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普查始于清点 传承始于行动

...2015年入学普查开始了铁西区各小学普查开始啦家有小学生翟荣西安博物院是西安地区文物藏量最大的国有博物馆,自2012年到2016年的5年时间,先后开展了试点普查和正式普查两次文物普查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集中调查统计,对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认定和登记,彻底清点了全部馆藏文物,建立健全了11万余件文物的电子档案,

...2015年入学普查开始了 铁西区各小学普查开始啦 家有小学生

翟荣

西安博物院是西安地区文物藏量最大的国有博物馆,自2012年到2016年的5年时间,先后开展了试点普查和正式普查两次文物普查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集中调查统计,对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认定和登记,彻底清点了全部馆藏文物,建立健全了11万余件文物的电子档案,不仅为西安博物院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动态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西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抓住试点契机积累普查经验

2011年12月,国家文物局确定陕西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省份,2012年2月17日“陕西省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动员大会暨第一期培训班”在西安举办,西安博物院有幸成为“陕西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单位。西安博物院提出要以承接“陕西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单位为契机,全面彻底摸清盘点馆藏文物家底,不仅要为文物遗产保护提供一份满意答卷,也要为全国范围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树立示范,积累经验。西安博物院将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列为2012年全院年度重点工作,院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召开文物普查全院动员工作会议,明确了相关牵头部门,制定详细的普查方案,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账,由于年代久远,账面信息与新规定的文物信息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十余万件一般文物信息在质量、尺寸、照片等方面极不完备。虽然2008年至2011年,西安博物院在陕西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中完成了珍贵文物和部分一般文物共计3.5万件文物信息的采集,但是仍有7万余件文物信息缺少详细的备案信息。受历史原因、保护技术、库房展馆场地面积等限制,长期以来很多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仅无法一一展出,甚至无法开箱整理、修复、保养,各类藏品保存和备案状况各异,普查工作压力很大。

为了确保文物普查工作高效开展,西安博物院对2008年至2011年开展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创新提炼出了“文物普查六步走”:第一步,学习普查规则。组织普查人员认真学习普查规则,围绕普查手册,掌握采集文物数据的各项要求及详细的注意事项,对先期开展文物信息采集和照片修改工作参与人员,进行文物安全制度、安全操作、照片修改要求的讲解、演示培训。第二步,制定普查流程。对普查表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操作性、专业性将普查具体工作划分为文物信息采集、文物形态特描述和数据录入完成普查表三部分,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人员、设备、采集数据的难易程度等将工作分步有先有后地依次展开;将人员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确保文物提取、登记、搬运、核对、测量、拍照、归位的安全有序进行以及照片修改命名的准确无误。第三步,严控普查进度。实行库管负责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将工作量计划到天,工作量每日汇报,按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发现问题、立刻解决,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依照计划保质、保量每日推进工作。第四步,多方位查校。借助文物的多角度照片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完成文物形态特征描述,对已完成的文物形态描述采取同类型抽查、不同类型逐一检查、本库查校、换库查校等方式对文物形态特征描述进行查校,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第五步,普查信息数据化。普查表格的填写与电脑科技公司合作,在签署协议明确责权的前提下,由数据公司将采集到的一般文物信息录入电脑并完成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表,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推进普查进度。第六步,开展级别文物普查,由库管员参照“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数据库的内容填写级别文物普查表,在填写过程中同时对数据进行校对,即保证了普查的质量又做到了珍贵文物信息的保密。

虽然此次试点普查步骤较多,头绪繁杂、参与人员众多,工作要求高,但是由于西安博物院创新的推出了“文物普查六步走”,实践中符合西安博物院文物馆藏实际,流程科学规范,加之工作中领导和员工能够及时交流沟通,发现问题现场立即解决,大家群策群力、不怕困难,不避麻烦,团结一心,加班加点,普查试点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截至2012年9月底,西安博物院如期完成普查工作,普查文物103572件。

持续深入开展普查 全面盘点摸清家底

2012年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从2012年10月到2016年10月,对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登记。2013年8月,省文物局举办了“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班”。

西安博物院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式工作也随之正式启动。由于前期试点已经完成10万余件文物的普查,所以此次普查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两大项:第一项是对西安博物院2012年普查试点结束到2014年新接收的7000余件文物进行普查,这批文物中有西安博物院征集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铜器、玻璃器,有社会有识之士捐赠的精美铜器,还有考古单位移交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墓葬出土文物。有了试点经验,新接收文物的登记、测量、描述、拍照、填寫普查表工作进展的十分顺利。第二项任务是按照正式普查表要求对试点期间整理出的普查表进行重新修改。此次正式普查表在试点普查表14项基本指标项的基础上增加了11类附录信息以及照片影像资料,且在部分文物基本指标项栏目填写要求上进行了修改,对文物照片的命名格式做了新要求,几乎是对试点文物普查表全面重新的修改补充。用一年时间按正式普查要求修改补充10万余张试点普查资料和重新命名30万张文物照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西安博物院普查人员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将工作任务分解,由专人负责,将工作量计划到天。在本院普查员满负荷的情况下,聘请高校博物馆、历史专业人员协助工作,确保普查人力充足保证普查进度。普查进展进行日报、周报、月报,普查员定期开会讨论并解决遇到问题、查校完成的普查表,将普查进度和出现的问题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整个修改补充工作枯燥单调,普查人员冒着严寒酷暑,每天、每周甚至连续几个月都是在面对计算机操作键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10月如期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2015年6月开始普查数据审验阶段,积极配合省普查办数据质量审核工作对数据进行查校,2016年6月完成全部数据审验工作。

细数家珍明缺漏共享宝藏挖价值

西安博物院2012年到2016年历时5年的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虽历经艰辛,但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对馆内珍藏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藏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等藏品)的文物普查,硕果累累,共计完成1 10742件组文物普查任务:金银器427件、玉器759件、青铜器12449件、陶器24326件、瓷器976件、石器1147件、字画碑拓34860件、古籍8920件、钱币21289件、杂器5589件,其中一级文物199件、二级文物149件、三级文物10392件,一般文物100002件,真正摸清了西安博物院馆藏文化遗产家底,为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及传统文化弘扬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历史文化研究、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西安博物院在普查中还发现了许多历史遗漏藏品。如:2007年至2011年间有151件上账文物未入库,有2件长期在外展出,其余149件修复后未能及时回到库房;另有572件2007年以前接收的文物由于管理人员变更导致遗漏未整理登帐;同时还有2012年前后接收的社会移交、捐赠等来源文物390件真伪存疑未能上账。正是普查发现了文物管理上的遗漏,通过普查对遗漏文物进行整理、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登帐普查,推进藏品管理的规范化,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物。

通过普查,西安博物院不仅及时改进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还整理出一批珍贵古籍文献。在全面清点、梳理馆藏文物帐物记录时发现,过去的藏品管理中存在文物总登记号重复、文物分类不规范、断代不准确、计量单位不规范、重复登记等问题,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馆藏文物的实际数量和规模,博物院立即边普查边修正,确保每一个文物都有一个准确的“身份证”。西安博物院馆藏古籍总数有十余万册,普查发现,虽然过去进行过整理、造册、上账,但不严格,还有登错、乱放现象,并且在库房的移交搬迁过程中,出现了搬运造成的次序混乱现象,如:(清)李元祺编辑《佩文广韵汇编》五卷、(清)林则徐撰《林文忠公政书》三十七卷1函6册等十余套古籍原账登记为两书,实为一书。西安博物院在普查中按照书名、著者、年代、函册、出版者、尺寸、完残情况等相关信息,对馆藏古籍全面進行编目整理,将一般的古籍书分为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类的编号顺序又基本按照古籍的刊刻年代,先清代后民国,依次上账。其中最多的一套民国年间铅印的《四部备要》单册多达2495册。除清代和民国的古籍外,也不乏一些有代表性善本,如汲古阁刻的《三国志》《后汉书》等。共整理编目各类古籍8920部,彻底摸清了馆藏古籍的家底,是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收获。

西安博物院借助普查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现状同步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梳理。西安博物院各类文物藏品11万余件,这些文物在出土、流传、保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人为和环境的损腐。普查不仅是文物清点的过程也是文物安全检查过程,经过普查,西安博物院对馆藏文物的保存现状、保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为下一步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和方案提供依据。

博物馆收藏的目的是展览和研究,通过普查明确了各类文物的收藏情况,对存放库房已久的文物再次审视,使得一些具有珍贵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重新被发现,拓展了陈列展览和文物研究的思路。西安博物院2015年参展的赴美国“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2016年博物馆日举办的“环肥燕瘦”展、参加首都博物馆的“大元三都”展以及目前正在筹备的“十年”展等展览中,部分展品来自于平时很少选用的一般文物,正是文物普查过程中对文物全面的再认识,丰富了文物选展的思路,让尘封已久的切合展览主题的文物发挥自己的价值,丰富了展品内容,充分发挥文物社会教育展示作用。

历时五年的文物普查也充分锻炼了西安博物院的人才队伍,快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文物普查各个环节都直接接触文物,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并遵守与文物相关的各项制度及要求,从进出文物库房、提取归还文物、搬运摆放文物、到登记、测量、计数、描述等环节都要做到安全有序、保质保量,使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和专业知识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利于藏品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文物普查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是有效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工程。2015年2月15日习总书记在考察西安博物院时强调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少走弯路、更好前进。”随着文物普查的开展,西安博物院将进一步理清思路,更好地进行展览策划,不断增加展示文物的质量和数量,让观众获得更加深刻的文化体验,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耿坤)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普查始于清点 传承始于行动

...2015年入学普查开始了铁西区各小学普查开始啦家有小学生翟荣西安博物院是西安地区文物藏量最大的国有博物馆,自2012年到2016年的5年时间,先后开展了试点普查和正式普查两次文物普查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集中调查统计,对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认定和登记,彻底清点了全部馆藏文物,建立健全了11万余件文物的电子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