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 这个伏听俑,难道是古代的听风者?
李奕周
【摘 要】本文根据目前中国境内出土的唐代跪拜俑、跪伏俑或伏听俑等匍匐状随葬俑的形制和其在墓葬中埋藏地点的分析,认为唐代跪拜俑从隋代哭丧俑发展而来,一方面体现着森严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是对于墓主人的尊崇与哀悼之情的阐发,与《大汉原陵秘葬经》中提到的“伏听俑”内涵不同。而唐代侧耳贴地匍匐状的俑像与仰头跪式的俑像,是对于隋朝仰观伏听俑形制的延续,也是后世仰观、伏听俑的原型之一,与仪鱼、墓龙等明器神煞具有关联性,属于镇墓俑。
【关键词】跪拜俑 伏听俑 明器神煞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唐宋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类形制特殊的人俑,其整体特征是双膝触地,或跪或伏于地上。唐代墓葬中以此类单体跪伏俑居多,宋代墓葬中常一仰一俯成对出现。学者根据成书于金元时期的《大汉原陵秘葬经》中《明器神煞篇》的内容,认为此类俑即为仰观俑与伏听俑。有关仰观俑与伏听俑最早的文献记载于《宋会要辑稿》“真宗”条:“添造……仰观、伏听、清道、蒿里老人、鲵鱼各一。”[1]这里的仰观、伏听为北宋真宗赵恒所葬永定陵的明器。据目前出土文物中,此类仰观与伏听俑基本不见于唐代之前的墓葬,追其渊源,其形制可能从坐地俑发展而来,出现在隋代以后。而发展到宋代晚期至元代,仰观俑、伏听俑从唐代至宋代中期的单体雕塑,逐渐变成附着于堆塑瓶上的装饰元素。
通过考察唐代墓葬中出土的跪拜俑,发现此类俑都与伏听俑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整体上存在相似性,但是究其细节,发现存在着一定规律的差异性,那么在唐代墓葬中出土的此类俑像是否都为伏听俑?针对此问题,作者对考古类型学将目前唐代出土的伏听俑(暂且将形制相似的俑像都命名为伏听俑)进行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尝试探讨出土的唐代此类匍匐式俑像的文化内涵。
(二)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伏听俑的资料多散见于对唐宋时期葬俗研究的文献中,而系统论述伏听俑的文献几乎没有。徐苹芳在《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一文中,认为四川成都跳澄河宋墓及四川广汉宋墓出土的“伏俑”有仰观、伏听俑的可能[2],成为之后学者对于仰观俑、伏听俑命名的文献基础。郝红星等学者在《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文章中在芝田唐墓出土的伏听俑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比洛阳北魏元邵墓、西安韩森寨宋夫人墓、四川广汉宋墓、长治王深墓、四川成都跳澄河宋墓出土的伏听俑以及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伏听俑,简述了伏听俑的历史演变,认为伏听俑始于隋朝,从坐地俑发展而来[3]。郭清章在其硕士论文《北方地区隋唐墓葬研究》中认为,伏听俑在隋唐时期是普遍流行于黄河以北及南方长江中游地区的随葬镇墓神煞俑[4]。彭辉在《江苏溧阳北宋李彬夫妇墓出土俑像、墓志及葬俗特征研究》中以李彬夫妇墓出土的功曹俑对比江西南丰桑田宋墓、江西临川温泉乡宋墓、江西进贤宋墓、四川威远永利黄坝坟宋墓、陕西汉中陈家营宋墓及江苏江阴青阳宋墓中出土的伏听俑,总结出宋代伏听俑有两个特点:一是伏听俑均为男性文官形象,二是伏听俑可分为站像及匍匐像两种,仰观俑分为站像和跪像两种[5]。程义、程惠军在《汉中宋代镇墓神物释证》中认为关中地区唐墓里发现的“跪拜俑”即是伏听俑,此类伏听俑在山西、河北、四川、湖北、江西五代宋墓里很常见。特别提到了雷府君妻宋氏墓出土的伏听俑为女性形象[6]。张维慎、梁彦民在《两件唐代跪拜俑拜仪考》中认为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女跪拜俑是肃拜礼形象,也是跪拜礼的雏形,是古人席地而坐所行肃拜礼在唐代的反映。男跪拜俑为文官,其形象为正行空手拜即将完成的形象[7]。张蕴在《“让皇帝”的跪拜俑》一文中认为跪拜俑代表着下级官员臣服叩首的形象,其形象设计与墓主人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即墓主地位越高,跪拜俑的官品越高,俑的形制也越大[8]。王铭在《唐宋墓葬中的仰观伏听俑与圣人象征》中认为仰观俑、伏听俑是中国古代易道思维下的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制器尚象以治天下的经学观念在唐宋墓葬中的明器化象征。从现实角色隐喻而言,唐宋墓葬明器中的仰观俑、伏听俑分别与这一时期天文占卜吉凶的日官司天监、地理占卜吉凶的日者堪舆家具有角色上的对应关系[9]。
以上这些文章,不同程度地分别探讨了仰观俑、伏听俑的成因、形制及文化内涵。总结出唐宋墓葬中的跪拜俑即伏听俑,仰观俑与伏听俑常成对出现,是镇墓明器之一。仰观俑、伏听俑尺寸的大小,用来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及墓葬的等级。
关于仰观俑、伏听俑在宋朝以前的文献中几乎没有记录,使得探究仰观俑、伏听俑的形象源头困难较大。对于仰观俑、伏听俑的文化解读因文献资料较少,研究也较为困难。不过目前出土的唐朝时期的考古实物资料较为丰富,使得开展仰观俑、伏听俑的研究成为可能。
二、唐以前坐地俑的形制分析
(一)三組考古实物的形制解析
就目前出土的考古实物资料来看,最接近唐宋时期仰观俑、伏听俑形制的跪拜俑有三个,分别是河南省洛阳市北魏元邵墓出土的坐地俑(见图1)、河南省安阳市桥村隋墓出土的坐地俑(见图2)以及安徽省合肥市西郊隋墓出土的跪拜俑与蹲俑(见图3)。
洛阳北魏元邵墓(528年)出土的坐地俑现藏于洛阳博物馆,通高9.5厘米,陶质。蹲坐于地,右手抱头,左臂横置膝上,埋头于两臂之间,露出卷发,上穿赤色长袍,腰间束带,红袴,长筒靴[10]。对于此坐地俑的命名,学界根据其卷发“螺髻长卷不裹头”的特征,多认为是“昆仑奴”俑。与河南洛阳孟津北陈村王温墓出土的思维胡俑服饰相近(见图4)。
河南安阳桥村隋墓出土的坐地俑,发掘报告称之为俯首俑,瓷质,高9.3厘米。蹲坐状,两手抱膝俯首于上。头戴幞头,幞头交结垂于脑后。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腰束带,脚穿靴[11]。
安徽合肥西郊隋墓出土的跪拜俑与蹲俑均高21厘米。跪拜俑呈跪拜式,头高昂,双目微合,头戴梁冠,身着开领宽袖长袍,内衬圆领衫。腰束带,双手藏于袖内,拱于胸前。蹲俑为拱手蹲姿,头下垂,双目俯视。冠服同跪拜俑[12]。
(二)三组坐地俑的两种文化内涵
通过对以上三组跪拜俑的形制分析,发现这三组跪拜俑可分成两种不同类型:河南洛阳北魏元邵墓与河南安阳桥村隋墓出土的坐地俑属于侍仆俑;而安徽合肥西郊隋墓出土的跪拜俑与蹲俑身穿官服,头戴梁冠,大致属于仪仗俑类。侍仆俑类的两组坐地俑,头深埋于膝,表现出一种悲伤之情、哀思墓主之态。这种表达哀思的侍仆俑,与河南博物院所藏隋代哀思女俑、山西长治市王琛墓唐代哭泣女俑以及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出土的唐代彩绘陶骑驼小憩俑有异曲同工之妙(见表1),皆为对墓主离世表达哀悼之情的哭丧俑。安徽合肥西郊隋墓出土的跪拜俑与蹲俑成对发现在墓室后室,即祭祀墓主人的飨堂门前正中[12],他们身穿官服,一仰头一俯视,保持庄重及威仪,与情感外露的哭丧俑在墓室中扮演着不同的作用。由此,可认为安徽合肥西郊隋墓出土的跪拜俑与蹲俑是目前发现较早的仰观俑与伏听俑。
三、唐朝墓葬中出土仰观俑、伏听俑的形制分析
(一)唐朝墓葬中伏听俑的类型学研究
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典型唐朝仰观伏听俑约有二十六个,主要来自黄河以北及长江中游地区(见表2)。其中河南省最多,共出土十个,陕西省出土六个,河北省出土五个,山西省出土三个,辽宁省、江西省及新疆地区各出土一个。时间跨度从公元660年至唐朝中期,普遍流行于武周及唐玄宗时期。根据伏听俑头部摆放的不同可分为两型四式。
A型:匍匐式伏听俑。根据头部的位置可分为三式。
AⅠ式:头部枕于两臂之间(见表3)。此式俑基本上都是小型俑,长度11~22厘米,大多头戴幞头,身着窄袖长袍,头与四肢均触地,呈五体投地状。
AⅡ式:头部一侧大多枕于臂上,呈侧耳伏听状(见表4)。此式典型伏听俑有三个,年代基本集中在初唐时期,与AⅠ式伏听俑相比体型较大,身长普遍在20厘米左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伏听俑经修复后长达69厘米。
AIII式:身体匍匐于地,头部抬起(见表5)。此式俑头部不接触地面,体型较大的陕西咸阳三原县臧怀亮墓俑、陕西西安李宪墓俑及陕西咸阳底张湾墓俑均头戴进贤冠,身着宽袖官服。而体型较小的河南三门峡三里桥村墓俑与河北献县墓俑均头戴幞头,与体型较大的伏听俑有所区别。
B型:跪伏式伏听俑。西安韩森寨伏听俑[39](见图5),长27.5厘米,宽10.5厘米,陶质女俑。屈膝跪地,双手支撑呈跪拜状。此俑与A型最大区别在于双肘不着地,整体呈爬行状。
由以上形制的分析可看出唐代伏听俑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面部朝向地面的AⅠ式、AIII式与B型伏听俑;另一类是头部转向一侧,呈侧耳倾听状的AⅡ式伏听俑。长度在60厘米以上的陶俑均头戴官帽,身著官服,其与形制较小的伏听俑有明显差别。
(二)唐朝墓葬中仰观俑形制分析
目前出土已知的仰观俑有两例:分别是山西长治王深墓(公元679年)出土的戴幞头男匍匐俑(见图6)[40]与陕西西安西郊唐突骑施奉德可汗王子墓(公元766年)出土的跪拜俑[41](见图7)。山西长治王深墓出土的戴幞头男匍匐俑为陶质,头戴黑帽,大胡子,头部微微上扬,屈膝趴于地上,双手揖于胸前。出土于墓室中间,具体位置不明。陕西西安西郊唐突骑施奉德可汗王子墓出土的跪拜俑高35.7厘米,泥质红陶,模制成型。文官形象,头戴高冠,面部微仰,身着宽长袍,腰束宽带,作跪拜状,两手交握呈作揖状置于胸前,衣袖垂于低矮底座之上,底座的形状不甚规整[41]。因突骑施王子墓被盗扰,跪拜俑在墓中具体位置不明,但是此俑与文官俑相伴出土,发掘简报中认为有仰观、伏听之意[41]。
(三)唐朝墓葬中伏听俑摆放位置分析
AⅠ式伏听俑在墓葬中摆放位置(见表6)能够具体确定的有山西长治县宋家庄唐代范澄夫妇墓出土的跪拜俑和河南巩义涉村唐墓出土的跪拜俑。山西长治县宋家庄唐代范澄夫妇墓出土的跪拜俑在墓葬中位置摆放最大的特点是头部朝向尸首匍匐式跪拜(见图8)[42]。河南巩义涉村唐墓出土跪拜俑在墓葬中位于棺的对侧,且在墓室东侧最北端(见图9)[43]。伴随跪拜俑一起出土的有仪鱼、镇墓兽等明器。目前此类伏听俑均发现在中下级官吏或处士的墓葬之中。
AⅡ式伏听俑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见表7)目前能够基本确定的为辽宁朝阳市黄河路唐墓出土的伏听俑。此伏听俑出土时位于墓室的东南侧,在两人肢骨之间[44](见图10),因墓葬早年多次被盗扰,不能确定伏听有在墓葬的位置是否为葬时位置。此式伏听俑的墓主身份比AⅠ式伏听俑墓主身份等级高。伴随出土有仪鱼、墓龙、镇墓兽、观风鸟、十二生肖俑等明器。
AIII式伏听俑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见表8)目前能够基本确定的是河南三门峡三里桥村11号唐墓出土的伏听俑,位于墓室的西侧,棺前方,与侍俑一起出土(见图11)。此式伏听俑出土的墓葬等级较高,相伴而出的随葬品包括天王俑、武士俑以及镇墓兽等。
B型女式伏听俑墓主身份为一雷姓内省之长的夫人[39],出土遗物还有镇墓兽、天王俑等332件。
四、跪拜俑还是伏听俑?——基于仰观伏听俑的形制及其在墓葬中安放位置的分析
《大汉原陵秘葬经》中《明器神煞》篇,记载了自天子至庶人,随葬品的大小及在墓室中的安放位置(见图12),体现了一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对比前文伏听俑的分析,发现唐代伏听俑按照墓主人等级的高低,其尺寸大小与体现的身份特征也不尽相同,如“让”皇帝李宪墓以及陕西咸阳三原县唐大将军臧怀亮墓出土的伏听俑分别长102厘米与60厘米,均头戴高冠,身穿官服,体现出文官俑的形象。山西长治县宋家庄唐代范澄夫妇墓与山西长治冯廓墓,墓主身份皆为处士,这两个墓中出土的伏听俑则头戴幞头,身长20厘米左右,表现出侍俑的形象。由此,可发现A型I式与A形Ⅲ式伏听俑首先体现出墓葬的等级秩序,其次表现出对墓主人虔诚的守护,如山西长治县宋家庄唐代范澄夫妇墓伏听俑在墓室中紧挨墓主人头骨,身体朝向墓主人,以表现虔诚的侍俑之态。伏听俑镇墓的意味在A型Ⅱ式俑中表现较少,由此推断,A型Ⅱ式俑如同前文所述坐地俑中的哭丧俑,在维持着等级秩序的前提下,表现出对墓主人的哀思之情与崇敬之心。故私以为此类俑仅为表现等级秩序的跪拜俑。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B型女俑亦遵循上述特点,也属于跪拜俑。
A型Ⅱ式俑右耳贴地,强调听的状态,尤以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唐代伏听俑最为典型。阿斯塔纳古墓伏听俑右耳处造型夸张,耳部拉长贴地,表现此俑认真聆听的状态。故私以为A型Ⅱ式俑为隋墓出土的仰观伏听俑在唐代的延续。
根据以上对A型伏听俑的重点分析,发现目前唐代伏听俑呈现以下特点:
(1)唐代伏听俑分为头部完全贴地、头部侧贴地以及头部不贴地三式。
(2)主要集中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时间在唐代早期至唐代中期。
(3)A型Ⅰ式体型普遍较小,大多头戴幞头,常出现在处士或者中下级官吏的墓葬之中;A型III式体型相对较大,大多头戴高冠,身穿宽袖官服,常出现在等级较高的官吏或皇家墓葬中。
(4)A型Ⅱ式伏听俑全部右耳贴地。
五、结语
通过对于唐代伏听俑类型及墓葬位置的分析,发现此类匍匐俑像分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一类是体现墓葬等级秩序和表达对墓主人的哀思之情的跪拜俑,其主要特征是匍匐于地,面朝地面或平视前方,其体量的大小美好墓主人地位的高低决定,墓主人地位高,跪拜俑体型大,反之则较小;另一类是匍匐状右耳贴地,具有镇墓意义的伏听俑。
综上所述,唐代的跪拜俑与伏听俑分别属于侍从俑与镇墓俑两类不同的俑像,跪拜俑体现的是社会等级秩序及生者对于死者情愫的表达;而伏听俑则代表着唐代社会基于对死后世界的理解,反映在墓葬中的具有保护死者灵魂的实用功能的一类俑像。
参考文献:
[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25册·礼二九·“真宗”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J].考古,1963(2):91.
[3]郝红星,张倩,李扬.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J].华夏考古,2000(4):100~107.
[4]郭清章.北方地区隋唐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彭辉.江苏溧阳北宋李彬夫妇墓出土俑像、墓志及葬俗特征研究[J].东南文化,2015(3):81~91.
[6]程义,程惠军.汉中宋代镇墓神物释证[J].四川文物,2009(5):43~48.
[7]张维慎,梁彦民.两件唐代跪拜俑拜仪考[J].考古与文物,1999(1):84~89.
[8]张蕴.“让皇帝”的跪拜俑[J].上海文博论丛,2005(1):56~59.
[9]王铭.唐宋墓葬中的仰观伏听俑与圣人象征(待刊).
[10][13]黄明兰.洛阳北魏元邵墓[J].考古,1973(4):221.
[11][14]孟憲武,李贵昌.河南安阳市两座隋墓发掘报告[J].考古,1992(1):43.
[12]胡悦谦.合肥西郊隋墓[J].考古,1976(2):138.
[15]引自河南博物院官网(http://www.chnmus.net/dcjp/node_18593.htm)
[16][43]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管理局.巩义涉村唐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11(2):5.
[17]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三里桥村11号唐墓[J].中原文物,2003(3):11.
[18]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上街区唐墓发掘简报[J].考古,1960(1):42.
[19]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唐墓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5(1):21.
[20]张松林,高中辉,王磨正,等.巩义芝田唐墓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2013(2):13.
[21]河南博物院官网[EB/OL].http://www.chnmus.net/dcjp/node_17793.htm.
[22]俞凉亘,周立.洛阳陶俑[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节愍太子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4]吴红艳.一级文物唐匍匐红陶俑[J].收藏,2011(10):80.
[25]张蕴.关于李宪墓随葬陶俑的等级讨论[J].考古与文物,2005(1):62.
[26][39]张正岭.西安韩森寨唐墓清理记[J].考古通讯,1957(5):15.
[27][41]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西郊唐突骑施奉德可汗王子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3(8):8~19.
[28]侯艮枝,李奉山.长治县宋家庄唐代范澄夫妇墓[J].文物,1989(6):60.
[29][40]杨富斗.山西长治唐墓清理简报[J].考古通讯,1957(5):12.
[30]侯艮枝,朱晓芳.山西长治市唐代冯廓墓[J].文物,1989(6):52.
[31]刘化成.河北文安麻各庄唐墓[J].文物,1994(1):85.
[32]李振奇,辛明伟.河北南和东贾郭唐墓[J].文物,1993(6):30.
[33]辛明伟,李振奇.河北南和唐代郭祥墓[J].文物,1993(6):24.
[34]刘勇,赵树文.河北邯郸南吕固唐代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1998(1):6.
[35]王敏之,高良谟,张长虹.河北献县唐墓清理简报[J].文物,1990(5):30.
[36]李新全,于俊玉.辽宁朝阳市黄河路唐墓的清理[J].考古,2001(8):61.
[37]文博在线[EB/OL].http://www.wenbozaixian.com/Portal/ShowRoom/TypeContent/id/19892.
[38]九江市博物馆.九江市郊发现唐墓[J].江西历史文物,1981(1):53~54.
[42]侯艮枝,李奉山.长治县宋家庄唐代范澄夫妇墓[J].文物,1989(6):59.
[44]李新全,于俊玉.辽宁朝阳市黄河路唐墓的清理[J].考古,2001(8):61.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唐代跪拜俑与伏听俑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