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豫北神像年画以大尺寸的中堂卷轴神像年画最具特色。这种形制的形成与当地的居住空间、敬神仪式密切相关。画面儒释道各路神仙,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同一画面中,体现了庄严中正、多元信仰与礼俗秩序的精神。
关键词:中堂;神像;年画民间信仰
一、豫北中堂神像年画的整体面貌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是豫北地区过年祭拜天地时所使用的印有神仙图像的年画,悬挂于“堂屋”正墙,主要以中堂卷轴的方式存在,俗称“天爷轴”“画轴”。这些神像年画主要以木版印制为主,也有少量画在布上的,多表现信仰、祈求等心态。这种中堂年画历史久远,流行区域以河南北部为主,相邻的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的广大区域也有使用。过去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悬挂,因需求量大,生产这种年画的作坊也较多,大致分布在安阳、濮阳、焦作、鹤壁、新乡等地市的50余个村庄,其中以滑县李方屯、马兰,濮阳市的濮阳县刘堤口,安阳市的内黄县北海头、马次范,汤阴县菜园集最有名。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变,神像年画的印制与销售逐渐衰落,更多成为文化研究的标本。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的种类主要有“一像”(又叫“独坐天”)“三像”“四像”“五像”“七十二位全神图”“文武财神”“佛祖”等。同一神像有不同版本,同一版本又有大小尺寸不同。大的能达半面墙,小的只有手掌大小。每张神像画面由不同的人物构成,少到一人,多的达八九十人。神仙名称包括天地三界神、佛、道各类神仙,常见的有玉皇大帝、财神、田祖、佛祖、观音、碧霞元君、泰山老奶等,大多是千百年来与中国民间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当地尊玉皇大帝为天界最高神,表达了对天的敬畏;田祖神农氏教人医疗与农耕,敬奉田祖以保佑丰收与健康;观音则以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得到民众广泛信仰;关羽忠义千秋,被奉为财神赐予人间财富与福荫;等等。中堂里的神像充分体现了豫北地区人民的崇拜和信仰,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独特的中堂形制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的功能主要用来敬奉与祭祀众神,其独特的中堂形式,与当地的居住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豫北传统家庭的居住方式以带有主房的院子为主,常见的有三合院、四合院,主房“堂屋”比较高大,坐北朝南,左右厢房围护。大户人家则有数进院落,家贫的也有三间土房。这种以单体建筑与院子组成的居住空间,能够满足当地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需要,尊卑长幼,分则各有处所,聚则庭院之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主房“堂屋”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区域,是具有举行祭祀、庆典等仪式兼具会客功能的空间,家庭中的祭祖敬神、婚丧嫁娶等礼仪活动都在这个空间举行。堂屋用于装饰悬挂的字画,一般都是正对屋门,习惯称为中堂字画。每逢过年,豫北地区各家都要在堂屋举行隆重的敬神仪式,正对堂屋大门悬挂被称为“天爷轴”、“画轴”的神像画,祭祀天地神灵,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时不但要悬挂神像,还要放置供桌,进行祷告祈福。而作为祭祀神灵图像的承载物,悬挂于“堂屋”中心墙壁的神像画,自然取代了平日中堂字画的位置形成了中堂的形式,传递着祭祀神灵的信息。从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十六神像悬挂期间,人们被禁止在堂屋嬉闹等对神不敬的举动,每日饭前先行敬拜,以示虔诚。过完春节,焚香磕头“送”神仙回天庭后,画在布上的神像“天爷轴”要卷起来储藏以备来年使用,木版印制的纸质神像“天爷轴”因便宜且较易购买就没必要收藏,有的家庭则充当中堂画来悬挂,直到新的一年来到觉得过于陈旧再行更换,千百年来这种挂像敬神的习俗在豫北地区代代相传。
豫北地区的中堂神像年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中堂画一样在神像画上配对联来营造祭祀氛围,常用的有:“宝鼎通灵香结彩,银台昭感烛生花”“灵应昭感垂万世,俎豆馨香永千秋”“青枝绿叶摇钱树,堆金积玉聚宝盆”等,横批多为“神之格思”“ 国泰民安”“如在其上”等。每幅对联皆字迹清秀,与不同题材的神像画面相结合,既彰显主题又不失文雅,很受百姓喜欢。同时,为了迎合市场,增加画面的趣味性与观赏性,聪明智慧的年画匠人还创造出了新颖的图文结合的字画对联,如:神仙题材的对联,八仙福寿对联——文字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仙人物对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个字都与一个神仙图像结合,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花鸟字对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巧妙地将文字与花鸟形象相结合,近看只是蝴蝶花鸟,远看才能分辨字形;梅花篆字对联——这是一种古老难辨的字体,像是一种神秘的符号,由于时代久远人们目前只认得下联是“日出富贵花开一品红”,横批是“自求多福”,上联有人猜测文字为“竹报栏杆竹长万年青”,有人则说是“竹报平安竹长千年碧”,但直至目前还无人能够辨识。这些字画结合、造型奇特有趣的对联,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同时配合神像年画强化主题,传递出丰富的年节文化气息。
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一)大尺寸、中轴对称的构图特点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画幅较大,在全国年画中少见,大的如《七十九位全神图》能达到139cm×75cm,画面上下七层,佛、道、儒诸神共聚一堂。而且同一种神像却印有不同大小的规格,如《五像》就有多种规格,尺寸从大到小不等。这种尺寸的变化其实也与张贴的环境有直接关系,往往因屋而设,大户人家厅堂高大,自然要大尺寸的,小户人家则选择尺寸略小一些的。总之,神像年画的“中堂”属性,决定了它的尺寸要与厅堂高度相适应,大小合适,画幅太小显得不够庄重。这也是豫北神像年画以大尺寸为主、区别于周边其他地方年画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形成大尺寸构图的原因,就是当地敬奉神灵的规矩是神灵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比如,家里原来敬奉的是一像《独坐天》玉皇大帝,第二年如果家里修盖房屋或者娶媳妇、生孩子等添加了人口,就会改为敬奉《三像》或《五像》,以示家大业大,辈分高的人家供奉的神灵就会更多,直至《七十二位全神》,神灵人数增加,画面尺寸自然也要增加,最终形成这种独具特色的大中堂样式。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画面严谨,构图以立式竖幅为主,所画神像皆为正面呈现,不管画幅大小、人物多少,多以中心构图为主,沿画面中轴线居中排列,左右对称,端庄大方。画面诸神遵从“主大从小”的人物安排习惯,排列有序,卑尊有分。中国传统社会强调伦理秩序,“礼,序也”,因此画面皆依诸神法力和功德,根据尊卑、主次、上下等的礼制秩序,呈左右均衡布局,形成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前有后的层次,严谨对称、秩序井然,整体呈现了中正、中和的程式美感。
(二)画稿沿袭古制经年不变,制作工艺“半印半画”
画稿样式沿袭古制,基本保持中堂神像的样式经年不变。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神的容貌是永远不会变的,这与其他地方的年画随着时代发展进行题材创新具有很大不同。这里的年画作坊通常会为每幅神像都留有一块“母版”,“母版”不做大量印刷,只用于印画样,印出画样后再翻刻新版用于大量印刷。一块印版印上几千张后就会严重磨损,模糊不清,再刻新版需要重新从“母版”获得画样,因此保存“母版”就是为了保持古版神像样式不失真。另外因为是用于祭拜,任何作坊都不能在神像画面上刻印字号,以示庄严,这也与其他地方年画上明确标示字号的做法不同。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基本采用木版印制的方式,可分为画样、刻版、刷印、着色、装裱五个工序。木板用料采用梨木,尺寸大的画幅需要几块梨木板拼接在一起,板与板之间巧妙地用木制锲子穿插,拼好后不漏痕迹,便于两面雕刻节省板材。刻版之前先要把梨木板刨平打磨光,将印好画稿的薄纸贴在梨木板上,用油刷透再进行雕刻,目的是让纸质画稿变脆,不钝刀。在刷印方面与其他地方的年画也有不同,像桃花坞、朱仙镇等地的年画多为套版,线版、色版同时使用。豫北中堂神像年画属于印版彩年画,也就是“半印半画”:先印出墨线黑稿,然后手工着彩,主要使用用水稀释过的半透明色,以黑、红、黄、绿、蓝五种颜色为主。这种制作方法是传统年画印制中最古老的方式之一,如我国发现的古版画唐代《金刚经扉页》、宋代《四美图》等也都是墨线版,这种方法解决了拷贝画稿的困难,有了墨线的黑版,着彩便容易很多。豫北地区的年画作坊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世代保存祖传年画的墨线版,农闲时拿出来刷印,全家人参加着彩,以此当作副业生产,补贴家用。最后的装裱工序简单有特色,用纸早期多采用当地以麦秸生产的手工纸,因纸质较薄不结实,常把两张纸贴裱在一起使用,与现制作夹宣的工艺相似,称为“打裱纸”,后来使用工业制造的“有光纸”,现在则采用宣纸。印好的神像在上下两端用浆糊裹上高粱杆装裱成轴,一幅神像画就算完成。
四、结语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独特面貌的形成, 受文化生态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传统祭祀习俗与居住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中堂”形制;历代形成的多元俗神信仰体系导致了它诸神大一统的画面面貌;而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儒家文化的“礼”的秩序,深深烙印在当地百姓心中,并直接影响了中堂神像年画的构图,彰显着“主大从小,卑尊有分”的等第观念和阶层秩序;遵从古制,始终保持着经年不变的传统的样式,表达了从古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这种讲求礼俗的伦理文化,在豫北广大地区有着深厚的积淀,当地习惯于张贴年画的老辈人,上过私塾的,所学之书也是《三字经》《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没上过学的,受传统礼俗的传承熏陶,也都熟知敬神祭祖、悬挂中堂神像年画的基本礼仪;独特的年节敬奉中堂神像年画诸神的仪式,真实地反映了农耕生产环境中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身家命运的祈盼与担忧,以及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保佑平安吉祥的愿景。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封论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47.
[2]魏庆选.滑县木版年画[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3]冯骥才.豫北古画乡发现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145.
作者简介:
郭露妍,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图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