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韵
企业家收藏不是新鲜事儿,但藏品能被专业人士认可者不多。王永良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2013年1月2日,“2012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北京民间流散宫廷文物专题展Ⅱ”在北京天宝润德古玩文物艺术会展中心揭幕。这场高水准的展览,展出了陶瓷、玉石、掐丝珐琅、家具、佛像等81件珍品,重现了“皇家气象”。6天后的1月8日,浙江省博物馆“吉祥如意——翰越堂古代艺术品特展”开幕,这个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承办的展览,展品141件。这两场展览的展品均系浙江绍兴翰越堂控股有限公司提供。这也让一向低调的翰越堂堂主王永良显露出来。
南人北相。魁梧的王永良,身高一米七八,满头浓发,手骨粗大,不熟悉的人第一眼会判断他是北方人,却听到一口“吴侬软语”。他曾任绍兴小小企业总公司总经理,没有文博专业背景,是如何令收藏界认可的?“我觉得,我是一个只要喜欢的事情,我就一定会把它做好的人”。
王永良的人生经历,也确实如他的自我评价。
从工人到企业家
王永良1957年出生于唐诗“日出华舍万丈绸”描绘的纺织之乡——浙江绍兴县华台镇。从清末始,这里逐渐发展成绍兴丝绸的重要产地,绸庄、钱庄、饭馆、茶馆、酒肆林立,四方商贾云集,有“小上海”之称。
1972年,初中毕业的王永良进入华舍镇一家居委会办的东方红纺织厂。一年后,他感觉做袜子能赚钱,于是,到外地买来几张手动织袜机,请上几名工人,开始人生的第一次自主创业,两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创业以失败告终。经过心理调整,1980年他进入小小公司的前身——绍兴县绸缎厂。凭着聪明勤快,从不起眼的挡车工、机修工,王永良一步步升至厂经营科长。但因厂领导较为保守,坚持稳稳当当“走细步”,怀有雄心壮志的王永良于1982年选择辞职,回到老家养鸭。即便养鸭,王永良也有模有样,很快成为全县最大的养鸭专业户。
与此同时,绍兴县绸缎厂在亏损中“挣扎”。绍兴县柯桥区区长马仕良想到了王永良,“三顾鸭棚”力邀出山,重情重义的王永良毅然以6000元贱卖鸭群。1984年6月,王永良重新踏人绍兴县绸缎厂。
1985年6月,王永良担任了绍兴县绸缎厂厂长,他誓言要让这个濒临倒闭的工厂“起死回升”。他提出了一个方案,开发锦纶丝替代生丝。终于,仿真七彩织绵出来了,通过了绍兴市科委的新产品鉴定。消息传出,客商纷至沓来。绍兴县绸缎厂当年赢利70万元。
当时,绍兴纺织业每年需涤丝十多万吨,而本地只能供应十分之一。敢冒敢闯的王永良抓住了规模化的机遇。1988年,利用其他厂家等待观望之机,他筹集100万元资金上了涤纶加弹设备项目,从黑龙江涤纶厂买回两台FK5涤纶加弹机,又通过中国环球租赁公司,从日本村田涤丝生产设备专业公司引进两台33-2高速花色牵伸变形机,生产出涤纶低弹丝和上乘的差别化纤丝,为绍兴地区的纺织企业开发产品起了主导作用。
没等同行们反应过来,王永良又投资4000万元,从德国引进年产4000吨的POY纺丝生产线,与香港吉雄公司合资上了条年产1.2万吨的仿真丝生产线和6500吨加弹生产线。
有了可供喷水织机生产的超细弹仿毛仿真丝原料,王永良决定上马与第三期工程配套的第四期工程。“爬得高、摔得狠。”王永良身边的人纷纷劝他不要把步子迈得太大。“绍兴的纺织厂大多小打小闹,胆子来得小。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轻纺市场这么大,我就是要冲一冲,超常规发展。”王永良坚持自己的决定。
谁也没想到,几年的功夫,占地358亩、总规模为800台喷水织机和改造1亿米印染后整理生产线的第四期工程开始了。王永良同英国、日本等国客商合资8900万美元,组建了热电厂等三家中外合资企业,分别经营,全部投产后,产值达20亿元以上,利税达3亿元,投资回收期仅2.5年。
一个新的“纺织王国”就这样诞生了,1992年12月小小企业总公司正式注册。“大企业的名字是‘小小,这反而能让人记住,也是一种广告效应。”王永良解释。中共绍兴县委、绍兴县政府将小小公司列为“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样板企业,在全县介绍、推广;小小公司也成为浙江省“乡镇企业排头兵”。《绍兴日报》总结了“王永良现象”:代表一种精神,这就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富有危机感和超前意识,敢冒风险,积极开拓,任劳任怨。而“领先一步,招贤揽才,公而忘私”的“王永良效应”一时成为浙江企业界关注的现象。纺织工业部还将小小公司列为“八五”期间“全国化纤行业技术改造样板企业”。
攻城容易守城难。王永良认为企业的成败,人才是关键。为广揽天下英才,小小公司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平台刊登招聘广告,这在当时可是石破天惊之举。刹那间,全国各地科技人员应聘的来信、来电5000多封,飞向了绍兴。来自天南海北的250名科技人员,落户在这家乡镇企业。王永良善待员工,待遇优厚,解决住房、配偶和孩子所有问题,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踏踏实实为工厂做事。
经过九年的艰苦创业,王永良将一个原先只有29台旧式织机、38名工人的乡镇小厂变成了一家拥有30多亿元固定资产,职工1万多名的集化纤、纺织、印染、机械、建材,电子、精铸、商贸等多业并进的企业,成为国家大型企业、全国先进乡镇企业、中国100家最大化学纤维企业、中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王永良也获得了绍兴市十大新闻人物、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4年)、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1993年度)、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等荣誉称号,任中华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等职,出席全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等活动。
事业的成功,使王永良可以轻轻松松地享受胜利的果实,但是他没有。他又转身踏入一个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文物收藏。
从企业家到收藏家
“我收藏始于1992年。凭着兴趣,在集市上买些古董。”王永良说,“后来在报纸上看到有拍卖会,才慢慢涉足文物艺术品拍卖。我第一次参加拍卖会是1994年11月9日,朋友帮着在中国嘉德拍场上买了件玉器。”
由于时间久远,王永良记不得第一次竞得的是件怎样的玉器,但是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的一些老员工都知道有他这一号。爱玉的他,常常包下一个玉器专场,深受拍卖行欢迎:“一场拍卖会,只要我到场,就算成功了。印象中,有多家拍卖行的多个玉器专场基本是我一人独揽了。”王永良赶上了好时候,艺术品价格不像现在这般昂贵,和他一起出入拍场的是香港收藏家张宗宪这样如今在业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等一的人物。他们也都成了朋友,时常互通有无。“我们这些人是中国大陆进入艺术品拍卖领域的第一批人吧!”
很多企业家搞收藏,花了巨资,所藏却多是赝品。王永良庆幸涉足收藏的时候,身边有朋友相助。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兼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总经理秦公告诫他:收藏一定要选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高者来收藏,差点的即使便宜也不要动心。“以前,我参加拍卖,都靠别人掌眼,竞买原则是挑封面和封底拍品,和竞买者多的拍品。尤其是张宗宪这样的藏家竞拍的拍品,我就跟在他后面举牌。事实证明,我的方法还挺有效。”王永良笑着回想初入拍场的窘境。随着眼界拓展,王永良也将收藏触角慢慢地伸向了国际市场。在国外待久了,落下了一个“后遗症”:晚上精神特别好。他称至今还在倒时差,这一倒就是十多年。
提到秦公,王永良感慨颇多:“当年,秦公和我的关系,就像兄弟,可惜他英年早逝。我还记得1998年11月15日,北京翰海秋拍移师到浙江绍兴,就在小小大酒店挥槌。《石渠宝笈》著录的金廷标《听泉图》拍得45.1万元——2010年5月15日在中国嘉德再上拍场,以4513.6万元易手。”
1997年绍兴翰海拍卖行(2005年更名绍兴翰越堂拍卖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王永良正式转入到文物收藏领域。绍兴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孕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明代书画家徐渭,明末清初的画家陈洪绶、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革命家秋瑾、文学家鲁迅和政治家周恩来等杰出人物,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这方水土有收藏的传统,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我本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绍兴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滋养了我,成就了翰越堂。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弘扬中华文化和古越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他解释翰越的涵义:…翰有浩瀚、翰墨之意,‘越有超越、飞越的意思,且‘越又是绍兴的简称。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把我们公司打造成为既有文化,又可以不断超越自己的企业品牌,希望我们公司能像这个名字一样不断进取。”
“从纺织界转入收藏领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王永良表示。竞争激烈的中国纺织业是成熟产业,刚兴起的艺术品领域则有未知的市场空间。“我要涉足他人没有涉足或很少很难涉足的领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蓝海战略。”
王永良以超前的眼光和胆识、果断的行动进入到了艺术投资收藏领域,与秦公等人成为中国大陆文物拍卖的重要推动者。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地位在中国大陆刚确立,文物拍卖初兴,反对声和质疑声高过支持声。正是王永良这样义无反顾的买家,促进了文物拍卖的发展。“我还带动了周围朋友参与进来。这些企业家目前活跃在艺术品拍卖市场。”
自参与艺术品市场后,王永良及其领导下的翰越堂在全球各艺术品拍卖场源源不断地购藏中国艺术品,是江浙企业收藏群体中的重要一员。迄今,涉及的藏品达数万件,包括《石渠宝笈》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著录的精品,如北宋佚名《摹郭忠恕四猎骑图》、北宋李公麟《丹霞访庞居士图》、南宋马远马逵等《山水人物花卉册》,明代沈周《春岫乔林网》、唐寅《阳山积雪图》、徐渭《草书卷》、吕纪《红梅斑鸠图》,清代郑板桥《竹石图》、金廷标《多尔衮像》及明清家具黄花梨顶箱大柜、紫檀宝座,等等。
王永良对艺术品的爱好广泛。书画、玉器、瓷器、佛像、杂项、家具,甚至钱币都有涉猎,眼力也日益精进。他说:“入了这个行,就出不来了,上瘾,在没有人掌眼的情况下买到精品的感觉特别好,非常有成就感,并且什么门类都喜欢。”
现在,投资人出入拍场频繁,朝买夕卖,换手速度极快,王永良感叹:“那不是投资,更不是收藏,只能算是投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常常是只进不出。我偶尔卖些艺术水准稍差的藏品,也是为了回笼资金继续收藏。”
如今,翰越堂发展为知名经济文化企业集团,下辖拍卖、典当、文化投资、珠宝等公司。翰越堂建筑是王永良1995年亲自策划和设计的,并于同年下半年动工修建。王永良说灵感来自北京恭王府和苏州园林。大宅子古香古色,庋藏着3万余件文物艺术品。
以艺术展览彰显绍兴的文化底蕴是翰越堂的重要使命,“绍兴市县领导对发展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中共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绍兴市长钱建民非常关心翰越堂的发展,多次到企业调研,和我们共同探讨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在市县两级领导支持和胁调下,翰越堂计划在兰亭书法馆、雕塑馆、皇家艺术馆、如意馆、玉器馆、文房四宝馆、掐丝珐琅器馆等展馆基础上,建设纺织品博物馆、兰亭故事馆、绍兴历代名人墨迹馆、青铜器馆、明清家具馆等馆群和文化产业综合体,将翰越堂打造成绍兴文化的一张新名片。”王永良对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马怡运)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企业家转收藏家:“王永良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