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渥九歌片 传世国画作品 元
肖燕翼
本刊2017年第1期刊载《赵孟书法三作考辨之一——〈小楷书道德经卷〉辨伪》一文,内中涉及到张大千旧藏赵孟《九歌书画册》。徐邦达先生鉴此册的绘画为元末张渥画,对开书“九歌”等文辞为伪赵孟书,其书款及所钤“赵子昂氏”一印,与伪赵孟《六体千字文》的款书、钤印“十分相像”,“为一人伪作”。由此引起本人的再研究。张渥诸本《九歌图》果真为真迹吗?
张渥(生卒年不详),字叔厚,淮南人,博学明经,累举不得志于有司,遂放意为诗章,自号“贞期生”。又能用李龙眠法为白描,与玉山主人(顾瑛)友善,曾绘《玉山雅集图》,会稽杨廉夫为之序(引自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三集》中“贞期先生张渥”小传,中华书1987年1月出版)。著有《贞期生稿》一书。
“九歌”为《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此加工或改作而成。共十一篇,计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曾以此为题,创作《九歌图》,《宣和画谱》有记载,今已失传。宋元时期颇有学习李公麟画法绘制《九歌图》的,张渥即是其中较著名者。
据元末明初人贝琼《清江文集·卷二十三》记,张渥曾为周伯琦之子周克复画过一卷。按“九歌”十一篇,除最后一篇“礼魂”外,其余每篇一图,后由周伯琦以小篆书“九歌”原文。该作今亦失传。
现存的张渥所绘《九歌图》,除上述《九歌书画册》中被徐先生鉴为张渥所画的一册外,尚有三本传世之作。上海博物馆藏张渥画、吴叡篆书“九歌”一卷(下文简称“上博本”),创作时间为至正六年(1346)九月既望,卷后有元张雨、明姚汝循、詹景凤等人题跋,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等书著录。吉林省博物馆藏张渥画、吴叡隶书“九歌”一卷(下文简称“吉博本”),创作时间为至正六年冬十月,卷末有元倪瓒题记,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三编》等书著录。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张渥画、褚奂隶书“九歌”一卷(下文简称“克博本”),创作时间为至正二十一年(1361)三月,徐邦达、王季迁旧藏。迄今为止的研究、出版物似无所质疑,并分别以为是张渥绘画,吴叡、褚奂书法的代表作。但将这三作放在一起考鉴,还是有些问题可做讨论的。
| 问题之一 |
上博本、吉博本两件作品,按吴叡书后款题时间,前者为至正六年九月既望,即该年的九月十六日;后者为至正六年冬十月,两本的创作时间,前后只差一个月左右。张渥所画“九歌”中人物均为二十余人,且用工整的白描画法,更有龙、龟、树石等动植物的多种画科物象。即便是一个职业画家,用这么短的时间來完成,恐怕也非易事,何况对于张渥这样有着文人身份的画家,他会这样如此废寝忘食地作画吗?同理,吴叡(1298年至1355年)为元代古文字学家、篆刻家、书法家吾丘衍的弟子,不仅擅篆、隶书,也长于古文字的考辨,即也非职业书手。这两本《九歌图》,仿佛二人一起合作一般,张渥在每一段画后,又均留下一定的书写空白处,由吴叡或篆或隶书写“九歌”文辞,倘一定说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否太牵强了。
| 问题之二 |
上博本在“九歌”诸图的最后一段“国殇”图左下书“淮南张渥”四字款,并钤二印。吴叡在其后另一接纸上用小篆书“国殇”、“礼魂”二段“九歌”文辞并书款。这是正常、合理的规制。吉博本则不然,在该卷最后“国殇”一图完成后,画家并未书名款,而由吴叡接着以隶书书“国殇”文辞六行,再以又接纸上接着书写并书款。而张渥的“淮南张渥临”五字款及两方钤印,则在吴叡款书后下的空余位置上。也就是说,张渥的绘画完成后,要等吴叡补书“九歌”文辞后,才在其后的空白处书自己的名款并钤印。而吴叡在书后的款识中说,张渥为一个名为言思齐的人画好《九歌图》后,他以隶书书“九歌”于每图之左。既然张渥为言思齐作,为何自己不书受画人姓名,而要吴睿指出?又怎么会待吴睿书写完毕,才在其后补写自己的名款、钤印?事实上反成了后来者居上,有违常规、常理。
| 问题之三 |
徐邦达先生《有关何澄和张渥及其作品的几点补充》一文中指出,上博本“其款字在我的记忆中似乎与《吉博本》结体上有些相像(笔法则很似清初人),但较弱,不知是否系从《吉博本》上减一字临下的(临摹者往往喜欢少写几个字以利‘藏拙)。目前因二本分在两地,未敢遽下断语,希望能够汇合在一起对比一下,以明真相。”(该文刊于1989年11期《文物》杂志)这是老一辈专家客观、认真的治学态度。及今,我们有了原尺寸、清晰的出版物可资对比了。对比一下,上博本的款书“淮南张渥”四字与吉博本“淮南张渥临”五字款书,确实有些相像,但吉博本款书同样书法不佳。又,两本款书下均钤“张渥叔厚”白文方印,相比鉴也并非同印。如上博本印中的“渥”字,较吉博本篆字略显宽疏而体势不同,且笔画偏瘦而弱。如果依徐先生所鉴,上博本的款书为伪添,则该本原无名款只有张渥的两方钤印。而吉博本的款书并不比上博本的款书更好些,且两本所钤名款印也有差距,又该如何看待呢?是否原本均无款、印,又均为后添呢?而克利夫兰本就属于没有张渥名款的一种。
| 问题之四 |
克利夫兰本,即褚奂隶书“九歌”的一本。按褚奂书后题识:“淮南张渥叔厚所画,妙绝当世。□□□□□家藏,请予书其辞,因识于左云。”空缺五字为刮去藏者姓名,似表示藏者子孙典卖家藏时,以掩盖羞愧之情。依褚奂题识,他是应藏者之请而为此图书写“九歌”之辞。但我们注意到,该卷第一接纸画“东皇太一”;第二接纸首书“东皇太一”诗词,接着有“云中君”一画及“云中君”诗词。最后一接纸,先后有“山鬼”一画,“山鬼”诗词;“国殇”一画,“国殇”诗词,最后为褚奂题识。按照这第一接纸和最后一接纸的现状,如果我们还原到褚奂未书“九歌”之前,即原藏者收藏的是怎样一卷画呢?也就是每段图画的前后,都会按照“九歌”中相应诗词的多少,留下空白纸,而且没有画家的名款。在上文中我们指出,张渥、吴叡二人似乎在合作,这里显然不是合作,而是先有画后补书的时间差距,而似乎是画家知道会有人补书,并且是吴叡的书法弟子褚奂。此外,该卷没有画者名、印,褚奂却在他人收藏的画卷上前后钤下了18方自己的印信,以及五方骑缝印,须知卷中每一接纸的骑缝处,大都应由收藏者钤骑缝印,以示首尾的完整。在他人收藏品上钤骑缝印,也是不合常规的。大概是老师教学生的。上博本上吴叡同样也在卷中钤下了自己的四方骑缝印,显示出书者不拘常规的“强势”。
| 问题之五 |
如果我们将吴叡、褚奂二人的隶书“九歌”并在一起比鉴,不难发现二人隶书的结构、笔法似出一手。即便褚奂师从吴叡,但两作的书写时间,一为至正六年,一为至正二十一年,前后相差十五年,其书法之像,似乎时间在这里停摆了。依常识,即便同一人在十余年前与其后写的字也会有所差别,更何况是两个人。清人吴升《大观录》一书记上博本中吴叡隶书,评为“笔画过于雕刻耳”,这一评价是中肯的。元郑元祐有“古书行赠吴孟思”一诗(参见清顾立嗣编《元诗选·初集·庚集》中郑元祐《乔吴集》,中华书局1987年1月出版),诗中夸赞吴叡书法特点为“囊锥画沙泯芒角”,即笔法中锋,圆劲浑厚而不刻露。我们从吴叡的篆、隶书及褚奂隶书“九歌”的书法,大概体会不到“泯芒角”的特点,相反过露锋芒了(本文待续,敬请关注2017年第5期《中国收藏》刊登的下篇)。
(注:作者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元张渥《九歌图》三作辨伪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