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岑
近代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港口城市,同时又是京师的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这里成为军阀政要、皇族贵戚、巨商富贾等各派势力的寓居之所,他们收藏大量珍贵文物,使天津成为文物流通的一方沃土。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孕育了众多文物收藏、鉴赏大家,他们不惜倾注一生心血,致力于古物收藏,殚精竭力地保护、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建国后,众多收藏家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政府的信赖,纷纷化私为公,慷慨捐献,这些瑰宝成为天津博物馆丰富典藏的重要基础。下面就重点介绍王襄、徐世章、周叔弢和张叔诚几位大家及其捐赠的代表藏品。
王襄
王襄(1876—1965年),字纶阁,号符斋,又号簠室,晚清举人,长期从事文牍工作,晚年从事过教育。1953年担任天津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王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博通金石考古,尤精甲骨,是殷墟甲骨的最早发现者之一,也是著名的甲骨收藏家,他捐献的甲骨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重要馆藏。
王襄从20岁始,就酷好考古研究。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山东潍县古董商范寿轩来津兜售河南汤阴出土的骨版,王襄与著名书法家孟广慧听到消息后,一起前往范商住处,当见到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龟版兽骨上面,隐隐约约类似文字的刻画时,兴奋不已。仔细摩挲后,敏感的直觉使二人得出准确的判断:这些刀笔遒健的刻画符号就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于是他们竭自己所能购买了一批。这一奇遇使王襄成为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发现、鉴定和收藏者之一。战乱期间,为保护辛勤搜集来的甲骨瑰宝,王襄历尽艰辛,自始至终将其带在身边,生活极度艰难之时,仍断然拒绝外族的高价收购。
王襄先生是唯一一位记载早期甲骨发现和收藏过程的学者。他以毕生精力研究辨识甲骨文字,著作颇丰,为我国甲骨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920年,王襄专著《簠室殷契类篡》出版,该书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甲骨文字典,是王襄历时二十余年辛勤耕耘的结果。1925年,王襄根据自己掌握的甲骨资料,又出版了《簠室殷契征文》一书,此书介绍了一批有价值的甲骨材料,每条卜辞都加了考释,并对甲骨文实行了分期断代。
1951年,王襄将所藏珍贵甲骨800余片出让给国家。其中商代月有食卜骨(图一),纵15,4厘米,刻有“旬壬申夕月有食”,即壬申夜月有蚀(壬申为公元前1189年10月25日)。该卜骨是商代武丁时期的刻辞,是最早带有干支的月蚀记事卜辞,存世只有两件,这是国内仅有的一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列为重要标本,此卜辞是研究商代天文、历法的珍贵资料。
1965年1月31日,王襄因肺炎病逝。王襄病重弥留之际立遗嘱,把一生著作手稿和收藏文物、古籍全部捐献给国家。亲属们按其嘱托,将748件文物捐赠给天津市文化局,现分别收藏于天津市图书馆、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和天津博物馆。
徐世章
徐世章(1889-1954年),字端甫,又字叔子,号濠园,天津人,民国总统徐世昌之胞弟。历任京汉、津浦铁路局局长、币制局总裁等职。1922年离任回津,在投资房地产及公益事业的同时,竭尽精力、财力收藏文物,成为著名的文物收藏、鉴赏大家。
徐世章先生所集古物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品质之精,为业内倾慕。其捐赠的古砚、古玉,精品荟萃,蔚为大观,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天津博物馆藏砚,品类齐全,端、歙、澄泥、洮河石等四大名砚,精品荟萃,特别是流传有序的名人藏砚,尤显为珍。这些优秀藏品的集成,正是源于徐世章先生的竭力收藏与慷慨捐献。明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石砚(图二),砚面作弧形砚堂及月牙形水池。砚面、砚背以及环周分刻“石鼓文”十首。不计重字、残字,共有434字,与宋拓本字数接近,且刻工精细,在国内尚未发现石鼓文宋拓本之时,此砚即成宋代石鼓文样本,对石鼓文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明荷鱼朱砂澄泥砚(图三),砚呈朱红色,是澄泥中之上品。此砚正面雕琢成鱼形,砚背以黑色荷叶衬托,黑红相映,对比强烈,线条流畅自然,质地上乘。此砚融质、色、雕等诸多特色与技艺,尽善尽美,绚丽华美,诚为高水平之佳作。
徐世章先生收藏的商代青玉弦纹璧、青玉直线纹圭、青玉龙纹珮、青玉龙首纹觽、白玉龙形珮、黄玉凤形珮及青玉龙形块等,都可与1975年殷墟妇好墓出土古玉相媲美。徐世章藏玉有四个特点:其一,时代悉俱,自成系统;其二,独辟蹊径,掘猎精品;其三,精究典籍,着力研考;其四,精心收藏,妥善养护。上述特点体现了一个资深鉴藏家的韬识和非凡的底蕴水准。此外,徐世章所捐尚有其他类别的古物精品,宋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拓本,是曾为清代崇恩所藏墨皇本;宋拓《西楼苏帖》,集宋代苏轼楷书、草书、行书之大成;仿名家书迹画稿制作的清乾隆缂丝《明皇试马图》,精工细作,是清代缂丝稀见之品。其它尚有铜器、汉金饰件、印章、名家制作古琴等,均为难得珍品。
徐世章先生对每一件藏品都是特制囊匣妥善保存,每收一方佳品,都要有题记,记录铭者传略、流传过程、收藏时间等附于盒内,并尽量收集与该物品相关的墨迹(图四)、印章、条幅、著作、书籍等资料,共装一匣,以便研究评估。他的许多研究成果时至今日仍被业内人士借鉴。
徐世章先生倾尽一生心血收藏文物,1954年先生故去后,家属遵其遗愿,将其毕生积聚的古玉、法帖、古砚、字画、图书等2750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
周叔弢
周叔弢(1891 1984年),原名明扬,后改名暹,字叔弢。生于扬州,祖籍安徽东至。其祖父周馥是晚清的重臣,叔父周学熙是民国初期财政总长。著名民族实业家、爱国人士,名人海内外的古籍、文物收藏家及鉴赏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天津市副市长等职。
周叔觽先生是古籍、文物的收藏和鉴赏大家。从1952年起,周叔觽先生多次将收藏的宋、元、明抄本、清代善本及其他中外珍贵图书及历史文物捐献给国家。其捐赠的敦煌文书、古玺、书画等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重要藏品。1981年周叔觽先生捐献各类文物1262件,其中以敦煌遗书和历代玺印为大宗。
周叔觽藏有敦煌遗书256件,是个人收藏敦煌遗书中保存数量最多并最终全部捐献给国家的一位收藏家。周叔觽先生所捐经卷,不少是《大藏经》中失载的佛教经典。《佛说水月观音经》、《羯磨经》(图五)、《鼻耶律序》、《禅数杂事》(下)等在《大藏经》中皆未见著录,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同时这些经卷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佳作,部分纪有年款的藏品,更是研究不同时期书法隶、楷二体衍变的珍贵实物。周叔觽收藏的敦煌遗书中,还有不少涉及到敦煌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如《唐咸亨二年胡文达牒》,系沙洲胡萨坊口户长胡文达向上级汇报管界之内外来番户动迁的情况。
周叔觽收藏的玺印,上自春秋,下至元明,捐献共910方,包括官印、私印、吉语印、肖形印等,量多质精,自成体系。其中春秋时代“王戎兵器”铜玺(图六),经李学勤、陈邦怀等先生确认是现存最早的官玺。这批玺印,是研究古代各个时期的官制、地理、民族关系以及文字演变的重要资料,也是反映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史的珍贵文物,其精湛的铸刻、秀美的文字,代表了古代工匠的高超艺术水平。
周叔觽先生捐献书画,数量不多但精品荟萃,其中4件原为清宫旧藏,并著录于《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如北宋治平四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明宋克《急就章》卷,明钱贡《城南雅逸图》卷,明项圣谟《且听寒响图》卷,都是钤有清内府收藏印玺的书画名迹。
清石涛《巢湖图》(图七)是周叔觽先生非常喜爱的书画藏品,世传这种细笔石涛极为难得,确属罕见之物。抗战期间,周老正住在日本占领区,忽听有人要将《巢湖图》卖给日本人,他为此心急如焚,坐卧不宁,几经周折,辗转托人终将这幅佳作买下保存起来,才使这件珍宝没有外流异国他乡。
张叔诚
张叔诚(1898-1995年),名文孚,别名忍斋,直隶通县(今属北京)人,清工部右侍郎、总办路矿大臣张翼之子。著名实业家、文物鉴藏大家。其收藏及捐赠以历代书画、玉器最精。
张叔诚自幼对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笃好书画,为辨别书画真伪,悉心研究画论,遇名人力作不惜重金购买,因此他的书画收藏,几乎件件是精品。如范宽《雪景寒林图》轴(图八)、边鲁《起居平安图》轴、钱选《花鸟图》卷、赵孟烦行书《洛神赋》卷、仇英《桃源仙境图》轴(图九)、陈道後《罨画山图》卷、吴历《寄唐半园山水图》轴、王翠《云山竞秀图》卷、恽寿平(《瓯香馆写生》册等,都为各个时代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是研究中国绘画发展史的典型之作。
拥有山水画成熟时期北派一代宗师之称的北宋范宽,其作品流传至今凤毛麟角,而张叔诚先生捐献的范宽《雪景寒林图》轴,是目前大陆仅存的范宽画作,弥足珍贵,堪称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画纵193.5、横160.3厘米,绢本,墨笔,堪称是一幅巨制。该画构图严谨,用笔苍润浑厚。山顶上白雪皑皑,凛凛然寒气逼人,山腰里结林深邃,茂盛挺拔,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的磅礴气势。此画系清代著名鉴藏家安岐以巨资从大收藏家梁清标后人处购得。在《墨缘汇观》中,安岐作有专文赏鉴,称之“华原(范宽)生平之杰作”“宋画中当为无上神品”,是极难得的稀世珍宝。曾人藏清乾隆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散失民间,被清工部右侍郎张翼慧眼购得。该画在张家一个世纪,一直秘不示人。文革期间,张叔诚先生用生命和智慧捍卫了它,使之幸运地逃脱一场浩劫。1981年张叔诚先生毅然将其捐献给国家。
元边鲁《起居平安图》轴,绘雉鸡、竹、石、兰等,以雉鸡比雄鸡,取“鸡呜将旦,为人起居”之意,寓意平安吉祥。作者用墨彩表现了雉鸡五彩缤纷、艳丽夺目的羽毛,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笔墨的高超技巧。美术史籍上曾记录边鲁是位“善画墨戏花鸟”的画家,但却没人见过他的作品,《起居平安图》填补了绘画史的空白,堪称海内外传世孤品。元钱选《花鸟图》卷,绘桃花翠鸟、牡丹、梅花共3段,每段画均有自题诗一首。所绘物象准确、生动,笔力挺健,赋色雅致,是钱选花鸟画题材中的至精之作,曾入藏清乾隆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桃源仙境图》轴,是“明四家”之一仇英的绘画代表作。青绿设色,山水气象万千,人物生动传神,技法纯熟。安岐《墨缘汇观》曾著录,并评此画:“其布景用意之妙与《玉洞仙源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相仿佛,可称双美画。”此画历经明代陈观、清代安岐、乾隆内府、杨曾、张翼等人递藏,是流传有绪的珍贵画作。
张叔诚先生曾三次将自己的藏品捐献给国家,总数达480余件,其中不乏国之瑰宝。其捐赠的书画、玉器等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伴随着共和国60余年的辉煌历程,有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先后将竭力集藏的珍贵文物,无私地捐赠给博物馆,化私为公,藏宝于国。其中,既有社会名流、学者、艺术家、工商企业者、海外侨胞,也有普通市民。所捐文物中精品、绝品层出不穷,如张秉慧捐献的西周太保鼎、杨石先捐献的明方于鲁妙歌宝轮墨等。正是因为众多收藏家的慷慨捐赠,才成就了天津博物馆今天的辉煌。这些珍品,除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之外,更寄托着捐赠者真挚的爱国情怀。全民共赏这些中华瑰宝,珍惜爱护和传承这些珍贵文物,是收藏家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耿坤)