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娴
Seal carvings together with poem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have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Four Significant Attainments”of ancient literati. However, the seal carving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 for a long time due to some historical and objective reas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works marke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collectors turned to seal carvings and their prices and values also shot up.
在人们的心中,印章仅仅是书画的配角,居于不起眼的角落,连孤芳自赏的份儿都没有。然而在传统艺术家们的眼中,印章与古诗、书法、绘画一同被视为文人必备的四大素养:齐白石老先生曾对自己的艺术成就有“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的评价,可见篆刻(印章)在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印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只是作为私人印信充当商业贸易的凭证。直到秦统一全国,印章一方面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授官授印”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制度结束;另一方面仍在民间以印信的形式存在。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印章也由实用向审美过度,典淳平正的秦汉印、曲折繁密的九叠篆、明清的文人篆刻……都在印章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刀,也让我们通过印章得以窥探过去。
对印章藏家来说,好的印章是“佳材”“名款”“精钮”三者合一。所谓“佳材”,指名贵的印材,“一两黄田三两金,昌化鸡血石没价” 说的就是名贵印材对印章的重要;“名款”即名家的篆刻,远至明清的文彭、何震、邓石、林泉,近到吴昌硕、齐白石,名家的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精钮”是说印钮做工技艺精良,巧夺天工。
对一枚印章价值的认识,首先上面的内容即是第一大难关,而要将其内容与形式相联系,理解其中的艺术内涵,更是难上加难。除此之外,印章的历史、材质、技艺,任何一项都能写成几本大书,也就难免要让一般人望而却步了。
种种历史的、客观的原因,导致篆刻艺术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印章也在历史的尘烟中被蒙上了灰。然而,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印章、接触印章、了解印章,印章的价值逐渐被有识之士发现,而印章的市场行情也随着收藏大潮的到来水涨船高。
回顾历史,印章收藏在蔚然成风的民国之后日渐式微。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为了换取外汇,甚至将明清名家印章和名贵珍稀印石整箱整箱廉价出口;而在后来盛行的出国潮中,去日本留学的学生总会带上几方不错的印章去变现;在港台人士回内地探亲旅游之际,也会以低价带回不少名贵印章。
印章如此的境遇终于在1995年的10月份被打破。北京荣宝斋在其首届艺术品拍卖会上率先推出“印章文玩”专场,192件标的计417方印章以78%的成交率、436万元的成交价获得圆满成功。然而,虽说荣宝斋为印章拍卖开了一个好头,但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印章的市场行情一直波澜不惊,拍卖市场难得见到几方印章,就是出现几方,成交价也不高,多在几千元之间。
如果说荣宝斋是为印章市场的复兴点了一把火,那么西泠印社的重磅加入,則是在火上浇了一桶油。 2007年1月,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印章专场“犀象印翠——近现代名家篆刻”在杭州推出,近千方象牙印章的成交率高达98.7%,成交金额也高出估计一倍之多,达到1355余万元。
西泠印社的巨大成功引发了印章市场的“连锁反应”,国内各大知名拍卖公司都将目光锁定在这片还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上。与西泠同年,北京长风首场拍卖会主打“中国当代篆刻”,福建省民间艺术馆开辟“寿山石雕海外回流”专场,中国嘉德更是从2008年秋拍起将“国石国艺”纳入常规项目并延续至今……一系列的市场反应昭示着沉寂多年的印章市场开始启动。
尽管目前印章市场发展形势喜人,但不得不说,与“好人缘”的书画市场相比,印章市场仍可称得上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甚至从严格意义上讲,印章市场还不健全,亟待完善。若要使印章能够与书画比肩而站,有志于印章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可以肯定的是,印章市场还是一片处处藏有惊喜、时时充满期待的“蓝海”。印章收藏未经过炒作,目前正处于稳中升值阶段,不少藏家都将印章视作艺术品市场的一只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