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漫谈清乾隆天地人御用腰刀

乾隆年制款花纹钢腰刀恽小钢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授意、审阅、钦定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御用腰刀,当时遵旨制作天、地、人腰刀30把,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才铸造装饰完成,历时近十年。其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五十八年(1793)、六十年(1795),又分三批制作天、地、人腰刀,其形制、质地、样式均经乾隆

乾隆年制款花纹钢腰刀

恽小钢

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授意、审阅、钦定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御用腰刀,当时遵旨制作天、地、人腰刀30把,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才铸造装饰完成,历时近十年。其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五十八年(1793)、六十年(1795),又分三批制作天、地、人腰刀,其形制、质地、样式均经乾隆帝根据腰刀画样亲自授意、修改和审定。

故宫博物院武备兵器库藏中,珍藏保存盛装御制天、地、人腰刀楠木箱总计11只(图一、图二)。楠木箱具体是乾隆二十二年御定、乾隆四十四年御定、乾隆五十八年御定、乾隆六十年御定。总计分四批制造完成。

(一)“湛锷韬精”箱内的御制腰刀

乾隆二十二年,由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盛装腰刀楠木箱6只,箱面分别标有“天上”“天下”;“地上”“地下”;“人上”“人下”字样,每只刀箱均长121.5、宽35、高21.5厘米,腰刀箱底支架高22.5厘米,每只箱内盛装5把腰刀。

楠木箱内盛装腰刀铭号、重量、年制如下:

1.刀箱面镌刻隶书:“湛锷韬精乾隆丁丑御定天上”。在箱一侧镌刻隶书:

炼精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叩鸣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孔纯刀一重二十五两乾隆年制

月刃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风烁刀一重二十三两乾隆年制

刀箱架一

2.刀箱面镌刻隶书:“湛锷韬精乾隆丁丑御定天下”。在箱一侧镌刻隶书:

飞鹊刀一重二十三两乾隆年制

宿铤刀一重二十五两乾隆年制

超阿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配威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飞蛇刀一重二十三两乾隆年制

刀箱架一

3.刀箱面镌刻隶书:“湛锷韬精乾隆丁丑御定地上”。在箱一侧镌刻隶书:

涌泉刀一重二十七两乾隆年制

振远刀一重二十五两乾隆年制

剪水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掩虹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彩锷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刀箱架一

4.刀箱面镌刻隶书:“湛锷韬精乾隆丁丑御定地下”。在箱一侧镌刻隶书:

莹鋩刀一重二十三两乾隆年制

柔道刀一重二十五两乾隆年制

章威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霜明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寒锋刀一重二十五两乾隆年制

刀箱架一

5.刀箱面镌刻隸书:“湛锷韬精乾隆丁丑御定人上”。在箱一侧镌刻隶书:

鳢石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耀星刀一重二十三两乾隆年制

彩霞刀一重二十二两乾隆年制

继辅刀一重二十三两乾隆年制

鲤腹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刀箱架一

6.刀箱面镌刻隶书:“湛锷韬精乾隆丁丑御定人下”。在箱一侧镌刻隶书:

苍精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凝众刀一重二十七两乾隆年制

摇电刀一重二十五两乾隆年制

逐指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应心刀一重二十五两乾隆年制

刀箱架一

(二)乾隆御制的三批铭号、重量、年制的腰刀

故宫博物院庋藏乾隆己亥四十四年、癸丑五十八年、乙卯六十年御制腰刀,其盛装腰刀的楠木箱5只,均长107、宽53、高20厘米,具体如下:

1.楠木箱面镌刻隶书:“云文韫宝乾隆己亥御定龙”。在箱一侧镌刻隶书:

章威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寒锋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莹鋩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流光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月刃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刀箱架一

2.刀箱面镌刻隶书:“霜锷含清乾隆己亥御定虎”。在箱一侧镌刻隶书:

霜明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风螵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摇电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逐指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飞蛇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刀箱架一

3.刀箱面镌刻隶书:“宝治凝涛乾隆癸丑御定风”。在箱一侧镌刻隶书:

吐芒刀一重十七两乾隆年制

掩虹刀一重十七两乾隆年制

继铺刀一重十七两乾隆年制

彩锷刀一重十七两乾隆年制

孔纯刀一重十七两乾隆年制

刀箱架一

4.刀箱面镌刻隶书:“德耀祥金乾隆乙卯御定精”。在箱一侧镌刻隶书:

德兴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秋霜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唾芒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涌泉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宿铤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刀箱架一

5.刀箱面镌刻隶书:“功全利器乾隆乙卯御定神”。在箱一侧镌刻隶书:

挥霆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含英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转电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炼精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配威刀一重十八两乾隆年制

刀箱架一

我们注意到,每只楠木箱盛装腰刀计5把,即乾隆四十四年制作铭号“龙”“虎”刀箱,六十年制作铭号“精”“神”刀箱,均各为10把;唯五十八年制作铭号“风”刀箱仅5把,估计应该还有一只刀箱和盛装的5把腰刀,现不知在何处?

纵观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四批乾隆朝制造的御用腰刀楠木箱,现共计11箱,除乾隆二十二年制造的御制腰刀楠木箱6箱属完整无缺外,其余年代制造的三批御制腰刀均不甚完整。

乾隆帝首批制作御制腰刀6箱,每箱内卧5槽,贮5把御制腰刀。如箱面隶书“天上”即为“天字一号”至“天字五号”内装5把腰刀;箱面隶书“天下”即为“天字六号”至“天字十号”内亦装5把腰刀。同样箱面隶书“地上”即是“地字一号”至“地字五号”内装5把腰刀;箱面隶书“地下”即是“地字六号”至“地字十号”内亦装5把腰刀。以此类推,箱面隶书“人上”“人下”亦如是。

乾隆帝对其御制腰刀刀箱定名“湛锷韬精”,“天上”“天下”;“地上”“地下”;“人上”“人下”有其深刻含义:“湛”为精深、厚重。“湛卢”为古代刀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所铸;“锷”指刀的刃;“韬”是弓和箭的套子,指盛装刀鞘与箱;“精”意为从物质中提炼出来的最为纯粹、细密、精华的部分。另外钦定的刀箱铭:“云文韫宝”“霜锷含清”“宝治凝涛”“德耀祥金”“功全利器”等,其命名含义非凡。

如果以现有的御制腰刀楠木箱镌刻隶书而定天、地、人腰刀铭数,共计55把,而在故宫博物院现库存天、地、人腰刀实际数计为58把。

值得指出的是,乾隆朝四批御制的天、地、人腰刀,从现库存腰刀铭号分析:“天字一号”至“天字二十九号”;“地字一号”至“地字二十七号”;“人字一号”至“人字二十六号”,可以看出御用腰刀是在各个不同时期逐步制作完成的。因有些腰刀制作年代已久,笔者并不能贸然拔鞘试看刀铭与年款字号(有些因年久锈磨不清),但至少能使我们理出一个基本头绪,即“乾隆年制”天、地、人腰刀,即按每个天、地、人字号来算,应该是各有30把,总计应实为90把。

清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在制作“乾隆年制”天、地、人腰刀的过程中,始终如一的秉承乾隆谕旨,从创作初始就授意腰刀先要画出图样,要求每把刀都要画出纸样一张,一把腰刀甚至要“画得刀纸样四张”;“将做得炼精龙吞口刀样一件,醴石番花吞口刀样一件,螭虎吞口刀样一件”,然后进行综合比较,以此选定腰刀样式达到制作精彩。同样“将金昆改画得月刃、孔纯、叩鸣、炼精、飞鹊、宿铤、超阿、飞蛇等刀名纸样八张,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准做,钦此”。金昆(生卒年不详),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画风细腻,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金昆与程志道、隆福安描绘了乾隆时期宫廷内“太液池冬月表演冰嬉”典制的《冰嬉图卷》,细腻绘制了八旗兵在金鳌玉竦桥之南的中海,为皇帝、后妃、王公大臣等表演冰嬉的热闹场面。就是这样一位宫廷画家,在乾隆御制腰刀画样上要根据旨意进行“改画”再创作,可见乾隆帝对御用腰刀的重视。

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员外郎四德等将现做玉靶(柄)腰刀五把,请商做刀名、号数,交太监如意呈览,奉旨:‘着挑好名色刀名,商做其号数,按天、地、人字号,接续商做,钦此。”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初九日,“员外郎四德、五德将打造的玉靶腰刀二把,一把拟得‘地字二十号凝水刀名,一把拟得‘人字二十号孔纯刀名,并贴得‘乾隆年制款样,持进交太监厄勒里呈览,奉旨:‘准商做其刀名、号数,着翰林们写样,钦此”。“刀名著于敏中拟名”。(于敏中时任国史馆、三通馆正总裁、上书房总师傅,主持编纂过大量乾隆朝官修图书)。说明制作“乾隆年制”刀铭、字号数都要经乾隆帝呈览、授意、钦定,并由翰林学士拟名和亲笔书写。

(一)乾隆御制腰刀形制

乾隆朝制作天、地、人腰刀概括为三种类型。

其一,乾隆二十二年制作的“湛锷韬精乾隆丁丑御定”“天上”“天下”御制腰刀,部分刀柄为玉质。例如腰刀铭为“孔纯”,长95厘米。刀身钢质,刃锋,刀身底部一面鋄银横为“天字三号”,纵为“孔纯”;另一面横为“乾隆年制”,纵为毁金、银、铜丝组成的云、花、鹿图案;两面后接以鋄金、银、铜丝构成龙首云纹图案。銎为铁镀金圆形盘,镂雕龙、火珠等纹饰。柄玉质,光素。柄钻孔系明黄丝绦带,饰红珊瑚珠,两端以铜镀金饰件固定。刀鞘木质饰金桃皮,璋、陀皆铁毁金镂龙纹,上嵌绿松石。横束铁毁金箍二道,鞘背为铁毁金提梁,系明黄丝绦带与铜镀金环相属,是为佩挂之用。另有部分刀柄为木质,如著名的“天字一号…‘炼精”腰刀。但天字号腰刀亦有一个共同点,即腰刀鞘饰均使用金桃皮编织人字纹形包木制作(图三、图四)。

所谓腰刀鞘所装饰的“金桃皮”,是一种灌木,出产于大兴安岭地区。表皮面红黑色,里面金黄闪闪,可用作武器之木皮装饰。据《黑龙江外纪》卷八记载:内府缠弓矢金桃皮,出齐齐哈尔城东诸山,树高二三尺,皮赤黑,而里如泥金,故名金桃皮,其实不结桃也。岁折舂枝入贡。

每年,总管内务府造办处都要收购大量的金桃皮(图五),至今在故宫博物院武备兵器库中还储存有大量的金桃皮,呈圆棍状,粗细似如人手指,长短30厘米左右。在制作腰刀鞘包木即采用金桃皮成造,编织成人字纹形,因而特別彰显华丽富贵,更加凸显皇家器物的讲究与气派。

其二,乾隆二十二年制作的“湛锷韬精乾隆丁丑御定”“地上”与“地下”;“人上”与“人下”御制腰刀即均为刀柄木质,外缠明黄绦丝带,刀鞘木质包饰绿鲨鱼皮。如腰刀铭为“剪水”(图六),长93厘米。刀身钢质,刃锋,刀身底部一面毁银横为“地字三号”,纵为“剪水”;另一面横为“乾隆年制”,纵为毁金、银、铜丝组成的水波纹图案;两面后接以鋄金、银、铜丝构成云水纹图案。銎为铁镀金椭圆形盘,雕夔龙纹饰。刀鞘横束铁鋄金箍二道,鞘背为铁毁金提梁。附一皮签墨书满、汉文:“地字三号剪水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再如绿鲨鱼皮鞘“鲤腹”腰刀(图七),长92厘米,刀身钢质,刃锋,刀身底部一面鋄银横为“人字五号”,纵为“鲤腹”;另一面横为“乾隆年制”,纵为毁金、银、铜丝组成的一老者乘坐轻舟,右手执刀,左手抓鱼之图案;两面后接以毁金、银、铜丝构成花叶图案。銎为铁镀金椭圆形盘,雕夔龙纹饰。刀柄木质,外缠黄丝带,柄钻孔系明黄丝绦带。刀鞘木质饰绿鱼皮,横束铁鋄金箍二道,鞘背为铁毁金提梁。附一皮签墨书满、汉文:“人字五号鲤腹刀一重二十四两乾隆年制。”

其三,笔者在整理腰刀中发现一把御用“太阿”腰刀(图八),长96厘米,刀身钢质,刃锋,底部一面鋄银横为“地字一号”,纵为“太阿”;另一面横为“乾隆年制”,纵为毁金、银、铜丝组成的一人在云月下试刀图,并接以鋄金、银、铜丝构成云龙变形图案。銎为铁镀金圆形盘,镂雕夔龙、火珠、云等纹饰。柄木质,包饰黄丝绦带,末亦铁镀金镂龙,嵌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柄钻孔系明黄丝绦带,饰绿松石珠,两端以铜镀金饰件固定。刀鞘木质,髹黑漆,嵌金、银、铜丝组成回纹、星纹、如意云纹等吉祥图案。璋、珌皆铁鋄金镂云龙纹,嵌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横束铁毁金箍二道,嵌饰同璋、珌。鞘背为铁鋄金提梁,系明黄丝绦带与铜镀金环相属,以为佩挂之用。此刀鞘为木胎髹黑漆,而且宫藏仅此一件,也许是专门为乾隆帝制作,从上述刀箱上也未见此刀铭号,所以此腰刀式样别致,非常特殊、珍贵。

综上所述,“乾隆年制”“天上”“天下”腰刀部分为刀柄玉质,玉柄有白玉、碧玉、青玉和墨玉,柄分全素、嵌花叶和各色宝石、雕刻玉马首等式样(图九),以木胎制作的刀鞘饰以金桃皮;而第一批御制“地上”“地下”和“人上”“人下”腰刀为刀柄木质,以木胎制作的刀鞘饰以绿鲨鱼皮。除此之外,继后制作的“乾隆年制”腰刀均为刀柄玉质,当然还制作了一把“太阿”腰刀即为刀柄木质,木鞘饰黑漆镶嵌金、银、铜丝,其制作成本之高,材料考究,精美绝伦。

(二)乾隆御制腰刀楠木箱

“乾隆年制”天、地、人腰刀均配楠木箱盛装,箱上所錾刻的隶书由翰林大学士书写。据总管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奉旨:“着盛古式刀三十把楠木箱样式一样,配箱盛装,钦此”。“将楠木箱交懋勤殿拟名”,“交于敏中写刀名刻在匣盖上”。懋勤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庑,原为康熙帝幼年读书于此,乾隆朝时为翰林侍值处,凡图书翰墨之具皆贮焉,是为人文荟萃之地。

实际上,乾隆朝制作的天、地、人御用腰刀,从刀铭号分析为“天字一号”至“天字二十九号”;“地字一号”至“地字二十七号”;“人字一号”至“人字二十六号”。当然,每号中间或有缺失,但可知应该每个铭号应该制作了30把,显然,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乾隆年制”天、地、人腰刀库存的还并不完整。

目前,笔者通过文物的核对整理,并不排除乾隆朝对御用腰刀有其损坏的又重新进行制作的可能,因为发现第一批制作的绿鲨鱼皮鞘腰刀大部分已经损坏,鞘皮剥落,木鞘残废,也许即便重新制作,总管内务府造办处亦并不剔除原刀铭号,而是很可能会将其刀铭或号数顺延。

另外,笔者通过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李理先生了解到,沈阳故宫博物院现库藏有“乾隆年制”天、地、人腰刀总计6把,铭文号数均保存清晰、完整。“乾隆年制”腰刀具体是:

1.清乾隆款木柄金桃皮鞘炼精腰刀,一面铭文为“乾隆年制”,另一面铭文为“炼精”“天字一号”。

2.清乾隆款玉柄雕花金桃皮鞘霜明腰刀,一面铭文为“乾隆年制”,另一面铭文为“霜明”“地字一号”。

3.清乾隆款白玉柄金桃皮鞘冲斗腰刀,一面铭文为“乾隆年制”,另一面铭文为“冲斗”“地字二十三号”。

4.清乾隆款玉柄雕花金桃皮鞘淬鹈腰刀,一面铭文为“乾隆年制”,另一面铭文为“淬鹈”“人字十二号”。

5.清乾隆款白玉柄金桃皮鞘苍精腰刀,一面铭文为“乾隆年制”,另一面铭文为“苍精”、“人字十五号”。

6.清乾隆款青玉柄金桃皮鞘秋水腰刀,一面铭文为“乾隆年制”,另一面铭文为“秋水”“人字二十三号”。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都珍藏有一把“天字一号”“炼精”腰刀,目前所知,乾隆朝一共制作了三把“天字”号“炼精”腰刀,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两把腰刀,即“天字一号”和“天字二十六号”“炼精”腰刀(图十、图十一);沈阳故宫博物院现珍藏一把“天字一号”“炼精”腰刀。北京故宫与沈阳故宫的同铭字号即“天字一号”“炼精”腰刀,均为木柄,上“缠明黄丝”,鞘饰金桃皮,差别仅在于北京故宫这柄御用腰刀镶嵌各色宝石和珍珠,而沈阳故宫这柄御用腰刀仅仅镶嵌有绿松石而已。另制作的“天字二十六号”“炼精”腰刀是为玉柄卷首状,柄錾嵌花叶和宝石。显然,从乾隆十三年始,“乾隆年制”“天字一号”“炼精”腰刀,其后才始作“天字二十六号”“炼精”腰刀。

两把“天字一号”“炼精”腰刀,同铭同号,形制基本相同,看来沈阳故宫的腰刀,是乾隆朝特制后送往盛京的物品,符合乾隆帝“无时不以敬天法祖为心”;“始终勿懈,以伸朕敬天法祖之志”;“朕缵承大统,仰继祖宗重熙累洽之运,惟以主敬存诚,孜孜自勉,以求保泰之道”的理念。同时,盛京皇宫本是清朝发祥圣地,他认为,“盛京为本朝根本重地,兵丁皆知恪守旧风,娴骑射以裕武备”,“我朝列祖列宗,圣圣相继,溯自龙飞东土,以至定鼎盛京,圣德神功,同符两大,文谟武烈,丕冒万方,是以大经大法,靡不载在实录,尊藏天府,垂之万年永永无极”。据沈阳故宫学者考证认为,从盛京档案上看,沈阳故宫珍藏的“武乙166号”“天字一號”“炼精”腰刀的刀铭、款识、尺寸、质料(除镶嵌宝石有异外),竞与乾隆十三年制作定制完全相同,另稍有差异的是铭文书体为楷书,而不是定制规定的隶书。盛京从乾隆八年已恭贮乾隆御用腰刀,那就意味着乾隆八年以前,就已制作了御用刀。从时间上看出,这把“武乙166号”“天字一号”“炼精”腰刀,可能在第一批(乾隆十三年)制作之前就已经恭贮盛京了,应该是为盛京“敬天法祖”专门制作。鉴于“武乙166号”“天字一号”“炼精”腰刀皆与文献所述同,只书体有差异外,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清史专家朱家沿先生认为,这把腰刀应在定制前制作,和乾隆时期其他文物一样,初期款式有行书、楷书,中后期多用篆、隶书。所以,这把腰刀很有可能是文献定制所参照的样品刀。

笔者注意到,“乾隆年制”天、地、人腰刀,在定制刀铭上有重复命名现象,如“天字十八号”“霜明”,又有“地字一号”“霜明”,“地字九号”亦称“霜明”;既有“地字一号”“涌泉”,又有“人字二十六号”“涌泉”;“人字八号”“摇电”,又有“人字十六号”“摇电”;“天字九号”“秋水”,又有“人字二十三号”“秋水”;“人字六号”“苍精”,又有“人字十五号”亦称“苍精”……等现象,重复命名的刀铭还是很多的,只是字号数不同而已。

根据清档记载,乾隆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员外郎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首领张玉、太监胡世杰传旨:‘将新造之刀四把并三十把古式刀,俱送进呈览,钦此。”这样看来“乾隆年制”天、地、人御用腰刀,在制作刀铭出现重复是可以理解的,既然都已经制作了30把(笔者注:只有刀形而还未装饰),还要再制造“新造之刀四把”,说明乾隆帝在制作御用腰刀上讲求精益求精(图十二至图十六),样式上相互比较,形制上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如上述的“地字一号”“太阿”,此刀鞘为木胎髹黑漆,上嵌金、银、铜丝组成回纹、星纹、如意云纹吉祥图案等;而“地字一号”“涌泉”腰刀,此刀木柄,为绿鲨鱼皮鞘;沈阳故宫还藏有“地字一号”“霜明”,此刀玉柄,雕花金桃皮鞘。“乾隆年制”天、地、人御用腰刀字号重复制作,应属个例。一有可能是乾隆帝为“敬天法祖”而多做一把,然后将其送往盛京谒陵;二是为乾隆帝“呈览”时授意钦定的腰刀式样品。总之,御用刀在乾隆帝的授意下会进行量身改造,直至皇帝最后满意为止。然后,由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做好后奉谕送往盛京皇宮恭贮,这方面的内容清档亦有记载。

清定鼎燕京后,顺治帝曾筹划东巡祭祖谒陵,但终未成行。从康熙朝始,总计有四帝十次东巡驾莅盛京恭谒祖陵。乾隆朝时期,乾隆帝为继承先祖之制四次,即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东巡盛京谒陵,在礼成驻跸盛京皇宫时,举行升殿、筵宴、祭神等重大活动,使这座先皇故宫,作为谒祖陵行宫,维修装饰宫殿,并增建了许多宫殿楼阁。乾隆帝在“不忘旧俗”“敬天法祖”的思想支配下,将皇室宗谱典籍和先皇的武器、盔甲以及皇帝、太后、后妃日用物品、赏玩珍宝、名画史籍等,纷纷送至盛京皇宫内珍藏。据清档记载,乾隆四次东巡盛京期间,皇宫飞龙阁上层藏有清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的御用兵器,譬如弓箭、櫜鞬(撒袋)、马鞍、刀、剑、枪等物,乾隆八年一次运来盛京珍藏的兵器即达二千六百多种。另外,从乾隆八年起至五十八年止,几乎每年都要往盛京运送文物,有时一年可达20次之多,每次运送的文物少则几件,多则几十件、几百件、几千件乃至万件。乾隆时送往盛京的文物,不仅有从陆地上运输,而且还从海船上,即自天津海口从水路运往盛京。关于盛京恭贮的乾隆御用腰刀,《黑图档·京来档》有如下记载:

乾隆十九年于十二月十三日交录子皮(笔者注:绿鲨鱼皮)鞘镀金什件腰刀一把,传旨俟盛京来人带往盛京清宁宫挂,钦此。

乾隆四十三年武备院送往盛京盔甲、撒袋、腰刀、鞍辔等项清册,御用……玉把金色桃皮腰刀一把,交嵌松石铁毁金什件腰刀二把,传旨配匣盛装,带往盛京安设。

乾隆五十年送往盛京楠木箱二件,内各盛玉把金桃皮腰刀五把,随松石结子五个,珊瑚结子五个。

乾隆五十九年送往盛京楠木箱一对,内盛玉把腰刀十把,箱盖上有懋勤殿刻刀名。一箱盛天字二十三号息兵刀一把,天字二十五号兔胆刀一把,天字十七号善胜一把,地字二十五号霜明刀一把,人字二十五号切玉刀一把,各随珊瑚结子。一箱盛天字二十号继辅刀一把,天字二十一号吐芒刀一把,天字二十二号掩虹刀一把,地字二十一号彩鄂刀一把,人字二十号孔纯刀一把,各随珊瑚结子。

笔者发现,以上清档,乾隆五十九年送往盛京楠木箱一对,所盛装的御用腰刀并不像第一批“天上”“天下”;“地上”“地下”;“人上”“人下”那样搁放的整齐划一,而是一箱内有“天字”“地字”和“人字”号,实则每箱盛装腰刀为字号混装,然后再送入盛京。如上述档案记载的“天字二十号”“继辅”,“天字二十一号”“吐芒”,“天字二十二号”“掩虹”,“地字二十一号”“彩鄂”,“人字二十号”“孔纯”御用腰刀盛装一箱,又恰巧与北京故宫目前所藏乾隆五十八年制作腰刀箱,其刀箱面镌刻隶书:“宝治凝涛乾隆癸丑御定风”和刀铭均相符。五十九年送往盛京楠木箱内的“天字二十三号”“息兵”,“天字二十五号”“兔胆”,“天字十七号”“善胜”,“地字二十五号”“霜明”和“人字二十五号”“切玉”,也是天、地、人腰刀混装。只可惜,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都没有见到这一楠木箱和腰刀实物。但档案印证了上文所述,乾隆五十八年制作的10把腰刀即送往盛京,北京故宫现藏的楠木箱也正好少一箱,即五十八年“乾隆癸丑御定”的腰刀和那只楠木箱。

据考证,《清内阁大库档》道光二十七年、光绪二十九年、宣统元年盛京飞来阁、翔风阁恭贮器物清册记载:乾隆御用刀送往盛京恭贮的共五批。第一批,乾隆八年送至盛京恭贮的御用刀3把,其中镀金镶嵌花皮腰刀l把、嵌珊瑚镀金黑皮腰刀1把、描金花绿皮鞘铜镀金腰刀1把;第二批,乾隆十九年恭贮1把,为镀金镶嵌金桃皮腰刀;第三批,乾隆四十三年恭贮3把,其中嵌松石腰刀2把,玉柄金色桃皮腰刀1把;第四批,无年代,玉柄金桃皮腰刀10把;第五批,无年代,玉柄腰刀10把(刀各有号名)。乾隆御用腰刀送往盛京共五批27把。

另外,道光朝至光绪年间盛京皇宫(沈阳故宫)收藏、保管的部分宫廷文物的账册,包括当时翔风阁、飞龙阁、西七间楼、东七间楼4座建筑中的十万余件藏品。这些文物大都是乾隆时期由北京紫禁城运至盛京皇宫的,主要用于清帝东巡驻跸盛京皇宫时宫殿内陈设和赏赐,如翔凤阁内的大部分藏品;也有的是按制陆续送至盛京永久收藏的,如飞龙阁的御用武备、历代铜器,西七间楼的书籍墨刻等。

从这些清册、账册中,可以了解当时盛京皇宫的重要地位及其宫廷文物收藏之丰富,其中清册记载,“仁宗睿皇帝御用金桃皮鞘青白玉靶腰刀壹口(随铜镶珊瑚宝盖松石结‘天字十五号‘应心,嘉庆二十三年上留);金桃皮鞘青白玉靶腰刀壹口(随金镶珊瑚宝盖松石结‘地字十二号‘博镜,嘉庆二十三年上留)”。显然,这两把带“乾隆年制”铭号的腰刀,是嘉庆帝将“乾隆年制”御用刀赏赐盛京皇宫的陈设物品。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德、奥、美、法、英、义、日、俄八国联兵陷京师”。光绪帝与慈禧皇太后出京西逃。当时沙俄视东北地区为其势力范围,由南北几路向东北腹地进犯。9月,南路俄军相继攻陷海城、牛庄、辽阳等重镇,逼近盛京城。盛京将军增祺等人在俄军尚未攻下辽阳时,命人将盛京凤凰楼内供奉的历朝皇帝圣容和恭贮御宝装车,于9月30日派官员护送出城,10月俄军从辽阳出发进犯盛京,增祺逃往新民,副都统晋昌逃往热河。这次战乱盛京损失文物数以万件,有的文物显然已遗失。光绪二十九年,盛京内务府官员对珍藏品重新清点时,不少文物下面都注有:“因光绪二十六年兵燹,后于二十九年八月,经盛京将军增祺赔补”的字样。据光绪二十九年、宣统元年档案记载,乾隆八年恭贮的描金花绿皮鞘铜镀金腰刀、乾隆四十三年恭贮的玉把金色桃皮腰刀、两把嵌绿松石镀金腰刀均附注有“光绪二十六年,恭请热河行宫尊藏”字样。这是乾隆御用刀的第一次调出,即送往热河4把。

至于说,乾隆帝曾专门制作“乾隆年制”天、地、人腰刀,虽送往盛京皇宫祭祖恭贮,但1914年袁世凯称帝前夕,经北洋政府内务部长朱启钤呈文,在北平(北京)紫禁城皇宫外朝(即乾清门以南)成立“古物陈列所”,议定将奉天故宫(沈阳故宫)和热河行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清官文物调集运至北京。沈阳故宫等单位奉调至“古物陈列所”御物总数达11万件之多,据记载,乾隆御用腰刀同属于调京之列。在档案清册中凡调往北京的文物名称上面,均盖有“第一次运”的戳记。此次将乾隆五十年、五十九年恭贮盛京的20把玉柄腰刀一并运走。“古物陈列所”撤销,而这批御用文物即没有再离开过故宫博物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档案《清册》中记载的“天字十五号”“应心”和“地字十二号”“博镜”两件御制腰刀,目前仍存放在故宫博物院兵器库中。当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故宫博物院也将其中一批武备兵器对口调拨外省、地博物馆,如现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乾隆年制”的“叩鸣”刀即是一例。笔者分析,沈阳故宫6把御用腰刀,或是由乾隆朝一直恭贮存放盛京皇宫而从未动过。从故宫博物院外拨省、地博物馆的清单册上看,从20世纪60年代始,至少“乾隆年制”天、地、人腰刀有10把都拨给了外省、地博物馆。

笔者认为,要想彻底查清“乾隆年制”天、地、人腰刀的来龙去脉,就必须与兄弟文博单位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搞清库存家底。研究清宫武备兵器,不可能仅局限于紫禁城皇宫内的文物,而是要广泛涉及和关注周边的文博单位藏品。因为,这些单位也是清帝十分光顾之地,清帝赐予和遗存了不少与皇室有关的文物,以此达到深入的、全方位的、相互结合的将文物加以系统整理和研究。

刀剑作为卫体兵器,兵家常把这类兵器称作短兵,主要制品有短柄刀和剑,由刃部和短柄构成。腰刀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单刃薄而脊后,只能用于砍杀;长剑由剑身和剑柄构成,剑体修长,两侧双刃,中有脊,刃锋锐利,主要用于砍劈和刺杀的直身尖锋兵器。刀剑多用于近战格斗和卫体防身。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了欧冶子、风胡子、干将、镆铘等一批铸剑大师,冶铸出许多“陆斩犀兕,水截蛟龙”的名剑业绩,特别越王勾践曾请名剑师欧冶子为他铸造了5把精灵的宝剑,美名曰:湛卢、纯钩、胜邪、鱼肠、巨阙等,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珍宝。

清乾隆朝制作了大量腰刀,其所制作的天、地、人御用腰刀,是乾隆帝根据《后汉书·舆服志》日:“佩刀,乘舆黄金通身貂错,半鲛鱼鳞,金漆错,雌黄室,五色罽隐室华”;“百官志》日:“尚方令掌作御刀剑”的精神要旨制作。所以乾隆帝授意制作御用腰刀时,或鞘饰采用金桃皮即“黄金通身”,或“半鲛鱼鳞”饰绿色或红色鲨鱼皮,更仿制古代刀剑的做法,授意做成“古式刀”“古式剑”,制作前不但要名家画样,而且腰刀“画得镀金口束样,白玉靶打眼画得红道”,“将玉靶拆下,照先做过玉靶鞔金桃皮鞘,铁鋄金凿宋龙什件腰刀”。乾隆帝对刀剑的喜爱程度在御制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咏周玉大赤刀》《七宝刀》《金错刀》《玉靶刀》等,表达了要将其刀剑制作的精巧华美,突出了武功良具以记武成的特点。

乾隆帝在总结刀剑历史辉煌的基础上,集清代制作刀剑之大成,钦定《皇朝礼器图式》《大清会典图》,赫赫有名的将武备器械之刀剑列入典制,其清代各种刀剑有:皇帝大阀佩刀、皇帝吉礼随侍佩刀、皇帝随侍佩刀、王公佩刀(亲王、郡王用贝勒、贝子入八分公佩刀)、职官佩刀(兵丁佩刀)、顺刀一(前锋左翼用)、顺刀二(前锋右翼用)、云梯刀(健锐营用)、扁刀(藤牌营用汉军直省绿营同)、挑刀(藤牌营用汉军直省绿营同)、宽刃扁刀(绿营用)、偃月刀(绿营用宽刃大刀、虎牙刀、船尾刀)、窝刀(绿营用斩马刀、长刃大刀、双手带刀背刀)、朴刀(绿营用)、片刀(绿营用)、割刀(绿营用缭风刀)、滚被双刀(绿营用)等。以上这些刀具文图并茂,丰富多彩,上至帝王,下至兵营,使用刀具无不一一展现威姿。其中即收录有“乾隆年制”“天字一号”“炼精”腰刀,此腰刀钦定为“皇帝大阀佩刀”:

乾隆十三年,钦定大阅佩刀,炼铁为之,通长二尺七寸七分。刃长二尺三寸,阔一寸五分,右鋄银,横为“天字一号”,纵为“炼精”,皆隶书。左横为“乾隆年制”,亦隶书,下为鼓冶铸刀形。銎为全盘,厚二分,周饰红宝石、绿松石、青金石,相间各四,外衔珍珠。柄长四寸五分,木质,缠明黄丝。末钻铁涂金,周饰红宝石、绿松石、青金石三道,衔珍珠,系明黄绥,中饰绿松石。室长二尺五寸,木质,饰金桃皮。王加奉、珌皆鋄金花纹,饰红宝石、绿松石、青金石各一,中横束鋄金二道,饰亦如之。背为金提梁,左右各饰红宝石四、青金石二、绿松石二,系明黄绥,属于金环,加革板悬之。版亦饰金。

乾隆帝钦定的这杷“皇帝大阅佩刀”,从刀柄、刀鞘,通长尺寸及外部装饰形式,均与文献所载皇帝大阅佩刀完全符合。故宫博物院专家在鉴定中一致认为:“皇帝大阅佩刀藏品中只此一件。柄、鞘上所嵌珠石皆劣品,红石系珊瑚。此刀列为珍藏品。不是从镶嵌珠石出发,是根据历史价值来定的,列为一级乙”。此腰刀銎、柄、璋、陀等处均饰红珊瑚石(虽无文献所说是“红宝石”)、绿松石、青金石,衔珍珠,附一木牌墨书满、汉文:“御用嵌松儿石金桃皮腰刀一口”。“天字一号”“炼精”腰刀是“乾隆年制”天、地、人刀剑的集大成经典之作,是其天、地、人刀剑制作的代表作,装饰精美,金光闪闪,叹为观止。

乾隆帝命名“天、地、人”刀剑,其制作过程是经乾隆帝亲自审阅、规范,总管内务府造办处按照谕旨行事,特别乾隆帝授意“花纹用金银红铜丝商做字号,不要元字号,做天、地、人三才,剑上要圆角长方的”。说明乾隆帝在拟天、地、人刀剑时,弃做“元字号”,最终钦定为“天、地、人”字号,他认为,“天地人为三才”。所谓“才”亦作“材”,古指天、地、人。

乾隆帝制作的天、地、人御用刀剑,造型古雅庄重、装饰富丽华贵,并经常在大阅庆典、秋弥行围、巡幸省方、命将出征及款洽外藩等重要场合使用,是乾隆帝政治活动和日常活动的组成部分。他对象征“武功良具”“功全利器”“湛锷韬精”“神锋握胜”“云文韫宝”“霜锷含清”“宝治凝涛”“德耀祥金”之刀剑兵器更加重视,对所御制的“乾隆年制”天、地、人刀剑,除“拟交盛京”外,即陈设安放在紫禁城内养心殿、坤宁宫、斋宫、宁寿宫等其他宫殿内,其目的是训谕后世,“若夫酌古宜今之精意,奉天法祖之鸿规”,“内廷制胜鸿宝,武功良具,昭功纪获……,于以见我朝宣威制胜之盛,昭垂法守,远靖迩安,永永无极”。藏之武库,以记武成。

乾隆帝堪称文武双全,不仅在御制诗文上独树一帜数量最多,而且在“武功良具”上也不甘示弱,更是炫耀自誉“十全老人…‘武功十全”为荣,以上皇朝制作的“天”“地”“人”御用腰刀和御用宝剑即是最好例证。

(责任編辑:阮富春)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漫谈清乾隆天地人御用腰刀

乾隆年制款花纹钢腰刀恽小钢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授意、审阅、钦定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御用腰刀,当时遵旨制作天、地、人腰刀30把,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才铸造装饰完成,历时近十年。其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五十八年(1793)、六十年(1795),又分三批制作天、地、人腰刀,其形制、质地、样式均经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