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风花雪月”题字瓷器琐谈

风花雪月的事王志霞 杨建军宋金元时期,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题材在民窑瓷器上流行。这些文字或由硬质工具刻划、或由软笔书写而成,内容丰富,书体多样,于陶瓷、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早在1923年,张厚璜、李详耆先生的《钜鹿宋器丛录》已有瓷器题字章节,可视为瓷器文字研究之发端。笔者在收集

风花雪月的事

王志霞 杨建军

宋金元时期,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题材在民窑瓷器上流行。这些文字或由硬质工具刻划、或由软笔书写而成,内容丰富,书体多样,于陶瓷、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早在1923年,张厚璜、李详耆先生的《钜鹿宋器丛录》已有瓷器题字章节,可视为瓷器文字研究之发端。笔者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时发现,除大量诗词曲外,“风花雪月(或称雪月风花)”四字组合出现频率较高,或阴线刻划,或蘸釉挥毫,别有一番意趣。为什么这四字能够在瓷器上较为集中的出现?其中是否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风花雪月”题字瓷器进行归集梳理,尝试借助古代文献来分析探讨“风花雪月”语义变化及其与器物之间的关系。

一、“风花雪月”题字瓷器的发现情况

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推进以及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展,愈来愈多的“风花雪月”题字瓷器进入我们的研究视域,按器类可分枕、罐、瓶、壺、碗盘等几类。

(一)枕

枕1(图一,1),金代,观台磁州窑址出土,编号为T3H2:384,长20、宽14.5厘米,八边形,枕面出檐,白釉泛青,有少量长条状开片。枕2嘲(图一,2),金代,长26、宽19、高11厘米,枕墙四周饰以折枝花草,黄白胎泛红,胎体轻薄,釉面有细小开片。枕3(图一,3),金代,波士顿美术馆藏,施绿釉,枕面以篦划纹分成三区,中间阴线刻“蝶穿柳径烟笼玉,莺坐榴花火炼金”诗句,诗句左右两侧分刻“风花”“雪月”四字。山西侯马工作站藏2件刻写文字枕,造型一致,尺寸接近,应同为元代器物,其中一件(图一,4)长29.5、中宽12.3厘米。

(二)罐

罐1(图二,1),旅顺博物馆藏,1962年普兰店市同益乡出土,直口,卷沿,丰肩,鼓腹向下内收,底内凹并施釉,罐内施褐色釉,釉面有细小开片。器身由四组弦纹将装饰图案分成三区,上部绘以3组竹纹,中部以行草横书“风花雪月”四字,每字之间绘以相同变形花草纹图案,下部以行草横书“清酒肥羊”四字。罐2(图二,2),2003年内蒙古林西县元代陶瓷器窖藏出土,敛口,圆唇,直腹微鼓,平底。口径11.6、高16.4、底径6.5厘米。腹部饰“风花口口”四字,右旋,后两字简报中未能明确为哪种文字,但通释为“风花雪月”,本文仍依此说。

(三)四系瓶

“风花雪月”题字瓷器中,以四系瓶存世量最大,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十余件之多。瓶1(图三,1),郑州博物馆藏,高27.5厘米;瓶2(图三,2),中牟文管所藏,高28厘米。两瓶造型风格一致,肩部装饰两道弦纹,下腹部绘一道粗弦纹,中间褐彩草书“风花雪月”四字,右旋。周口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图三,3),高28厘米,四字行书,右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在平顶山叶县常村乡文集村出土一件残器(图三,4),尺寸不详,四字行书,右旋。以上四件四系瓶应同为河南瓷窑烧造。另外,见于著录的还有多件,如河南博物院藏瓶,济青公路章丘段M71:2瓶,《磁州窑四系瓶》一书收录的6件瓶。

(四)梅瓶

梅瓶1(图四,1),见于《磁州窑藏珍》一书,高30.5、口径4、底径8.5厘米,四字右旋。梅瓶2旧(图四,2),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藏,高38.5、腹径15.5、底径8.5、口径4.5厘米。瓶身修长,小口,尖唇,削肩,曲腹。腹中部向下渐收,至底部向外撇。自肩部至底部用5组弦纹(每组3道)将瓶身花纹分隔成4区。主要装饰有变形卷草叶纹、牡丹花纹。下腹部题写“风花雪月”四字,右旋,横书。梅瓶3(图四,3),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高37.9厘米,双钩阴线刻划文字,四字左旋。梅瓶4(图四,4),见于曹克家、王书文二位先生所编《宋代民间陶瓷纹样》,因为是摹绘图,又因资料来源复杂,一时无法确考其收藏单位以及四字内容,但与梅瓶3比对,“花”字可辨(图五),故暂且列入,以备后考。梅瓶5(图四,5),1983年10月陕西凤翔县曲湾公社杏树沟大队桑园村金代瓷器窖藏出土,高约30厘米,剔刻文字,四字左旋。

(五)扁壶

扁壶,1件(图六,1),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高26.6、口径5厘米,壶壁绘圆形双边栏,内草书“风花雪月”四字。

(六)碗

碗,2件。原定名或称碗或称盘或称碟,兹迳称为碗。碗1(图六,2),旅顺博物馆藏,口径13.8、底径6.5、高3.2厘米,大连市金州大李家乡出土,应为许明纲先生记载1958年金县金家沟北大壕出土两件风花雪月题字瓷碟中的一件(图七,2),另一件不明。碗2(图六,3),出于绥县三道岗沉船,口径9.8、足径4.1、高4厘米。

囿于资料所限,风花雪月题字瓷器实际存世数量要远远大于如上所列,在《河南禹州神厘镇发现一批瓷窑遗址》中提到有器物底部书有“风花雪月”字样,尚未得见实物及图片。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风花雪月”题字瓷器资料能够尽早公之于世。

二、文献中“风花雪月”语义演化之概略

“风花雪月”在不同语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在今人应用习惯里似乎贬义意味更多一些,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其语义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的过程,且中性偏褒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借助古代文献,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风花雪月”一词的发展脉络。

宋代以前,可视为“风花雪月”的萌芽阶段。风、花、雪、月是人们最为常见的自然物象,四字既能单独成义,亦可通过不同的组合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风花、雪月、风月、风雪、雪花、花月,等等(图八),均是古代诗词吟咏的对象,简以风花、雪月二例示之。

风花:南朝梁何逊(472-519)《赠王右丞诗》:“游鱼乱水叶,轻燕逐风花。”江总(519-594)《长安道》:“日暮延平客,风花乱舞衣。”《东飞伯劳歌》:“风花一去杳不归,祗为无双惜舞衣。”虞世南(558638)《春夜》:“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郑情(?-710)《折杨柳》:“风花滚成雪,罗绮乱斑斑。”杜甫《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薛涛《春望词》:“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白居易《寄同病者》:“或有始壮者,飘忽如风花。”此间“风花”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既是诗人对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美好自然景象的直观描写,又有对繁华易逝、人世飘零的黯然神伤。

雪月:贾岛《酬胡遇》:“游远风涛急,吟清雪月孤。”李商隐《无题》:“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沉静的夜晚,天空明月高悬,地上白雪相映,一派清寂幽旷之象,此时此景,也最能触动文人的心绪。可以说,这些两字组合奠定了“风花雪月”四字组合出现的基础。晚唐时,最终出现了四字的组合,郑谷(约851-910)《府中寓止寄赵大谏》:“雪风花月好,中夜便招延。”尽管四字排列次序与我们通常所见的“风花雪月”或“雪月风花”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是显而易见的。

到了北宋,“风花雪月”已经以完整面貌出现,邵雍首先将“风花雪月”与四时节令联系在一起,在其《<伊川击壤集>序》中说:“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其诗中也能看到类似表述,《春天吟》:“春秋冬夏能无累,雪月风花都一连。”《答人》:“四时风花雪月景,都与收来人近编。”这一时期,“风花雪月”指代四时节令的同时,已有喻指诗文的含义,邵雍《首尾吟》:“皇王旁伯经褒贬,雪月风花未品题。”黄庭坚《醉落魄·一斛珠》:“雪月风花,不醉怎生得。”均是很好的例证。

再后,随着金元散曲、雜剧、明清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出现并流行,“风花雪月”语义逐渐分化,走上不同的路径。一条路径是继续保持“雅化”,与格调清远的诗词曲、四时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再如元代无名氏《鱼篮记》:“春夏秋冬四季天,风花雪月紧相连。长江不见回头水,人老何曾再少年。”

清代《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四宜书屋》乾隆诗文:

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居处之适也。冬有突夏,夏室寒些,骚人所艳,允矣兹室,君子攸宁。

秀木千章绿阴锁,间间远峤青莲朵。

三百六日过隙驹,弃日一篇无不可。

墨林义府足优游,不羡长杨与.暇娑。

风花雪月各殊宜,四时潇洒松竹我。

另一条路径则是“俗化”(即流行文化),用以描述男女爱情以及不羁的生活方式。元代乔吉《扬州梦》:“毕罢了雪月风花,医可了游荡疏狂病。”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高俅)每日三瓦两合,风花雪月。”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诸杂院爨”“拴搐艳段”条下均有“风花雪月”之名目,内中区别待考。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亦有“风花雪月”科,有学者将之与“烟花粉黛”科进行比较研究,初步认为两科分别对应了“才子闺秀爱情”和“士妓爱情”,于风花雪月语义演化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瓷器“风花雪月”题字意蕴浅析

(一)指代诗文与四时

瓷器题字有装饰性和非装饰性之分,这在瓷枕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唐代“裴家花枕”“杜家花枕”刻写文字,宋金元瓷枕底部大量的窑户戳印文字以及墨书纪年纪事文字,均可称为非装饰性文字(磁州窑瓷枕枕面釉书“彰滨逸人制”应归入此类)。本文瓷枕上“风花雪月”题字无疑是装饰性文字,但它显然又与福德、福德枕一只、大吉、长命枕、见贤思齐、清静道生、宜男小枕、招财利市、劝鬼(文字抽象,配饰怪异,有研究者认为是道家符咒)等文字寓意存在较大差别,将之归入吉语、格言类均不妥。从时代上分析,观台窑址发掘出土的风花雪月枕时代在观台三期,约在金海陵王天德年间至金宣宗兴定三年,符合“风花雪月”一词的形成发展规律。另外,以诗文为瓷器装饰在唐代长沙窑上已经出现,至金元时期,蔚然成风。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书有南宋无门和尚慧开(1183-1260)的偈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图九),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巧妙而又贴切地将风花雪月与春夏秋冬四季联系在一起。波士顿美术馆藏绿釉枕“蝶穿柳径烟笼玉,莺坐榴花火炼金”诗句描绘的是春夏之景(莺为夏候鸟,石榴花期在五月至七月),两侧“风花雪月”不仅仅起简单装饰作用,应该还与枕面诗文有一定联系,寓含四时之意。因而,笔者认为瓷器上的“风花雪月”极可能指代诗文或四时,既省却了书写大量文字的冗累,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有可能为古代酒令

在前文肯定瓷器“风花雪月”题字与诗文及四时存在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之所以又进一步提出“风花雪月”有可能为古代酒令的观点,主要还是基于对器物功能的综合分析。在不排除一器多用的情况下,文字在瓷器上的盛行,为我们明确器物具体功用提供了佐证。

四系瓶,就所见资料看,题字四系瓶中直接书有“酒”字的就有“好酒”“酒酒酒”“玉酒当宝”“清酒肥羊”“平李有酒”等,另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八思巴文“美酒”四系瓶,辽宁喀左还出土有一件“次壹平(瓶)好酒”三系瓶(原定名罐)。此外,四系瓶上还出现了诸如“梨花白”“竹叶青”“大都春”之类的酒名,由此可以确认四系瓶的酒具功能。

“风花雪月 清酒肥羊”罐同样是盛酒容器,用于酒器的大口罐不乏实例,如元代“梨花白”罐(图十,1)、“无深巷”罐(图十,2)、“秋露白”罐(图十,3),内蒙古林西县“风花雪月”罐虽在器型上与它们有一定差异,但用来作酒器亦为正常。

“风花雪月”梅瓶,有称梅瓶为“经瓶”者。孙机先生称为“长瓶”,并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中以实物为例对其酒具功能作了分析,如上海博物馆藏“清沽美酒”题字瓶和“醉乡酒海”题字瓶。另外陕西西安还出土有一件“风吹十里透瓶香”题字瓶,盛酒容器的功用从字面中就可识别。

“风花雪月”扁壶,同类器物如大英博物馆藏元磁州窑羊羔酒铭扃壶(图十,4),肩部折曲明显,不似“风花雪月”扁壶圆浑。壶口一侧题“白山贾家造”,另一侧题“羊羔酒”,显示该壶是作为酒器使用的。

“风花雪月”碗(或碟),在一器多用的情况下,用来饮酒亦非不可。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与酒关系至为密切,许多诗词都是在会宴过程中产生的。如唐代著名的“高氏三宴”(分别为晦日置酒林亭、晦日重宴、上元夜宴效小庾体),参与者众,得诗甚夥。一宴二十一人,皆以“华”字为韵;二宴八人,皆以“池”字为韵;三宴六人,皆以“春”字为韵。“华”“池”“春”三字均可认为是字令。我们再来看“风花雪月”四字,魏了翁(1178-1237)《次韵李彭州乞鹤于虞万州》:“宾朋满座酒如缸,雪月风花应接忙。”王磬(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人。约1470-1530年在世)《闰元宵》:“酒有情,诗添兴,催逼得雪月风花不暂停,运转丰登。”似乎有一条隐形的线把酒、诗与“风花雪月”四字贯穿起来,将“风花雪月”四字指向诗词酒令。但检索文献,唐皇甫松《醉乡日月》、宋窦苹《酒谱》、明袁宏道《觞政》、清张忽《南村觞政》、清郎廷枢《胜饮编》、清俞敦培《酒令丛钞》等均未有记载,是否因其覆盖面实在太广而无从着手?崇祯本《金瓶梅》第五十四回中,西门庆、常峙节、应伯爵、韩金钏等人在城外内相花园游玩,饮酒时西门庆行令,即“风花雪月”,要求四人依次说出含有风、花、雪、月的诗句。西门庆首先说出“云淡风轻近午天”,有“风”字;次常峙节说出“傍花随柳过前川”,有“花”字;应伯爵第三个说,却说出“泄漏春光有几分”,因没有“雪”字被罚酒;第四个“月”字本应由韩金钏说,韩金钏不肯,最终由西门庆以“月殿云梯拜洞仙”来完令。这也是笔者见到的唯一一条直接以“风花雪月”为酒令的记录,惜其出现时间晚于“风花雪月”题字瓷器。

综观本文所录诸器,主要为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民窑器物,相比官窑瓷器,其植根于民间的简拙率真特征自不必言,但一看到“风花雪月”四字即认为其“应为戏楼或妓院所用”,未免有失偏颇。马小青先生曾在《磁州窑四系瓶新证》一文中提及“风花雪月”与酒文化相关,但并未展开论述。“风花雪月”四字较集中地出现在瓷器上,虽不能完全排除时人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笔者倾向其更多地与诗词四时相关、与酒令中诗词雅令相关,体现的也是一种“俗中向雅”的文化情结。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风花雪月”题字瓷器琐谈

风花雪月的事王志霞 杨建军宋金元时期,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题材在民窑瓷器上流行。这些文字或由硬质工具刻划、或由软笔书写而成,内容丰富,书体多样,于陶瓷、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早在1923年,张厚璜、李详耆先生的《钜鹿宋器丛录》已有瓷器题字章节,可视为瓷器文字研究之发端。笔者在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