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
阳文斌
【摘 要】新莽嘉量是王莽推行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器之一,它反映出西汉时期精湛的铸造工艺及高超的科技水平。“新莽残量”拓片出自新莽嘉量铜器,是况氏后人捐赠的况周颐先生的生前珍藏之物。本文通过这张珍贵的“新莽残量”拓片,讲述新莽嘉量的历史意义、传世以及拓片的流传经历。
【关键词】新莽嘉量 度量衡 况周颐
在桂林博物馆的《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陈列展示着一张拓片(见图1)。拓片中央墨拓部分有篆书铭文81字,墨拓正上方有“新莽残量”四个楷书大字,左边题有“戊午六月蕙风属疆邨”,并附白文方印“朱祖谋印”。墨拓左下方两个朱文方印分别为“況周仪收藏金石文字”“辛亥更名周颐”,右边三方印自上而下分别为“巨来珍藏”“阮盒审定”“春归草堂”。此张拓片为况周颐①先生的后代捐赠的况周颐先生遗物之一。
一、新莽残量的历史背景
“新莽残量”拓片墨拓铭文是新莽时期著名铜器新莽嘉量上的铭文。新莽嘉量又称新嘉量、新莽铜嘉量,是王莽为推行统一度量衡制度所制造出来的标准器量。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王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公元9年,王莽推行了统一度量衡制度,命人依照大学者刘歆的考订,制造标准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作为全国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并在所有标准器上刻上诏书铭文。
新莽嘉量,据《汉书·律历志》记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其法用铜,方尺而圆其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以縻爵禄。”其主体为圆柱体,外壁正面刻81字篆书书写的诏书铭文。上部分为斛量、下部分为斗量(见图2)。左右两侧各有一小圆柱体,左边为升量,右边上为合量,下为龠量。每个分量上都刻有分量的铭文。
新莽嘉量设计巧妙,测量数据准确,反映出西汉时期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和高超的科技水平。它作为王莽推行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器量,也为后人研究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二、新莽嘉量的流传
(一)新莽嘉量的传世
新莽嘉量实物,传光绪二十七年(1901)山西河东某县出土②。出土时仅存斛量周围的一小半,宽约53.3厘米,高26.2厘米。所幸残片上莽量81字总铭完整无缺,故疑是新莽嘉量之残片,此残量原归端方③(见《陶斋吉金录》卷四),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桂林博物馆所藏“新莽残量”拓片即出自此残片,由此可知此拓片为何拟名为“残量”。
另有马衡在《新嘉量考释》中写故宫有一完整件“1924年冬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故宫物品,得之于坤宁宫。虽已埃掩尘封,而物尤无恙。此不独古物之幸,抑亦学术界之幸也。”此件被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为新莽嘉量完整器形。
(二)“新莽残量”拓片的来源
光绪三十一年(1905),端方时任两江总督,他醉心于古玩收藏,收藏頗丰。端方收集了汉唐著名的碑帖、金石、彝器等,但他无功底审定著作。因慕况周颐名,特聘况周颐为座上客,职名文案,专司金石考订,并与著名的金石考据家褚德彝④共同纂审《陶斋藏金》诸拓。况周颐嗜好金石文字,凡有碑版无不罗致。端方十分器重况周颐,让他担任江楚编译官书局总纂事。因此,端方在与况周颐分别时,赠“新莽残量”拓片作为分手礼。况周颐得到“新莽残量”拓片之后,分别钤上自己的收藏印(況周仪收藏金石文字)、更名印(辛亥更名周颐)、审定印(阮盒审定),足以表明他对此拓片的珍视与喜爱之情。后又邀朱祖谋为其题端、钤印。
况周颐先生去世后,此拓片被況氏后人卖出,由叶公绰买进,送交况周颐的女婿陈巨来。在况周颐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寄居于上海的況氏子女況又韩、況绵初、陈巨来等人,遵照其父亲怀念家乡的遗愿,将保存下来的30余件况周颐先生的遗物、遗稿、藏书等,捐赠给桂林文博部门,“新莽残量”拓片就是其中之一。
三、拓片的解说与鉴赏
(一)铭文释义
“新莽残量”拓片的墨拓部分铭文为小篆字体,字体延续秦小篆风格,笔画爽劲而略呈弧形,主体结构方扁,文字转折处强调方整。下垂笔画以夸张方式拖长,整体结构显得规整而又不失险峻,挺拔俊美,生动有趣(见图3)。其文字如下:
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既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沉。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大意为:
黄帝是我的初祖,他的美德汇集到虞帝。虞帝是我的先祖,他的美德又辗转汇集到了新朝。戊辰年(公元八年)岁星(木星)运行到了大梁之次,北斗星的斗柄正指向苍龙星系。天下安定,上天命我继承汉代的天下,拥有所有的臣民,于是建立国号,即真天子位。以建丑之月作为岁首,社稷长寿兴隆。制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考察精细且合乎前人的制度,在岁星运行到实沉之次的己巳年(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把新朝的度量衡制度诏告天下,令各郡国遵照执行。让子孙后世,享有天下,而传之于亿年万代。
王莽在诏书中宣扬“君权天授”的思想,试图通过改制稳定政权。通过制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体现他顺天而为继承汉代的天下,从而达到对国家的长久统治。
(二)题端及钤印
拓片上部分有朱祖谋⑤的题端及印:“新莽残量”“戊午六月蕙风属疆邨”“朱祖谋印”。况周颐以才学自负,且性情孤傲清高,能得况周颐的邀请为拓片题端,可见朱祖谋才华横溢,令人佩服。据王鹏运《强邨词》序云“昨況夔笙渡江见访,出大集共读之,以目空一世之況舍人,读至《梅州送春》《人境庐话旧》诸作,亦复降心低首。”王鹏运眼里的况周颐有点“目空一切”,只有读到朱祖谋的词时才心服口服。
拓片右边钤“巨来珍藏”印,此印出自20世纪杰出的篆刻家、著名书画家、诗人陈巨来⑥。陈巨来是况周颐的女婿,他学诗曾得到过况周颐的指点,以篆刻技艺扬名海内外,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叶恭绰、张大千、溥心畲等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都争着请他刻印。況氏后人将“新莽残量”拓片卖出后,购入拓片的叶恭绰遂将此拓片送交于陈巨来。陈巨来得此拓片亦感慨颇多,遂在拓片上钤上自己的珍藏印。
四、结语
这张“新莽残量”拓片几经辗转,如今珍藏于桂林博物馆,并在桂林博物馆新馆开馆之时,于《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展中与众人见面。我们可以从拓片中看到王莽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见证,也能够从拓片中读到几位名人之间的历史渊源。一张拓片,是历史的微缩,也是历史的凝聚,值得我们深入地发掘与研究。
注释:
①况周颐(1859—1926),原名周仪,后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生,号芸台、阮盒、阮庵、阮陶,晚年号蕙风词隐。广西临桂(今桂林)人,是晚清四大词人之一。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②马衡《隋书·律历志十五等尺》云“闻系清末时孟津所出。”《新嘉量考释》云“1901年,山西河东某县出一残器。”
③端方(1861—1911),托忒克氏,字午桥,号句斋,满洲正白旗人。著有《陶斋吉金录》等。
④褚德彝(1871—1942),近代篆刻家、考古家,著有《金石学续录》《竹人录续》《松窗遗印》等。
⑤朱祖谋(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有《疆村词》。
⑥陈巨来(1904—1984),原名斝,字巨来,号墒斋,别署安持、石鹤居士等,浙江平湖乍浦镇人。著有《安持精舍印话》。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马衡.新嘉量考释[J].故宫博物院,1936.
[3]马衡,傅振伦.凡将斋金石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1).7.
[4]赵平.桂林轶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