风
刚从海外留学回来的林中小路是位“80”后。
这位福建男孩出生于收藏世家,父亲很喜爱国画,他本人虽然也喜欢传统艺术,但是对当代艺术更有兴趣。虽然回国不久,但林中小路已经收藏了多位70、80后艺术家的作品。前不久,他刚刚同父亲一起在福州融侨艺术中心举办了名为“艺术:内心的风景——宜水居美术馆十五周年收藏展”的家族收藏展,多幅当代艺术作品在展览中现身。
据林中小路介绍,周围有很多和自己一样有留学背景且热爱当代艺术的朋友。这个群体受西方教育的影响,眼界普遍非常开阔,他们不仅收藏崭露头角的国内艺术家的作品,也很关注达明·赫斯特、翠西·艾敏等国际艺术家。这批年轻藏家购买艺术品的方式也趋向多元化:拍卖场上品目繁多的选项,“捡漏”的诱惑,加之激烈的竞拍氛围,对小路来说都颇具吸引力。
其次,画廊也是这批热爱艺术的年轻藏家经常光顾的地方,但由于国内的画廊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品位和品牌有待提高的问题,越过拍卖行、画廊直接与艺术家做朋友,从艺术家手中购买艺术品是林中小路最热衷的购买途径。“艺术品是艺术家思想的结晶,我很喜欢同和我年纪相仿、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沟通交流,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他们的作品。”另外,网拍、微拍也是这批成长于e时代的年轻人非常关注的收藏渠道。
谈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感受,林中小路表示:“我们这代人有自己的经历和独特的收藏品位,当代艺术有时代感。很多年轻的当代艺术家思路更加开放。当代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空间,相似的时代环境导致他们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核更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
《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了解到,其实像林中小路这样的年轻藏家近年来并不在少数。对此,偏锋新艺术空间负责人王新友也坦言:“大家看到当代艺术在2014年秋拍中出现的小高潮,其参照物是中国传统书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代艺术的受众群体是比较稳定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真正的喜爱才来购买艺术品的。”据悉,现在的当代艺术购买者主要由四个群体构成:外企高管、金融从业者、海归人士以及部分由传统艺术转向当代的藏家。在选购艺术品时藏家自己的主观判断性比较强,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比较关注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看不懂”仍是“另一面”
众所周知,想要走进一门艺术并喜爱、收藏它,了解是必然的前提。放眼近年来的当代艺术市场动向,除了买卖交易之外,各种各样的展览同样层出不穷,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也是培养潜力藏家的一种有效方式。
然而记者发现,时至今日,“看不懂”依然占了很大份额。
例如最近,不少媒体就大呼“上海双年展看不懂”,包括相当一部分网络言论也是如此。甚至有人戏称,诸如一件名为《世界海洋》的装置艺术作品,一辆装满瓶瓶罐罐的手推车,旁边是一滩水和一双胶鞋的作品,让观众误以为是粗心的保洁大妈遗留的工具;还有一台接上电源和程序的钢琴,每过十分钟就会奏出中文“实事求是”的拟声,面对这架多数时候保持沉默的钢琴,很多观众都是一片茫然……据介绍,就在本届双年展开幕第二天,有100多位青年戴着口罩静坐在上海东昌电影院门口参与名为“今天不说话”的行为艺术,以沉默的方式来对抗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脱离社会的生存现状。
事实上,近年来,这种由普通大众发出的看不懂当代艺术展的抱怨并不在少数,这也印证出当代艺术之所以经常沦为调侃和诋毁的对象,毋庸置疑是其与普通大众还有一定距离。
“在当代艺术创作圈中,有种现象不容忽视。有的艺术家,如果他的脑海中没有一个‘假想敌,便完全无法创作。”北京一位长期从事当代艺术研究的学者曾向《中国收藏》记者这样透露道。
针对这种现象,资深艺术市场评论人士林明杰则说:“不要谈到艺术就高潮。”在他看来,一方面,当代艺术的受众和藏家们需要静下心去学习,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实在理解不了就不要去理解,“艺术很简单,真正好的艺术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有的当代艺术确实缺乏打动人的能力。”林明杰指出。
“当代艺术,现代性、前卫性,这些是有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概念。反观中国当代艺术,这些概念的区别似乎非常不明晰。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现代性的讨论仅仅局限于工业科学技术层面。前卫性更是闻所未闻,或者属于完全被批评否定的概念。当中国当代艺术横空出世时,这些概念被艺术家有意无意一股脑地都加进了作品之中。不仅艺术家创作的方法论缺少明确的理论支持,观众也缺少明晰的方法论。”伦敦佳士得艺术学院中国艺术史学者沙念晨向《中国收藏》记者解释道。
平稳才是种理性
其实,无论是直接与艺术家“交朋友”还是“看不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为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主体,画廊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艺术批评家朱其此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从 2007年到2009年,画廊业艺术品交易价格迅速上涨,一线画家的作品从几十万元迅速涨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二线画家作品从几万元涨到几十万元;甚至连三流画家也从几千元涨到了七八万元一张。这使得作品的价格一下子就从中低价位上涨到了中高价位。”
但是,在2010年前后,随着热钱陆续“离场”,画廊此刻再标高价显然不现实。市场只有把眼光又一次对向作为基础的中低价位群体。“现在在‘798,超过15万元的作品已经卖不掉了。”资深艺术顾问王萌向《中国收藏》记者表示,并透露道,加之“中国市场难以用西方已经比较结构完善和机制明确的视角来轻易解读,一级市场并未起到基础性的功能,拍场回暖说明有资金在活动,但一级市场整体来讲并不是很景气。”
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造成当代艺术在一级市场表现没有拍场反映强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画廊的运营模式与拍卖不同。拍卖的形式注定其要将当下市场关注的艺术家精品集中在一起,而画廊往往讲究长远性,更注重偏学术型的“顺序梳理”,因此难以表现得一时间有多么火热。“比如,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前年和去年重点做新水墨,今年计划做抽象。画廊会预估市场的发展情况,2014年秋拍较为火热的艺术家在早几年前就已经被画廊发掘。因此,一级市场会比二级市场更超前一些,而不是同步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说道。
其次,“中国目前算是处于一个不太正常的状态,二级市场的泡沫还是比较大的。一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动辄在拍卖场上拍出几百万元的高价,这对艺术家和市场来讲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据我所知,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实际交易价格存在一定差距。”画廊从业者孙艺玮向本刊记者坦言。
分析人士指出,一种正常的发展状态,应当是艺术家的作品先在一级市场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价格,价值有较为清晰的界定后再在拍场上有所体现。这是一二级市场之间健康发展的一种“逻辑顺序”。否则,拍卖价格数字涨得再猛,回归一级市场后难以让人接盘。
在王萌等受访人士眼中,中国的当代艺术内在结构还不扎实,学术建制尚不完善,且未培养起相当数量的具有艺术鉴别力的受众群体……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不难看出,无论是最为直接的表现——市场行情,还是在其他方面,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二级市场之间所存在的“脱节”不言而喻。不过,也有长期关注当代艺术市场动向的人士认为,从长远分析,一级市场现在不如拍卖“热”的表现未必是件坏事。“比起前些年拍场的疯狂,尽管价格回落,但我更愿意用相对比较稳定来形容当前一级市场的行情。培育需要过程,平稳上扬更能说明市场的理性。拍场火热,一级市场也必将火爆,这其实是种认识误区。而且,拍场之所以受关注,与这些年一些画廊的努力培养不无关系,即‘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而谈到中国当代艺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走向,王新友认为:“今后在市场上能站住脚,经受住考验的一定不会是效仿西方的‘洋垃圾,抄袭、重复、临摹注定是走不远的。”夏季风则建议,从创作的角度来说,青年艺术家应该被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由更多的价位尚未达到高值且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70、80后艺术家来支撑市场,从而把市场的高中低“金字塔”构建完善,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构建一个更加稳固的市场根基。
或许,随着近年来画廊和艺术家组合方式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出现,当代艺术的前景依然有可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